武汉特色小吃名的英译探析
——以鸭脖,烧梅,面窝等六种小吃为例

2014-04-07 10:22曹盼盼
关键词:特色小吃主料米酒

曹盼盼

(四川民族学院,四川 康定 626001)

武汉特色小吃名的英译探析
——以鸭脖,烧梅,面窝等六种小吃为例

曹盼盼

(四川民族学院,四川 康定 626001)

武汉小吃历史悠久,品种繁多,口味独特,做法讲究,深受广大人民的喜爱。本文以精武鸭脖,重油烧梅,面窝,糊米酒,糊汤粉和牛肉豆丝这六种武汉最为常见典型的特色小吃为研究对象,根据其历史、命名模式、主辅料、烹饪方法、口味、形状等特点,参考借鉴中国菜名的常见翻译方法和2008年奥运会菜单上有关中国名小吃的翻译实例,尝试对武汉这些地方小吃提出较为规范的英译名,从而将武汉小吃以及小吃文化传承并发扬光大。

武汉特色小吃;小吃名英译

一、武汉地方特色小吃简介

武汉小吃将各地的饮食文化精髓提炼延伸,兼具东西南北的风味,已经成为早点、夜宵或者宴席间的点缀的主要食品,在众地方小吃中脱颖而出,深受广大群众的喜爱。

武汉小吃品种繁多,除四大名小吃,即蔡林记的热干面,老通城的三鲜豆皮、四季美的汤包和小桃园的煨汤外,还有顺香居的烧梅,田启恒的糊汤粉,民生甜食坊的糊米酒,谢荣德的面窝,谈炎记的水饺,鲁源兴的米酒,老谦记的豆丝,福庆和的米粉,五芳斋的汤圆,让食客辣得畅快淋漓的“鸭脖子”,过早必备的蛋酒,什锦豆腐脑,米粑粑,糯米包油条,米发糕,石头饼等等。凡到过武汉的人必须美美的吃上一顿,方才算真正来过武汉。

二、武汉地方特色小吃英译的重要性

武汉小吃吃的不仅是美食,更多的是一种风情,一种文化。这种美食和文化不仅深受广大人民的喜爱,也得到了武汉地方政府的重视和认可。1999年,在“中华饮食服务年鉴首届全国中华名小吃认定活动”中,湖北省有9种小吃被认定为“中华名小吃”,其中武汉小吃占6种;2008年“武汉特色小吃创业品种金、银奖品种表”中,有26种小吃获“武汉特色小吃创业品种金奖品种”,17种小吃获“武汉特色小吃创业品种银奖品种”;2006年,武汉地方菜研究发展中心做出两大重要决定:一是决定成立武汉地方小吃研究发展中心,二是决定聘请虞东海等9名大厨为武汉地方小吃研究发展中心的研究员;2010年,据长江商报刊登,大批的小吃制作工艺被列上“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名单,武汉小吃制作工艺位居第一。

近年来,随着中外交往的日益密切,来汉投资,旅游和学习的外国朋友也越来越多。繁忙之余,坐下来品尝武汉当地美食小吃,了解相关饮食文化已逐渐成为许多外国友人中国之行的重要组成部分。为了让外宾在美餐一顿的同时,了解到武汉特色小吃的文化内涵,当务之急便是为这些小吃提供合理的英译名。

三、武汉地方特色小吃的英译现状

可目前有关武汉特色小吃的文献,屈指可数。有关武汉特色小吃的英文介绍以及小吃名的英文翻译,更是少之又少。208年奥运会以及2010年世博会,在众多武汉特色小吃中,仅仅提出了“热干面”的英文译名,而对众多武汉其他小吃的英译,则一直都无人问津。

对于在网络上所搜集的为数不多的英译版本,实在是令人啼笑皆非,不敢恭维。户部巷江城名小吃“馄饨大锅”,其店面中文招牌下高高悬挂着“Chaotic cauldron”的英文,根据牛津高级英汉双解词典,第六版,“Chaotic”是指“混乱,杂乱,无序的”,而“cauldron”是指“烧水做饭的大锅”,所以“Chaotic cauldron”是指“混混沌沌,混乱无章的大锅”,根本无法让人联想到这家店是卖馄饨的;此外,网上将“欢喜坨(麻圆)”翻译为“Wuhan Happy Balls(武汉快乐的球)”,这到底是吃的,还是玩的,令人不知所云;“烧梅”翻译为“burning plum”,是燃烧的李子,还是燃烧的梅子?和具体的小吃烧梅毫无关系,令人费解;“糯米鸡”被译为“Q-rice”,“面窝”译为“O-flour”,这些译文完全和实物风马牛不相及;更有甚者将“烤红薯/烤苕”直译为“burning foolish”等等,让人瞠目结舌,哭笑不得。如此乱译胡译,只会使国外游客望而生畏,望而却步,更本就不会有想去了解和品尝的兴致。

四、武汉地方特色小吃的英译探析

本文以以下6种典型代表的特色小吃为例,结合中国菜名的常见翻译方法和2008奥运会菜单中中国小吃的翻译实例,在对武汉主要小吃的历史,命名特点,主辅料,做法,口/风味,形状,器皿等等了解后,尝试提出较为合理的英译名。

(一)精武鸭脖

誉满全球的精武鸭脖卤制方法非常讲究,经过精选料、细处理、控火候的处理,尤其是二十八味卤料加老汤的卤制,使得精武鸭脖子麻辣鲜香、咸中带甜、红艳夺目,色香味俱全!

精武鸭脖,起源于汉口的精武路而得名,其命名特点体现了该小吃的发源地和小吃的主料。因此可模仿“Cantonese Dim Sum(广东点心)”和“Mapo Tofu(麻婆豆腐)”来翻译,即采用直译法,“人名/地名+主料”,翻译为 “Jingwu Duck Neck”。

创业大学生在选取项目的时候,不能对项目进行很好的需求分析,导致所开发的产品、选择的项目跟市场有些脱节。大学生双创所涉及的领域过于狭小。他们大多选择与餐饮、服务类相关的领域,比如跑腿、奶茶,餐厅等。虽然这些行业存在着风险低、容易开业等优势,但是与大学生自身所学专业偏离较大,不容易产生质变。还有的同学选择了“互联网+”概念相关的领域,比如智能机器人、智慧环境、智慧社区,智慧医疗等,这些项目虽然和大学生的所学专业相关。但他们的需求分析不够,产品功能较弱,没有很强的市场竞争力。

(二)(顺香居的)重油烧梅

武汉的烧梅,最著名的当为汉口花楼街顺香居所出。顺香居创建于1940年,其重油烧梅为糯米肉馅,拌以皮冻,虾,蛋,葱花,味精,胡椒等配料,皮薄馅鲜,绵软融润,油重而不腻人,形如银菊,味道鲜美,久负盛名。

对于具有中国地方特色,且已被外国人所认可接受的小吃,可直接使用汉语拼音,如饺子-Jiaozi,汤圆-Tangyuan等。在 2008年奥运会菜单上,“春菇烧麦”和“牛肉烧麦”被译为“Mushroom Shaomai”and“Beef Shaomai”。可见,武汉的“重油烧梅”,在一般的“烧梅”的基础上,强调其“油大”而不腻的特点,因而可英译为“Wuhan Oily Shaomai”,突出该小吃本身的特点以及地方特色,给读者直接清晰的认识。

(三)(谢荣德的)面窝

面窝和热干面一样,是武汉人最爱吃的早点之一。其制作简单,遍及武汉三镇的大街小巷。作为武汉的特色风味小吃,面窝始制于清光绪年间。当时汉口汉正街集家咀附近有个卖烧饼的,名叫昌智仁,看到卖烧饼生意不好,就想办法创制新的早点品种。经过反复琢磨,他请铁匠打制一把窝形中凸的铁勺,内浇用大米、黄豆混合磨成的米浆,撒上黑芝麻,放到油锅里炸,很快就做出一个个边厚中空、色黄脆香的圆形米饼。人们觉得很别致,吃起来厚处松软,薄处酥脆,很有味道,昌智仁称之为面窝。

很多人将其翻译为“Chinese/Salty Doughnut”,这一译法并不准确。其实“面窝”并非用“生面粉”(doughnut)做的,而是用大米、黄豆混合磨成的米浆做成的,只是形状和外国的“甜甜圈”很像,而味道却是咸的。因此,对于这种地方特色浓郁,在目的语文化中又找不到对应物的小吃名,根据该小吃的主料,烹饪方式,形状,口味等具体特点,可以采用“音译加注法”翻译为 “Mianwo-Salty Deep-fried Doughnut-shaped Snack (Made of Rice and Soybean Milk)”,即保留其地方发音,又能形象具体体现该小吃的实质性内容,使人一目了然。

作为武汉特色小吃的糊米酒,其甜蜜浓稠的口感赢得了所有人的热爱,是湖北最平民的街头甜品了。糊米酒发源于湖北省孝感市,武汉人将发酵的米酒和小汤圆混合在一起做成了独一无二的糊米酒。

由此可见,该小吃的主料是发酵的米酒,辅料是小汤圆,根据其做法和主辅料的特征,可采用“烹饪法+主料+with+辅料”的译法,如2008奥运会菜单中,“牛肉拉面”和“生煎包”分别被译为“Hand-Pulled Noodle Soup with Beef”和“Pan-Fried Baozi Stuffed with Pork”。所以,“糊米酒”可译为“Fermented Rice Wine with Small Glutinous Rice Balls”,直接明了地反应其实质性内容。

(五)(田启恒的)糊汤粉

田启恒糊汤粉馆坐落汉口花楼街,历史悠久,风味独特,名扬武汉三镇。糊汤粉是与油条相配的小吃品种,凡卖糊汤粉者必卖油条。在制作米粉时,选用籼稻米磨浆,制粉,再加上水搓坨煮焖,挤压煮制成型。然后用活鲜小鲫鱼(或鳝鱼)熬煮成汤汁,再加水调入生米粉制成糊汤,放入各种调味品,成熟装碗时,撒上葱花,胡椒,配以油条佐食,别有风味。其糊汤微稠,色调素雅,米粉洁白,细长有劲,鱼香汁浓,滋味鲜美,营养丰实而著称。

由此可见,“糊汤粉”实质上就一种特制的细长的米粉,伴在由鱼和面粉以及各种作料熬制的浓稠的汤汁中。借鉴2008奥运会菜单中,“羊肉泡馍”和“鲍汁海鲜面”分别被译为“Pita Bread Soaked in Lamb Soup”和“Noodles with Seafood in A-balone Sauce”。“糊汤粉”也可以根据“主料+with/in+汤汁/风味”的方法,翻译为 “Rice Noodles in Flavored Thick(Fish and Rice Flour)Soup”.

(六)(老谦记)牛肉豆丝

老谦记是坐落在武昌司门口的一家风味小吃店,主要经营牛肉豆丝。豆丝是以绿豆,大米等为原料,磨碎成浆,在锅里摊成皮,切成丝,武汉人很爱吃,有汤豆丝,干豆丝,炒豆丝等多种吃法。老谦记经营的是炒牛肉豆丝,炒时按顾客要求,可以枯炒,也可软炒,味道各有千秋,区别只在火候。主要原料都是黄牛眉子百沟,湿豆丝,水发香菇,玉兰片等,外加调味佐料,用麻油煎炉炒熟。吃起来牛肉酥滑鲜嫩,豆丝绵软滋润,牛肉与豆丝的味道交合在一起,别有风味。

从上可见,“牛肉豆丝”的主料是豆丝,辅料是牛肉,烹饪方法是翻炒,所以可借鉴“烹饪法+主料+with+辅料”的方法翻译。如“香煎萝卜糕”译为“Pan-Fried Turnip Cake with Bacon”。但考虑到“豆丝”这一食物具有鲜明的地方特色,很多人都不甚了解,所以“音译加注法”的译法,有助于人们对其更好地理解。如“锅贴”和“油条”可译为“Guotie(Pan-Fried Dumplings/ Pot Stickers)”和“Youtiao(Deep-Fried Dough Sticks)”。所以“牛肉豆丝”也可以结合“烹饪法+主料+with+辅料”以及“音译加注法”,译为 “Stir-fried Shredded Dousi with Beef(Dousi,a layer of soft skin made of green bean and rice milk)”.

五、小结

一直以来,对武汉小吃的英译文献廖如星辰。本文大胆尝试,参考借鉴中国菜名的常见翻译方法和2008奥运会中国小吃的翻译实例,对武汉六种常见特色小吃精武鸭脖,顺香居的重油烧梅,谢荣德的面窝,民生甜食坊的糊米酒,田启恒的糊汤粉和老谦记的牛肉豆丝,在详细了解和研究其历史,命名特点,主辅料,做法,口味,形状,器皿等之后,进一步探究小吃名的英文翻译,以望能提出一个相对规范合理的英译名,以便来武汉的国内外游客对其有一个正确的认知,将武汉的小吃及小吃文化传承并发扬光大。

[1]方筱婧.小译武汉特色小吃的英译版本——以热干面、豆皮、面窝为例[J].社会科学学科研究,2011.237-238.

[2]莫娟,张轶前.关联理论指导下的中式菜单英译[J].河北理工大学学报,2011.108-112.

[3]武汉年鉴_概况_2008年武汉特色小吃创业品种_金银奖品种表 [Z].2008.

[4]武汉地方菜研究发展中心[Z].武汉商界,2006.55.

[5]郑玮.中式菜肴名称的文化内涵及英译[J].内蒙古农业大学学报,2009.378-379.

[6]中国饮食服务年鉴_首届全国中华名小吃认定活动_中华名小吃[Z].1999.

[7]http://baike.baidu.com/view/337393.htm.

[8]http://cjmp.cnhan.com/whcb/html/2011-07/21/content_4858240.htm.

[9]http://roll.sohu.com/20111104/n324460310.shtml.

猜你喜欢
特色小吃主料米酒
八宝米酒过三八
金华特色小吃
软炸和酥炸的小窍门
卫嘴子说津菜:煎烹大虾
白露米酒
挑逗你的味蕾
花样乳蛋蛋饼
四个地方享受美味路边小吃
烹调“炒”法知多少
一壶米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