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向卓越工程师的计算机专业教学改革策略与措施

2014-04-07 10:22李红艳戴志峰
关键词:计算机专业实训人才

李红艳,桂 超,汪 波,戴志峰

(湖北经济学院法商学院,湖北 武汉 430205)

随着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IT工程师尤其是高层次IT人才的缺口问题非常突出。为满足市场对人才的需求,许多高校都开办或扩大了计算机及相关专业,培养计算机技术专门人才,为推进我国的工业化和信息化进程起到了重要的作用。湖北经济学院作为一所应用型本科院校,致力于培养“两有三实”人才,即将人才培养目标定位于适应经济社会需要、服务地方发展需求、面向经营管理一线培养有思想有能力的“实用、实践、实干”型人才。学校开办计算机专业教学也已有十余年的历史,在办学过程中发现,受生源层次、师资结构与水平、办学模式等诸多因素的制约,如果不结合地方院校的特点和实际情况,进行教学改革创新,办出特色、办出品牌,培养出的IT人才在日益激烈的社会竞争中就没有任何优势。

一、我校计算机专业人才培养现状

我校的计算机专业教学现已办学十余年,在培养目标、教学体系、实践体系等方面基本上参照重点大学的模式进行,在人才培养的实践过程中集中表现出以下几个问题:

(一)培养方案和课程体系不能因地制宜

以往的专业培养方案受传统的理科研究性的教学思想的影响,都是从研究软件技术的视角出发制定培养方案和设计课程体系的。这些课程体系不是以工程化、应用化为导向,而是偏重理论教育。按照这样的培养方案和课程体系,课程内容陈旧、知识更新落后,忽视针对性和热点技术,无法跟上发展迅速的业界软件技术,专业理论知识难度较大,学生很难完全掌握吸收,又学不到最新的专业技术,专业成才率低。

(二)实践教学体系建设不完善

学生实验、实践和实训都是以个人为单位,缺少团队合作精神和情商培养,学生以自我为中心,缺乏与人沟通的能力和技巧,难以适应现代IT企业注重团队合作的工作氛围。

(三)缺少有项目实践经历的师资

学校与行业企业联系不够紧密,教师难以及时了解和掌握企业的最新技术发展和体验现实的职业岗位,致使专业实践能力明显不足,“双师”素质的教师在专任教师中所占比例较低。

(四)教学考核与管理方式存在问题

现有的课程考核机制往往以理论考试为主,对于实践能力要求高的课程,也是通过笔试考核,60分成了学生是否达到培养目标、是否能毕业的一个铁定的指标。学习缺乏过程性评价和有效监控,业余时间多且缺少管理,给学生的错觉是只要达到60分,只要能毕业,基本任务就完成了,能否解决实际问题已不重要。这些问题在学生毕业设计、毕业论文阶段也非常突出,但因为大四学生面临找工作以及毕业设计指导管理等问题,毕业设计阶段对学生工程实践能力的培养也有相当弱化的趋势。

二、面向卓越工程师的计算机专业教学改革研究策略与措施

(一)更新教育理念,坚定办学特色

我校是地方性普通本科院校,一定要摆脱传统精英办学理念的影响,回归工程教育,坚持为地方经济服务,培养高级应用技术人才,在“培养什么样的人”和“怎样培养人”的问题上做出文章,办出特色。充分发挥我校经济学、管理学学科的优势,加强传统优势学科对新兴学科的渗透,在人才培养过程中强化经济学、管理学、法学的通识教育,使我校学生共同具有基本的财经管理人才学养。

(二)完善教学条件,优化育人环境

在应用型本科计算机专业的建设过程中,按照教育部本科教育评估的要求,结合创新人才培养体系的有关要求,紧密结合学科特点,不断完善教学条件。重视教学基本设施的建设,新建实验室,更新实验设备。同时加强教学软环境建设,在现有专业实验教学条件的基础上,加大案例开发力度,引进真实项目案例,建立实践教学项目库,搭建课程群实践教学环境。加强校企合作,办好“校内”“校外”实训基地,搭建大实训体系,形成“教学—实习—校内实训—企业实训”相结合的实践教学体系。

(三)实行专业核心课程制度

整合课程内容,实现课程的综合化;深化教学内容、方法、手段和考试改革;强化实验、实训、实习等实践教学环节,构建多元化、方式多样、制度科学、管理规范的人才培养模式,突出我校培养有思想、有能力的实践、实用、实干型人才(两有三实)的特色。

根据专业人才培养面向,合理设置专业方向和模块课程,整合课程内容,突破学科专业壁垒,实行课程的综合化,减少课程间的交叉重复,各专业设置12~14门专业核心课程,保证学生掌握专业的核心知识体系,形成具有核心意义的专业素养;改革优化专业核心课程的课程整合、师资选拔、考核评价、教材建设等诸教学环节,探索“一课多师”,“多师同堂”等协同教学模式,实现专业核心课程内容、教学方法和教学组织形式的协同高效。

(四)加强教师实践能力培养,提高教师专业素质

要实现培养高质量计算机应用型人才的目标,应该以现任专业教师为基础,建立一支素质优良、结构合理的“双师型”师资队伍。除了不拘一格引进或聘用具有丰富工程经验的“双师型”教师之外,还要采取有力措施,鼓励和组织教师参加各类师资培训、学术交流活动,努力提高师资队伍的业务水平和工程能力,不断更新和拓展专业知识,提高专业素质。

同时,还要有计划地安排教师到软件企业实践,了解计算机行业管理知识和新技术发展动态,积累项目开发经验,努力打造“双师型”教师队伍。教师们将最新的计算机技术和职业技能传授给学生,指导学生进行实践,才能培养学生实践创新能力。

(五)深度开展校企合作,规范完善实训工作

近年来,我院积极开展产学合作、校企合作,充分发挥企业在人才培养上的优势,共同合作培养合格的计算机专业人才。我们已经与国内外知名IT企业如软通动力、中软国际、众嵌科技等建立了实习实训合作基地,并开展了深入的人才培养合作。学校根据企业需求调整专业教学内容,引进教学资源,改革课程模块,使用案例化教材,开展针对性人才培养;企业共同参与制定专业人才培养方案,提供典型应用案例,选派具有项目开发经验的工程师指导实践项目。由企业工程师开展职业素养课,帮助学生了解行业动态,拓展专业视野,提高职业素养。与企业共建实习基地,让学生感受企业文化,使学生把所学的知识与实践相结合,获得工作经验,完成从学生到员工的角色过度,企业从中培养适合自己的人才。

(六)加强实验教学

计算机专业的很多课程都需要实验环节来加深理解,获取经验。因此,实验教学显得尤为重要。实验内容既有验证型实验,也有设计性实验。验证型实验相对容易,设计性实验需要的时间较长,2个学时明显不够,可以采取连排4个学时(上午或下午)或3个学时(晚上),有利于学生连贯地完成实验任务。有条件的话,理论教学的教室和实验教学的实验室可在一定程度上结合起来。现在,利用无线网络,校园内的任何一个地方都可以上网。对于实践性较强的理论教学环节,可以让学生带上笔记本电脑,在课堂上及时体验老师讲授的知识。这样,既可以提高教学质量,又可以节省实验场地,减少实验室工作人员。

三、结语

信息管理学院近来年以IT卓越工程师培养为目标,通过“校企合作、工学结合”模式,让学生进入行业、企业的生产实践一线,了解企业对人才的基本要求,获得了基本专业训练,提高了综合运用本专业的基础理论知识解决工程实际问题的实践能力,并且通过企业工程化实践提高了学生的表达沟通能力和团队协作能力。在实践过程中,我们发现,还有相当多的问题需要研究和思考,例如:企业与学校在人才培养中人才素质、能力目标的主导性问题,实践教学综合性、设计性、创新性项目的设计及比例问题,学生创新能力培养与“卓越工程师”的培养方法问题。

[1]周英,落实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大力培养工程科技创新人才[J].中国大学教学,2011,(8).

[2]唐培和,刘浩等,校企深度合作,培养卓越人才——应用型本科计算机专业教学改革与实践[M].重庆大学出版社,2012,(8).

[3]桂超,李红艳,戴志峰,基于“卓越工程师”目标的本科人才培养模式研究[J].科技创业,2013-11.

猜你喜欢
计算机专业实训人才
人才云
“以赛促学,以赛促教”促进计算机专业教学理念创新与实践研究
基于CDIO理念的数控实训教学改革与实践
忘不了的人才之策
留住人才要走心
“人才争夺战”
虚拟情景实训环境三维模拟
电工电子实训教学改革与创新
微课在数控实训课中的应用探析
职业高中计算机专业教学改革浅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