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视域下的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

2014-04-07 16:53李军全
关键词:爱国主义理论课政治

李军全

(淮北师范大学 政法学院,安徽 淮北 235000)

思想政治理论课是中国高校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途径,也是国家意识形态社会化的重要渠道,在形塑大学生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方面发挥着不可替代功能,诚如中宣部、教育部在《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意见》中所指出的,“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承担着对大学生进行系统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的任务,是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其中,爱国主义教育是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一项重要内容。大学生要培养出一种健康的、理性的爱国主义情感观,不仅是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内在要求,还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迫切需要。因此,爱国主义教育不仅是一个思想问题,更是一个政治问题。

一、高校加强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的紧迫性

我国一贯重视对大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中发[2004]16号)明确指示:高等院校要“以爱国主义教育为重点”加强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在此精神指引下,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群体努力培养大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怀,既注重理论层面的逻辑梳理,又重视实践层面的现实熏陶,取得了较为理想的教育效果,可以说,绝大部分大学生都已具有较高的爱国热情和较强的民族荣誉感、自尊心。但是,在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方面高校仍存在着一些问题,这造成某些大学生民族责任意识淡漠、民族文化认同弱化和爱国理性意识偏低等现象,制约了爱国主义教育的效果。

教学内容滞后。爱国主义知识是理性爱国的基础,而大学生能否构建起一套系统的爱国主义知识框架关键在于教学内容。长期以来,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将课程教材中的爱国主义知识点视为主要的教学内容。固然,课程教材中的先烈光辉事迹、英雄楷模和爱国情节的激励作用不容小觑,但是对于大学生而言,多数知识点要么在中学时代已然熟知,要么通过新闻媒体等社会渠道已然了解,并没有多少新鲜点,缺乏吸引力和感染力。为此,中共中央在印发的《爱国主义教育实施纲要》中明确指示:“爱国主义教育必须突出时代特征。爱国主义是一个历史范畴,在社会发展的不同阶段不同时期有不同的具体内涵。”然而,目前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中依然存在依据课程教材知识点照本宣科的现象,教学内容并未与时代形势相结合,没有体现出新的时代色彩,明显滞后于时代发展。这种滞后性严重地影响了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的教学效果。

教育形式单一。教育形式是爱国教育的工具,直接关乎教育的成效。目前,在爱国主义教育过程中,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主要是将课堂教学作为教育途径,依据教材要求灌输理论知识,教育形式主要表现为教师讲授、PPT课件展示,这种单一的教育形式、简单的宣讲说教和干涩的理论灌输,显然无法吸引当代大学生的学习心理,更与他们丰富的情感需求相差甚远。重要的是,师生之间缺失有效的交流、沟通互动环节,这种缺失也使得教师难以捕获大学生内心真正关注的热点问题,难以真正地解答他们的心理困惑,无法做到有的放矢,有针对性地解决问题,这自然无法激起大学生的学习兴趣,更谈不上爱国主义情感培养效果的问题了。

计划多于实践。教学计划是爱国教育的保证,围绕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高校每年度一般都会制订出一份周密的、翔实的教学计划,尤其是承担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任务的工作部门。这些教学计划无论是在课堂教学层面,还是在实践教学方面都提出了具有针对性的教育方案,对培养大学生爱国情怀大有帮助。但是在教学实践过程中,许多有益的教育计划要么不具备操作的条件,要么被教师忽略,基本沦落为一纸空文,形成口号多、行动少,知行不一的教育现象,这种重计划轻实践的教育现象影响了爱国主义教育的教学效果。

诚然,作为教育对象的大学生自身也存在着一些问题。如在“个人本位”价值观的影响下,有的大学生以“自我”为中心,言行举止透露出功利化色彩,过于注重个人利益,缺乏民族责任感。再如,因知识贮备和认知能力的不同,大学生对爱国主义的具体内涵理解有所差别,进而表现出来的爱国热情有所不同,表达爱国热情的方式也不一样。有的大学生能够科学地判断、理性地表达爱国热情,有的大学生却是感性的、盲目的,甚至是狂热的。整体而言,当代大学生并不缺乏爱国热情,但多数仍处于“热情有余、理性不足”的精神状态,因而加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在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中的作用势在必行。

二、充分发挥思想政治理论课在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中的作用

“爱国主义体现了人民群众对自己祖国的深厚感情,反映了个人对祖国的依存关系,是人们对自己故土家园、种族和文化的归属感、认同感、尊严感与荣誉感的统一。”[1]在解决如何提高大学生爱国主义情感的问题上,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要充分发挥自身功能。思想政治理论课具有较强的政治性,带有明显的政治导向,虽然本身不等于专门的爱国主义教育,不能视为爱国主义教育的象征,但却是对大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的有效途径,绝不能流于形式,要深层次地挖掘内在功能,弥补自身不足,创新教育形式,完善自身体系,努力在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中发挥最大作用。依据调查结果和自身教学经验,笔者认为以下几点将有助于发挥思想政治理论课的作用,从而达到提高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的效果。

(一)课堂教学要注重理论知识体系建构,突出时代性

当前,高等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主要包括《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思想品德修养与法律基础》等课程,虽课程内容、课时安排、开课学期不同,但它们有一个共同的教学目的,即培养大学生爱国主义情感。因此,我们要以爱国主义教育为纽带将各门课程链接在一起,使其紧密地结合,构建起一套完整的爱国主义理论知识体系,使大学生形成一个系统的科学的爱国主义体系结构。为此,在课堂教学过程中,《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课程除了培养大学生运用马克思主义观认识、处理问题的能力外,还要注重挖掘当前国家重大政策、方针、路线和社会热点问题的逻辑依据;《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除了培养大学生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坚定信念外,还要突出当前国家重大政策、方针、路线和社会热点问题的理论内涵;《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程除了宣讲“一条主线”“两个了解”和“三个选择”外,还要提供当前国家重大政策、方针、路线和社会热点问题的历史阐释;《思想品德修养与法律基础》除了塑造大学生道德和法律思维外,还要宣讲当前国家重大政策、方针、路线和社会热点问题的精神品质。比如,最近党中央宣讲的“中国梦”如何渗入大学生教育的问题,思想政治理论课主管部门应组织任课教师集体备课,公开讨论,探寻“中国梦”在不同课程中的知识关联,要通过各门课程的教学为“中国梦”提供逻辑依据、理论内涵、历史阐释和精神品质,从而促使大学生形成一个完整的知识理论体系。如此的课堂教学既会避免各门课程的简单重复,又会避免教学内容的滞后性,带有时代色彩,也会激发大学生的学习动力,产生理想的爱国教育效果。

(二)教育形式要多样化,突出层次性

大学生是思维最为活跃的群体,爱国主义教育能否有所成效起点就在教育形式,诸如图片、影像、事迹、新闻、宣讲、讲座、联欢之类的教育形式往往会引起大学生的兴趣。因此,爱国主义要改变主要依靠课堂教学单一的教育形式,注重教学与实践相结合、显性教育与隐形教育相结合,努力突出教育形式的层次性。为此,我们既要注重课堂教学形式的创新,充分发挥现代多媒体技术的功用,又要注重正面宣传,使学生能够直观地感受到爱国主义的熏陶,重要的是,要组织典型活动,将爱国主义教育由教室移植到校园、社会,比如将报告会、联欢会之类的组织活动安排在相关的具有爱国主义情感的地点或场所。需要注意的是,集中的、经常的爱国主义教育往往效果不佳,要使教育形式更多地由显性转入隐形,合理地安排时间、做好计划,使爱国主义教育具有延续性和层次性。其实,爱国主义教育是一种真实存在的理念,不是虚幻的口号,只不过由理念到实践的转变,需要一系列的技术操作,只有丰富多变的教育形式才能使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顺利地转化为切实的实践。有了切实的实践,爱国主义教育才显得生动活泼,才会有效果。

(三)实践活动要结合大学生社团,突出多样性

当今大学校园,属于学生自身的社团组织不胜枚举。这些学生社团无论是在校园文化建设方面,还是在凝聚学生力量方面,都发挥着重要功用。爱国主义教育实践活动要想真正地深入大学生群体中,与大学生社团结合不失为一种捷径。大概而言,结合方式主要有两种:一种是思想政治理论教师亲自指导学生社团,规划学生社团的活动计划,比如邀请榜样、模范到学生社团组织的活动中讲座,指导学生社团组织学生参观革命历史遗迹等等;另一种是将爱国主义教育纳入到学生社团的年度计划中,思想政治课教师负责督促落实,比如我国有许多与爱国主义教育相关联的纪念日,如“五四”“七一”“九·一八”和国庆节等等,这些纪念日往往与历史事件联系,具有重要教育意义,学生社团可以结合自身性质和特点,组织相关征文比赛、演讲会、辩论会、朗诵会、文艺演出等之类的纪念活动,要突出爱国主义和民族精神,增强教育的趣味性。由于大学生社团具有较好的群众基础,大部分活动都能满足大学生的心理需求,也能够充分吸收现代信息,使得大学生在丰富多样的氛围中受到爱国主义的熏陶,这样的爱国主义教育更形象,更有说服力。

结 语

2013年“五四”青年节,习近平总书记指出:“青年最富有朝气、最富有梦想,青年兴则国家兴,青年强则国家强……历史和现实都告诉我们,青年一代有理想、有担当,国家就有前途,民族就有希望,实现我们的发展目标就有源源不断的强大力量。”[2]当今时代,国际环境错综复杂,我国仍面临着来自外部的巨大的挑战和威胁,尤其是国外敌对势力始终没有放弃对我国实施西化、分化的政治图谋。在此情势下,大学生作为最有思想、活力的青年群体,能否培养起来坚定的爱国主义信仰、强烈的爱国主义情感,直接关系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因此,高等院校作为培养大学生爱国主义情感的基地,一定要通过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工作,加强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积极引导他们正确认识当今世界的时代特征,把握国际局势的发展变化和人类社会的发展趋势,努力使其养成强烈的爱国主义情感和崇高的爱国主义精神。

[1]郝海洪,李国强.全球化背景下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新思路探析[J].阜阳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4).

[2]习近平在同各界优秀青年代表座谈时的讲话[OL].http:∥news.xinhuanet.com/politics/2013-05/04/c_115639203.htm.

猜你喜欢
爱国主义理论课政治
“讲政治”绝不能只是“讲讲”
在疫情大考中彰显爱国主义力量
“政治攀附”
“政治不纯”
政治不过硬,必定不可靠——政治体检不能含糊
新增本科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创新
“721”人才培养模式与高校思政理论课改革
爱国主义教育
医学院校基础化学理论课教学改革初探
爱国主义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