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亮点频现

2014-04-08 08:56
共产党员·上 2014年3期
关键词:辽宁全省经济

2013年,辽宁,平常之中孕育着不平凡!历经十年全面振兴的老工业基地,巧借党的十八大春风,不断焕发出勃勃生机。

2013年,辽宁的发展,如同第十二届全运会熊熊圣火,向世界传递了新时期“辽宁精神”,也燃起了4300万辽宁人民再创新辉煌的满怀激情。回望这一年,辽沈大地,“亮点”闪烁耀眼,处处洋溢着收获、幸福、和谐。

数量和速度:复杂环境中的提升

2013年,是在增长阶段转换背景下加快发展方式转变的关键之年。辽宁省委、省政府团结带领全省人民,紧紧围绕主题主线,坚持稳中求进,负重前行,全面振兴的航船驶入新的境界,经济社会发展的各项主要指标呈现出喜人的增长。

——反映地区经济发展规模最具综合性的指标,全省地区生产总值完成2.71万亿元,增长9%左右。

——代表着“家底”实力,体现政府对经济运行的调控能力和地区发展能力的公共财政预算收入实现3341.8亿元,增长7.6%。

——拉动经济增长的“三驾马车”,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完成10524.4亿元,增长13.7%;固定资产投资完成24765.7亿元,增长15.1%;出口总额完成645亿美元,增长11.4%。

——衡量城乡居民富裕程度的一组数字,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5578元,实际增长7.6%;农民人均纯收入10523元,实际增长9.5%。

——反映老工业基地产业优势的一组数字,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长9.6%,其中装备制造业、冶金工业、石化工业、农产品加工业增加值分别增长9.6%、10.1%、9.3%、9.8%,四大优势支柱产业占工业比重达到80%。

数字,是衡量全面振兴发展成果最直观的“尺度”。看似简单的数字,背后凝聚着全省各级党委、政府的决策智慧,凝结着全省人民团结奋斗的心血汗水。每一个数字,都代表着辽宁全面振兴的速度;每一个数字,都关联着广大人民群众的福祉。

一系列的增长,来之不易!复杂发展环境下,保持着较高速度、较大规模的增长,更是难能可贵!这充分证明,面对困难和挑战,辽宁人行!

质量和效益:不掺杂水分的发展

2013年,辽宁全面振兴发展,突出了科学发展这一主题,贯穿了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这一主线。

2013年,辽宁追求的是,准确判断国内外经济形势变化,因地制宜,科学、务实、理性的发展。摆在桌面上,收进“篮子”里的发展成果,是纯而又纯的“真金白银”,是蒸发掉了水分的“干货”。

——经济运行总体平稳。“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2013年,省委、省政府切实加强对经济形势的分析研判,着力抓好经济运行,努力扩大消费需求,积极增加有效投资,有效促进外贸出口,全省经济增长保持在平衡健康发展区间。消费对经济增长的基础性作用增强,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达到42%;投资对经济增长发挥了关键作用,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达到70%以上,其中民间投资增长23%,所占比重达到68%;出口对经济增长发挥了支撑作用,积极开拓国际市场,农副产品出口增长21%,服务贸易出口增长12%。全年居民消费价格上涨2.4%,低于年度控制目标1.1个百分点。

——农业农村经济稳步发展。“小康不小康,关键看老乡”。统筹城乡发展,必须把农民富起来作为农村工作的基本追求,把农业强起来作为农村工作的重要任务,把农业美起来作为农村工作的基本目标。为此,省委、省政府把做好农业、农村、农民工作,作为全面提升发展质量和效益的着力点,作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抓手,下功夫,求实效。农林牧渔业全面发展,畜牧业增加值占农业比重为29%;“一县一业”建设保持良好态势,有15个县的特色产业规模位居全国第一;设施农业面积超过1100万亩,国家级现代农业示范区达到8个,粮食产量达到439亿斤,创历史最高水平,实现“十连增”,现代农业发展取得了新成效。44个县(市)公共财政预算收入930亿元,占全省比重为28%;县域销售收入超百亿元,工业产业集群达到26个,其中超500亿元的4个,县域经济发挥了生力军作用。

——产业结构调整步伐加快。通过实施工业五项工程,带动工业结构调整,四大优势支柱产业占工业比重达到80%;狠抓节能降耗和淘汰落后产能,万元工业增加值能耗降低5%以上,全省工业转型升级迈出新步伐。新能源产业、生物产业、节能环保产业主营业务收入分别增长31%、30%和18%,加快了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把加快发展服务业重点行业与培育消费热点结合起来,金融、物流、旅游、电子商务发展迅猛,服务外包、软件业和服务业集聚区建设位于全国前列,全年服务业增加值占全省生产总值的比重达到38.6%。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启动实施了17个重大专项,攻克重大关键技术30项,支持企业开展海外并购项目62个,引进海外研发团队203个,高新技术产业加快发展,全年高新技术产品增加值增长20%,科技创新取得新成绩。

——区域发展协调性增强。积极推动三大战略协调发展,形成合作互动发展的新格局,缩小了区域之间的经济发展差距。沿海经济带开发开放全面推进,大连港货物吞吐量达到4亿吨,集装箱吞吐量突破1000万标箱,大连国际航运中心建设取得实质性进展;营口港货物吞吐量达到3.3亿吨;45个重点园区成为产业结构调整的先导区。沈阳经济区同城化、一体化步伐加快,42个新城、新镇和61个主导产业园区初具规模,沈阳建设国家中心城市迈出新步伐。辽西北发生了重要变化,最明显的是生态环境变化、交通设施变化和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

——改革开放继续深化。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深入推进,调整了省级以下工商、质监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完善了市、县食品药品监督管理体制,取消、下放和调整了437项省级行政职权。坚持和完善基本经济制度,国有企业改革稳步展开;改革公司注册资本登记制度,制定了减轻企业负担的9项政策。支持鼓励民营经济和中小微企 业发展,全省民营经济增加值增长15%,占全省经济总量达到67%。医药卫生体制改革成效明显,基本药物制度得到巩固,城乡基本医保参保率达到97.5%。外贸进出口总额增长9.9%,引进内资项目到位资金增长20%。

——生态环境建设取得新突破。辽宁作为老工业基地,生态保护、环境治理任务重,压力大。省委、省政府把生态文明建设具体化为碧水工程、青山工程和蓝天工程,逐项抓好落实。在碧水工程方面,实施重点区域专项整治,全力推进城市污水处理厂建设。在青山工程方面,继续实施规划的八类工程,完成治理面积570万亩。在蓝天工程方面,实施区域一体高效供热、气化辽宁等六大工程。实施美丽乡村建设工程,狠抓农村环境治理,重点推进农村生活垃圾、污水和畜禽养殖粪便处理,加强村级道路建设,2000多个行政村环境发生明显变化。

2013年,辽宁经济社会发展质量和效益的全面提高,归根结底是由于全省始终坚持了转型升级之魂,夯实了实体经济之根,加快了发展转型,坚持了发展惠民,强化了发展保障。这充分表明,辽宁人对“诚信务实”精神的执着坚守。

措施和手段:扬帆征途上的保证

——坚持求先求早。面对世界经济持续低迷的复杂局面,面对我国经济增长速度换挡期、结构调整阵痛期、前期刺激政策消化期叠加,省委、省政府深刻认识到转方式调结构是老工业基地振兴发展必须迈过的一道坎,坚持一月一调度、一季一通报,及时解决存在的问题,以转变发展方式的主动、调整经济结构的主动、推动改革开放的主动,赢得发展上的主动。

——坚持求实求是。力求准确把握国家宏观政策导向,正确判断辽宁所处的历史方位,毫不动摇地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针对辽宁消费和出口对经济增长拉动作用不足的现实,继续坚持增量调结构,集中力量抓好重大项目建设,以投资结构的优化,促进产业、区域和城乡结构的优化。

——坚持求新求变。确定了以改革创新促发展、促转变的工作主题,既注重通过简政放权,充分发挥市场的主导作用,切实激发经济发展的动力和活力,又研究提出调结构、转方式的总体方向,通过完善体制机制拓展转变发展方式、提高社会生产力的新空间。

——坚持求优求好。切实把提高经济发展的质量和效益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努力追求实实在在没有水分的发展,追求民生持续改善和资源环境切实得到保护的发展,推动经济社会发展水平进一步提高,群众的幸福感和满意度不断提升。不断加大财政投入力度,全力推进涉及就业、社保、教育、住房等民生工程落实,广大人民群众切切实实分享到了全面振兴发展的“蛋糕”。

猜你喜欢
辽宁全省经济
读辽宁 爱辽宁
增加就业, 这些“经济”要关注
忻州市:光伏扶贫总量全省第一
我省初步建成全省湿地保护体系
前三季度山东县域经济生产总值占全省94%
辽宁出版集团
经济
山西:2003年GDP增长1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