洒向滨城都是爱

2014-04-08 09:29王家翔
共产党员·上 2014年3期
关键词:大连市贫困学生义工

王家翔

10年里,她的足迹遍布大连7个区(市、县)、100多个乡镇街道、80多所学校;她个人资助贫困学生50人,爱心行程2.5万多公里,捐资15万余元;她倡导发起“亲情关爱”项目组,共同关爱危重病人2.1万余人次,义务献工8.7万多小时,为980名病人送去临终关爱……她,就是大连市中山区昆明街道武昌社区“昆明义工站”站长、大连市“义工终身成就金星奖”获得者、把爱挥洒到滨城大连每一个角落的共产党员夏元萍。

“孩子们渴望上学的眼神告诉我一定不能停下来”

2003年年初,刚从经理位置上退休赋闲在家的夏元萍在报纸上看到大连市要成立慈善总会,正在招募义工的消息,她报了名,成为大连市首批义工。时年59岁的夏元萍开始了她的爱心之旅。

至今已不记得第一个受资助的孩子的名字,但当时的场景却历历在目。那是大连市旅顺口区一个贫困的家庭:孩子的妈妈患肝腹水,为了治病,花光了家中所有的积蓄,连房子都卖掉了,三口之家挤在一个租来的10余平方米的老房子里。看着这个破烂不堪的家,望着孩子那渴望的眼神,夏元萍禁不住流下了泪水。她把身上仅有的100元钱塞到孩子手里。此后,夏元萍有空就来探望她们,送钱送物。

“夏元萍是50个孩子的妈妈。”熟悉夏元萍的人都知道她乐于助学帮困。2003年,金州区二十里堡镇三台子村的徐永毅正在读高一。他的父亲在工厂干活时被机器轧掉3根手指,成为残疾人,母亲患有心脏病,长年卧床不起,家境贫寒。而徐永毅在上小学时,因为一次意外被同学撞倒伤到了肾,因治疗不及时而感染,须要摘除一个肾,家里为此已先后花掉了7万多元。夏元萍走访得知情况后,当即掏出身上所带的1200元钱,鼓励孩子安心读书,千万不要放弃。经夏元萍几年的资助,徐永毅不仅身体得到了康复,而且顺利完成了学业,现在已经成为一家外资企业的优秀员工。

夏元萍把帮助孩子们视为无比快乐的事情。正当她全身心投入这份自己钟爱的事业时,却遭遇了一场车祸。2005年11月5日,在去庄河农村走访贫困学生的路上,夏元萍所乘的车左前轮爆胎,发生了车祸,她的两颗牙被撞掉,腰椎骨第五节挫伤并错位1.5度,当即昏迷不醒,被送进了医院。就是在住院期间,她的病床边还放着一个联系贫困学生的电话本,以便随时了解他们的情况。刚出院,腰上还带着护具,夏元萍就又开始为学生们的事忙碌起来……迄今,夏元萍仍未完全康复,每两天必须吃一次药。但只要是为了孩子们,付出再多她也在所不惜。

“我也想好好休息一下,可一想到那些贫困孩子渴望上学的眼神,我的心就告诉我一定不能停下来。”夏元萍说,“我的一次探访,可能会改变一个孩子的命运;我的一次鼓励,可能会给一个孩子奋斗的动力;我的一次资助,可能会给一个家庭带来生活的希望!”

面对夏元萍只求付出不求回报的举动,有人说她傻,还有人说她是因为有钱,更有人说她想出风头。其实不然。夏元萍和丈夫每月的退休金并不多。当义工这些年来,她先后捐出的10余万元都是平时省吃俭用攒下的。她去贫困家庭走访,从来都是带着一壶水、一盒饭,外加一包自制小咸菜,可是资助贫困孩子学费,给他们买日常生活用品,夏元萍却从不吝惜。她偶尔跟老姐妹一起逛街,因为总不舍得给自己添一件像样的衣服而被她们责怪,可逢年过节,她都早早地把买好的新衣服送到孩子们手中。有人问她,你舍不得吃、舍不得穿,图个啥?夏元萍什么也不图,只要看到自己资助的孩子学习有进步,只要看到孩子们脸上有笑容,只要看到自己资助的贫困家庭充满生活的希望,她比什么都高兴。

经夏元萍资助的50名贫困学生中,已有16人先后考上了大学,10人已经毕业参加工作。如今在内蒙古工作的许小明就曾经向她表示:夏阿姨,我是您资助过的学生,今后我也会尽己所能,帮助那些需要帮助的人。

让孤残老人感受到亲人般的温暖

武昌街432号楼里有一个双残家庭。丈夫朱乾富一双上肢无前臂,被鉴定为肢体二级残疾,妻子叫于红,智力三级残疾,夫妻二人均无劳动能力,享受城市最低生活保障待遇。屋漏偏遭连夜雨。2011年10月,于红突发脑出血瘫痪在床。面对今后困难的生活,朱乾富甚至一度产生了轻生的念头。夏元萍知道后,带领义工们到他家帮助打扫卫生,买菜做饭,并进行心理疏导。无私的爱感动了上天。一个月后,于红竟神奇般站了起来,虽然仍属于智力三级残疾,但朱乾富却流下了幸福的泪水:“感谢大家对残疾人的关怀和帮助,我们已经感到很幸福、很满足了。”

耄耋之年的王桂英老太太,老伴30年前就去世了,膝下无儿无女,形只影单地生活着。夏元萍三天两头给老人家打电话嘘寒问暖,每月至少两次去家里看望老人,有时还捎上点水果,陪她唠唠家常嗑,说说心里话。每次临走时,老人都恋恋不舍。有一年冬天,老人感冒了,夏元萍和义工们顶着大雪,找来大夫给她看病,陪她打吊瓶,给她洗衣做饭。老人感激地说:“我该怎么报答你们呀!”

年过8旬的孤寡老人陈炳海,一辈子没结婚。3岁时因得了小儿麻痹症导致瘫痪,几十年就靠坐着小滑板车出行。5年前,老人得了肠癌,动了大手术,而且岁数也大了,行动迟缓。夏元萍就和义工姐妹们给他刷房子,轮班帮助老人打扫房间卫生,洗洗涮涮。临近过年的时候,夏元萍又帮着给老人买年货,蒸年糕,贴对联,只要自己家有的东西,陈炳海家就全都有。在除夕的鞭炮声和祝福声中,陈炳海老人边吃着三鲜馅饺子,边老泪纵横地说:“三鲜馅饺子真好吃,太感谢你们了!我真有福,遇到了你们这些好心人。”

陪伴绝症患者走完生命的最后旅程

“生命行至终点,更需要关怀照料和心灵上的慰藉。”为能让临终患者在弥留之际享受到人生的最后关怀,在夏元萍的提议和倡导下,大连市慈善总会义工分会与大连市中心医院于2007年6月14日在胜利路分院“关爱病房”成立了“亲情关爱”项目组。从那时起,夏元萍几乎每天都在家里做好饭菜,有时还会带上一束鲜花,从武昌街倒两遍公交车,下午1点准时出现在病人面前。“我身边没有人,他们来了最起码能帮我上个厕所,拿个水瓶子,让我心里感到很踏实。”患者高阿姨感慨地说。

面对生命的不断逝去,夏元萍和义工们也感受着巨大的精神压力,但他们觉得:能让这些绝症患者在即将走向人生终点时,还能感受到有很多人来帮助他们、关心他们,这本身也是对他们生命的尊重。

未婚老人吴永桥,靠双拐走路,50岁刚出头却得了肾癌,已经扩散到骨头,导致左胳膊抬不起来,疼痛难忍,因经济拮据放弃了治疗。是市慈善总会资助他住进了“关爱病房”。听说他胃口不好,夏元萍就买来花生米,还给他带饺子、手擀面、水果等,像亲人般陪伴他唠家常,直到他安详地离开人世。

王孟全没有亲人,是个居无定所的流浪汉,靠拣垃圾活命,42岁时已肝癌晚期。他长年漂泊在外,根本不可能洗澡,身上弥漫着刺鼻的异味,把他的脏衣服往水盆里一放,水立即就变成黑色了。可夏元萍组织义工们把他当成亲人,给他理发、洗脚、剪指甲,并给他拿来两大包衣物,有棉袄、运动服、毛衣、外衣、裤子、衬衣等,从里到外,从上到下,干干净净地换了个遍。王孟全露出了笑容,乐呵呵地说:“这下可有救了。你们真好,从来没有人对我这么好,谢谢你们!”

一位2007年在“关爱病房”接受义工服务的患者,由于病情复发,今年又住进了“关爱病房”。看到既熟悉又陌生的义工们依然坚守在“关爱病房”为患者服务时,他感慨地说:“义工真了不起,我们信佛的人都做不到的事情,你们都做到了,真是活菩萨啊!”

祖孙三代九口人都是义工

2005年初春,两个女儿给夏元萍和老伴办理好了去韩国旅游的所有手续,但夏元萍心里惦记着义工工作,拒绝了孩子们的好意。“放着晚年清福不享,去当义工,家不能按时回,饭不能按时吃不说,还劳心费力又搭钱。”起初,家人并不支持夏元萍做义工。面对家人的抱怨,夏元萍没有动摇,她在心里给自己鼓劲儿:“既然当上了义工,就不能半途而废,我要用坚守感化家人,赢得他们的理解和支持。”

“当看到被资助的孩子们能上学了,有笑脸了,有出息了,真的打心眼儿里高兴,也从心里佩服她,对她做义工也就逐渐从不理解变成支持了。”慢慢的,夏元萍竟然影响了老伴。他风趣地说:“现在,我也成了义工的‘义工——给她当司机,送她做好事。”

“只要我妈妈愿意去做的事肯定是好事、正事,只要妈妈乐意、高兴,我们就乐意、高兴。”在老两口的带动下,小女儿通过建立“小兔儿爱心网站”,呼吁社会上更多的人奉献爱心。念高二的外孙,每年都用自己的压岁钱资助贫困学生……“现在,我们家三代九口人都是义工了。”夏元萍自豪地说。

10年间,夏元萍爱的足迹已经遍布整个滨城。面对荣誉和赞许,她却淡然地说:“我不想出名,只是做了一名共产党员应该做的事情。在帮助别人的同时,也实现了自己的人生价值!即使再苦再累,我也会义无反顾地继续做好义工的工作。”

猜你喜欢
大连市贫困学生义工
半夜响起敲门声
陕西全省教师结对帮扶贫困学生
南明区离休干部党支部慰问嘉润学校贫困学生
大连市技师学院:挂牌大连市职工技能培训实训基地
带上孙子做义工
当义工,好处多
澳门爱心人士吴少芬、释会明等赴兴仁县看望贫困学生
大连会展协会第一届会员大会召开
实现跨越式发展的大连慈善义工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