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省国内旅游客源市场时空结构演变与拓展研究*

2014-04-08 03:27纪小美陈金华
旅游研究与实践 2014年4期
关键词:客源出游福建省

纪小美,陈金华

(华侨大学 旅游学院,福建 泉州362021)

旅游地客源市场的空间结构是旅游地理学的基本内容[1],是客源地与目的地相互作用的结果[2]49-54。国外学者从二战以后至20世纪70年代,对客源市场人口学特征的关注程度较高,20世纪80年代后,学者关注的视野扩展到:旅游需求与需求预测[3-4]、旅游者行为[5-8]、客源市场时空结构[9]、市场细分与细分市场[10]。近期国外学者侧重于客源市场的需求特征和旅游者行为的研究,对时空研究较为少见。相反,近期我国学者对客源市场的时空结构关注程度较高。吴必虎[11]、陆林[12]、保继刚[13]96-106、肖星[14]、陆玉麒[15]分别研究了中国城市居民出游空间、黄山和桂林国内客源市场演变、江苏和山东省入境旅游流的时空结构。在市场细分研究方面,按国别/地区的亲景度指标[16]、市场竞争态指标[17]、偏离-份额法(SSM)[18]和聚类分析[19]则较为常见;运用地理细分的方法很少,而多为人口统计学特征细分[20-21]、旅游者行为细分[22-23]。地理细分市场容易被使用和测量,因为很多统计资料都是以地理特征划分的,在我国则突出以各级别的行政地域单元来统计该地区的旅游者资料、旅游经济数据等一系列重要数据[24]。国内学者对个别人群/区域特征的分析较多,对共同性规律的提炼还待加强[25]。学界对福建省国内客源市场研究仅见陈及霖、林海平、陈再福、刘丽华、郑维荣[26-30],对福建省域层面上的国内客源市场的时空结构及其外省客源市场社会经济特征的研究更为不足。鉴于以上情况,文章以福建省为研究区域,就其2002-2010年的国内客源市场份额变动情况,用相关数量指标对其国内客源市场的空间结构演变进行定量分析,对省内9地市间国内游客量和国内旅游收入时空分布格局进行研究,运用系统聚类法对外省游客源市场进行地理细分并对细分市场的社会经济特征进行分析。以期为有关部门把握福建省国内客源市场的时空演变特点,拓展外省客源市场提供理论依据与实践指导。

一、研究方法与数据来源

(一)研究方法

1.市场集中率(CR)

市场集中率是指所有客源地中游客比例最高的前若干位客源地的游客总数占旅游地全部游客量的百分比,一般取首位、取前4(CR4)或前8(CR8)位。市场集中率越高,表明市场的空间分布越集中[31]。本文采用CR(W7)表征前7位外省客源市场总份额;采用CR(N1)和CR(N4)表征国内旅游的首位城市和前4位地市接待量占全省国内旅游人数和收入的百分比。

2.市场平均距离(ADod)

丁正山[32]在改进保继刚[13]96-106提出的客源市场吸引半径(AR)模型的基础上提出了客源地到目的地的市场平均距离(ADod)模型。该模型假设旅游目的地对所有客源市场的吸引力是均等的,客源地到目的地的距离是最重要的衰减因子,而其他社会经济因素的作用是均衡的,离旅游目的地的距离越远,客流比例衰减就越快。计算公式如下:

其中:T为旅游目的地接待的游客总量;xi为来自第i个客源地的游客量;di为第i个客源地到目的地的距离(文中为30个省(市、区)的省会城市到福建省9地市的平均经纬度大圆投影距离);n为客源地总数(文中取30)。ADod值越大,说明目的地对客源地的吸引范围就越大,客流地域分布就越广,反之就越窄。

(二)数据来源

研究所需要的数据主要来自2002-2010年《福建省国内旅游市场抽样调查报告》、2003-2013年《福建省统计年鉴》。

二、福建省国内旅游客源市场发展现状

(一)国内客源市场整体发展情况

福建省旅游资源丰富而且独特,奇山秀水,文物古迹遍布八闽大地。“山海一体,闽台同根,民俗奇异,宗教多元”是福建省旅游的鲜明特色。加之近年来社会经济的迅速发展,交通条件的改善,居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休闲旅游观念的深入,福建省国内旅游市场得到了持续快速发展。据统计,从1997-2012年,福建省接待国内游客人数从1 900万人次上升到2012年的16 210.13万人次,年均增长率16.55%(图1);国内旅游收入从110亿元增加到1 650亿元,年均增长21.34%(图2);相比之下,近15年来福建省入境游客量与旅游外汇收入年增长率分别只有10.80%和12.28%;入境旅游客量占福建省旅游总人数的比重从5.82%下降到2.96%,外汇收入占旅游总收入的比重从31.60%下降到13.93%。由此可见国内旅游市场是福建省旅游业发展的立足点所在,对福建省旅游业可持续发展的影响甚大。从各年份增速来看,国内旅游人数与国内旅游收入增长趋势较为一致,大致在20%上下波动,2003年和2008年受到国内特殊事件(“非典”和北京奥运会)的影响,出现了负增长或低速增长。对比全国国内旅游发展情况来看,福建省国内游客量占全国的比重从2002年的3.95%上升至2012年的5.48%,国内旅游收入比重则保持在7%~11%,但名次不断下降,2005年国内旅游人数位列全国第18名,旅游收入位列第10名,2012年位次分别下降到第20名和第13名。福建省国内旅游发展水平处于全国中游,但已逐渐被后进的省份所赶超,发展势头有所削弱。

图1 福建省国内客源市场游客量与增长率(1997-2012年)

图2 福建省国内旅游收入与增长率(1997-2012年)

(二)省内9地市国内旅游发展情况

由于旅游资源禀赋与开发程度、社会经济发展水平、交通区位条件等的差异,9地市国内旅游发展不平衡。从2002年以来,接待国内游客量前三位的分别是厦门、福州、南平,第四名则在泉州、漳州和三明之间更替;国内旅游收入前四名(CR(N4))分别是厦门、福州、南平和泉州。首位城市厦门/福州的游客量和国内旅游收入稳定在19%和25%左右;前四位城市接待人数稳定在60%,但旅游收入所占的份额由2002年的68%上升到2012年的71%。各年份9地市旅游接待人数的变异系数在0.45上下小幅度波动,而国内旅游收入变异系数有增大的趋势,表明福建省国内旅游经济区域发展不平衡的态势有所增强,前四位地市的国内旅游收入与后五位的距离不断被拉大。后五位地市的旅游发展仍很明显地处在“数量扩张型”阶段,旅游对区域经济的带动能力有待提高。

三、福建省国内客源市场时空结构演变

(一)客源市场地域来源

福建省国内旅游市场以省内客源为主,一般稳定占有3/4左右的市场份额(见表1)。省外客源市场遍布全国,但主要集中于表2所示的7个省份。其中与福建省接壤的广东省、浙江省和江西省稳居前三位,“十一五”期间各自累计均超千万,三省合计占外省总游客量比重的37.23%,占福建省国内游客比重的9.4%[30];华东地区的上海和江苏省的市场份额保持在7%~8%,位列第四、五位;福建省对中部地区的湖南省吸引力较大,近年来其市场份额在5%左右小幅波动;但对国内出游力较强的华北地区的吸引力仅表现出对北京显著;对广大中西部地区、东北地区的吸引力非常微弱。总体来说,福建省国内旅游客源市场以本省和近、近中程市场为主,属于区域性市场,未来需要加大对中、远程客源市场的营销力度,扩大客源的地域分布范围。

表1 省内外游客量及其比重

表2 福建省7个主要外省客源市场的市场份额(%)

(二)国内客源市场空间分布演变规律

1.国内客源市场吸引范围变化

参见上文所述的市场平均距离的计算方法,计算2002年、2006年和2010年3个截面年份福建省国内客源市场吸引半径(表3)。2002年和2006年的ADod值基本一致,2010年则出现较大幅度的缩减,表明福建省国内客源分布的地域集聚性加强,吸引力有所减弱。主要原因在于福建省对1 000~1 600km的近中程和2 000km以上的远程市场的吸引力较以往年份较大幅度的减弱,而对1 000km以内的近程和1 600~2 000km的中远程市场的吸引力有所增强。

表3 福建省国内客源市场吸引范围变化(2002-2010年)

2.国内客源市场距离衰减模式研究

一般而言,一个旅游目的地的游客量随游客旅行距离增大而减少,因为距离会影响到游客的不方便程度、货币和介入成本[33],并且离旅游地距离越远,客流量衰减就越快[34]。游客来游人数的距离衰减特征是确定和推测旅游地吸引力辐射范围和外推趋势的重要手段[2]49-54。

(1)福建省国内客源市场空间使用曲线

旅游空间使用曲线是旅游地使用人数随着距离的变化而发生改变的一种统计学描述[35]。根据30个省份的市场份额绘制福建省国内旅游空间使用曲线(图3、图4)。可以发现,空间使用曲线随距离的增大呈波动式递减趋势,整体符合距离衰减规律。客源市场在1 000km以内衰减较快,其市场份额占到6~7成;在1 000~1 600km客流量呈现波动性减少,在1 200mm(山东省)和1 600km(北京、四川)处出现两个波峰,得益于山东、北京和四川巨大的人口基数和三地较大的国内出游力。2010年,福建省国内客源市场40%的份额集中在600km以内,即周边的浙、赣、粤三省,比2002年该份额的空间分布拉近了30km左右;70%的市场份额集中在1 200km以内,比2002年拉近了100km左右;90%的市场份额集中在1 600km以内。这也进一步验证了上文所提到的福建省国内客源市场分布的地域集聚性加强,吸引力有所减弱,旅游影响力在全国范围内不断缩小,应当引起有关部门的高度重视。

图3 2002、2010年福建省国内客源市场空间使用曲线

图4 2002、2010年福建国内客源市场空间分布累积曲线图

(2)福建省国内客源市场距离衰减模式

根据2010年客源市场份额和各省会城市到福建省9地市平均经纬度大圆距离去拟合市场空间使用曲线,得到福建省国内客源市场随距离衰减程度的模型方程(表4)。从拟合的效果来看,开方指数模型的拟合优度最高,并且通过0.01水平的F统计量检验(F>F0.0128=2.894)。因此在仅考虑距离这个唯一衰减因子作用情况下,距离衰减指数为2.138 8,客源市场份额随距离的增大迅速衰减。

表4 福建省国内客源市场不同类型距离衰减模式方程拟合及其检验(2010年)

四、福建省国内客源市场地理细分与细分市场

以往有关国内客源市场的地理细分的研究主要以客源市场份额和距离为依据划分为一级、二级和三级(机会)客源市场[23,36-37]。客源地到目的地的距离是重要的衰减因子;但不是唯一的衰减因子,经济、社会、自然条件等因素的作用是不均衡的,具有区域差异性;同时以现有的市场份额或出游人次规模来划分市场反映出来的仅是各区域当前的出游规模,而潜在出游力对于某一目的地可持续发展影响更大,对新市场的开拓意义更重大。吴必虎[38]将出游力定义为某一客源地居民在经济能力、休假制度、身心健康等方面综合参与户外休闲或旅游的能力。出游力可以分为现实出游力和潜在出游力。潜在出游力(出游潜力)指的是可能实现的具有经济支付能力的旅游消费能力[39]。出游力受年龄、收入、职业、教育程度和家庭结构等[11]人口统计学特征、个人心理因素和客源地的社会经济发展水平[40]等因素的综合影响。

以2010年30个省外客源市场份额,空间距离、潜在国内出游力和城镇居民出游率为影响变量对省外客源市场进行系统聚类[41]。聚类结果表明,可将包括福建省在内的31个省(市、区)划分为4类。

第一类:核心市场。包括福建省本省、浙江省和广东省。3省游客总量占到9成的国内市场份额。浙江和广东经济发展水平位列全国前茅,尤其是发达的第三产业,与其他省份的商贸往来频繁,商务会务出游市场前景巨大;城市化水平高,社会开放程度高,居民出游意识高,出游率高(2010年广州市和宁波市的城镇居民出游率为493.78%和415.65%,是福州和厦门的近3倍),旅游经验相对丰富;交通区位条件较好,方便两省居民出游。出游潜力位列全国第一、二位,两省游客量占外省客源市场的份额稳定在3成左右。加之温福动车的开通和即将开通的厦深高铁,赴闽旅游的交通可达性大大提高,必然促进两省游入闽客量的迅速提高。针对该市场,以稳定现有游客量为前提,大力发展商务、会务和会展旅游;做好该市场游客偏好变化的市场调研工作,及时对不合理、结构老化的旅游产品进行调整,以适应该市场人群旅游偏好的新变化。

第二类:沿海重点市场。包括北京市、天津市、上海市、山东省和江苏省,属于福建省近中程市场,5省市市场总份额占外省市场的1/4左右,出游潜力位列全国第三至第七名,城镇居民出游率处于全国中上游水平。5省市人口基数大,且城市人口不断增长,居民生活水平普遍较高,市场潜力巨大。加之福建省的自然、民俗风貌与5省市差异较大,对该市场仍有较大的吸引力。针对该市场,需要加大旅游促销力度,尤其要提升福建省近年来新兴的景区(点),例如福建土楼、泰宁金湖、福州三坊七巷的市场知名度,培育出更多可以与武夷山、厦门相媲美的全国知名的精品旅游目的地。

第三类:中部重点市场。包括江西省、湖南省、湖北省、安徽省和河南省,属于福建省近、中程市场。5省的市场总份额占外省市场的1/4左右,2010年出游潜力分列全国第十六、第十、第九、第二十三、第十五名,城镇居民出游率处于45.93~381.09之间等,湖北、湖南省出游率处于全国中上水平,相比之下,其他3省出游率非常低。5省经济水平和城镇化水平较沿海地市偏低,短时期内市场可挖掘潜力较小。但随着中部崛起战略的实施,该区域未来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和各省份城市群/圈(环鄱阳湖城市群、武汉城市圈、长株潭城市群、中原城市群)、城市带(皖江城市带)的不断壮大,出游人数将大幅上升。针对该市场,加强与临近省份的旅游合作,引导游玩过临省的游客向福建省流动,扩展游客来源渠道,挖掘“二手”客源市场。同时要重点开发福建省特有的文化旅游资源,避免雷同资源重复开发,降低与周边省份旅游空间替代效应的负面作用,增强旅游资源吸引力。

第四类:机会市场。包括东部的辽宁省、河北省和海南省;中部的山西省、黑龙江省和吉林省;西部所有省(市、区),属于福建省中、远程市场。18个(省市、区)的市场总份额占外省市场的1/5左右,出游潜力和城镇居民出游率都处于全国中、下游水平。除辽宁与河北省外,其他省市社会经济发展水平较低,城镇率低,一定程度上抑制了该市场未来快速增长的势头。但西南人口大省四川和重庆在外省市场份额则一般维持在5%左右,是福建省中远程市场的主体。西部地区众多省市居民出游目的中劳务、商务所占比例较中东部大,并以中青年人群为主。针对这类群体应适当开发具有价格竞争优势的城市内部、城镇周边和近郊游旅游项目,丰富来闽商务、劳务工人员节假日娱乐休闲生活。除了受中西部省市的社会经济发展水平制约外,福建省拓展该市场另一个瓶颈在于交通距离与费用,短期之内增加福建省各机场到中西部省市的航班数可以拓展一部分市场,长期则有待于全国层面上交通通达性的整体提升。

五、结论与讨论

本文通过相关资料的整理总结,运用市场集中率、市场平均距离、市场空间使用曲线,距离衰减模式和系统聚类方法,分析了福建省国内旅游客源市场时空结构的演变特点,并对其国内客源市场进行了地理细分和细分市场特征的描述。研究结果表明:

1.与福建省入境旅游发展相比,其国内旅游发展的速度更快,而且占据福建省旅游市场的主体地位。参照于全国,近年来福建省无论在国内旅游人数还是国内旅游收入的位次都在下降,发展势头正在被其他后进省市所赶超。省内地市间国内旅游发展不平衡的态势加剧,国内旅游发展对漳州、莆田、宁德、龙岩和三明市的经济带动作用有限。

2.福建省国内旅游客源以省内游客为主体,外省客源以近、近中程省份为主。客源吸引半径不断缩减,对广大中西部省份的吸引力不足。市场距离衰减模式以开方指数模型拟和效果最佳,距离衰减指数为2.138 8。在1 000km以内衰减较快,1 000~1 600km客流量呈现波动性减少。

3.根据客源市场份额、空间距离、出游潜力和出游率4项指标对30个省(市、区)进行地理细分,划分为核心市场、沿海重点市场、中部重点市场和机会市场4类。根据各类市场的社会经济差异,提出福建省拓展4类细分市场的对策。

本文主要以地理空间距离来衡量各省份到福建省的距离,忽略了交通条件的改善对外省游客赴闽旅游可达性的影响;同时只考虑了国内客流的数量、规模与流向变化和客源地的社会经济、出游潜力和出游率的差异,未对不同细分市场的人口统计学特征和消费特征进行分析,这些都是未来需要继续深入研究的地方。

[1]解柕,张捷,刘泽华.旅游客源市场空间结构及地理细分市场计量分析研究[J].经济地理,2004,24(6):852-855.

[2]张捷,周寅康,都金康,等.观光旅游地客流时间分布特性的比较研究[J].地理科学,1999,19(1):49-54.

[3]Jeffrey,SP.Darktourismmotivations:Simulation,emotionalcontagionandtopographiccomparison[J].TourismManagement,2013,35:263-271.

[4]EdwardJMayo,LancePJ,JamesAX.Beyondthegravitymodel[J].JournalofAcademyofMarketingScience,1988(9):23-29.

[5]GouveiaB,Vera.Transportationchoiceandtourists’behaviour[J].TourismEconomics,2012(3):519-531.

[6]GraemeGalloway.Sensationseekingandthepredictionofattitudesand behaviorsofwinetourist[J].TourismManagement,2008,28:180-192.

[7]MalekM,MajaliAL.Internationaltouristssatisfaction:CaseofJordan[J].InternationalBusinessResearch,2012,5(9):210-216.

[8]DrewMartin.Managementlearningexerciseandtrainer’snotefor buildinggroundtheoryintouristbehavior[J].JournalofBusinessResearch,2007,60:742-748.

[9]ChristineLim.ThemajordeterminantsofKoreanoutboundtraveltoAustralia[J].MathematicsandComputersinSimulation,2004,26(64):477-485.

[10]ParkDB,YoonYS.Segmentationbymotivationinruraltourism:AKoreancasestudy[J].TourismManagement,2009(30):99-108.

[11]吴必虎,唐俊雅,黄安民,等.中国城市居民旅游目的地选择行为研究[J].地理学报,1997,52(2):97-104.

[12]陆林.论黄山国内旅游客源市场区域结构[J].人文地理,1989,4(2):52-59.

[13]保继刚,郑海燕,戴光全.桂林国内客源市场的空间结构演变[J].地理学报,2002,57(1):96-106.

[14]肖星,崔峰.江苏入境旅游市场时空动态变化研究[J].地域研究与开发,2008,29(4):82-85.

[15]杨琳琳,陆玉麒,丛晓光.山东省入境旅游的时空结构研究[J].国土与自然资源研究,2011(1):76-77.

[16]黄凯,楼嘉军.基于亲景度的上海入境旅游客源市场分析[J].桂林旅游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7,18(5):678-681.

[17]孙根年.新世纪中国入境旅游市场竞争态分析[J].经济地理,2005,25(1):121-125.

[18]周彩屏.基于SSM方法的入境旅游市场客源结构分析[J].旅游学刊,2008,23(1):46-51.

[19]程圩,马耀峰,隋丽娜.不同利益细分主体对韩国旅游形象感知差异研究[J].社会科学家,2007(4):118-120.

[20]丁雨莲,陆林.中国女性旅游市场的现状及潜力[J].资源开发与市场,2006,22(1):72-76.

[21]黄华,明庆忠.论云南老年旅游市场的开发[J].西北人口,2003,93(3):30-31.

[22]吴必虎.区域旅游规划原理[M].北京:中国旅游出版社,2001.

[23]陈乾康.自驾车旅游市场开发研究[J].旅游学刊,2004,19(3):66-7l.

[24]熊元斌.旅游营销策划理论与务实[M].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2005.

[25]曹欢德.近期国内外旅游客源市场研究评述[J].天津商学院学报,2006,26(2):37-44.

[26]陈及霖,郑荣富.福建省国内旅游发展刍议[J].发展研究,1992(3):9-13.

[27]林海平.厦门旅游客源市场分析[J].特区经济,1997(9):54-64.

[28]陈再福.福建省国内旅游消费结构分析[J].山西高等学校社会科学学报,2009,21(9):43-46.

[29]林岚,吴巧凌.福州市国内旅游客源市场分析研究[J].福建省地理,2003,18(1):37-40.

[30]郑维荣.来闽外省游客市场特征分析与拓展思路[J].发展研究,2011(7):107-112.

[31]DouglasPearce.Tourismtoday:Ageographicalanalysis[M].London:LongmanScientific&Technical,1987:44.

[32]丁正山.南京国内旅游流时空演变研究[J].旅游学刊,2004,19(2):37-40.

[33]姚小云,周运瑜,徐飞雄.武陵源区旅游客流量时空变化及其特征分析研究[J].桂林旅游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6(2):72-76.

[34]吴晋峰,马耀峰.旅游客源市场空间结构对比研究[J].干旱区资源与环境,2004,18(5):132-137.

[35]陆林.山岳风景区旅游者空间行为研究:兼论黄山与美国黄石公园之比较[J].地理学报,1996,51(4):315-321.

[36]董淑倩,高俊.安徽国内旅游客流的时空分布特征研究[J].旅游论坛,2010,3(2):157-162.

[37]靳诚,陆玉麒,范黎丽.江苏省国内客源市场空间结构研究[J].经济地理,2010,30(12):2104-2108.

[38]吴必虎,方芳,殷文娣,等.上海市民近程出游力与目的地选择评价研究[J].人文地理,1997,12(1):17-23.

[39]郑海燕,保继刚.广东省居民潜在国内出游力的地区差异分析[J].地域研究与开发,2001,20(3):70-74.

[40]钟士恩,张捷,任黎秀,等.基于社会经济属性的中国省际出游力研究:兼对中国与世界已研究国家的案例比较[J].经济地理,2009,29(1):153-159.

[41]赵英丽.新时期居民国内出游力影响因素研究[J].地域研究与开发,2006,25(2):52-57.

猜你喜欢
客源出游福建省
福建省妇联发布关爱儿童行动10项举措
福建省“两会”上的“她”声音
第四届福建省启明儿童文学双年榜揭榜
浅析延边旅游客源市场现状及对策
与伙伴一同出游
第三届福建省启明儿童文学双年榜揭榜
沙家浜风景区客流时空特性
江苏省客源市场影响因素研究
出游季你都“妆”对了吗
《薇coco薇》编辑们的出游心水鞋包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