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职业活动导向的“船舶管理”课程项目化教学设计

2014-04-08 08:05汪益兵汪舟娜郑凯雨
航海教育研究 2014年2期
关键词:船舶岗位目标

汪益兵,汪舟娜,郑凯雨

(浙江国际海运职业技术学院,浙江舟山 316021)

一、航海技术专业“船舶管理”课程目标、内容及传统教学模式

“船舶管理”是高职院校航海技术专业的职业核心课程之一,它承载着培养航海技术专业人才核心能力的重要任务。课程以满足航海技术人才培养目标为目的,以真实的船舶三副、二副工作任务为载体,培养学生具备保障海上人命财产安全,保护海洋环境,保持职业健康和维护海员合法权益的基本能力、意识、知识和技能,掌握涉及船舶、船员的国际管理立法,增强学生对保护船舶和货物安全、保护海洋环境的社会责任感,促进学生形成爱岗敬业、遵章守法以及团队协作、服从性好等船员职业素养,适应船员岗位工作需要。课程的定位与目标的实现,有赖于船员职业品质、法律意识与行为实践相互作用并不断巩固与提高的运行、发展过程。这一过程从学生在航海院校受教育开始,一直贯穿于船员的职业生涯,并逐步形成相对稳定的船员职业品质和法律素养。[1]

“船舶管理”课程内容多为海事公约、法规、制度与条文规定,主要包括船员职务职责、船舶安全生产规章制度、国际海事公约、国内海事行政法规、船舶防治污染管理、船舶应急等。船舶管理课程要求教师具有一定的法律知识、系统的航海理论与较丰富的实践经验,而且应善于运用适当的教学方法和手段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

与其他管理类课程一样,传统的教学多采用条文讲解法、案例法、背诵法等方法,围绕着教师的“理论灌输式”讲授而展开,讲究传授知识的系统性、逻辑性和条理性,忽视了知识的应用性和对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同时,教学过程多以教师满堂灌为主,教师是整个教学过程的中心,学生只是被动的接受者,在课堂上很少甚至完全不能主动参与教学过程,教学是一种典型的“讲—听—记”模式,教与学的互动关系很难有效地开展,学生只有通过死记硬背来学习课程中的“规定、条文”。实践证明,传统教学模式对于完成以知识目标为主的课程大纲尚且比较有效,在一定程度上满足了学生通过海事局船员考试(考证)的需要。但结果是,尽管学生通过了考证,等到走上就业岗位后,明显感到应用海事公约、法规的能力不够,即使那些曾经记忆过的条文规定也大多被忘记。应当说,这样的教学效果不够理想,课程教学目标未得以完全实现,从而影响了航海专业人才的培养质量。因此,有必要对课程进行改革,以实现课程教学从知识本位转向能力本位,从“知识传授为主”到“能力训练、知识传授与态度养成并举”的转变。对课程进行项目化改革,正是一条实现职业教育课程培养目标的有效途径。

二、项目化教学的基本理念、原则与特点

1.职业活动导向下课程项目化的基本理念

“职业活动导向”是指高职人才的培养要以人的全面发展为教育目标,要求一切教学活动必须以企业需求为目标,以就业为导向,以学习领域为教学内容,以行为导向的教学方式来组织教学,把培养高素质技能型人才作为“职业活动导向”的最终目标。“课程项目化”是指根据职业能力培养需要和地方产业发展需求,将专业课程的教学内容设计成具体的项目,并根据项目组织原则实施教学与考核职业岗位需要的知识、能力和态度的课程设计。课程项目化立足职业岗位要求,把现实职业领域的生产、管理、经营、服务等实际工作内容和过程作为课程的核心,把典型的职业工作任务或工作项目作为课程的主体内容,并与国家相关的职业资格标准要求相衔接,若干个项目课程组成课程模块,进而有机地构成与职业岗位实际业务密切对接的课程体系。[2]

项目化教学是一种新的教学模式,学生模拟工作人员角色,以项目为导向,用任务来驱动完成教学过程。实行项目化教学,边学边做,边做边教,实现“教、学、做”一体化,并实行过程化考核,在教师指导、辅导的过程中实现对学生的考核与评价。[3]

2.课程项目化的原则与特点

(1)突出职业能力养成为核心

课程内容突出对学生职业素质和职业能力的培养,理论知识的选择紧紧围绕职业活动的需要,同时融合职业资格证书对知识、技能、态度的要求。课程必须有准确的能力目标表述,在教学的实施过程中,应紧紧围绕这些能力目标,以能力训练过程作为课程的主要线索而展开,注重理论实践一体化、过程结果一体化,以校企合作为平台让学生在虚拟和真实的工作环境中,学习专业知识、训练职业技能和养成职业态度。

(2)以项目任务为课程内容的主要载体

基于职业活动导向的项目化课程以职业生涯为目标、以职业活动为内容、以项目任务为载体、以职业行为实践为起点,打破以知识传授为主要特征的传统学科课程模式,转变为以职业工作过程为导向的行动课程模式,学生在完成职业活动提高职业能力的同时,学到相应的应用知识,并形成属于自己的经验和知识体系,规范职业行为,发展职业能力。

(3)学生是主体,教师是主导

遵循“教、学、做合一”的原则,改变以教师讲课为中心的传统教学模式,真正做到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让学生“做中学、学中做”,在虚拟、仿真和真实的职业环境练掌握相关的操作技能。在教学方法上不拘一格,积极推行行为引导法、案例分析法、模拟情境法、启发讨论法、现场演示法、角色扮演法等多种“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方法。营造和谐的教学环境,调动“教”与“学”的双向交流,使学生始终保持强烈的求知欲。[3]

三、基于职业活动导向的“船舶管理”课程项目化教学整体设计

1.分析职业岗位

首先,对职业岗位工作任务进行分析。以“船舶管理”课程内容为例,根据航海技术专业培养海船三副、二副工作岗位实施典型工作任务分析,获取实际工作过程中的典型工作任务;然后围绕职业能力目标的实现,尽可能取材于职业岗位活动和实际工作流程,并以此梳理、归类和整合课程的内容与顺序。依据海船三副、二副职业活动按顺序依次为:港内停泊值班、开航准备、离泊、出港、航行值班、进港、港内锚泊值班、靠泊等,把不同活动应遵循并运用的国际公约规则、国内法规制度按此顺序重新整理。教学内容从“以知识的逻辑线索为依据”的“章节”转变成“以职业活动的工作过程为依据”的“项目”,融理论教学于项目训练之中,从而达到加强职业能力培养的目的。

2.确定教学目标

课程的整体目标一般包括能力目标、知识目标和态度目标三类,而能力目标的分析与设计是“能力本位设计”的基本要求。以职业岗位需求为根据,确定课程的能力目标,用具体、可操作、可检验的语言,准确描述课程实际能够达到的能力目标是非常重要的。对“船舶管理”课程而言,在课程项目化改革过程中,除知识目标外,明确其能力目标和态度目标是工作重点与难点。经过反复研讨,把“船舶管理”课程的能力目标概括为三个方面:能按船员职务规则辨识三副、二副岗位职责行为;能按三副岗位职责要求,运用相关法规规范三副岗位职业行为;能按二副岗位职责要求,运用相关法规规范二副岗位职业行为。同时,明确培养课程态度目标的教学手段,在文字表述上更加具体、规范。

3.设计训练项目

选择、设计一个或几个贯穿整个课程的大型综合项目作为训练学生职业岗位综合能力的主要载体。从课程整体教学设计来看,项目的设计是关键。在“船舶管理”课程项目化过程中,较好地遵循了项目设计的原则:反映职业活动完整的工作过程,与学生未来从事的三副、二副职业实践相关联;根据高职学生特点和教学规律进行教学优化,既来源于生产实践,又高于生产实践,并有明确而具体的成果展示;可用于训练“可迁移的能力”、用于学习系统的应用知识,能够激发学生自主学习和创新能力。

经过充分的调研和对实际工作任务的筛选,“船舶管理”课程内容设计为三个项目。项目一:“东方舟山”轮三副岗位工作指导书编制。通过反复查阅三副职务职责、国际公约和国内法规规定,找出三副在不同职业活动中应遵守并运用的条文,完成编制三副岗位指导书的任务。该项目可以覆盖课程70%以上的内容,学生通过完成岗位指导书,达到掌握船舶管理法律法规,运用相关法规规范三副岗位职业行为的教学目标。该项目主要在课内由教师指导学生完成。项目二:“东方舟山”轮二副岗位工作指导书编制。该项目可覆盖课程其余内容,其中部分内容与项目一重复,本项目训练学生知识和能力的可迁移性,能够解决与项目一类似的问题,主要由学生在课外完成。以上两个项目基本上可以覆盖课程内容。为满足学生参加海船船员适任考证需要,设计了课程的项目三:船舶安全与防污染管理知识竞赛。通过知识竞赛,学生反复运用相关法规,熟练掌握全部条文,最终顺利参加并通过职业证书理论考试。课程的项目设计体现了双线并行贯穿项目的课程模式,一个在课内、一个在课外。在实施课程的贯穿项目中,训练了学生运用法规规范职业行为的能力和完成同类型项目的迁移能力,同时掌握了船舶管理的条文法规规定。

4.组织与实施教学

在项目课程的实施过程中,遵循“学生主体,教师引导”的原则,教师角色从知识的讲授者、灌输者转化为引导者和协作者,坚持让学生自主学习与实践,采用边讲边练、分组教学的方式,实行教、学、练、做一体化,以工作任务引领提高学生学习兴趣,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每一项工作任务的学习过程一般包括教学准备、创设情境并提出具体任务、学习讨论并制订实施方案、方案的实施、项目完成效果的评价与反馈指导等五个部分。在教法上,以能力训练的“体验法、操作法”为主,辅之以传统知识教学的讲解法、案例法等,由教师提出要求或引导讲解,组织学生查阅法规条文、相互讨论,最后在教师的点评与总结中完成作业指导书。同时,紧密结合职业技能证书考试,运用最新海事公约、法规实施情况与发展趋势,为学生提供职业生涯发展的空间,引导学生培养知识获取与应用的职业能力、提升职业素养。

5.设计课程检查评估模式

基于职业岗位项目化课程设计的教学评价模式,采用“全方位、多角度、综合性”的考核评价模式,充分融入了诊断性评价、形成性评价和总结性评价,具有过程性和可持续性的特点。在这个评价体系中,评价内容包括基础知识掌握能力、项目完成能力、团队合作和沟通协调能力等,综合评价学生的知识掌握情况、法规应用能力和综合素质。同时,采用学生自评、学生互评与教师评定相结合的多元评价模式,结合评分标准进行综合评价。在每个项目完成之后,按照课程的评价体系进行考核。[4]课程考核采用课程成绩(100%)=平时项目完成成绩(40%)+期末考核成绩(60%)的考核计算方式。

四、结语

高等职业教育以培养生产、建设、服务、管理第一线的高端技能型专门人才为主要任务,职业教育改革应创新培养模式,树立做中学、学中做的教学理念,实行工学结合、校企合作、顶岗实习的人才培养模式,着力提高学生的职业道德、职业技能和就业创业能力。职业能力的培养与形成是高职教育教学工作的核心任务,要求课程设置内容及教学模式与企业岗位需求相衔接。基于职业能力本位的项目化课程设计,围绕职业劳动中的实际工作任务来展开,课程的内容是经过改造的典型工作任务,课程的教学以典型工作任务为中心,在一定的教学情境中实施完成。基于职业活动过程的项目化课程教学,符合“教、学、做一体”的职业教育要求,从知识本位转向能力本位,提高了学生自主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实现了训练能力、传授知识和培养态度与情操的课程教学目标,是值得应用与推广的高职教育课程模式。

[1]汪益兵,汪舟娜,陈亚飞.航海类高职院校“船舶管理”课程实践教学的思考与实践[J].青岛远洋船员学院学报,2010(1):13-15.

[2]郝 超,蒋庆斌.试论高职教育项目课程的基本内涵[J].中国高教研究,2007(7):59-60.

[3]禹明华.基于职业活动导向的高职文秘专业项目化课程开发与实践——以国家精品课程《秘书实务》为例[J].长沙大学学报,2012(6):156-158.

[4]胡凤菊,刘纪新,董 丽,等.基于工作过程的《Auto-CAD》项目化课程设计[J].职业教育研究,2013(3):111-112.

猜你喜欢
船舶岗位目标
《船舶》2022 年度征订启事
船舶!请加速
BOG压缩机在小型LNG船舶上的应用
在保洁岗位上兢兢业业
船舶压载水管理系统
走进“90后”岗位能手
实施HR岗位轮换 打造复合型HRM团队
张晓东:倒在岗位上
新目标七年级(下)Unit 3练习(一)
新目标七年级(下)Unit 4练习(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