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话星爷

2014-04-08 23:29王潇潇张自言
看天下 2014年26期
关键词:大话西游周星驰喜剧

王潇潇 张自言

居然,男,60后,IT行业

《大话西游》是不断失去的悲剧情怀

我原来从不看周星驰电影,觉得太闹了,欣赏不了。1995年,我无意中在电影院看了《大话西游之月光宝盒》,所以我应该是国内极少数《大话西游》的电影院观众之一。看完我就觉得被震住了,但是当时身边没有人可以交流,电影院里又没有下半集可以看,于是我又自己找盗版看了全套。

第一批发现《大话西游》价值的人肯定是精英,因为這部电影里面有悲剧情怀,简单说是先为了爱情放弃一切,再为了英雄主义放弃爱情,不断地失去。

微博上有人说:“越长大看周星驰的电影越觉得凄凉。”我最初看周星驰电影的时候就已经感觉出那种凄凉。好的喜剧都是这样的。笑的时候很开心,忘掉烦恼,电影结束了,你发现生活还是这样。

我不会把对电影的感情带到其他地方,周星驰出什么新闻我都不会关心,这些和作品、感动都没有关系。

史航,男,70后,编剧

周星驰和鲁迅特别相似

第一次看周星驰的电影是电影院里看的《唐伯虎点秋香》,印象非常深刻,以前只看过《三笑》这种。因为我是中央戏剧学院文学系毕业的,就觉得《唐伯虎点秋香》的很多细节从专业角度看很有意思,例如人物会忽然对着镜头说话,这是我们戏剧里的“间离效果”。觉得最有趣的就是“比惨”——“卖身葬父”、“卖身葬全家”,从那时起到现在都二十年了,网络和生活中经常还会发生这种事情。所以回想起来,周星驰是非常有先见之明的。

我是很早就认可周星驰的,1997年时我是中戏文学系的老师,就给学生们放《大话西游》——这部电影1998年才火。同学们觉得很好看,但是他们不理解老师上课为什么要放一个香港的喜剧,我说这不是一个简单的香港喜剧,这是一部伟大的电影,它跟林觉民的《与妻书》是一个道理,讲的是牺牲。后来一个学生的观后感我给了最高分,别人都写了洋洋洒洒一篇,他就写了八个字:“一朝风月,万古长青。”这说明他看到我要他看到的东西了。

1997年我为我的古装情景喜剧《明镜高悬》出了一本书,后记里写要感谢“二周”——一个是绍兴的周树人先生,另一个是香港的周星驰先生。但编辑让我删掉不要惹事儿,我说他们两个特别相似,他们的共同点是嘲弄权威,但他们不嘲笑两种情况,一是不嘲笑普通人,二是不嘲笑真情。鲁迅的《故事新编》中的八个故事,都应该交给周星驰来演。

世纪初有卓别林,世纪末有周星驰,看上去是这么朴素,但他们注定要给这个时代大多数人带来安慰。

周星驰电影,不管谁编的,谁导的,最后我看见的都是这张脸加上石班瑜的配音。一切作品都以人物形象和台词来突显,所以对我来说,这些电影就是全部来自周星驰。

陆晖,男,70后,媒体人

对青春的回忆赋予周星驰光环

我一直觉得周星驰拍的是纯粹娱乐片,没那么复杂的艺术内涵,也没什么对现实的揭露,只是有他创造性的喜剧感。我喜欢他的电影,但并没有超出喜欢喜剧的范畴。只不过因为他代表了我的青春,我们怀旧时都不会认为自己年少时的品位低劣,所以就赋予了他光环。当然,我现在回去看周星驰的片子,也是可以赋予他隐喻、解构等意义的,但当年看的时候并不会这样想。所以周星驰被喜欢的根本原因,是现在有话语权的一代重新审视青春,然后把当年的文化符号给过度解读了。

周星驰作品我最喜欢《国产凌凌漆》,这里面有很强的政治嘲讽,虽然也是简单直白的。《大话西游》的上集是周星驰作品里比较差的,下集在叙事方式上有很多创新,还不错,但仍然是被严重高估了。

宋燕,女,70后,媒体人

一种纯真

周星驰电影,不管你懂没懂他想表达的那些深意(深意或许只是网友解读出来的),首先是足够好看,足够好笑,可以一遍一遍地看下去。看得多了,就看出他一以贯之的表达。

大家对周星驰有感情,就是被“慢慢看出”的这些东西所影响的。在消解和恶搞的背后,有一种纯真的东西。这种纯真其实也很简单,就是相信自己可以主持人间正义、不留功与名,这是很多人从小的理想。只不过人们在长大的过程中,会发现这种理想特别脆弱,特别容易被打击被嘲笑,于是就会慢慢放弃这些想法,但是心里始终会有记忆。周星驰唤起了这种记忆,而且让人觉得温暖,不难受。

郑褚,男,80后,创业者

受太多主旋律教育才会膜拜周星驰

豆瓣上对周星驰的过度解读很多,但其实香港电影这种很市井、无厘头的喜剧方式,是非常有传承的。周星驰之前,许冠英已经有很多恶搞,吴宇森1980年还拍过一部电影《钱作怪》,后半部分极尽癫狂,一点也不亚于周星驰。

其实周星驰只是把这些喜剧元素做得特别极致而已。我看过很多对周星驰电影的解读,感觉很多作者小时候一定没看过什么港片,而是被组织看了太多国产主旋律电影,所以他们忽然看到周星驰作品才会如此膜拜,对这些大陆观众来说,周星驰的电影简直是横空出世的。

港台如何看周星驰

在香港本土,早在1990年就有过“周星驰现象”的讨论。那一年香港有10部周星驰电影上映,曾经的龙套演员终于有了“喜剧新人王”的名声。《赌圣》之后,“人人都在说周星驰,话题甚至已经超越电影本身,涉及到例如时代精神那样的范畴”(据《周星驰映画》)。也是在《赌圣》里,吴君如叫周星驰“星爷”,媒体因周星驰正当红也跟着叫“星爷”,一直叫到现在。

当时,老牌电影杂志《电影双周刊》组织过专业影评人谈论“周星驰现象”。香港的影评人观点有如下几种:这只是正常的明星偶像崇拜现象;周星驰从儿童节目(指周星驰曾主持《430穿梭机》)开始就已经培养了具有新口味的青少年观众,因此有影响力;“无厘头”的帽子只戴在周星驰头上并不确切……但他们都一致认为周星驰给香港电影带来了“新鲜感”。

香港批评周星驰浮夸肤浅的声音也不在少数。在周星驰主演的电影《大内密探零零发》中,有一段模仿香港电影金像奖颁奖的段落,表现的就是他的演技经常受到的批评:流于表面、表情做作、完全没有办法入戏、你不懂演戏呀!

台湾的周星驰解读潮发生在2004年《功夫》上映后,标志性事件也是一本情真意切的“粉丝书”的出版,叫《我爱周星驰》。作家、学者、“立法委员”各色人等都在书中表达爱周星驰的理由,上市两天即卖掉一万本。

台媒认为本地舆论对周星驰的严肃解读来得太迟:“主流论述仍心照不宣地把周星驰电影视为没水准、低级趣味。台湾接触周星驰的电影,比内地早了好几年,之前却从未像内地那样,在文化论述上吹起周星驰旋风……”台湾资深传媒人林照真说,这是因为“台湾在大历史的支配下,背负着沉重的文化包袱和认同危机,社会沉浸在悲情之中,难得轻松”的缘故。评论人南方朔撰文自陈:“我一直喜欢周星驰的电影,但因害怕被那些开口闭口西方电影大师的文化界朋友嘲笑,总是不太敢张扬。在我们社会里,喜欢周星驰,好像就等于是‘没水平的代号。因此,最近得知原来还有那么多有名气的人也喜欢周星驰,自己也就变得好像理直气壮起来……”

猜你喜欢
大话西游周星驰喜剧
大话西游
“初创”杯喜剧大赛
周星驰愧对贤内助,一句情话求偿7000万
杯具们的喜剧
爆笑喜剧
《大话西游3》
《大话西游》交流会刘镇伟:“韩庚演的不是周星驰”
光阴的祭品
将不可能变为可能
周星驰的较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