慢城理念对城镇化建设的启示

2014-04-09 01:49王晓芸
社科纵横 2014年5期
关键词:小城镇居民特色

王晓芸

(上海市徐汇区行政学院 上海 200233)

改革开放30多年以来,中国城镇化速度不断加快,人们的生活品质不断提高,但快速发展也使人们的生活节奏越来越快,生活压力越来越大,由此也引发了一些社会问题,如何“推进以人为中心的城镇化”?尤其是小城镇如何结合区域特色和本身的资源优势可持续发展?如何在发展中保持独特的个性?慢城的发展理念给城镇化建设提供了可参考的答案。

一、“慢城”运动:由来及其体现的理念

(一)慢城

慢城是近十年来在欧洲兴起的一种新型城市模式,辖区内人口总数一般不超过5万人,目前在全球已创建了一个国际慢城协会,拥有一批典型的国际慢城,截至目前,全球已有20多个国家140多个城市被授予“慢城”称号,最多的在意大利,南京高淳的桠溪是中国第一座“慢城”。

慢城源自于1986年意大利记者卡洛·佩特里尼发起的“慢餐运动”,主张“以慢慢吃为开始,反抗快节奏的生活”,引发了越来越多忙碌于生活的人不断思考自己的生活方式,并渐渐演变为一系列“慢生活”方式,提醒人们关注自己的生活环境、内心感受等等。

1999年10月,位于意大利托斯卡纳基安蒂地区的小城格雷韦(Greve)、奥维托(Orvieto)、布拉(Bra)和波西塔诺(Positano)以及慢食协会(Slow Food Association)共同创建“国际慢城网络”,并发布《国际慢城宪章》,共55条准则。不仅对慢城进行了具体、可操作的定义,而且对慢城协会的性质与目标、会员城镇的权利与义务,以及协会年度大会等提出了具体的相关要求,对希望加入慢城的城市的人口、环境立法、基础设施、城市生活、本土化产品、城镇景观以及宾客接待、居民的慢生活意识等方面制定了具体的标准,确保实现城市的可持续发展。概括这些准则可以发现慢城必须具备三个基本要素,即优美的自然环境、深厚的历史文化、整体的城市精神[1]。

(二)体现的理念

1.“慢”生活

慢城必须在公共设施和私人设施上张贴“蜗牛”标识,倡导慢生活理念。这里的慢不是速度上的绝对慢,不是市民面对生活的懒惰、逃避,而是面对生活的纷扰保持健康、乐观、积极向上的高度自信的生活态度;是一种回归自然、舒适惬意的生活意境。

2.以人为本

人的需求、人的发展是城市发展的根本动力,城市发展的内容、目的应该与城市中人的生存、发展需求相适应。慢城倡导慢生活方式,体现了现代人对优雅、闲适生活方式的一种新追求,强调了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倡导将国民幸福总值作为综合衡量社会进步和国家福祉的新指标,强调了让人们健康、幸福,让生活变得更加细致、有品味。

3.可持续发展

城市可持续发展是指城市的发展应该合理利用城市的资源,注重发展绿色产业,发展有特色的、高品质的旅游业,集聚高附加值产业,注重保护自然生态环境,塑造优美的生态空间。

4.追求城市个性

彰显城市独特个性,避免同质化发展,已成为城市发展的现实问题。慢城鼓励发展个性化的宜居之城,注意保护拥有地方特色的传统文化和产品,注意传统文化资源和文化遗产的保护利用,强调依据地方特色和独特的地域文化发展城市的个性,使人们在优美的自然环境中、在浓郁的文化氛围中感悟人与城市、人与人、人与社会的和谐之美。

二、国内外慢城的典型案例

(一)国内慢城案例——高淳桠溪

南京高淳桠溪是中国第一个慢城,被授予慢城的称号,是由于其发展理念与慢城理念不谋而合。

一是注重维持农村纯净的原生态环境。高淳充分利用其得天独厚的三分山、两分水、五分田的生态黄金比例资源,打造“长江之滨最美丽的乡村”的“生态之旅”,面积约49平方公里,6个行政村分布在一条长达48公里的自然风光带上,环境秀美,山水树村融为一体。

二是注重调整产业结构,发展绿色经济。在产业布局上限制污染项目的上马,集聚高附加值企业;开发茶叶、早竹园、竹果等绿色食品有机生态基地,为每个村建立污水处理系统,建立生态示范村,将生态农业与旅游有机结合。

三是注重乡土民俗文化资源保护和发掘。充分利用地域丰富的历史遗存、民俗文化等资源打造南京远祖、东吴、春秋、儒学等文化基地,充分发掘历史文化积淀深厚的吴风楚韵,建设历史文化圈、时尚文化圈、体验文化圈等,开展丰富的文化活动,塑造淳朴厚实的民风。

(二)国际慢城案例

1.意大利奥尔维耶托

奥尔维耶托(Orvieto)是世界上第一个慢城,也是地中海地区著名旅游城市。小镇有近3000年的悠久历史,街道上有很多小型广场。由于地形是高地地形和软岩地质,小镇着力打造了慢性交通系统,所有的车都停在镇外一个地下两层的停车中心,然后由缆车和车库电梯将人们送往市中心。这里的人们喜欢慢慢品味本地生产的牛肉和葡萄酒,用心感受本地生产的手工艺品。

2.英国勒德罗

勒德罗(Ludlow)是位于英格兰和威尔士边境的商贸小镇,是最繁华的慢城之一。地方特色商品闻名遐迩,蓬勃发展的手工业吸引了各种民俗传统工艺手工业者汇聚于此,有木建筑师、木匠、铁匠、银匠、园艺师等。政府立足当地传统手工业经济发展特色,鼓励发展多样性的小型商业,保持地方经济独特的可持续发展模式;建设绿色环保小城,采用环保技术建造房屋,降低温室气体排放量;交通出行主要以步代车。

3.德国赫斯布鲁克

赫斯布鲁克(Hersbruck)位于德国纽伦堡以西30公里处,曾经是中世纪布拉格到纽伦堡贸易通道的重要驿站,是德国第一个慢城。首先注重环境可持续发展,镇里建有多个游泳池、桑拿浴、健身中心等,设施的燃料主要是来自附近树林里的落木。其次将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社会发展有机结合。一是将当地果园收获的苹果制作有机苹果汁,出售给当地居民,保护古苹果树;二是当地农产品生产者和餐厅组成餐饮联盟,餐厅提供具体菜单,农户固定向餐厅供应本地新鲜农产品,使居民和游客能享受颇具地方特色的美味佳肴;此外,一些经验丰富的厨师志愿牺牲业余时间,向人们传授菜肴制作,向孩子们传授当地传统的美食文化,从而建立当地历史文化与经济社会发展的纽带。

(三)国内外慢城案例的特点分析

通过国内外慢城案例,可以看出各国在建设慢城时虽有政策的调整,但都有一定的共性,这种共性统一于慢城协会的原则和共同目标。主要有以下特点:

1.规模小型化。城市的人口总量小,总体人口控制在5万以下,居民可以充分享用城市的有限资源。慢城单元规模比较小,可以是几个街区的组合,也可以是几个园区的组合。城中售卖传统食品或手工艺品的店面较小,主要强调商业多样化,让每一个进入店里的人能够慢慢品味食品的细腻,欣赏手工艺品的精致。

2.设计人性化。无论从城市的公共空间还是公共设施等方面的设计都注重人性化的设计,如在居民便捷出行的基本要求得到满足的前提下,强调减少机动车交通,这样不仅减少噪声、废气和交通流量,而且让人们有更多的空间可以慢行,感受漫步于城市的悠闲。又如增加绿地空间,增加休闲类设施,提倡享用传统特色食品和绿色环保食品,强调低碳环保的生活方式,种种人性化设计都是从人的根本需求出发,提高人们的生活品质。

3.特色个性化。慢城强调区域的发展特色,无论是当地的自然资源、历史文化资源还是科技资源等,打造城市的独有个性是发展的重点,如强调生态环境的构建,重视城市标志性建筑的保护,发展传统手工业,发展传统美食文化,重视传统民俗文化体验等等。独有的城市个性体现了人的本性要求,体现了人对美的追求,体现了人与城市的和谐,不仅向外宣传了城市的形象,使人们易于记住城市的独特之处,而且让身处其中的居民将城市的个性内化为自己的慢生活方式,内化为对城市的归属感,增强城市文脉传承的责任感。

4.参与多元化。在慢城的发展过程中,参与主体呈多元化,不仅有政府,还有企业、居民等社会力量。政府在城市的规划设计和慢生活理念的宣传等方面起着主导作用,但政府对居民的积极参与也起引导作用,引导居民针对城市规划设计提出自己的意见和建议。居民通过对城市发展规划和发展理念的深入了解后,可以增强参与的热情,也可以使政府更准确把握公众的意愿。

5.发展可持续。无论从生活环境到经济发展方式,慢城都强调科学发展。首先立足为居民创造优美、宜居的生活环境,注重环境保护;其次尊重传统,以传统产业为基础,将传统产业与文化、旅游等有机结合,寻求一种可持续的经济发展方式。

三、慢城理念对小城镇建设的启示

从慢城的国内外案例分析中,可以看出,慢城倡导的是一种闲适的慢生活理念,是一种低碳、环保、宜居的城市发展模式,是一种可持续的发展模式,对当下中国推进的城镇化建设,尤其对小城镇建设有着重要启示,即小城镇在建设中,“把区域特色和独特文化与自身所具有的资源禀赋和区域特色产业结合起来……在特色上下足功夫,在慢中求快,予快于慢的发展进程中”[2],为人们提供一个宜居怡情、富有深厚人文内涵的生活环境。

(一)发动居民参与,理解建设理念

小城镇建设的水平高低取决于政府的发展理念科学与否。综合国内外慢城案例,可以发现其实“慢”哲学早已渗透到当地居民的生活方式和政府的政策之中。因此政府部门首先应该达成共识,形成一致的部门愿景,因为政府的执政理念在一定程度上对居民的观念具有一定的导向作用。其次引导居民主动自觉参与小城镇建设,为小城镇的规划、设计出谋划策,并在实际生活中践行可持续的健康的生活理念。一方面居民通过对小城镇建设政策和规划的了解,会提高参与的积极性,可能会根据自己的经历、阅历等对规划提出合理性建议,这些建议有助于实施者及时修改相关政策或规划,使政策或规划更切合实际,更具科学性。另一方面居民的积极参与也是一次区域可持续发展理念的有效普及,可以更深刻理解低碳、绿色、宜居的建设理念。此外,还可以使居民通过有效途径表达自己合理的利益诉求,便于政府在小城镇建设中及时化解社会矛盾,及时规避社会稳定风险。

(二)科学制定规划,优化空间结构

小城镇建设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每个地方都有自己的历史发展轨迹、有自己的故事,有独特的资源优势。科学的规划就是立足地域的历史发展轨迹和现代特点,按照人口资源环境均衡原则,明确小城镇各街区的功能定位和开发模式,优化空间开发利用格局,合理调配公共设施,因地制宜规划小城镇的商业业态、网点布局等,凸显小城镇的商业、居住、旅游等功能。

首先,科学制定开发建设的整体规划和单项规划。整体规划是针对城镇内的诸如道路、建筑、公共设施、绿化、开放空间、交通、市政、商业业态等共性的问题,提出总体规划控制原则和设计引导原则。单项规划则是针对小城镇各道路范围,以街坊和地块为单位,在充分考虑原住民现状及他们的生活、工作方式习惯、生态环境和资源承载力等综合因素的基础上,对范围内的公共空间、建筑等方面提出具体的设计要求。

其次,重视城镇形象的塑造。除了公共空间等环境能给人以视觉冲击,一些标志性建筑也是重要的名片,它能唤起居民的归属感、荣誉感和责任感。因此要重视对城镇标志性建筑的发掘和保护,标志性建筑可以是一些小型的广场,也可以是一些具有一定历史厚度的房屋。

(三)打造人性化空间,提高生活品质

人性化公共空间强调优美舒适,这是慢城案例的突出特点,也是城市宜居性的体现之一。小城镇建设要强调以人为本,打造多样的、异质的、开放的公共空间,提高居民的生活质量。

首先,加强城镇市政基础设施建设,满足居民衣食住行、教育、就业、医疗、文化等基本公共服务需求,为居民提供安全、适合居住的环境。

其次,充分利用街区的自然生态资源、多变的空间形态和深厚的历史人文底蕴,在居民区、商业区域营造宜人的独具特色的绿色、开放空间,为人们提供交流、分享和体验的居住、活动区域,在一些小型社区适度保持和增加颇有地方特色的餐馆、传统食品商店、小咖啡店、跳蚤市场等场所,不仅为人们提供茶余饭后交流的空间,而且使公共活动空间的特色与街区的文化风格形成互补。

最后,倡导低碳生活方式,尽可能减少对自然环境的污染和损害,营造安静的生活环境。如对于车辆通行采取限制车流量、车辆行驶速度、减少汽车鸣笛噪声等;对于各类生活垃圾,将垃圾分类回收利用落到实处。

(四)利用文化资源,塑造独特个性

慢城非常重视塑造独特的城市个性,重视保护历史文化遗产,包括传统的优秀历史建筑、优秀的传统文化、传统的生产工艺和民众传统的生活方式等等。

独特的城市个性是一个城市在自然条件、城市形象、历史文化、城市精神等方面区别于其他城市的能为人感知的个别特性[3]。地域的历史文化最能体现这种独特的个性,历史文化主要包括历史街区、历史建筑、传统文化艺术、传统技能、社会习俗等等物质的、非物质的文化内容,历史文化是一座城镇外在形象和内在精神的统一体,是一个城镇的发展文脉,记载着城镇的沧桑岁月。

如一些小城镇现存的不同历史时期的建筑,不仅记载了地域的发展历史,更是展现了掩映其中的寻常人家原生态的民居特色,具有丰富的人文内涵。那些流传于民间的传统工艺技能类非物质文化遗产,更是凝结了当地人的生产理念、生存睿智等。它们是各种文化形式碰撞和交融的结果,是地域文化精髓的物质依托,是地域发展的历史见证,是传承地域文脉的“活化石”。

因此,我们在小城镇建设中要“传承文化,发展有历史记忆、地域特色、民族特点的美丽城镇”,塑造独特的城镇个性。即处理好历史文化积淀与现代文化发展、城镇外在形象与精神价值、城镇的物质生活与文化传统、地理环境等多方面的关系,进一步优化文化空间,延续历史文脉。尤其注重对无形文化的发掘,融文化的弘扬和传承于居民的日常生活中,如发掘与小城镇相关的故事、传说、历史人文事件等,并通过设立标识、出版各种小型出版物等方式,引发居民或游客对地域文化的追思,最终打造一个个性鲜明、品位较高的城镇,让走进的每一个人能够愿意细细品琢、静静感受这里的一份优雅。

(五)凸显发展特色,破解发展难题

随着城镇化建设步伐的加快,土地、水、能源等资源的可承受力成为现实问题。要解决现实存在的转型发展矛盾,提升现有存量资源的价值,保持发展的可持续性,凸显区域特色,有必要结合地域的资源、环境和文化等特色,调整产业结构、调整发展速度。

首先确定小城镇的主导产业。在充分研究地方经济发展、生态和历史文化等现状基础上,将具有特色的优势产业定位为小城镇发展的主导产业,充分发挥市场的调控作用,合理配置优质资源。(所谓的优势产业就是指街区内的稀缺资源或因历史形成的特色资源,因其稀缺或特色才具有发展优势。)并以主导产业为核心,提升城镇产业的关联度,形成与主导产业联系紧密的产业链。

其次,发展小城镇的传统产业。居民的日常生活、情感、工作等等与所在的地域有着割不断理还乱的联系。可以根据地域的区位、资源、传统产业基础、文化特色等,发展诸如旅游、地方特色餐饮业以及具有地方特色的传统食品、传统手工艺品的生产、售卖等,形成特色产业链,借地域的综合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

综上所述,慢城作为一种低碳、宜居的城市发展模式,作为一种可持续发展模式,其慢生活哲学理念已在欧洲深入人心,慢城运动在不断发展。对于中国的小城镇建设是否可以借鉴国际慢城的发展模式,还需要进一步研究,但慢城的发展理念值得我们关注。

[1]沈仲亮.慢城旅游,调整好加速度[N].中国旅游报,2010-11-19.

[2]张明斗,杨霞.慢城现象:理论述评与城市发展启示[J].江淮论坛,2012(2):41.

[3]徐小军.城市个性的缺失与追求[J].学术探索,2004(11):62.

猜你喜欢
小城镇居民特色
特色种植促增收
中医的特色
完美的特色党建
小城镇社会治理创新逻辑
加快小城镇建设应采取的措施
什么是真正的特色
小城镇远
我国小城镇体育研究的回顾与展望
1/4居民睡眠“不及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