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宋江的忠义思想

2014-04-09 06:16瑜王
关键词:忠君招安忠义

庞 瑜王 颜

(1,2.中共克孜勒苏柯尔克孜自治州委员会党校,新疆阿图什845350)

浅析宋江的忠义思想

庞 瑜1王 颜2

(1,2.中共克孜勒苏柯尔克孜自治州委员会党校,新疆阿图什845350)

在《水浒传》塑造的一百零八名人物形象中,宋江是最成功的一个,有“忠义宋公明”之说。宋江在“上梁山前,上梁山后,接受招安”的三个人生阶段中,不仅忠义思想贯穿其中,而且在不同的阶段都有着不同的表现,共同演绎了一曲忠义之歌。

水浒传;宋江;忠义思想

《水浒传》又名《忠义水浒传》。明人杨定见在《忠义水浒全传小引》中说道:“《水浒》而忠义也,忠义而《水浒》也”。[1]水浒传以忠义为名,成功地塑造了108名“大力大贤,有忠有义”且形态各异的英雄形象,其中宋江的忠义形象刻画得尤为复杂和深刻,最具艺术魅力,也饱受争议。李卓吾先生在《读<忠义水浒全传>序》中说:“则谓水浒之众,皆大力大贤,有忠有义之人可也,然未有忠义如宋公明者也。”[2]宋江作为小说的第一主角,忠义是其性格的核心,他的人生轨迹在的忠和义的主导下曲折的前进,谱写了一曲不朽的忠义之歌。

在小说中,纵观宋江的一生,大致可分为上梁山前、上梁山后和接受招安这三个阶段。每一阶段都体现着宋江的忠义思想,而且每一阶段的忠义思想都呈现出不同的面貌。

一、以忠为主,以义为先

上梁山前,宋江的思想主要以忠为主,以义为先,忠是其思想的基础,义则是其在无法直接尽忠朝廷时所作出的一种选择。

忠君思想向来都是中国传统伦理道德中的核心思想,张岱年先生在《中国文化概论》中指出:“中国文化是以家族为本位的宗法集体文化,在其发展过程中,形成了家国一体的格局,社会组织主要是在父子,君臣,夫妇,长幼的宗法原则指导下建立起来的。家国一体的概念使得忠君和爱国联系起来,忠君即爱国,爱国即忠君;而父子,君臣等三纲五常的社会规范则将忠君推到了一个社会规范的层面,是一切社会义务中的核心义务。”[3]在封建专制达到鼎盛的北宋,忠君思想更是到了极端化的地步,“君要臣死,臣不得不死”,因此生活在北宋末年的宋江,忠君思想自然根深蒂固。

小说中,宋江第一次出场是在第十七回“美髯公智稳插翅虎,宋公明私放晁天王”:“那人姓宋,名江,表字公明,排行第三,祖居郓城县宋家村人氏。为他面黑身矮,人都唤他做黑宋江;又且驰名大孝,为人仗义疏财,人皆称他做孝义黑三郎……这宋江自在郓城县做押司。他刀笔精通,吏道纯熟;更兼爱习枪棒,学得武艺多般。平生只好结交江湖上好汉,但有人来投奔他的,若高若低,无有不纳……济人贫苦,赒人之急,扶人之困。以此山东,河北闻名,都称他做及时雨;却把他比作天上下的及时雨一般,能救万物。”[4]从这一段的描述中,我们可以可以看出宋江的基本身世,他驰名大孝又身为押司、刀笔皆通,出生在地主家庭,受过儒家思想的教育,忠孝观念自然深厚。然而他又只好结交江湖好汉,能济人贫苦、扶人之困,在实际生活中仗义疏财、以义为先。这便为宋江以后人生轨迹的发展定下了一个基本的格调。

在宋江的意识里,此时的忠和义并不相违背,他这里的义是在不触碰封建统治者根基的义,是自己身为县衙小吏,无法直接尽忠朝廷时对自己的人生价值做的一个判断,一个选择。它可以和忠并存,两者并不矛盾。

因为以义为先,他可以“担着血海也似干系”[4]106舍命报信,只为搭救心腹兄弟晁盖的性命。但又因为忠字,他觉得自己犯了弥天大罪,“在法度上却饶不得”。[4]133他怒杀阎婆惜也只是为了保护自己忠义之间的和谐关系。一旦自己和梁山之间的关系被发现,自己也将陷入一个不忠不义的境地。忠君的思想使他面对武松落草时的肺腑之言只说了句:“兄弟既有此心归顺朝廷,皇天必佑”。[4]190面对武松的送别,他也是以忠君思想告知:“兄弟,你只顾自己前程万里,早早的到了彼处。入伙之后,少戒酒性。如得朝廷招安,你便可撺掇鲁智深投降了。日后但是去边上,一枪一刀,博得个封妻荫子,久后青史上留得一个好名,也不枉了为人一世。我自百无一能,虽有忠心,不能得进去。”[4]191同时这句话也将宋江的宋江内心深处的忠君思想暴露无遗。忠君就是他的思想根基。在逃亡的路上,他从来都没考虑过要落草为寇,甚至在得知太公已殁,为父奔丧被抓时也竟然说:“父亲休烦恼,官司见了,倒是有幸。明日孩儿躲在江湖上,撞见一班儿杀人放火的弟兄们,打在网里,如何能彀见父亲面?”[4]207宁愿吃官司都不肯落草为寇的心理也是其忠君思想的反应。

宋江在浔阳楼题反诗,历来备受争议,但这并不能说明他的不忠,反而正是他忠心的最好证明,诗中反映了他怀才不遇,欲尽忠而无门的悲愤。“自幼曾攻经史,长成亦有权谋。恰如猛虎卧荒丘,潜伏爪牙忍受。”[4]224写尽了他空有满腹才学和谋略,却无处容身,空有一腔热血却无法报国的悲慨和愤懑之情。而最后几句的“他日若遂凌云志,敢笑黄巢不丈夫。”[4]225则是他愤懑之情的彻底迸发,是借酒意的英雄之气,是醉酒后对生活的不平的反抗,是以虚拟的醉酒世界为基础的,颇有悲凉的意味。并非是他不忠的例证,反而是他忠心的最好说明。

在宋江上梁山前的忠义世界里,是以忠为主,以义为先的,忠永远是其行事的基础,虽以义为先,但也是有忠作为支撑下的道德层面下的义,与忠并不相矛盾。

二、以义处身,以忠为纲

宋江在第二个阶段被逼上梁山后,虽以义处身,但忠却是他处事的总纲领。梁山好汉劫法场使宋江被逼无奈,只好走上落草为寇这条路,开始了真正意义上的仗义疏财、劫富济贫、以义处身的生活,但宋江的思想根基并没有改变,忠君仍是其思想最基础的东西。面对这条无法再回头的道路,他开始重新审视自己的生活,开始为自己找到一个新的价值定位。

中国古代文人在面对人生不同方向的选择时,通常有不同的做法,有的直接通过科举进入仕途,有些则当起隐士,隐士做得好,名声大了,自然有皇帝来征召,这就是所谓的以隐为进。宋江在面对自己的人生道路抉择时,也选择了以隐为进。在他无法再以正常手段为朝廷尽忠时,他就开始认真地“对抗”朝廷,他极力地壮大梁山实力,以为后来朝庭招安时增加砝码,为的还是最后的忠。

宋江在当上头领之后的第一件事,就是将原来的“聚义厅”改为“忠义堂”。[1]40“聚义”改为“忠义”,“义”自不必说,“忠”的分量却由此可见。此后的“兵打大名城”,“义释双枪将”等,虽以义行事,但他对赚上山的徐宁说:“今宋江暂居水泊,专待朝廷招安,尽忠竭力报国,非敢贪财好杀,行不仁不义之事。万望观察怜此真情,一同替天行道。”[4]325由此可见,天理纲常在他心中自始至终占据重要位置。“忠”字是他行事的一个总纲领。此后的私会宿太尉,便是为以后的招安做铺垫,两败高太尉后的盛情款待,更说明忠字在宋江心中的分量。

宋江在梁山有许多次与朝廷对抗的举动,这也在许多人心中留下他存义不存忠的表象,他的行为似乎与忠毫无瓜葛,但恰恰相反,宋江的与朝廷对抗,正是其为争取尽忠朝廷所采取的曲线救国方式,只有梁山的发展壮大才能使自己有与朝廷直接对话的机会,才能使自己有资本与朝廷谈判招安事宜,就像在第一次招安之前吴用对宋江分析的话一样:“这番必然招安不成。纵使招安,也看得俺们如草芥。等这厮引将大军来到,教他著些毒手,杀的他人亡马倒,梦里也怕,那是方受招安,才有些气度。”[4]425宋江也一直在积聚这些资本。同时他在当上头领之后,所树起的那面“替天行道”的大旗,也说明了问题,这里的“天”指的是天子,是朝廷,“替天行道”就是在法度之外替天子行使道义。可见宋江反得并非是朝廷,正如李卓吾先生所说:“独宋公明者,身居水浒之中,心在朝廷之上,一意招安,专图报国。”[2]433

宋江在以义为先并以义才能处身的梁山,与兄弟义气相合,仗义疏财,替天行道。但忠却是他最后的追求,是他行事的最终原则和总的一个纲领。

三、忠义相合

宋江在第三阶段——招安之后的忠义表现是“忠义相合”,招安使宋江的忠达到极致,同时也使义得到升华。忠义得到一次真正意义上的结合。

忠作为宋江的思想基础,在宋江的人生发展轨迹中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因为忠,他让梁山走上招安的道路;也因为忠,他使得正处于发展鼎盛期的梁山事业走向覆亡;面对众多兄弟的反对,他还是毅然决然地选择了招安,选择了为朝廷尽忠。所以,长时间以来,宋江的忠义形象饱受非议。

似乎他就是为了自己一厢情愿的忠、扭曲了的忠,葬送了整个梁山的义,舍义而就忠,是他在最后一个阶段所作出的人生抉择。这个阶段的忠义似乎是矛盾的、不可兼容的,有鱼和熊掌二者不可兼得的意味,选择了招安,似乎就不能成全自己的义。实际上,在宋江的意识里,忠和义始终都是并存的,从来就没有分开过,也没有矛盾过,即使在选择招安的时候,他也不是为了忠而舍弃义,而是要用自己的忠去将江湖的义整合起来,发挥更大的,抑或更好的作用。因为他相信,只有忠君才是正途。他要让跟自己生死相随的义气兄弟们也走上正途,放弃落草为寇的生活,为国家社稷在疆场上厮杀,即便死后也可留个好名声,官爵升迁、封妻荫子、名垂青史。同时,这也是他自己“生死相托,祸福与共”[4]297的义气誓言的一次实践。

凡是一个人的人格中紧紧掌握这个人的东西,凡是一个人情愿为其受苦甚至牺牲生命的东西,就是这个人的终极关怀,就是他的宗教。忠就是宋江的宗教,他可以为其奉献一生,可以为其献出生命。他用自己的忠,让梁山的义有了一次无与伦比的升华。最后,面对朝廷赐的毒酒,他不仅毫无怨言地喝下,而且还看着李逵也同样饮下,为朝廷尽了最后一次忠,完成了李逵人生的一次涅槃,一次人生意义层面的升华。正如李卓吾先生所说“卒至于犯大难,成大功,服毒自缢,同死而不辞,则忠义之烈也。”[2]434

忠义是宋江人生的灵魂,也是贯穿他生命始终的信仰。虽然在他的人生不同阶段,忠义有不同的表现,但他却在忠义的指引下,上演了一曲荡气回肠的人生之歌。“是之谓宋公明也,是以谓之忠义也。”[5]忠义宋公明,宋公明真忠义哉!

(责任编辑 远 扬)

[1] 袁行霈.中国文学史(第四卷)[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40.

[2] 郭绍虞,王文生.中国历代文论选(一卷本)[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1:433.

[3] 张岱年,方可立.中国文化概论[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32.

[4] 施耐庵,金圣叹评.水浒传会评本[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81:104.

[5] 滕桂华,义不辞忠.忠不顾义—再论宋江忠义观[J].黑龙江史志,2010(5):22.

I207.412

A

1671-5454(2014)06-0082-03

2014-10-13

庞瑜(1986-),男,四川阆中人,中共克孜勒苏柯尔克孜自治州委员会党校讲师,研究方向:马克思主义哲学和发展理论。王颜(1988-),女,河南洛阳人,中共克孜勒苏柯尔克孜自治州委员会党校讲师,研究方向:魏晋南北朝隋唐五代文学。

猜你喜欢
忠君招安忠义
魏晋时期忠君道德管窥——以《世说新语》为例
传话游戏
这条忠义街
坐标系与参数方程例析
浅谈高考数学中的审题要点
《水浒传》中武松性格发展变化分析
朋友的情谊
三视图解法探微
明末招安误抚与金圣叹腰斩《水浒传》
论招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