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党在工运史领域的“群众路线”探析

2014-04-09 07:02
社科纵横 2014年4期
关键词:群众观点群众路线斗争

李 欢

(陕西工运学院 陕西 西安 710003)

群众路线是我们党的根本政治路线和组织路线,是我们党的优良传统和政治优势之所在。它集中体现了马克思主义的唯物史观和认识论,体现了党的性质和宗旨,体现了对群众历史地位和作用的深刻认识。

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在长期的革命斗争中形成的群众路线,具有两层含义:一是“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的群众观点,包括一切为了人民群众,一切向人民群众负责,相信群众能够自己解放自己和虚心向人民群众学习等内容,它是群众路线的指导思想;二是“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这主要讲的是领导方法和工作方法,可以用来检验群众路线的正确与否。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的领导方法,是同从实践中来,到实践中去的认识过程完全一致的,是马克思主义认识论在领导工作中的创造性运用。

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中国工运史上的群众路线,涉及到我们党如何认识工人群众,如何唤醒他们的阶级意识,如何宣传、组织、教育他们在为日常的经济生活而斗争的同时适时地表达自己的政治诉求,如何全心全意地依靠他们,如何根据形势发展的需要争取到最大多数工人群众对新民主主义革命事业的支持等内容。

纵观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的中国工人运动发展历程,我们不难发现,中国共产党人特别是毛泽东创造性地运用了马克思主义群众理论,带领包括工人阶级在内的全国人民取得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伟大胜利。

中国共产党在创建初期,虽然只是一个由少数知识分子组成的精英团体,但先锋队的自我定位使其于建党伊始即宣布要走群众路线。因为他们深知在中国依靠广大人民群众的重要性,所以他们以鲜明的群众观点和联系群众、组织群众、发动群众的新型作风从事革命活动。党的“一大”通过的《关于当前实际工作的决议》,确定党成立后的中心任务是组织工会和教育工人,领导工人运动,对党领导工人运动的任务、方针、政策和方法都提出了规定或要求。这是群众路线在工运领域的充分体现。在随后的“五卅”运动中,群众路线的威力得以彰显。[1](P124-125)

大革命失败后,中共内部在革命道路和方式的选择上产生了分歧。“城市中心论者”表现出了急躁的冒进情绪,他们在激进的策略驱使下将“群众路线”的实践引向了反面,“强调‘一切经济斗争必须提出政治要求’,并且从日常经济斗争中‘一直发展到武装暴动’”[2]。一些地区出现了强迫工人罢工的情况,使党在这些地区严重脱离群众。究其实,这种局面的形成一方面因当时临时中央政治局负责人缺乏对中国国情的深入了解,另一方面则是受“精英政治”影响的革命者在实践当中执行了一条偏离当时中国国情的群众路线,导致了人民力量难以发挥应有的威力。而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一部分共产党人则坚持中国的民主革命不会像苏维埃俄国一样通过发动城市暴动就能够看见胜利的曙光,继而建立起新的政权,而是要经过长期艰苦的斗争,通过不断发动群众才能够最终获得胜利。为此,他们明确提出在当时城市已不具备开展群众运动的情况下党的工作重点需要从城市转入农村,走农村包围城市的道路。为此,中共六大批判了“左”倾盲动主义,指出党的任务是争取群众,准备迎接革命的高潮。所以中共六大在《职工运动决议案》中规定:工人运动“现在之基本任务,就是动员所有的无产阶级来围绕着它的阶级组织(党及职工会)”。为了实现这个基本任务,革命工会要注意“领导工人日常生活的经济斗争”;群众罢工时,要正确估计客观形势和主观力量,提出可能达到的要求,采取谨慎态度,做好充分准备,反对强迫罢工……的斗争方法[2]。

1928年11月,李立三在与江浙地区党的负责人谈话时指出:“在总的群众路线之下,需要竭最大的努力到下层群众中去。”[3]这是在我们党的历史文献中最早提出和明确使用“群众路线”这一概念的文字记录。1929年9月,在周恩来主持起草的《中央给红四军前委的指示信》中明确提出各项工作都要经过群众路线;[4]12月,毛泽东在《关于纠正党内的错误思想》中指出“一切工作在党的讨论和决策之后,再经过群众去执行”。[5]据此,我们可以看到“群众路线”的理论雏形开始形成。在这一理论的指导下,中华苏维埃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通过了《中华苏维埃共和国劳动法》并于1932年1月1日起正式颁布实行。这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真正的以保障工人群众利益为目的的劳动法令,它使工人群众切身感受到了主人公的地位,革命热情空前高涨。

中国革命在由大革命失败到土地革命战争兴起的过程中,毛泽东针对党内存在的脱离实际和脱离群众的错误倾向,不断总结党的群众工作经验,提出许多关于群众工作的重要观点和论断,诸如党的正确的斗争策略,是在群众的斗争过程中产生的,因此必须到群众中做实际调查的思想;共产党是群众利益的代表者和群众生活的组织者和领导者,只有深刻注意一切群众的实际生活问题,真心实意地为群众谋利益,才能代表群众,得到群众拥护的思想;真正的铜墙铁壁是千百万真心实意地拥护革命的群众,只有动员和依靠群众才能进行革命战争的思想[6]。九一八事变后,由于日本帝国主义的进攻和国民党政府的不抵抗政策,激起了我国民族民主运动的新高潮。以王明为代表的“左”倾盲动主义者认为革命高潮已经到来,党应当联系政治的和经济的斗争,尽量地去发展政治罢工,定出准备各地的或几个主工业城市的同盟罢工方针。[2]为此他们强调扩大赤色工会组织,退出黄色工会。针对王明等人的错误,刘少奇连续写了《最近中国职工运动,国民党工厂法、工会法与赤色工会目前的任务》、《在目前反帝运动中赤色工会应努力的工作》、《批评“退出黄色工会”的策略》、《1931年职工运动的总结》等文章和报告。他指出,这一时期工人的斗争还是防御的性质,主张从实际出发,从工人切身利益出发,把黄色工会的领袖和群众分开,在斗争中既要严厉对待黄色工会领袖的破坏,又要与他们的群众建立联合战线,在黄色工会中做深入细致的工作,把群众争取过来。这些观点真实地反映出我们党在争取工人阶级中不同阶层的群众时灵活运用了群众路线,它是在革命事业处于低潮的情况下开展群众工作所采用的符合中国国情的有效方法。总之,这一时期,毛泽东、刘少奇等也从各自工作的实际出发,就群众路线、群众观点、领导群众的方式与工作方法等问题,发表了许多真知灼见,为党的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的发展积累了许多宝贵的实践经验。

进入抗日战争阶段后,为了在国共合作抗战的历史条件下组织工人群众开展斗争,中共中央于1937年8月12日发出了《中央关于抗战中地方工作的原则指示》;1937年10月,针对国民党对工人运动和各种群众运动既想利用又想控制的政策,中共中央专门发布了《中央关于开展全国救亡运动的指示草案》,强调在任何时候,决不放弃动员群众,组织群众与教育群众的完全自由。这两个文件,贯穿着一个共同的思想,就是要充分利用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形式,利用一切合法可能,独立自主地发动和组织工人群众,开展抗日救亡运动,争取抗战的胜利。[7]1943年6月,毛泽东发表了《关于领导方法的若干问题》一文。在这篇文章里他第一次系统地、完整地阐述了党的群众路线和群众观点,指出:“凡属正确的领导,必须是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这就是将群众的意见(分散的无系统的意见)集中起来(经过研究,化为集中的系统的意见),又到群众中去做宣传解释,化为群众的意见,使群众坚持下去,见之于行动,并在群众行动中考验这些意见是否正确。然后再从群众中集中起来,再到群众中坚持下去。如此无限循环,一次比一次地更正确、更生动、更丰富。这就是马克思主义的认识论”[8]。这段经典的论述成为党的群众路线形成完备的科学理论形态的重要标志。可以说,这一时期以毛泽东同志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的群众观点得到了进一步的升华和完善。

1945年4月,中国共产党在延安的杨家岭中央大礼堂召开了第七次全国代表大会。毛泽东在会上作了《论联合政府》的政治报告,报告指出群众路线是共产党区别于其他任何政党的显著标志之一;刘少奇在做关于修改党章的报告中,专门论述了关于群众路线问题。[9]党的七大上将群众路线的基本精神和内容载入党章。

解放战争时期,我们党在国统区领导工人阶级开展了争取生存权利、争取和平民主的斗争中。通过这些斗争活动,揭露、打击了国民党反动派的内战、独裁政策,为工人争得了一定的经济利益。同时团结教育了广大职工群众,树立了我党在国统区工人运动中的群众优势,为后来的继续斗争打下了基础;在刚刚获得解放的东北解放区,面对国民党的包围与进攻,党中央做出关于新解放区群众工作的指示,是发动人民进行清算汉奸的斗争,是减租和增加工资的运动,是生产运动。在这些斗争中,大批工会干部深入基层,组织各种群众团体,建立党的核心,建立群众的武装和人民的政权,把群众斗争从经济领域迅速提高到政治领域,参加根据地建设。解放战争后期,随着人民革命战争的胜利发展,大批城市陆续解放,回到人民手中。中共入城之初,面临着恢复和发展生产、接管城市、进行社会主义改造等项艰巨而复杂的任务,需要党团结和依靠城市各阶层人民,尤其是工人阶级,充分调动他们的积极性才能完成。为此,中共明确地提出了全心全意依靠工人阶级的根本方针和一系列具体政策,并取得了巨大成就。[10]正是对群众路线的灵活运用,中国共产党带领全国人民赢得了解放战争的伟大胜利。

回顾新民主主义革命各个时期的中国工人运动史,不难看出毛泽东和他的战友们总是能够根据时局的变化,及时准确了解群众所思、所盼、所忧、所急,把群众工作做实、做深、做细、做透,并且能够以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坚持群众路线,采取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的工作方法,独立自主地来思考和解决中国的问题,从而成功地使其具有了为中国人民所理解接受和喜闻乐见的形式。在全党深入开展以为民务实清廉为主要内容的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的今天,以毛泽东同志为核心的党的第一代领导集体的群众路线观及其工作方法在当前仍然具有现实意义。

[1]王奇生.党员、党权与党争——1924-1949年中国国民党的组织形态[M].上海:上海书店出版社,2009.

[2]洪安琪,何布峰.中国工人运动简史[M].西安:陕西人民教育出版社,1987.

[3]王绍光.毛泽东的逆向政治参与模式——群众路线[J].学习月刊,2009(23).

[4]周恩来选集(上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0.

[5]毛泽东选集(第一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

[6]孙尚斌,崔彩文,高东.毛泽东是群众路线的首倡者和实践者[J].中国劳动关系学院学报,2006(8).

[7]王建初,孙茂盛.中国工人运动史[M].沈阳:辽宁人民出版社,1987.

[8]毛泽东选集(第三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

[9]刘少奇选集(上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1.

[10]李玉荣.城市解放初期中共依靠工人阶级的理论与实践[J].中国工运学院学报,1997(2).

猜你喜欢
群众观点群众路线斗争
朱允炆和叔叔们的斗争(下)
中国共产党与马克思主义群众观
现代语录
牢记群众观点 坚持群众路线
旧政协关于停战问题的斗争
建国初期剿匪斗争概述
“小圈子”“群众观点”和“正当友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