邓小平共同富裕思想对全面深化改革的现实镜鉴

2014-04-09 20:12吴桂韩
山西社会主义学院学报 2014年4期
关键词:公有制共同富裕生产力

吴桂韩

(国务院侨办侨务干部学校,北京 100037)

新视阈

邓小平共同富裕思想对全面深化改革的现实镜鉴

吴桂韩

(国务院侨办侨务干部学校,北京 100037)

共同富裕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根本原则,也是新形势下全面深化改革的重要目标。作为改革开放的总设计师,邓小平的共同富裕思想是在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揭示社会主义本质的过程中形成的。这一思想立足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国情,科学回答了实现共同富裕的战略构想、实践进程和实现途径,正确阐明了发展生产力与实现共同富裕的关系、允许一部分人先富起来与实现共同富裕的关系,坚持以公有制为主体与允许发展多种所有制经济的关系,处处闪耀着辩证唯物主义思想的真理光芒,不仅极大地解放了人们的思想,也极大地解放了生产力、提高了人民的生活水平。在我国进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夺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胜利之际,深刻理解和把握邓小平的共同富裕思想,对于更好地推进全面深化改革的历史任务具有至关重要的意义。

邓小平;共同富裕;全面深化改革;现实镜鉴

进入改革开放新时期,邓小平同志领导人民在深刻总结正反两方面历史经验教训的基础上,科学揭示了社会主义的本质,回答了“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的重大命题,确立了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作为历史唯物主义者,他清醒地认识到我国正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明确提出马克思主义最重视发展生产力以及发展是硬道理的重要论断。同时,他坚持科学社会主义基本原则,旗帜鲜明地强调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根本原则、最大优越性和本质要求,是判断改革开放成败的重要标准,并提出了实现共同富裕的战略构想、实践进程和实现路径。在纪念邓小平同志诞辰110周年之际,认真学习其共同富裕思想对于深刻理解党的十八大提出的“共同富裕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根本原则”[1]P15这一重要论断和牢牢把握全面深化改革的正确方向具有重大意义。

一、邓小平共同富裕思想的发展历程及其鲜明特点

走社会主义道路是中国历史和中国人民的必然选择。那么,什么是社会主义,社会主义的本质是什么?能否科学回答这些问题,直接关系到社会主义理论能否得到新的发展,关系到社会主义实践能否得到顺利推进。邓小平同志的共同富裕思想是在探索社会主义发展道路和社会主义本质过程中形成的。因此,他的共同富裕思想不是孤立抽象的,而是与对社会主义的总体思考紧密相连的。深化对邓小平同志共同富裕思想的认识,必须从他对社会主义本质和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科学判断的高度来加以把握。

综观《邓小平文选》第二、三卷,邓小平同志是在1980年5月5日会见几内亚总统杜尔时的谈话中第一次提出“社会主义的本质”命题的。他指出:“社会主义是一个很好的名词,但是如果搞不好,不能正确理解,不能采取正确的政策,那就体现不出社会主义的本质。”[2]P313那么,该如何认识社会主义及其本质?他认为,“根据我们自己的经验,讲社会主义,首先就要使生产力发展,这是主要的。只有这样,才能表明社会主义的优越性。社会主义经济政策对不对归根到底要看生产力是否发展、人民收入是否增加,这是压倒一切的标准。空讲社会主义不行,人民不相信”[2]P314。党的十二大以后,邓小平同志一再强调要深化对社会主义的认识,认为我们对“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这一问题“还在摸索之中”。1984年开始,我国经济体制改革从农村推向城市。随着改革的全面展开,国内外对我国的经济改革曾有两种评论:一种认为中国的改革会放弃社会主义,另一种认为中国改革不会放弃社会主义。之所以出现这两种评论,是因为我们的改革突破了传统的社会主义模式,纠正了非商品经济的社会主义观。1984年《中共中央关于经济体制改革的决定》提出了社会主义经济是有计划的商品经济的著名论断,说了老祖宗没有说过的新话,正是为了回答这些不同的看法。在这以后的一段时间内,邓小平同志的有关论述更加鲜明频繁地突出什么是社会主义的问题。在1984年会见日本客人时,他首次提出我们对于社会主义是什么还没有认识清楚。他说:“什么叫社会主义,什么叫马克思主义?我们过去对这个问题的认识不是完全清醒的。”[3]P63也就是说,过去我们“清醒”的是,建立的社会主义制度是个好制度,必须坚持;“不清醒”的是,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和根本目的是什么,以及由此所决定的社会主义最本质的东西是什么,究竟通过怎样的体制、走怎样的道路来发挥社会主义根本制度的优越性,这就需要对社会主义进行再认识。同时,他还非常明确地提出:“社会主义阶段的最根本任务就是发展生产力,社会主义的优越性归根到底要体现在它的生产力比资本主义发展得更快一些、更高一些,并且在发展生产力的基础上不断改善人民的物质文化生活。如果说我们建国以后有缺点,那就是对发展生产力有某种忽略。社会主义要消灭贫穷。贫穷不是社会主义,更不是共产主义。”[3]P63—64

到1987年,邓小平在会见外国朋友时还强调:“现在的方针政策,就是对‘文化大革命’进行总结的结果。最根本的一条经验教训,就是要弄清什么叫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怎样搞社会主义。”[3]P223“我们在总结这些经验的基础上,提出了整个社会主义历史阶段的中心任务是发展生产力,这才是真正的马克思主义。就我们国家来讲,首先是要摆脱贫穷。要摆脱贫穷,就要找出一条比较快的发展道路。贫穷不是社会主义,发展太慢也不是社会主义。否则社会主义有什么优越性呢?社会主义发展生产力,成果是属于人民的。就是说,在我们的发展过程中不会产生资产阶级,因为我们的分配原则是按劳分配。当然分配中还会有差别,但我们的目的是共同富裕。要经过若干年的努力,体现出社会主义的优越性,体现出我们走社会主义道路走得对。”[3]P254—255可见,他在反复思考什么是社会主义这一问题时,得出了两个相互联系的结论:一是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是发展生产力;二是社会主义的目的是消除两极分化,达到共同富裕。这两大原则的概括,可以说是社会主义本质论断的雏形。

1988年,邓小平同志在会见捷克斯洛伐克共产党人时明确提出了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和发展目标,他指出:“坚持社会主义的发展方向,就要肯定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是发展生产力,逐步摆脱贫穷,使国家富强起来,使人民生活得到改善。没有贫穷的社会主义。社会主义的特点不是穷,而是富,但这种富是人民共同富裕。”[3]P264—2651990年12月,邓小平同志在同中央负责同志谈话时把共同富裕提到社会主义本质的高度进行认识:“社会主义不是极少数人富起来、大多数人穷,不是那个样子。社会主义最大的优越性就是共同富裕,这是体现社会主义本质的一个东西。”[3]P364也就是说,要把“共同富裕”作为社会主义本质的一个重要内容。1992年,他在南方谈话中对社会主义的本质作出了精辟概括,指出:“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3]P373

在探索社会主义本质的过程中,他先后还提出了十个不是社会主义的著名论述,即“贫穷不是社会主义,发展太慢也不是社会主义;平均主义不是社会主义,两极分化也不是社会主义;僵化封闭不能发展社会主义,照搬外国经验也不能发展社会主义;没有民主就没有社会主义,没有法制也没有社会主义;不重视物质文明搞不好社会主义,不重视精神文明也搞不好社会主义”[4]P113。由此可见,他的共同富裕思想是在探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社会主义本质过程中形成的。这一思想的鲜明特点是:立足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国情,既重视发展生产力,又强调发展生产力的目标是要实现共同富裕,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最大优越性,是社会主义的根本原则,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旗帜鲜明地指出共同富裕不是平均主义,要允许一部分人先富起来,先富带后富,最终实现共同富裕。

二、邓小平共同富裕思想的精神实质及其指导意义

邓小平共同富裕思想充满了辩证法,既突出体现在他对发展生产力与实现共同富裕关系、允许一部分人先富起来与实现共同富裕关系的认识上,也体现在他坚持以公有制为主体与允许发展多种所有制经济关系的认识上。这些思想反映了他对实现共同富裕总体战略和实现路径的科学认识,对于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具有重要指导意义。

第一,辩证地处理发展生产力与实现共同富裕的关系。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邓小平同志在总结历史经验教训的基础上,确定了以发展生产力、发展经济,提高人民群众生活水平,最终达到共同富裕为目标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在他看来,“搞社会主义,中心任务是发展社会生产力”[3]P130。当然,他也认为,发展生产力不是最终目的,实现共同富裕才是社会主义优越性的根本体现,决不能在改革和发展中产生新的资产阶级或出现两极分化,否则,改革就失败了,发展也就失去了意义。为此,他强调:“在改革中,我们始终坚持两条根本原则,一是以社会主义公有制经济为主体,一是共同富裕。”[3]P142由此可见,在进入改革开放新时期,面对“文化大革命”造成经济社会发展受到严重破坏的现实,邓小平同志既实事求是地提出了我国还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要正视社会生产力水平低且发展不平衡的状况,要看到生产力方面的革命也是革命而且是很重要的革命,革命的目的就是解放生产力和发展生产力,同时又明确指出社会主义的特点是全国人民共同富裕。这一充满辩证法的思想,具有强大的历史穿透力,是非常有远见的,也是十分难能可贵的。

第二,辩证地处理允许一部分人先富起来与实现共同富裕的关系。搞市场经济,难免一部分人先富起来和出现收入差距、贫富差距的情况。邓小平同志不仅意识到这个问题,而且认为在生产力水平低下的现实国情下,平均主义不是社会主义,贫穷也不是社会主义,如果把共同富裕理解为完全平均和同步富裕,不但做不到,而且必然导致共同贫穷。因此,应当通过适当的政策鼓励一部分人和地区先富起来,进而通过区域协作和互助的方式实现共同富裕。1983年1月12日,他在同国家部分部门负责人谈话中第一次强调要让一部分人先富起来的思想。1984年2月24日,他在关于办好经济特区问题上提出:“要让一部分地方先富裕起来,搞平均主义不行。这是个大政策,大家要考虑。”[3]P521985年3月7日,他在全国科技工作会议讲话中还全面阐述了让一部分人先富起来与实现共同富裕的关系,指出让一部分人先富起来的目的是为了实现共同富裕。1985年9月23日,他在党的全国代表大会讲话中强调:“鼓励一部分地区、一部分人先富裕起来,也正是为了带动越来越多的人富裕起来,达到共同富裕的目的。”[3]P1421986年12月30日,他在反对资产阶级自由化的一次谈话中指出:“我们允许一些地区、一些人先富起来,是为了最终达到共同富裕,所以要防止两极分化。这就叫社会主义。”[3]P195另外,他还提出了区域协作和两个大局的思想。在1983年3月2日视察江苏等地回北京后的谈话中,他指出:“我们要帮助各省、自治区、直辖市解决各自突出的问题,帮他们创造条件,使他们的具体规划能够落到实处。”[3]P24“搞经济协作区,这个路子是很对的。”[3]P251988年9月12日,他在听取价格和工资改革初步方案汇报时指出:“沿海地区要加快对外开放,使这个拥有两亿人口的广大地带较快地先发展起来,从而带动内地更好地发展,这是一个事关大局的问题。内地要顾全这个大局。反过来,发展到一定的时候,又要求沿海拿出更多力量来帮助内地发展,这也是个大局。那时沿海也要服从这个大局。”[3]P277—2781990年12月24日,他在同中央负责同志的谈话中提出:“沿海如何帮助内地,这是一个大问题。可以由沿海一个省包内地一个省或两个省,也不要一下子负担太重,开始时可以做某些技术转让。”[3]P364在1992年南方谈话中,他还提出一部分地区、一部分企业、一部分先富起来的,他们不能忘记共同富裕,在适当的时候,国家通过多交利税和技术转让等方式,大力支持不发达地区,使他们后面赶上来,共同走向富裕道路,并提出在20世纪末突出解决共同富裕的战略构想。由此可见,邓小平同志关于“让一部分人先富起来”的论断是针对当时中国“平均主义”思潮严重的实际提出来的。在传统计划经济思想影响下,绝大多数中国人抱着“不怕不公、只愁不均”的思想,宁可共同挨饿,也不愿他人比我强、比我多,造成能人不能,多劳不得,干好干坏一个样,劳动效率十分低下,生产力水平始终上不去。如果维持现状,想取得经济的快速发展是不可能的,要想取得改革开放的成功是不可能的。同时,他还提出先富的人必须是通过劳动致富,必须是合法致富,不仅要先富,还要带动其他人一起富,逐步达到共同富裕。正因为我们坚持了这些宝贵思想,才有了今天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伟大成就,而要夺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新胜利,同样必须按照这些原则把解决共同富裕这一问题突出地摆在当前的议事日程上来。

第三,辩证地处理坚持以公有制为主体与允许发展多种所有制经济的关系。在社会主义国家,搞市场经济会不会导致两极分化?会不会产生新的资产阶级?会不会最终走到资本主义?这是国内外舆论谈论最多的问题,也是邓小平同志想得最多和讲得最多的重大问题。传统的斯大林模式有两大支柱,一是国家所有制,一是计划经济。由于以往的市场经济体制都是同私有制结合在一起的,人们往往还从资本主义国家的实践认为市场经济只有同私有制相结合才能成功运转。因此,在中国建立市场经济体制,还必须回答一个它与什么样的所有制相结合的问题。改革开放以前,“我国在所有制问题上‘左’的错误主要表现在:(1)追求纯而又纯的‘社会主义’,追求单一公有制,追求‘一大二公’,搞‘公天下’;(2)消灭个体经济和私营经济,认为它们是产生资本主义和资产阶级的土壤和温床;(3)片面强调所有制的决定作用,忽视或否定生产力对所有制的决定作用”[5]。那么,改革开放后我国的所有制到底应该是什么样的呢?在邓小平看来,中国目前正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马克思恩格斯设想的消灭私有制是以社会生产力的高度发展为前提的,承认并允许私有制的发展是坚持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个实际的题中之义。另外,发展生产力还有一个调动人们积极性的问题。如果片面地否定私有制,特别是个体私有制,就无法实现让一部分人和一部分地区先富起来的目标。因此,他认为,中国建立市场经济体制要允许并鼓励各种非公有制经济作为社会主义经济的补充成分在合法范围内存在和发展。但是,作为所有制的主体,则不能放弃社会主义公有制而搞资本主义私有制。邓小平同志认为,要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必须坚持以公有制为前提。实行私有制必然导致两极分化,只有实行以按劳分配为主体的分配制度才能实现共同富裕。在坚持公有制为主体的前提下发展部分的私有制。邓小平同志在展开对公有制和私有制问题的论述上,率先提出的是少量的私有制并不会影响公有制和社会主义性质的问题。由于过去人们存在着把私有制等同于资本主义、把公有制等同于社会主义的思想认识,因此,他对这个问题的判断是从针对上述种种顾虑出发的。1980年8月,他在答意大利记者奥琳埃娜·法拉奇问时谈道:“我们的建设方针还是毛主席过去制定的自力更生为主、争取外援为辅的方针。不管怎样开放,不管外资进来多少,它占的份额还是很小的,影响不了我们社会主义的公有制。吸收外国资金、外国技术,甚至包括外国在中国建厂,可以作为我们发展社会主义社会生产力的补充。当然,会带来一些资本主义的腐朽的东西。我们意识到了这个问题,但这不可怕。”[2]P351当然,他对公有制的根本地位也是一再强调的,甚至把它提到反对资产阶级自由化与实现共同富裕的高度来认识。在1985年3月7日全国科技工作会议的讲话中,他指出搞市场经济不能导致对公有制的否定,强调“我们允许个体经济发展,还允许中外合资经营和外资独营的企业发展,但是始终以社会主义公有制为主体”[3]P110。由此可见,邓小平同志认为只有坚持公有制的主体地位,才能防止两极分化,最终实现共同富裕。

三、邓小平共同富裕思想对全面深化改革的重大启示

在邓小平共同富裕思想的指导下,我们党紧紧依靠人民科学确立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和基本纲领,确立了社会主义的基本经济制度,确立了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经济发展战略,确立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与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和任务,从而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取得举世公认的巨大成就。在短短30多年时间里,我们走过了一些西方国家一两百年才走完的历程。我国国内生产总值由1978年的3645亿元迅速跃升至2013年的568845亿元;外汇储备由1978年的1.67亿美元跃升至2013年的3.82万亿美元,连续八年稳居世界第一位。如今,我国对外贸易总额已位居世界第二,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世界第一贸易出口国、第二大贸易进口国和外商直接投资流入国、第五大对外投资国和最大的新兴市场。这些成绩是在一个人口多、底子薄的大国里创造出来的,不能不说是个了不起的世界奇迹。

我们也必须清醒地看到,我国离共同富裕的目标仍然十分遥远,贫富分化程度还十分严重。据国家统计局测算,我国居民收入的基尼系数,2003年是0.479,2004年是0.473,2005年是0.485,2006年是0.487,2007年是0.484,2008年是0.491,2009年是0.490,2010年是0.481,2011年是0.477,2012年是0.474,2013年是0.473。从公布的数据看,我国贫富分化程度已经超过国际警戒线0.4的标准。另据《中国统计年鉴——2013》统计数据显示,改革开放30多年来,区域之间发展差距很大,从2012年国内(地区)生产总值来看,东部地区为295892.0亿元,占全国比重的51.3%;中部地区为116277.7亿元,占全国比重的20.2%;西部地区为113904.8亿元,占全国比重的19.8%;东北地区为50477.3亿元,占全国比重的8.8%;城镇居民家庭人均可支配收入和农村居民家庭人均纯收入绝对值差距也很大,其中,1978年分别是343.4元和133.6元,2012年分别是24565元和7917元。在近五年“两会”期间的热点问题调查中,“收入分配”问题都排在前三。这些都凸显了我国贫富分化的严重性以及加快收入分配改革、缩小收入差距的紧迫性。

早在1990年12月24日,邓小平同志就指出:“共同致富,我们从改革一开始就讲,将来总有一天要成为中心课题。”[3]P3641992年,他在南方谈话中又指出:“什么时候突出地提出和解决这个问题,在什么基础上提出和解决这个问题,要研究。可以设想,在本世纪末达到小康水平的时候,就要突出地提出和解决这个问题。”[3]P3741993年9月16日,他在与弟弟邓垦谈话时还指出:“十二亿人口怎样实现富裕,富裕起来怎样分配,这都是大问题。题目已经出来了,解决这个问题比解决发展起来的问题还困难。分配的问题大得很。我们讲要防止两极分化,实际上两极分化自然出现。要利用各种手段、各种方法、各种方案来解决这些问题。中国人能干,但是问题也会越来越多,越来越复杂,随时都会出现新问题。少部分人获得那么多财富,大多数人没有,这样发展下去总有一天会出问题。分配不公,会导致两极分化,到一定时候问题就会出来。这个问题要解决。过去我们讲先发展起来。现在看,发展起来以后的问题不比不发展时少。”[6]P1364综观世界发展史,许多国家发生动荡,并非因为经济发展不快,人民生活水平没有提高,而是因为贫富分化严重,从而滋生各种社会问题。比如,印度,拉美的巴西、阿根廷、委内瑞拉、墨西哥以及东南亚的印度尼西亚、菲律宾等国家,就是由于没有处理好发展中的贫富分化问题,进而矛盾激化、动乱孳生,最终导致经济社会发展的严重问题。如今,我国已经进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全面深化改革的攻坚时期,也是解决共同富裕的关键时期。按照这“两个全面”的要求,如何突破后发国家现代化过程中“中等收入陷阱”等发展困境,走出一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道路,成为我们党治国理政面临的重大问题。在此背景下,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强调要“让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紧紧围绕更好保障和改善民生、促进社会公平正义深化社会体制改革,改革收入分配制度,促进共同富裕,推进社会领域制度创新,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加快形成科学有效的社会治理体制,确保社会既充满活力又和谐有序”[7]。

重温邓小平共同富裕思想,对新形势下全面深化改革有以下重要启示:一是要坚持发展是硬道理,把发展作为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和推动科学发展的第一要义,坚持用发展的办法解决前进中的问题。只有这样,我们所建设的社会主义才是够格的,共同富裕的目标也才能实现。二是要坚持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巩固公有制为主体、国有经济为主导的地位。只有这样,才能保证全体人民共同享有社会生产资料,防止出现生产社会化同生产资料私人占有之间的矛盾,为共同富裕奠定坚实的经济基础。三是要坚持社会主义基本分配制度,正确处理发展过程中效率与公平的关系,着力调整国民经济收入分配格局,加大再分配调节力度,运用政策、法律、税收等国家宏观调控手段,着力提高低收入者收入、保护合法收入、调节过高收入、取缔非法收入,逐步扭转收入分配差距扩大趋势,积极解决收入分配差距较大问题,使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只有这样,才能防止两极分化和出现新的资产阶级,才能调动全体人民参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才能保证人民当家作主地位。四是发展应当是区域之间、城乡之间的全面发展和协调发展,应当以更大决心冲破思想观念的束缚、突破利益固化的藩篱,通过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中部崛起战略、东北振兴战略以及加强区域之间的互助合作等促进东中西部协调发展,通过城乡一体化改革、实施惠农政策等统筹城乡发展。只有这样,才能实现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维护社会和谐稳定,实现共同富裕。五是无论是发展生产力、推进改革开放、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还是制定一切路线方针政策,都必须服从共同富裕这个根本原则。只有这样,才是真正坚持社会主义,才能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健康发展。六是共同富裕既包括高度的物质文明,也包括高度的政治文明、精神文明和生态文明。只有这样,才能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促进人与自然的永续发展。七是共同富裕不是平均主义,也不可能同时实现,而是先富带后富,一部分人带动另一部分人,内地和沿海要互相顾全“两个大局”。只有这样,才能更好更快地实现共同富裕。八是在全国总体上达到小康水平时,必须把实现共同富裕摆在突出位置加以研究和解决,不能贻误时机。只有这样,才能体现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更好地巩固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

[1]胡锦涛.坚定不移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前进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而奋斗[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

[2]邓小平文选: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

[3]邓小平文选: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

[4]江泽民.论党的建设[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1.

[5]潘石.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论私有制[J].吉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7(5).

[6]邓小平年谱:1975—1997:下[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4.

[7]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N].人民日报,2013-11-16.

(责任编辑 王怡敏)

D616

:A

:1008-9012(2014)04-0064-06

2014-10-23

本文系中国法学会2012年度部级法学研究重大课题《从源头上遏制腐败研究》的阶段性研究成果,项目编号CLS(2012)A05。荣获中央国家机关“纪念邓小平同志诞辰110周年学术研讨会”一等奖。

吴桂韩(1983—),男,国务院侨办侨务干部学校办公室副主任,副教授,中共中央党校党建博士,研究方向:党的建设基本原理等。

猜你喜欢
公有制共同富裕生产力
论中国式共同富裕的基本特征
Palabras claves de China
在高质量发展中促进共同富裕
金湖:美丽生金,让共同富裕看得见摸得着
把“风景”转化成“生产力
以公有制经济为主体,国有经济为主导的实证分析
从劳动主义的角度对当代中国经济问题的思考
人口红利与提高生产力
展望2014:推动科技创新转化为第一生产力
刍论社会主义公有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