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个,我可以有(五)

2014-04-10 10:56沈炼
初中生世界·七年级 2014年3期
关键词:稻浪农妇农具

捧一把家乡的泥土,嗅一缕扑面的芬芳。我倾听着大地的脉搏,崇敬之情在血液中来回滚动。原来,对那田野的爱啊,我不但可以拥有,而且一直拥有。

夕阳的光将河面妆成淡雅的薄媚,我踏着树影来回于这条乡间小径。正值农忙,田间的喧闹之声不绝于耳,细碎的稻粒于黝黑的土地中迸裂而出,一捆捆整齐的稻穗把田野染成一片金黄。而这一切,似乎都与我无多大关系。我所了解的它们,也不过是剥去粗糙的外壳,在透明的瓷碗里晶莹闪亮;也不过是夹一筷子放入口中,一遍又一遍地咀嚼。

顺着小道漫步,嘈杂声渐渐小了,绿影浮动,在田边投下游动的影。恍惚间,一个身影在金黄的空气中来回闪烁,持一把简易的农具,在跃动的稻浪下将它使得上下翻飞。没有现代化的机器,没有来来回回的人影,她默默地脚踏于这片金色的海,操着镰刀乘风破浪。阳光逆着她的背投射下来,勾勒出一道金边,我的脚步在她的一挥一舞间不由得停了下来。

离开水泥小道踏入田间,这才仔细看清了她的模样。一根黑色的皮绳将头发束成一个简单的马尾,在后脑勺来回轻晃着。一件蓝色的工作服简单地披在肩上,里面的淡色衬衫在领口处隐隐跳动,灰褐色的长裤拖在地上,却毫无拖沓之感,原来,她也是个爽洁之人。我依稀认得她,她是邻村一个地地道道的农村妇女,丈夫在外面做汽修,孩子也在学校读书,日子原本倒也美满,可一日,丈夫踏出了家门就再也没有回来,留下她和孩子俩人。她从未对外人展现一丝的不快,每天仍定时劳作,见人笑着打招呼,似乎什么事都没发生,可这其中的酸楚,谁又知道呢?

细密的汗珠从她的额前抖落下来,她掏出一块干净的手帕,擦了几下就赶忙继续工作。太阳渐渐西沉,她意识到时间不早了。她专注地弯腰,持刀,挥起,落下,那茁壮的稻穗在风中轻摇,将她的脸映得灼灼发光。她如一只翩跹于田野中的蝶,手中的农具是她的双翅。她在这稻浪中肆意挥洒汗水。一摞一摞的稻穗垒得越来越高,我分明看到她挥舞的双臂在颤抖,她的双腿却深深扎于泥土中,丝毫不肯放松。

最后一片稻子终于被割完了,田间竖起一道道黄色的稻茬,她扭过那汗水密布的脸,突然绽开一个极大的笑容,颗颗被皮肤衬得雪白的牙齿毫无保留地露出。我从未见过那样的笑,酣畅得似乎要从脸上溢出来。她松开紧握在手中的农具,“扑通”一下跪在起伏的泥土地上。我被这一举动惊呆了,呆呆地站在那儿望着她。她弯下酸痛的腰,五指深深地插入疏松的泥土之中,猛抓起一把捧于胸前。她把它凑到鼻尖,深吸了一口那最熟悉的味道。她低下头,用额头触碰着那温润的质感。泥土渐渐从她的指尖滑落,她哭了。

大滴大滴的泪珠融于泥土之中,她的脸上泪水纵横,她最最感激的,不就是这手中的泥土吗?这黝黑松软的泥土哟,是她生命的依托,是她生活下去的支柱啊!这铺满大地的泥土,能给她以生的希望,活的追求;它能挽救一个家庭,哺育一个民族,它生长的一切,还是与我们毫无瓜葛吗?不是的,这眼前的泥土,是我们的天,是母亲。

我学着她的样子,掬了一把温润肥沃的土,原来,心中那份对土地、对田野的爱,在这散发着清香的泥土间,竟展露无遗。我不再是那畏缩在高楼大厦里的孩子,泥土, 这生命的根,在她那劳作的背影中,在她跪下抽泣的那一瞬,让我忽然明白了这种爱。我可以拥有,我将一直拥有。

这篇文章创造或者说虚构了一个田间劳作的农妇形象,以她对故乡泥土的虔诚唤起“我”对泥土的再认识:对泥土的爱,应该一直拥有。精彩之处在于无处不在的乡间风光和泥土的气息,在于对农妇形象的具体描摹而又抽象的提升,足够细心的话,还会发现,其实泥土和她已经融为一体:这眼前的泥土,是我们的天,是母亲。应该说,取材不落窠臼,笔法成熟老到,是一篇上好的佳作。但不足之处也有两点:其一是,看似首尾呼应的“我将一直拥有”不但有点俗套了,更是硬让文章失去了“变化”之趣,过早地揭示了后面文字的秘密;其二是,“一直拥有”和文题“可以有”似乎有那么一点隔的感觉,不如文中农妇和泥土的关系那么契合一体。对于一个写作高手来说,这应该是有遗憾的。

(苏 雨)

我叫沈炼,是一名1999年9月9日出生的处女座女生,成长于长江边的温暖小城靖江,在江水的哺育下也沉淀了内敛温婉的性子。在学习之余,我喜欢阅读、旅游、美食,也爱看电影、听音乐,尝试各种新鲜事物。当轻盈的笔杆与生活中的气息碰撞,便擦出了思想的火花,这时,写作便成了我迈向文学之门的那条轻快美妙的小径。我希望以一颗对文学永不消退的赤诚的心,追随着灵动的文字,直到地老天荒。

猜你喜欢
稻浪农妇农具
古代农具“奇妙夜”
金色稻浪醉心田
击打式谷物加工农具
农妇卖了多少个鸡蛋
西江月
农具印象
农具史话:耒耜、耧车
农妇与主妇:非农化过程中的农村妇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