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业结构转型升级的方向和动力

2014-04-10 02:25洪银兴
求是学刊 2014年1期
关键词:产业结构升级创新驱动新兴产业

摘 要:中国的经济发展进入中等收入国家行列,也就是进入新的起点。经济发展的着力点需要由速度转向结构,经济长期增长的引擎由外转内,扩大内需成为我国经济发展的战略基点。与此相应,我国的产业结构也应该由外需型结构转为内需型结构。产业结构定位就要由比较优势转向竞争优势,通过产业创新培育产业的竞争优势。内需型产业结构的重要特征是服务业尤其是现代服务业的快速增长。创新和市场是产业结构调整的两个杠杆。市场选择和优胜劣汰淘汰过剩产能。产业创新支持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

关键词:产业结构升级;创新驱动;新兴产业

作者简介:洪银兴,男,南京大学商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从事宏观经济研究。

中图分类号:F069.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0-7504(2014)01-0057-06

我国经济发展进入转变经济发展方式阶段。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是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主攻方向。其中产业结构调整是经济结构调整的中心任务。市场和创新将成为现阶段产业结构转型升级的两大杠杆。

一、产业结构转型升级新起点

在当前阶段研究中国的经济发展需要明确经济发展的新起点。中国GDP的总量达到世界第二。制约中国经济发展的主要因素由经济总量转向经济结构,尤其是产业结构。在这个新起点上,经济发展的着力点需要由速度转向结构。从现在起我国的经济增长速度将结束持续多年的10%左右的高速增长期,转向8%左右的中高速增长期。增长速度减缓固然有外部市场的原因,但更应看作是主动调整。这是产业结构调整给长期的稳增长提供的机会。

过去人们特别重视企业竞争力,这是需要通过改革和企业制度创新来解决的问题。发展的实践证明,产业竞争力比企业竞争力更重要。就如波特所说的,竞争力以产业为度量单位。对企业来说,产业的机会与威胁决定了竞争环境。这种环境既伴随着风险,又隐含着回报。一个企业的竞争战略目标在于使公司在产业内部处于最佳定位。对国家来说,国家的竞争力在于其产业创新与升级的能力。一个国家和地区的竞争优势,最为重要的是发展该时代处于领先地位的新兴产业,特别是主导产业的更新,形成具有自主创新能力的现代产业体系。[1]

国内经济环境的变化直接决定我国产业结构转型升级的方向。第一,在我国GDP总量达到世界第二的同时,我国的人均GDP 2011年达35083元(约5432美元),标志着我国的经济发展水平进入中等收入国家行列。这意味着我国的产业结构应该由原来的低收入国家水平向中等收入国家发展水平提升。第二,2011年,我国的农业比重降到10.1%;工业比重达46.8%;与此同时,城市化率达到51.27%。这意味着中国已经从农业国变为工业国,并且进入城市化中期。这意味着我国的产业结构具有了新兴工业国的产业结构特征,进一步的发展就是建立以城市为主导的产业结构转型,服务业的作用相应凸显。

在经济全球化的背景下调整产业结构需要有全球视野。就像过去把世界分为三个世界一样,全球经济格局就产业结构特征也可分为三种类型国家:一类是消费和服务主导型国家,以美国为代表,这类国家又富又强,但面临就业压力;一类是制造业和出口主导型国家,这类国家经济体大,就业充分,但不富不强;一类是资源型国家,其中有的是石油输出国,富而不强,有的国家则十分贫困。2008年世界金融危机爆发后,全球经济格局都发生转型:消费和服务型国家针对就业问题,趋向发展制造业和出口。特别说一下美国的产业转型。美国在2008年金融危机以后,为了解决其就业压力先后推出三大举施:一是要求出口5年翻一番,目标是创造200万个就业岗位,主要措施有:逼贸易剩余国提高汇率,为其出口腾出市场;放松对高科技产品的出口管制。二是再工业化。过去美国为了降低成本实施去工业化。现在提出再工业化,依靠制造业来吸纳就业人口,主要措施有:大力发展自动化和精细化,以节约劳动成本,通过技术突破(如页岩气)降低燃料和原材料价格,支持国内制造业朝高科技方向发展,吸引高科技企业回流。三是发展绿色经济,开发新能源,使绿色产业成为支柱产业。制造业和出口型国家针对大而不富问题,趋向消费拉动和发展服务业(尤其是金融);资源型国家减轻对外国的依赖性,倾向发展制造业。

很显然,世界经济结构转型共同的取向是发展制造业和扩大出口。这种结构转型对我国这样的制造业和出口主导型国家的影响是巨大的。首先,国际市场竞争压力加大,制造业产品的国际产能过剩也在进一步凸现,更不用说发达国家出口的制造业产品科技含量更高、附加值更大了。其次是制造业的国际资源供给环境进一步恶化。各个国家都在发展制造业,国际资源供给不仅不足而且价格飙升,这对制造业大国的影响巨大,同时也在倒逼中国产业结构的转型。

长期以来一国的产业结构安排有比较利益之说,也就是按照资源禀赋的比较优势安排产业结构。按此学说,我国基本上是发展劳动密集和土地、环境资源密集的产业,即使是利用外资的高科技产业也是主要利用我国劳动、土地和环境资源的环节。这种产业分工虽然能够在国际贸易中获取一定的贸易利益,但冻结与发达国家的差距。当我国进入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并达到中等收入国家发展水平后,产业结构定位就要由比较优势转向竞争优势,需要通过产业创新培育产业的竞争优势。其目标就是波特所强调的“一国产业是否拥有可与世界级竞争对手较劲的竞争优势”(波特,1996)。如果还要使用比较优势的概念,决不是指资源禀赋的比较优势,而是比较竞争优势。按此要求,我国的经济开放不是单纯要求参与国际分工,而是服从于提升自己的产业竞争优势利用国际资源,把技术进步和创新作为思考的重点。

二、产业结构转型升级的战略重点

根据十八大的部署,我国当前产业结构转型升级的方向涉及三个方面:一是推动战略性新兴产业、先进制造业健康发展;二是加快传统产业转型升级;三是推动服务业特别是现代服务业发展壮大。对其必要性,可分服务业和制造业两个方面来说明。

我国服务业的问题主要有三个:一是服务业比重太低,2011年三次产业构成比重分别是:第一产业10.1%,第二产业46.8%,第三产业43.1%。这种产业结构有明显的低收入国家特征。主要表现是服务业比重明显低于中等收入国家水平(50%),更低于高收入国家水平(70%),连我国台湾地区都达到了68.5%。二是服务业结构具有低收入国家特征,表现为生产性服务业太落后。三是国际服务贸易比重太低。

制造业的结构性问题主要有以下三个:

一是产能过剩严重。这是长期追求GDP的发展方式所导致的。尤其是在水泥、钢材、玻璃等传统制造业领域。产能过剩造成竞争费用太高,资源的浪费严重。再加上能源原材料成本不断上升,造成了高产值低收入的产业结构。

二是制造业水平低。尽管我们的制造业产量名列世界前茅,有的处于第一位,有的处于第二位,但是国际竞争力不强。第一,科技含量和档次低,美国在飞机制造、特种工业材料、医疗设备、生物技术等高科技领域占有更大份额,而我们是在纺织、服装、化工、家用电器等低科技领域占有更大份额。第二,制造业产品中,“中国创造”部分少,品牌也是用外国的多,这意味着中国制造业处于价值链的低端,附加价值不高。

三是高耗能、高污染。能源、资源、环境供给不够持续,增长效益低。据2009年数据,GDP占世界比重,我国为8.6%,美国为24.3%,日本为8.7%;消耗的世界煤炭,我国为46.9%,美国为15.2%,日本为3.3%;消耗的世界石油,我国为10.4%,美国为21.7%,日本为5.1%。就国内资源来说,人均耕地为世界平均水平的40%,人均淡水资源占有量为世界平均水平的25%,人均石油、天然气可采储量为世界平均水平的7%。这一方面说明,我们的人均供地水平、人均淡水资源、人均石油天然气开采量等都是低于世界平均水平的。国内资源也无力支撑高资源占用和消耗的制造业。另一方面从统计数据可以看到,我们的GDP占世界比重并不很高,但我们消耗的煤炭、石油占的份额却很大,按照我国目前的能源消耗水平,我国的GDP如果要达到美国水平,全世界的石油和煤炭都给我国消耗都不够。或者说,如果按照目前的这种模式发展的话,全世界的资源都给中国都不够用。

过去,我国以制造业为主的结构之所以能够支撑较长时期的发展,主要靠的是国际市场和国际资源。现在以制造业为主的产业结构竞争力明显下降,世界性危机和产业转型又导致国际市场产能过剩,国际市场竞争过度又导致保护主义越来越严重,中国制造品频繁遇到各种方式的打压和惩罚,资源和环境的压力也造成了制造业增长的极限。这意味着,在当前的国际经济背景下,我国经济长期增长的引擎由外转内,也就是扩大内需成为我国经济发展的战略基点。与此相应,我国的产业结构也应该由外需型结构转为内需型结构。外需型结构指的是以参与国际分工为目标的结构,内需型结构指的是以国内发展为目标的结构。这种产业结构真正建立在质量和效益的基础上,更有竞争力,更可持续。具体表现是经济发展更多地依靠现代服务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带动。这种产业结构的转型升级反映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

在工业化和城市化进入中期阶段后,内需型产业结构的重要特征是服务业尤其是现代服务业的快速增长。其原因主要有两个方面。首先,客观规律是在工业化进入中后期时,服务业增长更快,服务贸易较产品贸易增长更快。服务业特别是现代服务业发展潜力和增值空间大于制造业。“微笑曲线”也表明,服务环节的附加值明显高于制造环节的附加值。其次,经济发展由投资拉动转向消费拉动依托服务业的发展。服务业与制造业的明显区别是:制造业的生产地点可以与其市场也就是与消费地点分开;服务业则不同,其服务与消费在地点上不可分离。哪里的消费需求旺,服务网点就到哪里去;反过来,服务网络到哪里,哪里的消费就会热起来。最为明显的是当前的信息消费热就是同信息服务热相互促进的。我们现在正在讨论现代化指标,现代化的许多社会发展目标的实现都要依靠服务业的发展。

服务业本身也有个转型升级的问题。相对于传统服务业,现代服务业是适应现代人和现代城市发展的需求,而产生和发展起来的具有高技术含量和高文化含量的服务业。金融服务、科技服务、文化服务、国际商务、信息服务等现代服务业对当前经济发展的带动作用越来越明显。服务业的技术手段也在升级,突出表现是电商对传统服务业的挑战。电子商务已占零售总额的20%~30%,在年轻人中占50%,而且,电子商务也正在以“支付宝”之类的方式进入金融领域。

当前产业结构转型升级的战略重点与生态文明建设相关。面对工业化初中期阶段产生的生态和环境遭到严重破坏的现状,推进绿色发展、循环发展、低碳发展的前提是在源头上扭转生态环境恶化趋势,源头就是空间格局、产业结构、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其中产业结构最为突出。根据生态文明建设调整产业结构就需要创新绿色产业,淘汰高耗能、高排放产业。创新的绿色产业,不仅是指节能环保产业,还包括替代化石能源的新能源产业、新材料产业等,这些都属于现阶段世界各国都在创新和发展的战略性新兴产业。

面对产业结构转型升级的战略方向,现阶段调整产业结构不能走传统的调整投资结构的计划方式。创新和市场是产业结构调整的两个杠杆。其中市场调节特别重要。从理论上讲,结构调整的市场作用机制主要是两个:一是市场选择,二是优胜劣汰。只要政府不干预市场的这两个作用,只要政府不保护落后,我国长期存在的过剩产能就能被市场所淘汰。

三、创新驱动产业结构转型升级

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依赖于产业创新。人们对这场世界性危机以后即将迎来新一轮科技和产业革命已经形成共识,但对这一轮科技和产业革命属于第几次有不同的表述,有的认为是第六次,有的认为是第四次。产生分歧的原因在于历史上发生的科技革命和产业革命的时间和次数并不总是重合的,科技革命的次数多于产业革命的次数。但不管怎么说,正在进行和即将到来的科技和产业革命一定是结合在一起的。

如果说前几次科技和产业革命分别着力于解决机器代替人手,电脑代替人脑的话,那这次科技和产业革命则是破解人类持续发展与自然资源供给及生态环境承载之间的激烈矛盾,解决人类自身的生存和可持续发展问题,涉及能源、生命科学和技术问题。就如国家自然科学一等奖获得者闵乃本院士所描述的:以电流为信息载体的集成电路将于2016年达到技术极限,2019年达到物理极限,人类必须发展新一代信息载体和信息产业;人类生产和生活所依赖的化石能源已面临枯竭,温室气体大量排放危及人类自身安全。人类必须发展为生产生活提供廉价电力的新能源,提供代替石油的新一代燃料和高密度储能的材料、器件和技术。[2]人类必须发展生物技术与产业,以确保人类的温饱、健康与生存。与此相关的新兴产业就涉及:新一代信息技术、新能源、节能环保、新材料、生物技术、生物医药等。

在现实中,自世界金融危机爆发以来各国都在着力推进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据有关资料统计,美国着力发展新能源、生物医药(干细胞)、航天航空和宽带网络技术。日本着力发展新能源、新型汽车、低碳技术、医疗技术和信息技术。欧盟国家着力发展绿色技术、低碳技术和新能源汽车技术。巴西、墨西哥等发展中国家着力发展新能源和绿色环保技术。

可见,新科技和产业革命以创新知识密集产业和绿色技术产业为标志。由此催生的战略性新兴产业,是新兴科技和新兴产业的深度融合,既代表着科技创新的方向,也代表着产业发展的方向。我国过去几次科技和产业革命都没有能够赶上,失去了机会。这次再也不能与新科技革命失之交臂。

战略性新兴产业基本上都是制造业。这对我国这样的制造业大国有特别的意义。过去中国的制造业由于科技水平的原因,在世界上只能在价值链的低端跟着走,即使是技术创新也只能是以引进和模仿的方式进行跟随创新。现在我们的经济总量达到世界第二,制造业规模也在世界上领先了。这个时候就要领着走了,需要在世界范围内由跟随转向领跑,要领着走就要创新,靠研发来进入价值链的高端,也就是需要提高高科技产品和创新产品的全球份额,增加具有国际品牌的“中国创造”产品和技术的数量。尤其是在战略性新兴产业领域有中国创造的份额,甚至在某些领域占领世界科技和产业制高点。

在全球化、信息化、网络化的时代,我们国家同发达国家已经站在同一个创新起跑线上,现在的关键就是要看产业创新,美国、日本、欧洲这些国家所发展的产业,同样也是我们所要发展的产业,你在搞新能源,我也搞新能源,你搞生物医药,我也搞生物医药,大家都在同一个创新起跑线上。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库兹涅茨讲了一个观点:“科技和产业的时代划分是以许多国家所共有的创造发明为依据的,这是现代经济增长的一条特殊真理。”前段时间,全世界都在搞信息化,现在全世界都在搞生物医药、生物技术、新能源,这都是我们要做的。

我国前不久确定的七大战略性新兴产业包括节能环保、新一代信息技术、生物、高端装备制造、新能源、新材料和新能源汽车。这些同世界科技和产业革命的发展方向是一致的。需要进一步指出的是,世界科技发展日新月异,我国科技创新的谋划和创新的速度要紧紧跟上。就如近年来创新的3D打印技术对中国制造业大国是新的挑战。中国制造业国际竞争优势主要在于劳动力资源丰富并相对便宜。3D打印技术的产生就使制造业技术从设计到模具,到车、钳、刨等工序都被替代,而且更加精细。这样一来,我国制造业的国际竞争优势将消失。这意味着我国的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将更为紧迫。

产业创新实际上是培育国际竞争中的产业优势。所谓产业竞争优势,是指“一国产业是否拥有可与世界级竞争对手较劲的竞争优势” (波特,1996)。这就明确了科技创新的方向和着力点。一方面,科技创新要与产业创新结合,瞄准现时代产业发展方向尤其是战略性新兴产业进行科技创新,加快高科技产业化的进程。另一方面,科技界与产业界结合,产学研协同,解决好创新产业的重大科学问题。再一方面,以科学研究的国际化实现开放式创新。创新没有国界。创新的产业进入国际前沿的前提是科学研究进入国际前沿。科技人才的国际流动、信息通过互联网的流动、科学研究的国际合作,可以冲破各种技术流动的壁垒,使产业创新得到国际最新科技成果的支持。

战略性新兴产业是创新的成果,其成长不可能一帆风顺,需要不间断的创新。这也是新兴产业成为主导产业的关键性问题。我国光伏产业发展遇到的“滑铁卢”就说明了这一点。一般说来,战略性新兴产业成长的生态环境涉及三大需求:一是科技需求,掌握当今世界最为高端的科学技术;二是市场需求,其产品为市场所接受,实现其价值;三是财务需求,其投入、成本和规模等因素影响财务和利润的核算。目前阻碍战略性新兴产业成长的因素或者说支持其成长的路径主要有以下三个。

一是新产业的规模经济问题。一个新产业一被重视便一哄而上,重复建设,重复投资,在市场上就是过度竞争。解决这个问题的途径就是在制度安排和计划安排上克服重复、分散投资,实现优势集中,并且从研发到制造再到采用形成产业链,达到范围经济。这是产业组织创新。

二是新产业的市场问题。新产业的生命在市场,尤其是其初期阶段。光伏等产业一开始就把市场定位在国外,95%以上的市场在国外,受制于人。其受保护主义打击是必然的。因此,对新兴的战略性产业,其内需市场是首要的,不能只是依靠外需。政府对战略性新兴产业的扶持首先是市场扶持,也就是消费拉动。这是市场创新。

三是新产业的成本控制问题。[3]新产业成长的初期阶段普遍遇到的问题是成本太高,价格处于高位,市场一时难以接受。由此产生的财务压力会使新产业半途而废。降低新产业成本的路径主要在两方面:一是进一步推进创新,发现和创新降低成本的新技术、新材料。二是政府对新产业的技术研发给予必要的补偿和投入,同时也要对新产业产品使用者所产生的沉没成本给予必要的补偿。例如原先使用化石能源的企业现在使用新能源,其与化石能源相关的设备不能再使用了,这就是沉没成本。

对于面广量大的传统制造业来说,也有个在创新中提升的问题。根据熊彼特的界定,创新就是创造性毁灭。传统制造业不创新就要被毁灭,因此其创新更为紧迫。其创新路径主要有以下三个方面。

首先是传统制造业向新兴产业转型。目前大部分新兴产业不是在传统制造业企业中产生的,也就是另起炉灶的。有的是科技创新所孵化的科技企业发展而成的,有的是依靠新投资发展起来的。传统产业企业有技术改造动力,但没有创新新产业的动力。例如新能源产业不是在现有的化石能源企业中产生的。究其原因,除了创新产业成本和风险大外,主要是传统制造业企业阻碍对自身的替代性竞争,产生替代性新产业后形成的沉没成本,成为其产业创新的阻力。实际上,传统产业创新产业是最为有效的。一方面技术上相通,技术上转型方便。另一方面市场渠道已经存在,市场转型的阻力小。因此传统制造业向新兴产业转型的总体财务成本小,市场风险小。IBM从电子信息产业向软件服务业升级就是非常成功的例子。关键是传统制造业真正感受到市场竞争的压力。

其次是传统制造业的技术创新。依靠研发和采用新技术,一方面实现产品升级,例如重化工业向生产新能源、新材料产品升级;另一方面进入新产业的产业链,如装备制造业转向新能源的装备制造;再一方面与信息化深度融合,采用新产业技术,实现高端(高科技)、高效(高附加值)、低碳、低能源消耗。这样,传统制造业就能在创新中得到生存和发展。

最后讲一下产业结构转型升级的组织问题。结构调整本来就是市场要做的事,市场能做的事要尽可能交给市场,政府不要包下来,市场的作用就是优胜劣汰、市场选择。尤其是依靠市场淘汰落后产能,依靠市场形成创新的压力。当然,产业结构调整不能只丢给市场,政府还是要发挥作用,政府的作用是什么?是支持创新,尤其是更多地支持产业创新,支持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

参 考 文 献

[1] 洪银兴:《产业创新与新增长周期》,载《经济学动态》2009年第10期.

[2] 洪银兴,蔡昉,刘伟,杨瑞龙:《中国经济学家年度论坛专家演讲稿(二)》,载《当代财经》2010年第2期.

[3] 洪银兴:《迎接新增长周期:发展创新型经济》,载《学术月刊》2010年第1期.

[责任编辑 国胜铁]

Direction and Impetus in Industrial Structure

Transformation and Upgrading

HONG Yin-xing

(Business College, Nanjing University, Nanjing, Jiangsu 210093, China)

Abstract: Chinas economic development enters into a new phase of median income country. The acting point of economic development requires a change from speed to structure, and the engine of long-term economic growth changes from external to internal. Expounding domestic demand is the base of economic development of our country. Correspondingly, our industrial structure should turn from overseas market demand to domestic one. The orientation of industrial structure should turn from comparative advantage to competitive advantage and foster new competitive advantage through industrial innovation. Industrial structure of domestic demand is characterized by the fast growth of modern service industry. Innovation and market are the two levers in industrial structure adjustment. Market chooses and eliminates the excess capacity. Industrial innovation supports the development of rising strategic industry.

Key words: industrial structure updating; innovation drive; rising industry

猜你喜欢
产业结构升级创新驱动新兴产业
战略性新兴产业与大国崛起
新兴产业市场绩效提升的现状及建议
在新兴产业看小元件如何发挥大作用
新兴产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