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前景化看戏剧的双重性在翻译中的再现
——以话剧《茶馆》两个英译本为个案

2014-04-10 06:33田希波
关键词:表演性原语文学性

田希波

(浙江财经大学 东方学院,浙江 海宁314408)

从前景化看戏剧的双重性在翻译中的再现
——以话剧《茶馆》两个英译本为个案

田希波

(浙江财经大学 东方学院,浙江 海宁314408)

戏剧是一门集文学性和表演性为一体的具有双重性的艺术形式,而目前戏剧翻译研究主要局限于戏剧的表演性,为了弥补戏剧翻译研究的片面性,以《茶馆》两个英译本为个案,以前景化理论为切入点,分别从语音偏离、语法偏离、语义偏离和方言偏离四个方面探讨了翻译过程中戏剧双重性的再现,旨在产生文学性和表演性兼备的更好译本。从前景化理论探讨戏剧的双重性在翻译中再现为戏剧翻译提供了一个新的视角。

戏剧双重性;茶馆;前景化;翻译

戏剧是一门集文学性和表演性为一体的具有双重性的艺术形式。作为文学翻译的一个重要分支,国内外对于戏剧翻译研究的理论与实践远不如文学翻译的其它分支如小说、诗歌等充分,可以说,戏剧翻译研究在一定程度上处于边缘化境地。目前,对于戏剧翻译的研究多集中在其表演性,突出强调戏剧的“口语化”“简洁性”和“直接效果”,其观点多受巴斯奈特(Susan Bassnett)的“可表演性”原则的影响。巴斯奈特在1985年以前强调戏剧的“可表演性”,然而,1985年以后,巴斯奈特完全颠覆了自己先前的观点,认为“可演出性”概念既含糊又难以定义,只是译者为自己采用的各种策略进行辩解的工具。她认为戏剧文本中不仅包含语言符号还包含其他符号:副语言系统和动作文本。(Bassnett,2004: 122)90年代,她开始怀疑动作文本或潜台词的存在与否,认为其解读方式受文化与表演者的制约,并且再次强调译者的任务是处理好文本,解决与语言有关的问题,把戏剧作为文学作品来翻译。(潘智丹,杨俊峰.2013:290)因此,能否将表演性作为戏剧翻译的唯一原则扔有待探讨。

国内戏剧翻译理论并不成熟,这些零星的翻译理论主要来自于翻译家戏剧翻译的自序中。集演员、导演、翻译家为一身的英若诚突出强调戏剧的“表演性”,认为一句台词稍纵即逝,演员不可能停戏下来加以注释、讲解,因此,戏剧的语言要求铿锵有力,切勿拖泥带水。(英若诚,1999:4)与之相反,朱生豪在《莎士比亚戏剧全集》译者自序中有说:“余译此书之宗旨,第一在求于最大可能之范围内,保持原作之神韵;必不得已而求其次,亦以明白畅晓之字句,忠实传达原文之意趣;而于逐字逐句对照式之硬译,则未敢苟同”。同时,每译一段,“必先自拟为读者,察阅译文中有无暧昧之处。又必自拟为舞台上之演员,审辨语调之是否顺口,音节之是否调和。”(方梦之,2004:438)余光中(1998:177)则认为戏剧译本要满足“读者顺眼、观众入耳、演员上口”三个原则。不难看出,朱生豪将戏剧翻译过程中的文学性置于比表演性更高的位置,认为好的剧本在于“保持原作之神韵”,即其文学性。正因为如此,他成功地将莎翁戏剧以强烈诗歌韵味的口语化散文形式表达出来,译文堪称与原文媲美。余光中则兼顾读者、观众和演员三者,强调了戏剧的文学性与表演性同样重要。

本文作者认为,戏剧的文学性和表演性一样重要,一定意义上讲,文学性也是为表演性服务的,并且两者缺一不可的。鉴于此,本文从将戏剧的文学性和表演性双重属性入手,讨戏剧的双重性在翻译中的再现。通过《茶馆》的两个译本翻译的个案研究,从前景化翻译视角探讨戏剧双重性在翻译中再现,希望为戏剧翻译研究提供一定的理论指导。

一、话剧《茶馆》及前景化理论

老舍是中国现实主义文学家和剧作家代表,常被誉为“人民艺术家”“幽默大师”,其作品以精炼、幽默、口语化而见长。《茶馆》是老舍的代表作,描述了裕泰茶馆的50年间的兴衰变化,折射了戊戌变法时期、北洋军阀时期及国民党统治时期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这部“京味儿十足”三幕剧通过北京方言刻画了形形色色的人物形象,如精明圆滑、谨慎自私的裕泰茶馆老板王利发、资本主义改良倡导者秦仲义,正直、淳朴的满族旗人常四爷,说媒拉纤、拐卖人口的唐铁嘴及算命骗人的麻农相士刘麻子等。“一句台词刻画一个人物”是对老舍驾驭语言的能力的评价。目前,《茶馆》的英译本有两个,一个是英若诚翻译、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出版的Teahouse,一个是霍华(John Howard Gibbon)翻译、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出版的Teahouse,两人译本翻译都很成功,但两个译本在文学性和表演性的翻译上都有一些可议之处。

“前景化”(foregrounding)一词源于绘画,指艺术作品中突出刻画的部分。后来,这一概念经过布拉格学派的穆卡洛夫斯基(Jan Mukarovsky)、雅各布森(Roman Jakobson)、利奇(Geoffrey N.Leech)和功能语言学家韩礼德(M.A.K.Halliday)等学者的阐发、加工与发展而最终形成。1964年,穆卡洛夫斯基在《标准语言与诗歌语言》一文中较为完整地阐述了前景化的概念,即把标准语言置于背景位置,把对标准语言的违背推向前景,以强调文学作品中变异(deviation)的一面。(Garvin Paul,1964: 15)利奇则认为前景化就是一种对艺术的偏离,目的是用一种背离常规的表达方式唤起受众对语言主体更多的关注,“过度规则”或“过度不规则”的语言形式与语言常规形成巨大的反差,从而给读者带来强烈的认知震撼,更好地理解语篇和作品主题。利奇列举了诗歌中词汇偏离、语法偏离、语音偏离、书写偏离、语义偏离、方言偏离、语域偏离、历史时代偏离八种常见的语言偏离手段。(Leech,2001:42-65)2006年,刘世生、朱瑞青在其作品中又补充划分出语篇偏离和语用偏离两种偏离方式。(刘世生,朱瑞青,2006:56)

戏剧的文学性体现为前景化语言的使用,而这些前景化语言又通过表演性展示给观众。话剧《茶馆》通过前景化的语言,向观众展现了一个个栩栩如生的人物。《茶馆》的语言前景化的翻译表现在语音偏离、语法偏离、语义偏离及方言偏离等方面。

二、从前景化理论看《茶馆》翻译中双重性的再现

(一)语音偏离(Phonological Deviation)

语音偏离是文学作品中常见的一种偏离形式。王希杰认为“在语音方面,读错别字、发音失误都是对语音规范即零度形式的一种偏离”。(王希杰,1996:192)王守元则认为发音过程中省略、不清楚发音、错误发音、不标准发音及为了达到特殊交际效果而产生的特殊发音以及重音、语调变化都属于语音的偏离。(王守元,2000:23)《茶馆》中语音偏离主要体现在省略、发音故意误读和谐音双关三个方面。

1.省略

康顺子:你,你,这个…(要骂,也感到困难)(ACT Ⅱ)

Kang Shunzi:You! You! (Wants to swear at him,but finds it difficult too.)

(英若诚,1999:103)

Kang Shunzi:(shudders violently)You…You…You…(Wants to curse him,but is overcome with emotion)

(Howard,2001:107)

汉语中省略是通过省略号来体现的,出现在对话中常表达欲言又止。原文中康顺子被父亲康六通过人贩子刘麻子卖给庞太监做妻子,这是违反中国道义的。上文场景是康顺子被庞太监侄子赶出来,回到裕泰茶馆的一幕。康顺子再次见到刘麻子,千言万语要骂他却欲骂又止。文中省略部分的语义内涵绝非英语“You’re bastard”能表现出来的,霍华充分考虑到原文的文学性,同样通过省略形式“…”传译了原语的语义。英若诚使用“!”不能充分传达原文的语义,出于无奈,只能让演员通过动作、表情等非语言因素传达原文的语义内涵。

2.故意误读

小刘麻子:报告处长,他也不是怎么上了吊,吊死啦!

沈处长:好(篙)!好(篙)!

(ACT Ⅲ)

Pock-Mark Liu Jr: May I report,sir,he’s hanged himself! He’s dead!

Shen:Okay! Okay!

(英若诚,1999: 225-227)

Little Pockface Liu: Director! He had hanged himself he is dead!

Director Shen:Well,that is a pity!Yessiree!

(Howard,2001: 221-223)

作为一个次要人物,沈处长只出现在最后一幕,并且只说了7句话,都是一个“篙”字,但其性格通过一个“篙”活灵活现地展现给了观众。用小刘麻子的话来说,其说话特有“洋味儿”,沈处长故意使自己说话带“洋味儿”,一方面体现了当时军阀官员的“崇洋”的心理,另一方面也体现了其作为军人高高居上的高傲态度。英若诚将“篙”纠正为普通话中“好”,对应英语的“Okay”,体现了原文的语义,并且具有简洁性,适合演出,但其文学色彩略显逊色。由于“Yes,sir”经常用于军队应答中,霍华将其创造性地译为“Yessiree”,既体现了沈处长军人出身的背景,又能表现其矫揉造作的性格。因此,在文学性上霍华的译本略胜一筹。

3.谐音双关

王淑芬:三爷,咱们的茶馆改了良,你的小辫儿应该剪了吧?

李三:改良! 改良! 越改越凉,冰凉!(Act II )

Wang Shufen: Master Li,with our “reformed” teahouse,don’t you think it’s time you got rid of that pigtail?

Li San: Reformed indeed!Soon you’ll have nothing more left to reform! (英若诚,1999: 63)

Wang Shufen: Third Elder,our teahouse has put on a new face,shouldn’t you cut off your old queue?

Third-Born Li: Reform!Everything’s taking on a new face and the newer the face the more faceless it is.(Howard,2001: 67)

“改良”清末维新运动的产物,辛亥革命推翻了清王朝的统治,但从民国建立到军阀割据,老百姓从来没有品尝到革命的甘甜,裕泰茶馆伙计李三的回答通过“良”和“凉”两个词的谐音,反映出老百姓对“改良”的极端不满和失望,因此原文文学色彩很浓。英若诚的译文“Soon you’ll have nothing more left to reform!”简洁并富于口语化,但该译文只是在一定程度上传达了原文的语义,而原文的诙谐、幽默则丧失殆尽。相比之下,霍华译文虽然表演性上不如前者,通过“face”和“faceless”的一词多义性,将原语的谐音双关展现给译语读者。因此,在文学性上更胜前者一筹。

(二)语法偏离(Grammatical Deviation)

语法偏离是指背离语言的语法规则或与语言的语法规则相冲突。语法偏离表现为改变词性、改变语序、不使用常规搭配的及句子成分的缺损等。《茶馆》中语法偏离主要体现在非常规搭配和句子成分的缺损两个方面。

1.非常规搭配

老林:那个,你看,我们俩是把兄弟!

老陈;对!把兄弟,两个人穿一条裤子的交情!(Act II )

Lao Lin: Well,it’s like this,we’re sworn brothers.

Lao Chen: That’s right! Sworn brothers,so close we’d share the same pair of trousers.(英若诚,1999:115)

Old Lin: well...you see…the two of us are sworn brothers.

Old Chen: Right.Sworn brothers.We’re as close as two men in one pair of pants.(Howard,2001: 117)

老林和老陈是结拜兄弟,两人厌倦了无休止的战争生活,从军队中逃出来试图过普通人的生活,由于在军队中呆了十几年,两个人都有一点积蓄(当时的现大洋),但那点积蓄不足以从贩卖人口的小刘麻子那买到一个妻子。急中生智,两人决定凑钱合买一个妻子,两人共同分享。由于两人不愿意把这层意思直接表达出来,就通过“穿一条裤子的交情”这个比喻来暗示两个可以分享一切,包括妻子。“交情”通常使用“深、浅”这类形容词来修饰,“穿一条裤子”修饰“交情”是一种搭配上的偏离,其目的是通过比喻将原文的意象生动地展现给观众。两位译者分别通过明喻“We’re as close as two men in one pair of pants”和隐喻“so close we’d share the same pair of trousers”将原语的意象展示给译语观众;同时,两个译文简洁、口语化,无论在文学性还是表演性上都成功地再现了原语的风格。

2.句子成分的缺失

黄胖子:哥儿们,都瞧我啦!我请安了!都是自己弟兄,别伤和气呀!……我看不太清楚啊!掌柜的,预备烂肉面,有我黄胖子,谁也打不起来!……得啦,一天云雾散,算我没白跑腿! (Act I)

Tubby Huang: Now,now,folks,for my sake,please,I’m heregreetin’ you all! We’re all brothers,ain’t we? Let’s have none of them bad feelings! ...Oh,my sightain’ttoo good! Manager Wang,prepare them bowls of noodles! With me,Tubby Huang here,no one’sgointo fight! ...Well,we’ve done it again! All been smoothed over! I never come here for nothing! (英若诚,1999: 27)

Fatso Huang: Brothers,look at me.I’m paying my respects to you.We’re all one big family—don’t do anything to upset our friendship...Ah,yes,my eyes are rather poor.Proprietor,get minced pork noodles ready.As long as Fatso Huang is here there won’t be any fighting...Well,that’s over,and everything turned out well,so it wasn’t a waste of time coming. (Howard,2001: 35)

黄胖子是流氓头子,来到裕泰茶馆是为打架双方调停的。“都瞧我啦”“得啦”“都是自己弟兄,别伤和气呀”“预备烂肉面”等无主句及粗俗方言的使用都体现黄胖子文化素质较低。英若诚译文中通过添加助词“now”、反义问句“ain’t we?”及口语体“greetin”(going)、“ain’t”(aren’t)及“goin”(going)等前景化语言方式,向译语观众展示了一个粗俗、仗势欺人的流氓头子形象,可谓文学性和表演性兼而有之。相比之下,霍华的译文在文学性上不及前者,霍华的译文只是一定程度上体现了原文的语义;此外,霍华将“都瞧我啦”译为“look at me”属于理解上的错误,其语义内涵是“for my sake”(看在我的面子上)。

(三)语义偏离(Semantic Deviation)

语义偏离是指语言在具体语境中的意义背离其原始意义。语义偏离往往通过词汇意义偏离、语法意义偏离、色彩意义偏离及修辞格来实现的。语义偏离的目的是产生新奇、生动的语言效果。语义偏离在语用上能够得到合理的解释,具有特定的会话意义,有利于表达效果的提高。(王希杰,1993:86)《茶馆》中语义偏离主要体现在词汇意义偏离和色彩意义偏离两个方面。

1.词汇意义偏离

词汇意义偏离是指临时创造新词或赋予普通词汇新的含义。词汇意义偏离可以通过模仿造新词(仿“赔了夫人又折兵”造新词“赔了夫人又折朋”)、词序的改变(“离亲叛众”是对“众叛亲离”的偏离)、分解重构词语(“侥天之幸”是对“侥幸”的偏离;“杀一并未儆百”是对“杀一儆百”的偏离)等形式实现的。

李三:就怎么办了?不改我的良,我干不下去了!(ACT Ⅱ)

Li San: Leave it at what? If you don’treform my wages,I’m leaving.(英若诚,1999: 67)

Third-Born Li: All agreed? Ifthe reforms don’t include me,I won’t work. (Howard,2001: 67)

该场景发生在裕泰茶馆老板娘王淑芬叫伙计李三剪辫子之后,接着“改良”自己的辫子的话题,李三抱怨自己待遇不公,希望老板王利发给自己加薪水。通过在“改良”中间加入“我的”,形成了汉语四字格“改我的良”,产生词汇意义偏离,一方面达到了语言形式上的平衡美,另一方面也以此表达一种讽刺的味道。两位译者分别通过“reform my wages”和“the reforms don’t include me”翻译“改良”,翻译过程没有“拖泥带水”,译出了原语的语义内涵,在表演性上是成功的,但原语的风格已经荡然无存了。因此,由于中西语言和文化的差异,翻译过程中实现文学性和表演性上完全对等绝非是件易事。

2.色彩意义偏离

色彩意义偏离主要存在于两种语言翻译过程中,指在翻译过程中,原语中的感情色彩在译语中未能得到体现。《茶馆》翻译中主要体现在人称代词的敬语翻译及称呼语的翻译。

李三:老大爷您高寿啦? (ACTⅠ)

Li San:Old uncle,youmustbe well on in years. (英若诚,1999:29)

Third-Born Li:Grandpa,you mustbe well on in years. (Howard,2001:37)

中国封建社会等级、辈分分明,因此产生了人称代词敬语。汉语第二人称代词“您”是汉语中独有的现象,用于对长辈及上司的尊称,这在英美文化中属于“文化空缺”(cultural lap)。上文中出现的“您”通过英语的第二人称代词“you”来翻译完全属于译者的无奈选择,译文在语体色彩上不能达到与原文完全意义上的对等。

汉语的称呼语更是不胜枚举,如“同志”“师傅”“阿姨”“姑姑”“舅舅”等,这在英语中也很难找到对等体(equivalent)。上文中称呼语“老大爷”是北京人对父亲辈分比父亲年长的人的尊称,这种汉文化独有的称呼是外国翻译家霍华不能彻底领会的,“grandpa”在理解上就是错误的。由于英语中的文化空缺,谙晓汉文化的英若诚对此也束手无策,通过“old uncle”也不能确切从辈分上传达了原文的语义。

汉语中存在“高寿”“高见”“贵姓”“贵刊”“久仰”等敬语,并且在现代汉语中依然使用。上文中的“高寿”用于询问老人的年龄,可以说是“How old are you”的敬语形式。两位译者根据原文的语体色彩,异曲同工地将其翻译为“be well on in years”,既体现了原语的口语化,又传达了汉语的敬语形式。因此,两位译者分别在不同程度上再现了原语的文学性。

(四)方言偏离(Dialectal Deviation )

方言是语言的变体,根据性质可分地域方言(regional dialect)和社会方言(social dialect )。地域方言是民族标准语(standard language)由于语言在地域上的差异而形成的一种变体。社会方言则属于方言的社会变体,生活在同一地域的社会成员在年龄、性别、职业及受教育程度等诸多方面存在差异,使用不同的社会方言。文学作品通常使用方言来达到刻画人物性格、增加幽默感、真实感及讽刺力等特殊的艺术效果。

目前,学术界比较认可的方言翻译方法有“方言对译法”和“口语体译法”两种。“方言对译法”是用译入语中的某种方言来翻译原语中方言的方法,如张谷若先生翻译的哈代作品《德伯家的苔丝》《还乡》及《无名的裘德》,张先生采用了山东方言来翻译威塞克斯方言。“方言对译法”在某种程度上传达了原文中的乡土气息,但学术界对此方法褒贬不一。孙致礼认为“文化错位”的一个常见表现,由于方言带有强烈的文化内涵,其地域特点在其他语言中是无法传译的,硬要勉为其难,往往会弄巧成拙。(孙致礼,2001:32-35)“口语体译法”是指使用通俗、口语化的方言来翻译原语方言的方法。这种翻译方法可以避免译语读者产生“文化错位”,但原语方言特殊的艺术效果往往很难达到。《茶馆》中方言偏离主要体现在北京方言中儿化音和北京特有方言的偏离两个方面。

1.北京方言中儿化音的翻译

以北京为代表的一部分北方方言中许多词汇的字音韵母因卷舌动作而发生音变现象,这种现象就叫做“儿化”。其标志是在韵母后面加上r,儿化后的字音仍是一个音节,如老头儿(lǎo tóur)、这儿(zhèr)、开门儿(kāi ménr)、一会儿(yī huìr)、茶馆儿(chá guǎnr)等。作为北京方言中独特现象,“儿化现象”是汉语中其它方言所不能替代的,更不要说在英语中找到“对等体”了。《茶馆》通篇使用北京方言,儿化音突出,增加了戏剧翻译的难度。两位译者并未舍本逐末,而是从篇章翻译的角度,舍弃了对儿化音的对译,因此整体而言,达到了翻译上的成功。

2.北京特有方言的偏离

小刘麻子:我要组织个“托拉斯”。这是个美国名字,也许你不懂,翻译成北京话就是“包圆儿”。

Pock-Mark Liu Jr.: I’m going to organize a “trust”.That’s an American word,so perhaps you don’t understand it.In Beijing dialect it means “It’s all yours”.(英若诚,1999: 153)

Little Pockface Liu: I want to set up a “trust”.That’s an American word,maybe you don’t understand.In Beijing talk it’s baoyuan——you know,a place that looks after everything. (Howard,2001: 153-155)

“包圆儿”是北京特有方言,一层意思是“把剩余的货物全部买下”,如买菜时可以说“这些菜我都‘包圆儿了’”;另外一层意思是“全部担当”,如“这些活我都‘包圆儿了’”。对于这一独特的北京方言,英若诚采用了意译的方法将其翻译为“It’s all yours”,译文只有三个词,简洁而达意,适合演出。霍华则采用了音译加注的方法将其译为“baoyuan——you know,a place that looks after everything”。因为戏剧是集文学性和表演性为一体的艺术,因此在考虑其文学性的同时,一定要注意译文要适合表演,故霍华的译文略显冗长,不适合演出。

四、结语

戏剧作为文学作品的一种特殊艺术形式,往往通过文学语言来表达主题意义和美学效果,而戏剧的文学语言则是通过语言上的偏离来实现的,进而通过表演性将这些文学语言展示给观众,因而戏剧的双重性是相互依存的。为了使原语戏剧的双重性在译文再现,《茶馆》的两位译者分别采用了不同的翻译策略,体现了原语的语言风格。整体而言,英若诚的译文简洁、富于口语化,在戏剧的表演性上更突出,而霍华的译文则在文学性上更突出,充分再现了原语的前景化语言。《茶馆》两个译文的对比研究为我们提供了一定的启示,在戏剧翻译过程中,译者要充分考虑到戏剧的双重属性,在实现语言前景化的同时,不要背离戏剧的表演性,只有这样才能为译语读者带来更好的译本。

[1]Bassnett,Susan.2004.Translation Studies [M].Shanghai: Shanghai Foreign Language Education Press.

[2] 潘智丹,杨俊峰.2013:290 国外戏剧翻译研究的发展及流变.外语教学与研究.2013(2).

[3] 老舍.茶馆[M].英若诚,译.北京: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1999.

[4] 方梦之.译学辞典[M].上海: 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4.

[5] 王尔德著、余光中译.理想丈夫与不可儿戏[M].沈阳: 辽宁教育出版社,1998 ,177.

[6] Mukarovsky Jan.Standard Language and Poetic Language [C]// Garvin Paul.A Prague School Reader on Esthetics,Literary Structure and Style.Washington D C: Georgetown Univ.Press,1964: 15.

[7] Leech,G..A Linguistic Guide to English Poetry [M].Beijing: Foreign Language Teaching and Research Press,2001:42-65.

[8]刘世生,朱瑞青.文体学概论[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56

[9]王希杰.修辞学通论[M] .南京: 南京大学出版社,1996:192.

[10]王守元.英语文体学要略[M].济南:山东大学出版社,2000: 23.

[11]王希杰.修辞学新论 [M].北京:北京语言学院出版社,1993:86.

[12]孙致礼.翻译的异化与归化.山东外语教学[J] .2001(1):32-35.

[13]老舍.茶馆[M].霍华,译.北京: 外文出版社,2001.

The Representation of the Duality of Drama in Translationfrom the Perspective of Foregrounding——A Case study of the Two English Versions ofTeahouse

Tian Xibo

(Dongfang College of Zhejiang University of Finance and Economics,Haining,Zhejiang 314408)

Drama is a literary form endowed with the duality,that is to say,literariness and performability.Given the fact that the study of drama translation is mainly restricted to performability,he author makes an analysis of the representation of duality of drama with the two English versions ofTeahouseas a case study.With the foregrounding language such as phonological deviation,grammatical deviation,semantic deviation and dialectal deviation analyzed in this article,the author aims to make better versions rendered which was endowed with the duality.The study of the representation of the duality of drama in translation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foregrounding provides a new perspective to drama translation.

the duality of drama;Teahouse;foregrounding;translation

2013-12-10

国家社科基金西部项目“文学研究会的翻译文学及其影响研究”,项目编号:12XZW019;浙江财经大学东方学院院级课题,项目编号:2013dfy022。

田希波(1975-),女,辽宁朝阳人,浙江财经大学东方学院讲师。

H315.9

A

1008-293X(2014)01-0102-06

(责任编辑吕晓英)

猜你喜欢
表演性原语文学性
毛泽东诗词文学性英译研究
论《阿达拉》的宗教色彩及其文学性
《洛丽塔》与纳博科夫的“文学性”
梁亚力山水画的文学性
密码消息原语通信协议介绍及安全分析
小学语文课堂表演性朗读的运用策略
小学语文课堂表演性朗读的运用策略
浅谈旅游翻译中文化差异的处理
合唱表演性和审美性及其相互关系初探
基于原语自动生成的安全协议组合设计策略及应用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