积极推进中西部农村女性人口的合理流动
——《中西部地区农村女性人口流动问题研究》评介

2014-04-10 08:09
山东女子学院学报 2014年3期
关键词:中西部流动人口人口

吴 敏

(中共山西省委党校, 山西 太原 030006)

社会转型所要求的经济结构、社会结构和人口结构调整,势必引起本地区内部和各地区之间相当规模的人口流动,而中西部地区农村女性人口流动无疑是其中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中西部地区农村女性流动人口作为劳动力市场中最为活跃的流动群体之一,其流动规模愈益扩大、流动速度愈益加快,这对于中西部地区农民收入增加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对于加快中西部地区的城市化进程,对于欠发达地区向发达地区输送劳动力,对于中西部地区女性流动人口的眼界开阔和素质提高,均发挥了举足轻重的重要作用。但是,其负效应也不容忽视。从流入地来看,主要是未婚女性结婚难、育龄女性计划生育难、子女入托入学难、就业风险大、人身权利缺乏保障等;从流出地来看,主要是农村人口老龄化、留守儿童母爱缺失、原有婚姻容易解体、农村男性结婚难等。为了最大程度地防范和降低这些负效应,推进农村女性人口有序、合理地进行流动,我国特别是中西部地区的政府和社会做了大量工作,取得了显著成就,同时也面临着迫切需要解决的结构性、政策性、制度性、观念性、发展性等问题和困难。不久前由中国社会出版社出版的刘宁、崔燕等的学术专著《中西部地区女性人口流动问题研究》(以下简称《流动》), 作为刘宁主持的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的最终成果,立足于深入的实地调研和科学的数据分析,在科学发展观的总体指导下适当运用迁移者分析、移民文化、人口流动、社会性别等学术理论和研究方法,注重理论与实践的紧密结合,为推进中西部地区农村女性人口合理流动提出了颇有价值的思路与对策。

从《流动》一书的分析研究来看,中西部地区农村女性人口流动和改革开放的实践进程大体上是同步的,既与国家发展战略和政策导向的调整密切相关,也与城市化进程的推进密切相关,经历了一个规模逐步扩展和流速逐步加快的渐进过程,表现出与当代中国社会转型、社会公正、社会和谐发展相互促进、相辅相成的特点。可以说,这一漫长的流动过程,是农村女性自身树立正确性别意识与就业观念的过程,是接受现代化发展与市场经济的挑战的过程,是实现中西部地区农村女性自我发展和提高自身素质的过程,是以特殊的流动行为推动城市化发展的过程。从更为现实的意义看,中西部地区农村女性流动人口作为弱势群体中的弱势群体,其生存状态具有突出的边缘性、底层性和窘迫性,政府和社会加强对她们基本权益的维护,提高对她们生存质量的保障,在一定程度上可以作为社会公正与和谐实现程度的标志,能够产生极为深远的历史性影响。积极推进中西部地区农村女性人口的合理流动,是我国特别是中西部地区的政府和社会义不容辞的重要责任。正是从这样的意义和现实要求出发,该课题将自己的研究视角放在了中西部地区女性流动人口的身上。作者在广泛调研的基础上,对中西部地区农村女性人口流动的背景与进程、人口流动的特征与发展趋向、农村女性人口流动的意义与面临的突出问题、农村女性人口流动的主客观因素和特殊因素、中西部地区农村女性人口流动与东南部地区农村女性人口流动的异同等问题进行了深入细致的研究和探索,在此基础上提出了促进中西部地区农村女性人口合理流动的对策建议。

从宏观上分析,《流动》一书提出的推进中西部地区农村女性人口合理流动的思路和对策,起码具有以下几个鲜明特点:

一是在研究内容和视角上有独到之处。本书选择中西部地区农村女性人口流动问题为主要研究内容,是目前国内外相关研究涉及较少和缺乏整体、深入研究的领域。从目前已有的研究成果看,女性流动人口,特别是分区域女性流动人口的研究相对较少,且集中于一般性女性流动劳动力状况的研究,对于中西部地区农村女性流动人口研究则少有涉猎,特别是对中西部地区城市化进程中农村女性流动人口的变迁、特点、制约因素和发展规律的比较性分析更为欠缺。针对这种情况,本书以中西部地区农村女性人口流动问题为主要研究领域,通过对中西部地区农村女性人口的流动现状的调查和分析,了解中西部地区农村女性流动人口的发展进程、基本状况、主要特点、影响要素、流动趋向,提出推进中西部地区农村女性人口合理流动的对策建议。

二是在研究方法上博采众长,综合运用。本书作者坚持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以科学发展观作指导,在综合运用人口学、社会学、女性学、政治学和经济学等理论和新的研究成果分析问题的基础上,突出人口研究与性别研究的结合,围绕中西部地区农村女性流动人口这一特殊群体,注重实证研究与理论分析相结合,运用问卷调查、个案访谈等抽样调查方法,结合文献收集进行比较分析,着力对中西部地区农村女性人口流动问题进行深度分析,力求提出实用、可行的对策建议。多种研究方法的综合运用使得研究能够不断走向深入。

三是在概念界定上有新的认识。如界定了“中西部地区农村女性人口流动”的内涵与范围,使相关研究有了明确的研究限定;在总结实践经验和分析实际发展趋向的基础上,提出了中西部地区农村女性人口流动中“家庭式流动”等概念,拓展了相关学术研究的研究视角;结合中西部地区农村女性人口流动的实践发展和调研分析,提出了以政府主导为突出特征的“新疆采棉模式”和以对女性流动人口提供相对完善社会保障为特征的“北录树村模式”等模式概念,具有分析概括上的探索与创新。

四是研究数据翔实,以事实说话。本课题在研究过程中查阅了大量已有资料,更深入六省区基层获取了1552份有效调查问卷和90余份访谈资料,因而使研究建立在真实可信的数据分析之上,如以具体数字和直观的图表描绘女性流动人口的年龄、文化程度、就业、婚姻、政治参与、遇到的困难与问题等生存现状,使读者能够一目了然地了解女性流动人口的生活工作状况。

五是在研究结论方面提出了新的观点。如农村女性人口流动对城镇化建设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进程具有更为实质性的意义;中西部地区农村女性人口向城市的流动进程,呈现出与中国改革开放特别是中西部地区改革发展和城市化进程相呼应的突出特点;其流动的主要特征为成长性、实质性、复杂性、潜在性与边缘性;其未来发展趋势是农村女性人口流动的规模尚有扩大的空间、非正规就业将是今后农村女性人口就业的主要模式、农村女性流动人口的可持续生计能力将日趋提高、农村女性人口流动在经历一定时期的发展后,可能出现相对减弱和逐步饱和的现象等,在相关研究中具有新意。

六是对策建议有较强的实践价值。作者提出了一系列具体的具有可行性的建议:如在发展目标上,建议把推进农村女性人口合理流动放入中西部地区经济社会发展总体进程中考虑,并将其主要目标纳入“十二五”发展规划内容之中;在制度创新上,建议改革中西部地区流动人口管理模式,推进流动人口特别是女性流动人口的参与式管理方式,并探索建立农村女性流动人口维权组织;在政府服务上,建议进一步实现中西部地区政府职能转变,利用西部开发和中部崛起战略实施的有利机遇,加强政府支持、引导、管理和服务的职能,统一城乡劳动力市场,深化配套改革;在保障妇女权益方面,建议建立促进中西部地区农村女性人口流动的社会保障制度,积极探索为农村女性流动人口提供切实可行的社会保障的具体形式等,这些建议在实施思路、实施措施、实施应用和可行性分析等方面,都具有相应的创新性和实践价值。

总之,本书从中西部农村女性人口流动与我国城市化进程及经济社会发展的关联性上,为推动城市化发展,促进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发展找到了一个重要的切入点。在比较深入地分析目前我国中西部地区农村女性人口流动的现状、制约因素和相应产生的问题的基础上提出的促进中西部地区农村女性人口流动的对策建议,既为中西部地区农村女性人口流动的作用和意义提供了理论支持,也透过推动中西部地区农村女性人口流动,为加快我国城市化发展提供了某种实现方式。特别是面对中西部地区农村女性流动人口这一庞大的弱势群体,本课题研究从其社会地位的弱势性和性别角色的被动性入手进行的分析及提出的对策建议,对推进改革发展进程中的社会公平、社会公正与和谐社会建设,以及通过改善农村弱势女性流动人口状况、待遇,提升女性对实现性别平等、社会成员对改革发展的认可程度,增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信心,具有深远的实践意义和宣导价值。

猜你喜欢
中西部流动人口人口
《世界人口日》
人口转型为何在加速 精读
让航天梦想在中西部地区扬帆启航
人口最少的国家
1723 万人,我国人口数据下滑引关注
物流大通道中西部的崛起之路
中西部高校要打一场人才保卫战
漫画
数说流动人口
数说流动人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