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文科基础教材的又一力作—唐生周教授编著《汉字学教程》评介

2014-04-10 11:47
苏州教育学院学报 2014年5期
关键词:周教授六书构形

向 亮

(1.吉首大学 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湖南 吉首 416000;2.西南大学 汉语言文献研究所,重庆 400715)

高校文科基础教材的又一力作—唐生周教授编著《汉字学教程》评介

向 亮1,2

(1.吉首大学 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湖南 吉首 416000;2.西南大学 汉语言文献研究所,重庆 400715)

“汉字学”作为高校文科的一门基础课程,长期缺乏适合的教材,唐生周教授新编的《汉字学教程》及时弥补了这一缺憾,该教材结构科学合理,思想兼容并包,理论深浅适度,非常契合当前高校本科生与研究生的研习之需,堪称高校文科基础教材中的典范之作。

高校;文科基础教育;汉字学;《汉字学教程》

索绪尔有言:“词的文字形式让我们觉得它是某种永恒的和稳定的东西,比语音更适合用来说明语言跨越时间的统一性。”[1]由此可见,通晓一种语言的文字形式对于一个民族而言是何其重要。自2010年初担任文学院本科阶段的专业课“汉字学”以来,已逾四载,平时授课均是依据唐生周教授所编写的《汉字学讲义》和自己不断补充与更新的材料来进行的,在此过程中笔者惊讶地发现,汉字学教材很多,且不乏经典之作,但作为高校文科教材适用的却不多。裘锡圭《文字学概要》是其中的翘楚之作,甚至可以说是汉字学科学体系赖以建立之基础,但其理论对一般本科生而言太深;有些是偏重于古文字研究的,如唐兰的《古文字学导论》;有些是偏重于今文字研究的,内容多限于现行汉字的规范问题,比如苏培成的《现代汉字学纲要》;有些只是对汉字基础理论进行系统介绍,而没有关于学生实践能力培养的内容,比如郑廷植的《汉字学通论》。这就不难理解唐教授为什么要近乎固执地坚持编一本集系统性、综合性与实践性于一体的《汉字学教程》了。

唐生周教授32年来一直在高校潜心于古代汉语的教学与科研工作,学术功底之深厚与诲人不倦自不消说,治学之严谨更是为人所称道。《汉字学教程》[1]在交给语文出版社之前,唐教授就与其编写团队先后讨论修改了十余稿,交付之后又反复校订了四稿,因为教学急需教材才忐忑付印。教材装帧大气朴素,排版清晰有序,各种图表与文字错落有致,

是一本兼具学术性与实用性的高校文科基础教材,总体而言具备以下几个方面的特点:

一、结构科学合理,内容客观全面、兼容并包

《汉字学教程》按“绪论、正文(共十一章)、附录、后记”的结构模式进行编排,总页数达429页,可谓卷帙浩繁,但其内容和布局又不失逻辑性与系统性,可谓“循绳墨而不颇”[3]。例如正文十一章的内容不仅囊括了汉字的起源、发展、性质、特点、演变规律与今文字的规范等基本问题,还重新诠释了传统“六书”说的要旨并作出了恰如其分的评价。此外,把传统“六书”提到汉字学的重点与基础理论的位置上来,使传统“六书”的内容在正文中占据了三章的分量,分别为“第二章 汉字传统构形理论—六书说”、“第四章 六书详解(上)”和“第五章 六书详解(下)”。笔者认为:这正是唐教授及其团队几十年来学术沉淀的成果。因为他们发现,“六书”理论自汉代形成以来一直是后世学者解读与争论的焦点,虽然近世对其多有诟病,但它在汉字学史的地位却始终无法被替代与超越。同时他们又认识到学术在发展,须在今世的高等教育中采用各家之言方能开启学生创新之智,于是又介绍唐兰等学者的“三书说”、詹鄞鑫等学者的“新六书说”、孙雍长的“十大构形模式说”与王宁的“十一大构形模式说”等各种汉字构形的新理论,正如唐教授自己在后记中所说的那样:“通过详解传统的构形学理论‘六书’,简介其他新起的汉字构形学理论,使学生能够全面了解构形学理论的发展和研究现状。”[2]428能有这样的眼光与思考是难能可贵的。

该教材在结构安排上尤为出彩的是编写了“文字学要籍选介”与“《说文解字》部首及字例选析”两大附录,前者有利于拓宽学生的学术视野,可引导学有余力的学生对课堂中的疑问作进一步的求证,从而达到培养学生自学能力与激发学生探索精神之目的;后者结合《说文》,选析1 065个常见字,并对比甲骨文、金文等古文字形体对例字的本义进行多角度发明,形成“说文原释”与“新释”之比照模式,不但便于教师授课时引用取舍,更利于启发学生的创新思维,于教于学皆大有裨益。唐教授曾反复提及:附录部分其实是可以单列为另一部书的,但鉴于该附录潜在的显著功效,唐教授及其团队还是毅然将其附于书后。这不仅见证了他们“十年磨一剑”的学术苦旅,也为该教材的客观性与科学性提供了有力的保障。

二、博采众长却不乏己见

作为一般教材而言,能博采众长本不足为奇,难的是如何于众议中拨开云雾并作客观评述,甚至是确立己见。《汉字学教程》在引用各家之言上堪为表率,且能树立自己颇有见地的观点,比如在绪论中就列举了王国维、杨树达等12位著名学者研究古文字的方法,且多附有作者的精要点评。作者在介绍王国维“二重证据法”时点评道:“严格说来‘二重证据法’只是研治古代文献的一个大的原则和方法,是王国维治古史时认为应将纸上材料与地下材料并重的一种宣言,还不是具体研究和考释古文字的方法。”[2]12又如第三章作者在详细介绍完“三书说” “新六书说”及“两分法”等汉字构形新理论之后,又创造性地提出了自己的“四类构形模式说”:“汉字从形、音、义的关联上分类可以大致为四种:表形文字、形义文字、形音文字、义音文字。”[2]91充分体现了一位学者睿智、自信的情怀,以及对学术追求永无止境的执著精神。

再如第八章讨论汉字性质归属的部分,作者在列举了国内外22家学者与权威词典对于汉字的观点之后,使得我们对于汉字的性质特点逐渐明晰起来,大致产生这么几种印象:第一,汉字是表意文字,即现行汉字是由固定的图画形式脱胎而来,形式繁杂难辨,因此汉字是处于低级阶段的文字,持该观点的主要代表为西方学者,如布龙菲尔德;第二,汉字是意音兼表的文字,是接近表音文字的较高阶段的文字,因为在现行汉字中,数量占绝对优势的形声字是音符与意符的结合,即汉字也有大量的表音成分掺杂其中,并不是纯表意的文字,持该观点的主要代表为热爱汉字的国内学者,如周有光;第三是认为汉字应与表音文字分属两个不同体系,即表音文字和表意文字并无优劣高低之分,前者是文字形式与语音相联系,而后者是文字形式与意义相联系,联系的对象不同而已,因此摒弃“文字阶段论”而另辟蹊径,将汉字归为“语素—音节文字”,持该观点的主要代表为国内学者,如吕叔湘、裘锡圭等。

学术界已逐渐倾向第三种意见可作为汉字性质之正解,比如叶蜚声、徐通锵先生的《语言学纲要》就将这种意见纳入其中并奉为圭臬,认为“它是一种语素—音节文字,即每一个汉字基本上记录语言中的一个单音节语素”[4]。而《汉字学教程》作者却认为汉字性质的认定仍需从不同的角度去分析,

因而理性地指出:“关于汉字的性质,如果从文字与语言的对应关系分类,我们比较认同‘语素—音节文字’说。如果从文字创造之时的表达方式来分类,我们认为‘表意文字’说比较贴切。”[2]91这个结论非常客观中肯,使我们能更科学全面地认识汉字的性质,可说是对先贤智慧的高度概括。

三、全书使用简体进行编排,利于解析汉字,更符合汉字的规范

《汉字学教程》全书使用简体进行编排,这是笔者始料未及的,因为笔者曾多次听过唐生周教授给大一本科生讲授《古代汉语》,在课堂上他从来写的都是一手漂亮的繁体字,而且各种版本的《古代汉语》教材也通常使用繁体字进行编排,为何今日编写专门的汉字学教材却反其道而行之了呢?细想之下却也能释然,唐教授平日不光注重汉字起源、发展的演变研究,更是对汉字的规范使用方面三复斯言,笔者曾听他给本科生讲过“冒”字的正确写法以及“奸”与“姦”字之间的区别。中国大陆地区在20世纪50年代就实行了汉字简化改革,因此在对汉字追根溯源、解析汉字字际关系的过程中,就必须以简体汉字为参照,这有助于学生更清楚地了解汉字的前世今生,同时也能与唐教授“规范使用汉字”的一贯宗旨相契合,正如周有光先生所说的那样:“认真减少语文中不利于学习和应用的障碍,中国语文就能以日新月异的面貌适应新时代和新技术。”[5]

四、理论深浅适度,联系实践,适用性强

唐生周教授编写该教材的目标非常明确,即编写一部本科生与研究生都适用的文科基础性教材,所以这部教材必须深浅适度且联系实践。从《汉字学教程》的内容编排来看,汉字的起源发展、构形理论、性质特点与汉字规范等问题可以构成本科生系统学习汉字学的基本要素,但同时教材中所涉及的对于各家之言的讨论和作者的学术创见又可激发与培养学生的研究兴趣。例如前面所提到的对于汉字性质问题的讨论,第五章对于六书中假借与转注的讨论,并将假借字定为“形音文字”一类,将转注字归为后起的“第三类形声字”等创见均能体现该教材具有较高的学术水准,确系一部本科生与研究生通用之教材。

另外该教材还非常注重理论联系实践,因为无论是本科生还是研究生,如何准确规范地使用汉字都将是他们必须获取的重要能力。第十章“汉字的规范”较为全面地介绍了汉字规范的历史、内容、意义、现代汉字的字形结构分析以及汉字规范训练等内容,对于本科生和研究生而言,都具有实际的启示作用。

当然,《汉字学教程》也有可商榷之处,例如52页讲字形隶变时,“奠、奂、莫”等例字的部件“大”应为单个篆字部件归并而成,而非多个。再如120页将“鼻”也归为本字“自”加注形符而成的形声字可能有误,该字应为加注声符类;另将“锡”字定为“易”字假借后的形声字似显牵强,《说文•金部》:“锡,银铅之间也,从金,易声。”[6]此义应无需假借,所以笔者认为将该字视为“后期利用形声规律自觉创造的形声字”更为妥当些。此外,笔者以为该教材虽然全面系统,但其丰富的内蕴对于只开一个学期的汉字学课程而言略显吃紧,绪论部分的介绍还可再简明一些。

但这些瑕疵相形于整部教材的夺目光辉来说是微不足道的,可能也是笔者近乎理想般地苛求了,其实教材本就须不断增订修改的。总而言之,《汉字学教程》是一部既秉承经典又开拓创新、科学系统与适用面广的典范之作,当属现今高校文科基础教材的又一力作。

[1] 索绪尔.普通语言学教程[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9:30.

[2] 唐生周.汉字学教程[M].北京:语文出版社,2013.

[3] 李庆甲.楚辞集注[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79:13.

[4] 叶蜚声,徐通锵.语言学纲要[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7:163.

[5] 李行健.现代汉语异形词规范词典(序言)[M].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2002:7.

[6] 许慎.说文解字[M].徐铉,校.北京:中华书局,1963:293.

(责任编辑:施建平)

Another Masterpiece of Basic Textbooks of College Liberal Arts:A Review of Science of Chinese Characters Edited by Professor Tang Shengzhou

XIANG Liang1,2
(1.College of Literature and Journalism, Jishou University, Jishou 416000, China;2.Research Institute of Chinese Literature, Xi’nan University, Chongqing 400715, China)

As a basic course of liberal arts in universities,“science of Chinese characters” has been short of appropriate teaching materials for a long time. The Science of Chinese Characters edited by Professor Tang Shengzhou has made up for this defciency, which has scientifc and reasonable structure, moderate depth, and all-inclusive theories. So this textbook is very much in line with the need of current university undergraduate and postgraduate’s study, and it sets the model for basic materials of college liberal arts.

universities;basic education of liberal arts;science of Chinese characters;Science of Chinese Characters

H19

A

1008-7931(2014)05-0079-03

2014-05-26

向 亮(1975—),男,土家族,湖南吉首人,副教授,博士,博士后,研究方向:中国少数民族语言及汉语方言。

猜你喜欢
周教授六书构形
清初学者王育《说文解字六书论正》六书说初探
双星跟飞立体成像的构形保持控制
通有构形的特征多项式
汉字构形系统的发展与六书“转注”
出身寒门就是过吗
对一个几何构形的探究
郑绍周教授从脾肾论治低颅压性头痛经验
古代文化典籍核心概念翻译的修辞选择——以“六书”名称英译为例
北师大图书馆所藏《六书故检字》撰者考——兼论其价值
甲骨文构形法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