借代型成语浅论

2014-04-10 12:24张庆艳
宿州学院学报 2014年3期
关键词:借代辞格指代

张庆艳

江苏师范大学文学院,江苏徐州,221116

借代作为辞格之一,在使用上,能够增强语言的表达效果,如“把名字刻入石头的,名字比尸首烂得更早”[1]。“石头”是制作纪念碑的材料,用石头指代纪念碑。诗句含蓄地揭示与人民为敌的反动统治者名垂后世美梦终将破灭的深刻寓意。自古及今,借代手法比比皆是。

长期以来,有关借代辞格的研究,一直是修辞研究的重点之一。目前国内外研究借代辞格的文献很多,分别从借代的定义、范围、作用及借代产生的原因等角度进行分析。王希杰更是对以往的定义提出质疑,认为“借代的定义,往往重视‘代’,而忽视了借代的条件”[2]。

1 借代辞格的类别

借代辞格只出现借体而不出现本体。但借体必须同本体有直接或间接关系,对本体具有明确的指代性,这种指代可以是整体事物,也可以是单个名称。陈望道先生认为:“所说事物,纵然同其他事物没有类似点,假使中间还存在不可分离的关系时,作者也可借那关系事物的名称,来代替所说的事物。如此借代的,名叫借代辞。”[3]

作为传统辞格之一,对借代的研究已近乎成熟,在其分类问题上,大多围绕本体和借体展开,因而分类大同小异。

陈望道先生将借代分为两大类:旁借和对代。“旁借是伴随事物和主干事物的代替”,“对代即与所说事物相对待的事物的名称”[3]。接着陈望道先生又将旁借和对代进行细分。旁借分为四组,分别为“事物和事物的特征或标记相代”,“事物和事物的所在或所属相代”,“事物和事物的作家或产地相代”,“事物和事物的资料或工具相代”。对代同样分为四组:“部分和全体相代”,“特定和普通相代”,“具体和抽象相代”,“原因和结果相代”[3]。

以上关于借代辞格的分类是从“名称”替换的角度出发,但是,借代并不仅局限于“名称”这类名词的替代。黄庆萱指出:“所谓‘借代’,就是指在谈话或文章中,放弃通常使用的本名或语句不用,而另找其他名称或语句来代替。”[4]邵霭吉等则认为:“借代,也叫换名,是借用相关的某形象性事物来代称本体事物,以求得言语形象化的一种修辞手段。”[5]“事物”“语句”与“名词”相比而言,这是不同的概念。由上可知,借代辞格不仅包括名词性词语的替代,还包括短语、句子等的替代。

2 借代型成语生成的特殊性

成语是一种相沿习用具有书面语色彩的固定短语,是在人们长期的社会实践中发展起来的。简洁的文字却能够传递出深刻的涵义,这都依赖于修辞手法的使用。借代作为修辞手法的一种,在成语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借代型成语由此生成。

2.1 形式上的缩略

借代辞格在形式上并没有太多要求和限制,可以是单个词语,也可以是一个句子。而借代型成语则要求形式上的高度简洁,这与成语本身的形式特点有关,因而借代型成语多为四字格。例如,朱门绣户,“朱门”指的是红漆大门,“绣户”指的是雕绘华美的门户。在中国古代,富贵人家和王侯的大门都是漆成朱红色的,用以表示尊贵,因此,用直接缩略形式来借指富贵人家。

2.2 借代型成语依赖特定的语境

借代辞格在使用的时候,依赖于语境的作用。但是它所依赖的语境是上下文语境,或者是具体的生活场景。

而借代型成语更多地依赖历史、社会场景等特定的文化背景,这与成语本身的特点是密不可分的。成语作为人们长期社会实践的产物,从中国历史、神话寓言、诗文语句中吸收了大量的养分,它的产生受文化习俗的影响,所以借代型成语更多依赖于这些特定的语境。如化干戈为玉帛:“干戈”是过去打仗所用的两种武器,“干”用于防卫,“戈”用于进攻,在这个成语中,它所指代的就是“战争”;而“玉帛”是玉器和丝织品,在古代,国与国之间来往的时候,这两样东西往往被用作礼物,指礼尚往来,自然而然地,也就是指代“和平”。这个成语中的借代就与中国的风俗习惯有关。

2.3 借代型成语兼用其他辞格

吴礼权先生认为:“借代这种修辞文本,一般来说,从表达上看都有语言具有形象性、突出性的效果;从接受上看都有引人思索、回味,提高审美情趣的效能。”[6]因而,借代在成语中使用的时候,为了达到这样的效果,就借助了其他的一些修辞方式,如夸张、拟人等。例如,“沉鱼落雁”“闭月羞花”这两个成语历来都是被用来指代美女的美貌。“沉鱼”指的是春秋的西施,“落雁”指的是西汉的王昭君,“闭月”指的是貂蝉,“羞花”则指的是杨贵妃。这四个人均是历史上人们公认的美女。但是再美的人,也没有能够使鱼沉雁落、月闭花羞的本领。因而通过兼用夸张辞格,表现出女子的美丽动人,这正符合了吴礼权先生所提出的“在接受上,有引人思索、回味,提高审美情趣的效能”这一观点。

3 借代型成语的分类

借代型成语作为借代这一辞格在成语中的独特运用,也就具备了不同的类型。借体、本体作为借代的基本要素,是分析借代辞格的关键,因而可以从借体和本体出发,将借代型成语划分为对代和旁代两大类。

3.1 对代方式主要有三种

对代是借用与本体相对的事物来代替的一种借代方式,主要包含以下三种方式。

3.1.1 专指代泛称

用人或事物的专用名称来代替事物。例如,檀郎谢女:“檀郎”指的是晋代潘岳,小名谭奴,姿容美好,风度翩然。“谢女”指的则是晋代谢道韫,聪慧过人,颇有才华。这两个人才华横溢,因而后世就以“潘岳”和“谢道韫”来指代所有才貌双全的夫妻或情侣。

白华之怨:“白华”是周幽后,而周幽王却独宠褒姒,冷落了白华。这里用“白华”指代天下失宠的女子,而“白华之怨”则指女子失宠的哀怨。

3.1.2 部分代整体

用事物的一部分来代替整体事物。例如,目不识丁:“丁”字是最普通、最易识的字,连“丁”字都不认识,形容这个人一个字都不认识。在这个成语中,是用“丁”这个最简单的字来代替所有简单的字。

一日三秋:在古代,农作物一般是一年一熟,在人们的观念中,秋天就是收获的季节,有一次收获就是一年,因而用“秋”指代一年。“三”也只是一个虚数。一天不见面,就像过了几个秋季,也就是几年。这里用“秋”来代替“年”,比喻分别时间虽短,却觉得很长,将思念之情展现得淋漓尽致。

3.1.3 具体代抽象

在现实生活中的一些事物,例如,时间、战争等都是一些抽象的概念,要使人们能够清楚地了解这些抽象化的概念,就需要用一些具体的事物替代。例如,马齿徒增:马的牙齿随着年龄的增长而增多,因此数出马牙齿的数量,就可以知道它的年龄有多大。这里就用“马齿”来指代人的年龄,比喻自己年岁白白地增加了,但学问却没有长进,事业没有成功。将人的年龄这一抽象的事物,用可以数数的马齿来表示,更加形象化。祸起萧墙:“萧墙”是古代国君宫殿大门内面对大门起屏障作用的矮墙,又称“塞门”,它的作用在于遮挡视线,防止外人向大门内窥视。用“萧墙”这一实物来指代“内部”这一抽象化的概念,使得人们更加清楚地了解祸起萧墙的涵义。

3.2 旁代方式主要有三种

在旁代中,本体与借体是伴随事物与主干事物的关系,是用与本体相关的伴随事物或从属事物来指代本体的一种借代方式。

3.2.1 以人或事物的特征、标志代替

用人或事物本身所具有的特征来指代,而不是直接说出本体事物。例如,红粉青蛾:“红粉”指的是女子所用的红色脂粉,“青蛾”是女子青色的娥眉,红色的脂粉和青色的娥眉都是女子容貌的标志,用这两个标志来指代女子本身,从而借指美人。纨绔膏粱:“纨绔”指的是精细的丝织品做成的裤子,是富家子弟的衣着标志;“膏粱”指的是肥肉和细粮,这两者都是富贵人家才有的,用以指精美的衣食,从而借指富贵人家的子弟。

3.2.2 以事物所借助的工具或制作的材料代事物

事物存在于现实生活当中,但还需要借助于一定的工具表达出来,因而,可以运用事物本身所依据的工具来指代事物。例如,国之干城:“干”指的是盾牌,“城”指的是护城河,这两种都是用来抵御外敌,捍卫国家的。“干”是由捍卫国家的人拿着保卫国家的,“城”是由捍卫国家的人们建立起来保卫国家的,因而在这个成语中,就用这两样捍卫国家的武器来指代捍卫者。笔墨官司:“笔”和“墨”都是写作时所用的工具,在这个成语里,用写作时候所用的笔和墨这两样工具,来指代写出来的文字或者文章,指代用文字进行的辩论或争执。

借代型成语中除了包含用事物借助的工具借代事物本体外,还包含着借用制作事物的材料的成语。例如,行将就木:“木”是做棺材的材料,在这里指的是棺材。用做棺材的材料来指代棺材,指的是人寿命已经不长,快要进棺材了。信口雌黄:“雌黄”指的是鸡冠石,是黄色的矿物,一般用作颜料。古人用黄纸写字,写错了,用雌黄涂抹后改写。“雌黄”是颜料的材料,用这来指代不顾事实,信口胡说。

3.2.3 以别称相代

在现实生活中,对于事物的名称,不同地区的人有不同的叫法。此外,有的名称是用于书面的说法,有的名称则是人们日常生活中习惯上的说法,这种习惯上的说法,可以叫做事物的别称。用别称直接来指代事物,在借代型成语中也是比比皆是的。例如,管城毛颖:《毛颖传》中有“秦始皇使恬赐之汤沐,而封诸管城,号曰管城子”[7],后来“管城子”就成为了毛笔的代称。古时候的笔以兔毫制成,有颖峰,所以“毛颖”又成为了“毛笔”的别称。正是因为“管城”和“毛颖”都是毛笔的代称,所以“管城毛颖”就成为了笔的别称。无肠公子:古人在给螃蟹取名的时候,给它取了四个名称:“以其横行,则曰螃蟹;以其行声,则曰郭壳;以其外骨,则曰介士;以其内空,则曰无肠。”正是因为螃蟹的内部是空的,所以称其为无肠,而“无肠公子”就成为了螃蟹的别称。

4 结束语

“借代不是简单的换名,成功的借代修辞要让接受者明白所言之物,感觉借代有理可循。”[8]借代型成语,其直接目的还是为了用尽可能少的语素来指代本体,便于交际。它用富有代表性的借体来指代事物,让事物具体形象,从而使人们能够清楚地理解成语所要表达的涵义。

[1]臧克家.藏克家传[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94:221

[2]王希杰.借代的定义和范围及本质[J].毕节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4(2):1-8

[3]陈望道.修辞学发凡[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1:82-89

[4]黄庆萱.修辞学[M].台北:三民书局,1995:251

[5]邵霭吉,冯寿忠.现代汉语概论[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9:363

[6]吴礼权.修辞心理学[M].昆明:云南人民出版社,2001:76

[7]韩愈.韩愈全集[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7:315

[8]万莉.论借代辞格产生的基础[J].牡丹江大学学报,2008(11):42-43 (责任编辑:李力)

猜你喜欢
借代辞格指代
奥卡姆和布列丹对指代划分的比较
初识借代手法
说借代
The Ways of Leading a Healthy Life
体育新闻中的辞格运用
借代句
巧缀辞格在诗词中的应用
如何使用拈连辞格
基于深度学习的维吾尔语名词短语指代消解
自然语言中的指代技术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