功能语言学与翻译的关系研究
——评《功能语言学与翻译研究——翻译质量评估模式建构》

2014-04-10 12:24
宿州学院学报 2014年3期
关键词:语言学言语语篇

李 慧

安徽大学外语学院,安徽合肥,230601

功能语言学与翻译的关系研究
——评《功能语言学与翻译研究——翻译质量评估模式建构》

李 慧

安徽大学外语学院,安徽合肥,230601

司显柱的《功能语言学与翻译研究——翻译质量评估模式建构》从功能语言学视角构建翻译质量评估模式,在对该书结构和内容进行简要介绍和评论后,发现该模式既有优点又有有待商榷之处。优点是在言语交际行为框架里包含了言语交际所涉及的因素,使得言语交际所涉因素与言语行为框架系统产生互动作用,将翻译批评研究与功能语言学联系在一起,扩大了翻译质量评估模式的理论基础。但在以下几方面还存在不足:对“翻译”及“翻译质量”的定义不明确、翻译中言语行为所涉因素及“语境”的涵盖范围模糊、语篇功能与语篇类型的关系及语篇功能与语言功能的关系不确定以及翻译中的“对等”与评估参数设置不全面。另外,其客观性有待进一步验证。

功能语言学;翻译质量评估模式;言语行为框架

1 问题的提出

在翻译研究领域,翻译批评占有重要地位,“翻译批评研究,特别是翻译质量评估研究,对翻译学的发展既有重大的理论意义也有切实的实践意义”[1]。在谈论翻译批评时,无论国内还是国外,对与此概念相关的几个术语,即翻译批评、翻译评估和翻译评价,不作区分,互换使用[2]。而司显柱教授认为翻译评估仅仅是翻译批评的一部分。

“通过功能语言学分析,对翻译作品进行语言探讨可以帮助我们从新的角度对一些翻译问题重新研究。”[2]司教授的《功能语言学与翻译研究——翻译质量评估模式建构》直面应用译学理论核心课题——翻译质量评估模式,在功能语言学的基础上,根据语篇功能、语篇属性、词汇语法系统以及言语行为框架理论,建构出基于功能语言学的翻译质量评估模式。

2 《功能语言学与翻译研究》评析

2.1 本书结构框架的优点

在结构上,条理清晰,框架内容突出,由绪论部分到文献回顾分析,然后在阐述完系统功能语言学的相关理论之后,以此为理论基础,分别从翻译的结果以及翻译的过程两方面描述影响翻译的因素以及对翻译评估的启示。在第六章中,评估模式建构完之后,由实证研究来验证本模式的可操作性并且作出修正。由理论介绍到模式建构再到实证研究,总体来说,条理分明、逻辑性强。

2.2 理论阐述及评估模式建构中的亮点

此种评估模式从功能语言学的角度进行建构,将翻译批评研究与功能语言学联系在一起,扩大了翻译质量评估模式的理论基础。司教授将语言的三种元功能与语篇类型学理论相结合,认为翻译策略根本上是为了实现语篇的主要功能。司教授在该书中将语篇粗分为概念型和人际型两大类。其中人际型包含表情类和感染类两类。

在该模式建构中,司教授在言语交际行为框架里包含了言语交际所涉及的因素,使得言语交际所涉及的因素与言语行为框架系统产生互动作用。但是,该质量评估模式还有些地方需要进一步研究。

2.3 理论阐述和评估模式建构中可进一步研究之处

2.3.1 “翻译”及“翻译质量”定义的讨论

“建构翻译质量评估模式必须明确翻译质量概念,而它对翻译的定义密不可分。”[3]司教授对翻译的定义是基于功能语言学的视角。该评估模式是以韩礼德等建立的系统功能语言学为理论框架的,但同时又引进其他功能学派的理论,例如,德国功能翻译理论学派,这是一个亮点。然而,各种功能学派对翻译的定义却不相同,并且对翻译所涉及的因素的观点也不相同,从而对翻译质量概念的描述也相异。司教授只是从功能语言学视角简单谈及,但未对翻译及翻译质量给出明确定义,并且由于翻译质量观取决于翻译观,翻译观不同,则依据翻译观形成的评估模式就不同,根据某一翻译观形成的翻译评估模式并不一定适用于所有语篇。

2.3.2 翻译中言语行为所涉及的因素及“语境”涵盖范围的讨论

司教授将言语行为所涉及的因素(包含在言语行为框架里)与语篇的七种属性联系在一起。换言之,彼此是基于过程和产品(语篇)的不同视角描写和阐释言语交际这一共同命题,因此是殊途同归[3]。这种观点把翻译过程与结果形式统一起来,避免了翻译批评时各种因素的离散随意性。翻译同样在言语行为框架下运行,同时涉及七种主要因素,从言语交际所涉因素及其反映这些因素的语篇属性的视角研究翻译是有重要意义的。但是,翻译时所涉及的因素因为主观性因素的存在,不同的评估者因受制于某一具体翻译质量评估模式而不可能将所有翻译因素全部考虑进去。因此,并不能确定运用此功能语言学模式评估出的结论就一定是公认的。司教授从构成整体语篇的基本单元,即小句层面出发,考虑到多种言外因素,如译语文化、翻译动机、译文用途、译文读者等,继而从情景、功能、形式互相作用的角度对翻译过程进行分析批评。这样结合翻译过程与翻译结果(以语篇形式),从静态地分析对比语篇到考虑各种翻译过程中所涉及的因素,动态与静态相结合,言内与言外因素相结合,过程与结果相结合,避免了单一和片面性的评价。这是司教授模式的一个亮点。然而,根据目的语读者的需求不同,如何对各种言外因素如译语文化、翻译动机、译文用途等进行相应权重的设置,是否需要根据不同的目的语读者,对本评估模式所涉言外因素进行相应的变化呢?这样才可以获得更加辩证、客观的评价。

从言语行为框架出发,先分析微观层面的小句,然后从宏观语域层面对小句三种意义的翻译进行评估,“自上而下”从形式、功能、情景间的互动,从反映语境,包括不同层次语境,如语域、体裁、意识形态等,对措辞影响的言语交际所涉及的因素,从反映文化语境的体裁的纲要式结构与体现样式对前述各种“偏离”个案予以分类梳理和作出价值判断,“自下而上的小句功能情景分析”[4]。但是这两个步骤中对言语行为框架的情景因素所包含内容不同,在前一个步骤中将语域包含在情景语境中,而在后一个步骤中将情景几乎与语境互换使用,包括不同层次语境如语域、体裁、意识形态等。因此,前后两个步骤中情景概念不明晰,且与情景语境混淆使用。

再者,语境目前尚未有一个明确公认的定义,司教授将语域、体裁、意识形态、文化等都纳入到语境的范畴之中,似乎扩大了概念,使语境几乎囊括一切的意思。在具体语篇中,由于主观性特征,人们对语域、意识形态、文化倾向等在文中的体现方式及对措辞的影响会有不同的观点,所以在第二步中很难作出一个客观、公正的评判。而且在对译文进行评估时,此种分析方式的可操作性还不确定,因为对原文和译文所有小句进行及物性、语气、情态和评价分析,是一项巨大的工程,对评估过程的现实性提出了质疑。

在第三章第四节的语境类别介绍中,情景语境、语域、体裁、文化语境等含义不明确,互相之间的关系也混乱。语域的概念是情景语境的一种,还是两者是同一个概念?体裁就是文化语境吗?如果是,后者怎么又说体裁是语篇类别?所以本书中对语境的概念及分类含混不清。

2.3.3 语篇功能与语篇类型的关系及语篇功能与语言功能关系的讨论

语篇功能是否与语篇类型一一对应,有什么样的功能就有什么样的语篇类型?但是同一语篇可能会同时有不止一种语篇功能,而语篇功能一致的语篇也并非是同一语篇类型。那如何判断其语篇类型?

司教授把语篇功能的概念几乎等同于语言功能。然而,语言最主要的形式是口语形式,这也是人类语言最重要的媒介形式。书面语(以语篇为代表)仅仅是口语经过修改再记录下来的形式。因此,语篇功能只是体现语言功能的一个方面,并不能代表语言的所有功能。

司教授认为等同于语言功能的语篇功能不是语言元功能一部分的语篇功能。可是如果不是同一概念,如何区分两个语篇功能,其中等同于语言功能的语篇功能具体内涵定义是什么?书中并没有给出。司教授认为语言功能与语篇功能的关系,可以类比为语言与言语的关系:一个抽象、一个具体,这似乎与前面论述语篇功能等同于语言功能自相矛盾。

又如“由于语篇组成部分及其组织上的上述三种不同情形……语篇的这种主导功能就是语篇类型学意义上的语篇功能。”[3]这里出现的语篇类型学意义上的语篇功能,与前两个语篇功能是同一概念吗?书中语篇功能这个概念定义不明晰。

谈及语言功能与语篇功能,在第八章第四节对模式的修正中,司教授认为在语篇功能与语言功能不能统一的情况下,语言功能层面上的“对等”往往意味着语篇功能维度上的“不对等”,反之亦然。语言功能的对等就是在微观具体小句层面上对等,可是,语篇功能的对等是着眼于全文题旨的传递、语篇类型的对应而言的。在论述语言功能与语篇功能的关系时,司教授认为两者的关系可以类比为语言与言语的关系:一个是抽象的、一个是具体的,这样的类比与前述存在冲突。再者,语言与言语的关系不仅仅包括抽象与具体,还包括体现与被体现、相应稳定与变化的关系。因此,用语言与言语的关系来类比语言功能与语篇功能也不恰当。

2.3.4 翻译中的“对等”及评估参数设置的讨论

在评估程序上,依照前面对“偏离”的赋值一样,必须根据“对等”是否有利于全文主要功能的传递而确定正负值[3]。然而,对具体的某一“对等”,究竟是否有利于全文主要功能的传递,不同的译者与评论者观点并不一定是一致的;而且不同的评论者之间对正、负对等的看法可能也不一致。

司教授认为在评估模式参数的设置上,只需概念和人际意义。然而,在系统功能语言学中,语言的功能有三种,“评价译文质量的参数涉及面很广,既涉及双语文本的‘内容’‘形式’,也涉及到译文的‘效果’”[5]。司教授认为只需将概念和人际关系设为参数,然而系统功能语言学关于语言功能的三种分类,语言(以语篇为代表)所承载的三种意义地位作用是相同的,无论语篇是以概念意义还是人际意义为主,语篇意义都是必不可少的,对于一个译语语篇来说,如果在概念和人际意义上都对等,在语篇意义上不对等的话,也称不上是一篇好评作。语篇意义涉及到语言信息的组织、排列意义,因此,对原文意义的传达也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概念、人际与语篇意义同等重要,在质量评估时都需要考虑。

“赖斯分出三种文本类型:重内容、重形式、重感染。”[6]司教授认为:“功能/意义对等”(包括语言功能与语篇功能)是三类语篇类型(“重内容的”“重形式的”“重感染的”)翻译评估的共同标准。另外,“要对翻译现象作出合乎实际的描写和阐释,自然宜以语篇为视角。”[7]司教授认为不同的语篇应该有不同的翻译策略。因为每种语篇的翻译标准不同,才会有不同的翻译策略,不同的翻译策略又是为了实现共同的翻译目标——功能/意义对等。“翻译的意图和目的与译文中要传达的态度、情感和权力关系共同形成译文的人际意义。”[8]

翻译策略正是为了实现译文和原文的“意义对等”。翻译界对于“对等”没有确定统一的含义,翻译家与评论家持有各自的观点。无论译文在效果上与原文多么接近,也不可能达到“完全对等”的程度,只能无限地接近“对等”。“对等”似乎是一个理想化的目标,因为在翻译过程中,译者或多或少会失去原文的一些成分。此外,对于信息类语篇,信息的有效传递十分重要。但是评估者根据何种客观标准,又如何去判断译者有没有“不多不少地传达出信息内容”。对于文中的信息量,不同的评估者心中都有一把尺子,可是尺子上的刻度是粗糙、模糊还是精确,是具有一定主观性的。

2.3.5 该评估模式的客观性讨论

在本书最后,司教授认为关于对哪些类型的语篇、在哪些情景下、多大程度上,译者可以对原作语篇进行“改写”,因为相关研究还十分缺乏,所以译者基本上只能根据自己的悟性和判断而自行其是。同样,评论家在依托情景为参数来对“对等”作价值判断时,也同样的无据可寻,而很难作出判断[3]。在这里,该模式的客观性面临挑战,是否又陷入传统的主观性、随意性点评的框架里。评论者在依据各种参数评估时,带入了自己的主观判断,因此,为了避免主观性的渗入,该模式还需要在提高客观性与科学性方面进行进一步的修正。

3 结束语

总而言之,司教授基于功能语言学,对翻译质量评估模式进行建构,为翻译质量评估模式的建构提供了一个新视角。司教授先从微观小句的分析上进行评估模式建构,然后在宏观上,立足整个语篇的高度,从反映翻译情景的目的语特征、社会文化环境等方面判断译文与原文是否产生了概念与人际意义的偏离。此种模式具有科学性和可行性,虽然有很多优点,但也有有待商榷的地方。因此,需要进一步研究和探索,以构建一个更为客观、系统、合理的翻译质量评估模式。

[1]武光军.当代中西翻译质量评估模式的进展、元评估及发展方向[J].外语研究,2007(4):73-79

[2]黄国文.功能语言学分析对翻译研究的启示:《清明》英译文的经验功能分析[J].外语与外语教学,2002(5):1-11

[3]司显柱.功能语言学与翻译研究:翻译质量评估模式建构[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138-139

[4]寇利平.系统功能语言学视角的翻译质量评估模式评价[J].外语教育教学,2010(6):100-101

[5]何三宁.再探翻译质量评估参数[J].中国翻译,2012(2):27-31

[6]朱志瑜.类型与策略:功能主义的翻译类型学[J].中国翻译,2004(3):3-9

[7]司显柱.论功能语言学视角的翻译质量评估模式研究[J].外语教学,2004(4):45-50

[8]郑元会.翻译中人际意义的跨文化建构[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9:15-17

2013-12-08

李慧(1989-),女,安徽庐江人,在读硕士研究生,主要研究方向:外国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

10.3969/j.issn.1673-2006.2014.03.020

HO-05;H059

A

1673-2006(2014)03-0067-03

(责任编辑李力)

猜你喜欢
语言学言语语篇
言语思维在前,言语品质在后
新闻语篇中被动化的认知话语分析
认知语言学与对外汉语教学
从语篇构建与回指解决看语篇话题
语篇特征探析
关于冬天
社会语言学名词
关于言语行为的现象学思考
语料库语言学未来发展趋势
基于认知语言学的“认知修辞学”——从认知语言学与修辞学的兼容、互补看认知修辞学的可行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