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方法若干问题研究述评

2014-04-10 12:24程增俊
宿州学院学报 2014年3期
关键词:学者政治思想

程增俊

阜阳师范学院思政部,安徽阜阳,236037

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是随着网络技术的发展、普及以及对人的生活方式、思维方式和生存空间的改变而日益引起关注的。如何在新形势下创新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方式方法,提高方法的有效性,化解教育面临的低迷性困境,一直是学界关注和研究的焦点。近年来,学界围绕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方法,发表出版了一系列相当有份量的学术论著,成果颇丰,但也存在不同的观点表述。现将若干研究成果综述如下,以供学界作进一步研究时参考。

1 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方法概念的界定

如何正确地阐释和建构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必须明确界定其概念内涵及其适用的范围。目前,学界关于其概念的探讨较多,观点表述不一,而对方法的界定,相较之下则显得不足。这对处于起步阶段的方法研究而言,不设定任何框架和前提,让学界广泛讨论,有利于方法研究的进一步深入。从研究现状来看,这类研究主要集中在概念的阐释和界定上。

所谓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学界的观点归结起来主要有两类:一是从工具主义理念出发,认为网络思想政治教育不过是一定社会或阶级为达到某种目的和任务而实施的社会实践活动。有学者认为“所谓的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是指一定阶级、政党、社会团体用一定的思想观念、政治观点、道德规范,通过现代传媒——计算机网络对其受众施加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影响,使他们形成符合一定社会、一定阶级所需要的思想品德的社会实践”[1]47-65。有学者提出,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是根据传播学理论及思想宣传的一般规律,利用现代网络所进行的思想政治教育[2]。也有学者认为,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是党委政府、群团组织和其他有关人员,依据传播规律和思想宣传理论,通过网络技术,用一定的思想道德观念(特别是网络道德规范)和政治观点,对网民施加有影响的教育实践活动[3]。上述诸多观点,从工具主义的视角对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概念作出不同的阐释,具有一定的科学性和合理性,但就其界定的内涵而言,与传统思想政治教育概念内涵差别不大,只是增加了以计算机网络为工具,在内涵上加以延伸而已,新意不足。二是依据结构主义理论,把网络与思想政治教育结合起来,试图透过这一表意系统,反映网络与人的本质关系以及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本质、现象与实践活动。据此,有学者提出,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研究对象的阐释必须反映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本质,体现网络与思想政治教育以及与人的本质关系等。认为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是利用网络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对网民施加思想观念、政治观点、道德规范和信息素养教育方面的影响,使他们形成符合一定社会发展所需要的思想政治品德和信息素养的网上双向互动的虚拟实践活动[4]。这一界定在众多的概念表述中有其新颖之处,尤其是“信息素养”和“思想政治品德”的构成要素以及双向互动的虚拟实践活动,反映了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特有属性,体现了意识形态的本质要求以及与传统思想政治教育的差异。不过,这一界定没有指出这项活动的实施主体,而且其客体的网民范围也过于狭窄。

所谓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方法,这一概念的界定,学界关注不多,可能源于思想政治教育方法学界研究较多,代表性的著作有祖嘉合的《思想政治教育方法教程》(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万美容的《思想政治教育方法发展研究》(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7年版)、刘新庚的《现代思想政治教育方法论》(人民出版社,2008年版)、郑永廷的《思想政治教育方法论》(高等教育出版社,2010年版)以及王炳林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方法创新研究》(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年版)等,这些专著都对方法及方法论的基本概念、研究范畴、理论基础和体系结构等问题进行了系统、全面而深入的探讨,为后续方法研究提供了很好的前期基础和理论支撑。如果起步阶段就纠结于概念的界定,会束缚进一步研究的空间;或因概念本身指向清晰、无须赘言等。因而大多数学者对于这一问题没有涉及,只是就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原则方法、一般方法和具体方法加以论述。从可查阅的论著来看,对方法概念的界定,刘新庚的观点具有代表性,他认为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方法是“建立在网络平台基础上,为了开展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完成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目的和任务而采用的各种途径、手段和方式的总和。”[5]205-209笔者认为,这一界定仍然没有脱胎于传统思想政治教育概念,其内涵和外延仍需进一步加以完善。这就需要学界结合教育者的实践经验,根据时代特征、理论内容及方法变化状况等进行新的补充和阐释,使之更加准确和缜密。

2 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方法内容研究的不同维度

近年来,伴随学界对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研究的增多,方法及方法论研究开始在学界悄然兴起。一批研究论著已陆续问世,专著近14部;经期刊网检索,篇名为“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方法”的论文30多篇。研究内容多聚焦在中观研究,兼有微观研究,且多集中于大学生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方法上。这种研究视角,既摆脱了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的经验性总结,局部狭隘性的不足,又注重对方法理论及实践的分析,找寻解决方法问题的理论和对策。在这些研究中,代表性的著作有宋元林的《网络思想政治教育》(人民出版社,2012年版)、张再兴等著的《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经济科学出版社,2009年版)、潭江林的《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研究》(合肥工业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赵惜群的《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理论与实践研究》(湖南大学出版社,2012年版)、王学俭等编著的《新媒体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人民出版社,2012年版)、教育部思想政治工作司组编的《大学生网络思想政治教育》(高等教育出版社,2011年版)等,相关论文在此就不一一列出。梳理总结起来,大致有以下几方面内容。

在中观研究方面,有学者从网络虚拟社会中人的交往特点、网络异化以及受众的思想行为变化特点出发,着重探讨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有效实施的原则方法、具体方法和特殊方法。在原则方法上,有学者认为,要把教育的科学性与正确的方向性、网络的虚拟性与现实的客观性结合起来,坚持传播的主动性与引导的选择性、多重主体性与教育的主导性,网上便捷服务与实施网上教育、解决网络问题与解决现实问题相结合等[6];也有学者提出必须符合网络的本质特征和技术属性要求,坚持以人为本、包容认同的主体性原则,信息挖掘、把关过滤的选择性原则,互动共进、疏通引导的平等性原则,主动积极、适时慎重的主导性原则,技术先行、依靠网络的优化性原则等[7]。在具体方法上,有学者主张必须有效掌控治网权,改变网络教育上的被动状态,创建各种专题网站,巩固主流意识形态话语;重视网络宣传的国家队建设等[8]196-247。也有学者从信息流程的角度提出了富有建设性的方法:“眼睛对屏幕”的信息获取方法、“思路对问题”的教育指导方法、“键对键”“心对心”的沟通交流方法等,并且指出了每一种方法操作的具体内容[7]。这些方法相较传统思想政治教育方法有一定的创新性和可操作性,特别是围绕信息流程来构建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方法,具有极强的指导意义和针对性。在特殊方法上,部分学者提出诸如心理咨询法、预防教育法、冲突缓解法、传媒引导法、隐形教育法等,还有比较分析法、疏导教育法、反馈调节法、矛盾分析法等。从形式上看,这些方法是对传统教育方法的继承和创新,对促进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方法研究具有重要的借鉴作用。

在微观研究方面,主要分为基本方法和具体方法。在基本方法方面,有学者提出应结合构建和谐校园实际,在网络虚拟群体、网络舆情监控、网络手段与传统手段结合以及网络心理咨询与教育等方法上寻求突破[9]。有学者认为教育者应评估网络文化的负面影响,积极完善与教育有关的管理制度;加强网络道德教育,坚持疏通思想与网上堵截不良信息相结合;主动引导与民主交流相结合;实行网上与网下无缝对接等,都是做好大学生网络思想政治工作的基本方法[10]。在具体方法上,有学者从整体性、动态性角度,提出三个密切协同的具体层面:在起点方法上,制作专题网站或主页,拥有自己的网络空间;在过程方法上,坚持一般原则和具体措施相结合;在结果方法上,主张建立网上德育系统,开展系列网络教育等[11]。有学者认为,必须建设有吸引力的思政网站,增强教育的理论性、权威性和实效性;重视各类论坛中的舆论引导,注重及时性、正面性和公信力;高扬网络主旋律,推动新闻宣传多样化等[12]。有学者主张改进教学方式,开设网上课程;培育大学生的网络道德评判意识;设立网上主题论坛,追踪热点话题,组织在线交流等[13]。还有学者提出了情理交融法、示范比较法、教乐协调法、自我教育法[14]115-122以及虚拟情境式、平等交互 式、现代开放式[15]205-209等方法,通过创新整合的方式,将说理对话法、熏陶感染法、实践模拟法等方法,在新的形势下赋予其新的内容[16]。

以上诸多方法研究,都从不同的层面和维度提出了如何提升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方法的有效性问题,其中不乏真知灼见。不过,从研究现状来看,中观研究的应然色彩较浓,单纯依凭信息网络特点以及网络社会人的思想行为方式的改变来构建方法与对策的理论思考和逻辑推演,可行性不强。论者所设定的“普遍性”或应然性的基本方法,也因其认识和理性思考以及概括的抽象化而缺乏针对性。在微观研究中,结合高校亚文化环境、大学生网络生活实际以及网络心理特点,进行多角度的“以问题为取向”的实证研究不够,对大学生网络思想行为的调查研究和零距离的观察分析不多;一些方法研究的论著往往定性研究多于定量研究,对传统方法的继承时常停留在改进和延伸上,缺乏网络意义上的方法创新。此外,对国外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方法的研究和借鉴也很少,这是后续研究中值得注意的一个问题。

3 有效运用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方法的路径选择

解决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方法中存在的诸多难题,适应时代发展、受众特点和环境变化,使其更富有时代性和应用性,无疑是学界研究的出发点和价值所在。从目前研究的现状来看,几乎所有关于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方法及方法论的论著都会涉及这一问题。但是研究中仍然存在众多方法相似、路径相同、创新不足等问题,不过,也有一些方法新颖、耳目一新之作。

目前,欣喜地看到中观研究领域已经有了一定的成果,有些观点学者们已经初步达成了一致。诸如健全网络法规、净化网络环境、建立专题网站、开展网上教育、建设一支队伍、营造好舆论氛围等。在微观层面上,尤其是在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方法有效运用的对策选择上,有学者认为应从网络受众的思想特点出发,积极适应网络文化和网络环境;科学把握网络教育活动的内在规律,充分利用网络教育的技术属性和基本流程;重视交往式教育方法,在方法论上进行思考和创新[17]。有学者主张,应当用正确的思想和舆论占领网络阵地;重视教育者的队伍建设;充分利用网络传播优势实现教育手段的网络化;提高高校网络技术,加强网络管理;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以交互式交流为主线[18]。有学者提出应立足于教育方法的特征和基本类型,提高技术含量,优化方法路径,建立和完善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方法的科学体系[19]。有学者主张,以“自由式”教育模式,通过自我教育、主客体平等交流,“思想政治可公约性极限”以及“可消费性”等影响大学生思想政治的“表层结构”[20]。或构建符合高校特点的网络信息传播圈;关注网络动向,留意受众关切点,切实把握舆论控制权;提倡柔性引导、分层教育,提升大学生网络素养;加强网络思想政治教育人才培养、队伍建设等[21]。与此同时,还有部分学者对大学生教育方法有效运用中存在的问题进行了重点分析。有学者认为,影响教育方法有效运用的环境因素不容乐观,现实状况不能满足教育实践的外在要求;教育方法滞后,创新乏力,对方法的理论认识和实践探索水平不高;对新出现的问题大多缺乏有效对策,有时处于被动应付的状态,缺乏科学性、系统性和针对性等措施[7]。有学者提出,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方法存在的主要问题是教育手段过于单一[22]248。有学者认为,信息恐慌、依赖、崇拜、毒害和犯罪等信息异化,改变了大学生认知世界的方式和价值观,也影响着教育方法的有效运用[23]。有学者提出,传统的教育方法还没有根本转变,教学方法与时代发展、受众心理存在脱节;高校思政课教师参与不足;教育者的网络素质缺乏、教育技术和管理落后;专题网站知名度不高、资源分散、重复而且单调,没能发挥好应有作用等[24]。

上述这些代表性观点对有效运用教育方法,尤其是大学生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方法有积极的借鉴意义。不过,有学者坦言:“总的感觉是相关文献多,直接研究成果较少;低水平、重复研究的成果多,高质量、创新性强的成果较少;回答一般性问题的研究成果多,能对疑、难、新问题进行有力回答的研究成果较少。”[25]6这显然也反映了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方法及方法论研究中存在的诸多问题,其中的对策和路径尤其值得反思和斟酌。有学者进一步指出:方法意识比较强,但方法论意识比较弱;重视方法的实践性特征,但忽视了方法的理论性;注重方法自身研究,但开放性思维不够,时代特征反映不明显[25]6。笔者认为,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方法的有效运用,不是教育者一厢情愿就能取得效果的。如果孤立地研究教育方法或教育内容,没有深入调查和有针对性地分析教育方法和内容,更没有很好地将二者对应起来作为整体加以考察和研究,其实效性不容乐观。只有当既有教育方法又有教育内容且二者相互适应时,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才会有效果。关于思想政治教育形式(方法)、内容与效果三者之间的辩证关系专家早有论述,亦即“无形式当然不会有内容和效果;有形式无内容,也不会有效果;有形式有内容不一定有效果;只有形式与内容都适当,并且两者关系协调时才会有效果”[26]。如果把这一研究思路迁移到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方法的有效运用上,就会发现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方法的有效运用是一个系统工程,不能一蹴而就。这就提醒研究者,在纵向研究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方法历史发展的内容及结构时,兼顾横向研究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方法之间的联系规律、内部各要素之间的关系及其与社会各系统之间的相互衔接。注意研究方法体系的特点、结构、程序以及方法的依据和功能;注意研究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方法、内容与效果三者之间的辩证关系,从根本上寻求解决教育中出现的低效甚至无效等问题,使教育方法的运用获得最佳效果。

[1]曾令辉.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概论[M].南宁:广西民族出版社,2002:47-65

[2]刘梅.思想政治教育的现代方式:论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建设[J].河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0(2):103-106

[3]韦吉锋.网络时代思想政治工作的走向:网络思想政治工作学[J].沙洋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2(1):10-13

[4]韦吉锋.对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界定的立体考察[J].扬州大学学报:高教研究版,2003(1):62-67

[5]刘新庚.现代思想政治教育方法论[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205-209

[6]曾令辉.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方法研究:论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原则方法[J].广西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1(3):71-73

[7]杨直凡,胡树祥.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方法的构建与创新[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07(7):35-42

[8]谢海光.互联网与思想政治工作概论[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0:196-247

[9]刘显忠,代金平.论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方法的创新[J].探索,2009(1):122-125

[10]宋元林.大学生网络思想政治工作方法探析[J].湖南社会科学,2002(2):52-54

[11]黄红,胡成光,叶树红.论思想政治教育进网络工作的操作方法[J].教学与研究,2001(11):69-71

[12]胡钰.网络时代的思想政治工作新方法研究[J].清华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1(1):18-20

[13]王学风,戴黍.论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基本方式[J].湖北社会科学,2005(12):161-163

[14]宋元林.网络时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导论[M].长沙:湖南人民出版社,2002:115-122

[15]刘新庚.现代思想政治教育方法论[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205-209

[16]张富良,王丽霞.网络时代思政教育的创新整合[J].思想教育研究,2002(10):13-14

[17]李凡,李德才.关于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方法创新的思考[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12(6):103-104

[18]秦颖.网络背景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方法创新[J].河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36(2):228-230

[19]宋元林,唐佳海.论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方法的特征、类型及其优化[J].重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3):150-154

[20]周德全,李朝鲜.大学生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模式特点研究[J].思想教育研究,2008(9):34-37

[21]夏红辉,王强.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现状及对策研究[J].兰州交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2):133-134

[22]檀江林.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研究[M].合肥:合肥工业大学出版社,2007:248

[23]刑亮,王芳.信息异化与大学生网络思想政治教育[J].探索,2006(5):87-89

[24]李爱民,张晓明,黄贝娜.有效性:思想政治教育对网络的期待与实现——对当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进网络情况的调查分析[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03(3):47-48

[25]万美容.思想政治教育方法发展研究[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7:6

[26]王树荫.论思想政治教育形式、内容与效果的辩证关系[J].马克思主义研究,2008(7):90-93

猜你喜欢
学者政治思想
思想之光照耀奋进之路
学者介绍
学者简介
学者介绍
思想与“剑”
“讲政治”绝不能只是“讲讲”
艰苦奋斗、勤俭节约的思想永远不能丢
“政治攀附”
“思想是什么”
“政治不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