话语线性结构的认知解读

2014-04-10 14:43李亚萍高治东
商洛学院学报 2014年1期
关键词:句末语言学线性

李亚萍,高治东

(1.延安大学外国语学院,陕西延安716000;2.商洛学院外语系,陕西商洛726000)

话语线性结构的认知解读

李亚萍1,2,高治东1

(1.延安大学外国语学院,陕西延安716000;2.商洛学院外语系,陕西商洛726000)

在认知的视角下,话语的线性结构既映射出人们感知和认知事物的模式,也反映了人们对同一事体不同的识解方式和不同的突显侧面。从认知的视域分析影响话语线性结构排列的因素,有助于揭示语言的本质和人的认知意蕴。

认知语言学;线性结构;象似性;图形—背景

语言作为交流思想的有效工具,不但反映社会文化的因素,而且也反映人类的思维模式。话语的结构,尤其是话语的线性结构,受到语言学界的关注。传统的语言学学者仅从信息传递的角度对话语的线性结构做了较为详细的解释,如黄国文[1]64;但却未从认知的视域解读这一语言现象。而语言是表现人类思维活动的重要工具。语言形式必然体现人们的思维方式。仅从信息传递的角度解释语言的线性结构并不能揭示语言的本质。认知语言学认为人们感知和认知世界的方式,以及在此基础上形成的概念结构决定语言的结构。因而从认知的角度解读话语的线性结构具有合理性和可行性。

一、话语的线性结构

交际中所使用的语言都是由排列成一直线的句子组成。这一直线形式的线性结构(linearization)体现了语篇各成分之间的排列顺序。语篇成分之间的排列顺序直接影响其意义的表达,因此在交际中,言者/作者为了清楚地表达自己的思想,必须考虑话语的顺序安排问题。现实生活中,讲话者或作者在由词至短语再至句子组成语句、语篇时,除受到一定的语法规则、语义选择规则、人的思维与认知顺序的制约外,还会受到每次只能选择一种规则和选择一个词作为话语“注意点”的制约,即“话语的线性结构问题”[1]125。

例如,凯撒(Julius Caesar)大帝在获得黑海(Pontic)大捷时所说的名言:

例1 I came.I saw.I conquered.

句中行为发生的顺序是:“‘我(凯撒)’做了某事,接着又做了别的事情,接下来又做了别的事情”。

例1流畅自然,简洁有力,充分显示了凯撒大帝在获得黑海大捷时不可一世,自满得意的神态。假如把例1的句子顺序做些调整,如:

例2 I conquered.I came.I saw.

则不但失去了原有的修辞效果,而且也不符合事实行为的发生顺序。可见,话语的线性结构排列不是任意的,而是受到一定因素的制约。传统的语言学从信息排列的角度对话语的线性结构问题做了解释,但并未揭示语言的本质。

二、传统的语言学观点

传统的语言学认为,语言的线性结构排列遵循四个原则:从已知(old)到未知(new);从确定(definite)到不确定(indefinite);句末中心(endfocus);句末重心(end-weight)[2]64。

1.从已知(old)到未知(new)

已知信息指的是听者和言者都知道的内容,这种内容是由交际时的语境所提供。如:

例3 a.小红在读什么?

b.她在读小说。

例3中,a的“小红在读”和b中的“她在读”对交流双方都是旧信息,a的提问和b的回答都遵循从旧信息到新信息的原则。

2.从确定(definite)到不确定(indefinite)

旧信息常表示确定意义,新信息往往表示不确定意义。在英语中,带定冠词的短语所指示的事物在交流中往往已经提及,是确定的事物,而带不定冠词的短语所指示的事物往往未提及,是不确定的事物,如:

例4 The man he talked about is a doctor.

例4中,“The man”是确定的事物。“a doctor”是不确定的事物。本例既遵循从已知到未知的原则,又遵循从确定到不确定的原则。

3.句末中心(end-focus)

句末中心指言者/作者把想要表达的最重要的信息放置在句末。依据这一原则,例5中的斜体部分是句子的重要信息:

例5 As a wife,she is not only beautiful,but also able and intelligent.

4.句末重心(end-weight)

句末重心指的是音节多的单词或结构复杂的短语/分句安排在句末的位置。

例6 She was attracted by the grand and wondrous scenery.

例7 Thegrand andwondroussceneryattracted her.

显然,例7没有遵循这一原则,无法表达本句的主旨。而例6符合原则,恰当地表达了言者/作者的主旨。

传统的语言学只从信息排列的角度对语言线性结构做了解释,却忽略了语言的本质是反映人的思想与思维模式。而认知语言学正是在关注语言本质的基础上,从认知的视域出发,对语言的线性结构排列作了合理的认知解释。

三、认知视域下话语线性结构的解读

语言是人类在生产劳动中为了交流思想和表情达意而创造的。通过语言,人们把自身对自然界和人类社会的体验和认识表达了出来。认知语言学不但关注语言对信息的传递,而且关注语言本身所蕴含的人类对周围世界的感知与认知模式。认知语言学认为语言作为一种社会产物,不是一个独立自主的系统,它受到人们对周围环境的认知水平、人的思维方式、生理特征等多种因素的制约,即,人们对环境的感知和人的思维模式影响语言的线性排列。韦尔(Weil)也指出:“思想彼此间的关系会明显影响句中词语的安排”[3]90-96。所以,合理解读语言的线性结构必须参照人们对环境的感知方式和认知模式。认知语言学中的语言的象似性与图形—背景分离原则共同影响话语线性结构的顺序排列。

(一)语言的象似性

语言的象似性是相对任意性而言的,它是指语言符号的能指和所指之间有一种自然的联系,两者的结合是可以论证的,是有理可据的(motivated)[4]2。即,语言结构反映人们对周围环境的体验状况,认知方式及人的思维模式。语言的象似性主要分为顺序象似性、数量象似性、距离象似性、对称象似性等。而话语的线性结构主要体现了语言的顺序象似性、数量象似性。因此,对话语线性结构进行认知解读从这两个方面展开。

1.线性结构的顺序象似性

沈家煊认为话语线性结构具有顺序相似性是因为两个句法单位的相对次序决定于它们所表示的概念领域里的状态的时间顺序[5]40。换言之,话语的线性排列顺序象似于所描述的现实中人们行为的顺序。例如:

例8 a.She came in and sat down.

b.She sat down and came in.

例8a描述的动作符合人们行事的一般顺序,显得自然而流畅。例8b描述的动作不符合人们行事的一般顺序,显得别扭,但描述了另一种事实:“她”是残疾人,坐在轮椅里,然后摇着轮椅进来了。其描述的动作也符合事实的行为顺序。

再例如,儿歌“数鸭子”的歌词:门前大桥下,游过一群鸭,快来数一数,二四六七八……。赶鸭老爷爷,胡子白花花,唱呀唱着家乡戏,还会说笑话,小孩,小孩,快快上学校,别考个鸭蛋抱回家……也映射了人们认知事物的顺序。儿歌作为儿童文学的一种体裁,具有内容浅显、结构单一,于简洁有趣的韵语中表明普通事理的特点。正因为儿歌的这些特点,其歌词更能反映人们的认知顺序。这首儿歌不但反映了人们观察事物的顺序,而且也反映了人们动作的顺序。“门前大桥下,游过一群鸭”说明先看见桥,再看见桥下面的鸭子,体现了人类从上到下的认知顺序。“游过一群鸭,快来快来数一数,二四六七八”表明看见一群鸭子后,开始数其个数,体现了人们从整体到局部的认知顺序。歌词的第二段同样体现了从整体到局部的认知顺序:“赶鸭老爷爷,胡子白花花,唱呀唱着家乡戏,还会说笑话”,首先看见一个整体(人),接下来观察到其局部特征:胡子白花花,会唱戏,会说笑话。“小孩,小孩,快快上学校,别考个鸭蛋抱回家”反映了人们动作的先后顺序:上学,考试,带着考试成绩回家。

由此可见,人们在日常生活中对事物的感知及认知顺序决定话语的线性排列,而话语的线性结构排列映射人们对事物的感知及认知顺序。

2.线性结构的数量象似性

Hiraga指出,语言形式的量与形式所表达意义的量(即意义的强度或程度)之间存在象似性关系。语言形式的复杂性往往反映概念上的复杂性:一般而言,相对简单的概念普遍由相对简单的语言形式表达,而相对复杂的概念则普遍由相对复杂的语言结构表达[6]153-154。这表明,简单的线性结构表达人们对周围环境简单的概念化过程,而复杂的线性结构表达人们对周围环境复杂的概念化过程。例如,

例9 a.This is a university.

b.This is a leading university with many distinguished scholars and excellent students.

例9b在线性结构上明显长于例9a,在例9a中,“university”前面无任何修饰词,此结构只简单描述这是一所大学的事实。而在例9b中,“university”不仅前面有一个修饰词,而且后面带有一个较长的介词短语。这一结构不但表明了这是一所大学的事实,而且也描述了这所大学的特点:重要的、具有许多著名的学者和优秀的学生。流露出言者/作者对这所大学的赞美与肯定之情,同时也能引起听者/读者,尤其是莘莘学子对她的神往。再例如:如果将一群小鸡抢食吃的情景描述为:小鸡抢食吃。这样只描述了一个简单的事实。但如果改为:“小鸡们咕咕地叫着,争先恐后地跑到鸡妈妈的身边争食吃,它们拥挤着,追逐着,热闹极了”,不但描述了事实场景,而且也表达了小鸡们活泼、淘气、可爱及气氛的热闹等特点。以上的例子说明,简单的线性结构表达人们对事物简单的认知和概念化,而复杂的线性结构表达人们对事物深入而细致的认知及概念化。

(二)图形—背景视角下线性结构的解读

在现实生活中,不同的线性结构可以描述同一事体,表达不同的效果。从认知的角度来看,这是因为不同的人会以不同的方式不自觉地去识解同一事体,突显其不同的侧面,即图形—背景分离论。

图形—背景分离论认为一个事体在被认知过程中被分成优势和次优势,即图形和背景。一般说来,人们不能同时既看到图形又看到背景,图形和背景不能被感知和理解为同一东西[7]93。对优势(图形)和次优势(背景)的划分体现在语言上就是主语和宾语的差异。Langacker进一步指出主语和宾语的选用是主体识解的认知问题、心智中的“焦点”问题和概念描写中的“突显”问题[8]331,359。即,对于同一事体,由于人们识解的方式不同,想要突显的侧面不同,就会产生不同的语言表达式。例如,

例10 The man is in front of the car.

例11 The car is behind the man.

例10中“man”是图形,是认知主体想要突显的部分,想要重点描述的对象,成为分句的主语。而在例11中,“car”是图形,是认知主体想要突显的部分,想要重点描述的对象,成为句子的主语。在“man”和“car”之间选哪个作主语,取决于认知主体的识解方式和想要突显的侧面。例如:

例12 The strict and critical teacher scolded the timid pupil.

例13 The timid pupil was scolded by the strict and critical teacher.

相同的情景,由于认知主体的视角和突显的侧面的不同,有人知觉为老师在责备学生,有人知觉为学生受到责备。认知主体若感觉老师在责备学生,就会突显老师,使用例12这一表达式;若感觉学生受到责备,就会突显学生,使用例13的表达式。因此,认知主体不同的识解方式和突显侧面决定语言的线性排列,同时也合理地解释了同一事实场景有不同的表达式这一语言现象。

四、结语

线性结构是语言独有的一种表现形式,不同流派的语言学派都试图对这一形式作出解释。传统的语言学认为所要传递的信息决定线性结构。而认知语言认为线性结构是人们感知和认知世界的方式在语言上的反映,即,语言象似性。同时,不同的线性结构可以表述同一事体映射了不同的认知主体对同一事体不同的识解方式和不同的突显侧面,即,图形和背景分离论。从认知的视角去考查语言有助于揭示人的认知模式对语言的决定作用。

[1]黄国文.语篇分析概要[M].长沙:湖南湖南教育出版社,1988:64.

[2]Brown G G,Yule.Discourse Analysis[M].Cambridg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1987:125.

[3]文旭.词序的拟象性探索[J].外语学刊,2001(3):90-96.

[4]沈家煊.句法的象似性问题[J].外语教学与研究,1993 (1):2.

[5]秦洪武.语言结构的顺序象似性[J].外语研究,2001(1): 40.

[6]张敏.认知语言学与汉语名词短语[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8:153-154.

[7]王寅.认知语法概论[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6:93.

[8]Langacker R W.Grammar and Conceptualization[M]. Berlin:Mouton de Gruyter,2000:331,359.

(责任编辑:刘锋)

Cognitive Construal of Linear Structure of Utterance

LI Ya-ping1,2,GAO Zhi-dong1
(1.Foreign Languages school of Yan'an University,Yan'an,Shaanxi 716000;2.Foreign Languages Department of Shangluo University,Shangluo,Shaanxi 726000)

Under cognitive perspective,linear structure of utterance not only reflects human's cognitive mode and percept of the world around him but also reflects his different construing methods and those profiles he wants to give prominence to towards the same occasion.Analyzing the deciding factors that influence the ordering of the linear structure of utterance helps to reveal the nature of language and human's cognitive connotation.

cognitive linguistics;linear structure;iconicity;figure-ground

H0

:A

:1674-0033(2014)01-0060-04

10.13440/j.slxy.1674-0033.2014.01.013

2013-08-21

陕西省教育厅专项科研计划项目(13JK0298)

李亚萍,女,陕西彬县人,硕士研究生,讲师

猜你喜欢
句末语言学线性
渐近线性Klein-Gordon-Maxwell系统正解的存在性
四川方言句末助词“哆”
完整句末不一定都用句号
线性回归方程的求解与应用
“也”“还”在英语中的用法
句末“没”和“没有”的演变分析
二阶线性微分方程的解法
认知语言学与对外汉语教学
社会语言学名词
具有θ型C-Z核的多线性奇异积分的有界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