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答环节

2014-04-10 21:34
时事报告 2014年7期
关键词:公共事务人情主持人

主持人:制度到底能不能把人情管住?

公方彬:我从来都是乐观主义者。乐观主义源于两方面:一是新一届中央领导集体执政后强调作风建设要以踏石留印、抓铁有痕的劲头抓下去,态度坚定,措施得当。二是老百姓大力支持,这是内生动力。丑陋到了一定程度就会出现转折,道德摧毁到一定阶段就必然有拐点,这是我对这个问题的辩证看法。同时,一定要确立一个理念,人情和制度完全可以良性循环。好的制度是保护人性和人情的,可以更好地回归人性、人情本身。法有法的精神,法不是冷冰冰的,是在人的需求基础上建立的,所以我们一定要避免在建立制度的同时把人情的东西全部抹杀。

龚云:对于反“四风”带来的不适应,公务员的抱怨是暂时的,一时他们还不习惯,时间长了就习惯了,因为制度慢慢生成了、落地了。现在公共事务和官员私人事务掺在一起了,造成了人情对公共事务的冲击,私事和公事将来一定要分开。现在,这个社会就是在分化、在分层,大的层面叫社会公德,然后是职业道德、家庭美德、个人品德,西方发达国家也是如此,你要不讲职业诚信,将来就让你从这个圈子里面出去。

主持人:有的地方政治生态非常庸俗,不入伙、不下水、不进圈,就很难在重要岗位立足。指望靠干部的个人智慧化解这样的困局非治本之策,如何根治?

龚云:个别地方的这种政治生态是不正常的,也是中央正在改变的。坚持原则,虽然一时会吃苦,但终究会得到群众认可,也会得到上级支持。解决这种困局,不能指望个人的“政治智慧”,要靠行政体制改革、党的建设制度改革来解决。

公方彬:党风政风的改善更主要的是自上而下,上有所好,下必甚焉。要想让基层干部轻装上阵,两项工作很重要,一个是制度设计,即以科学的评价机制引导人们的价值观和行为方式,另一个是中央带好头,两者缺一不可。

主持人:如何减轻基层党政干部的负担,让他们把精力投入当地经济社会发展中去?

戴焰军:许多干部每天把大量时间花费在应付各种人情关系上,一是中国本身是人情社会,特别是你当了领导,人家来找你,你不应酬,别人会说你摆架子;二是很多事情你不通过人情办不了,包括一些公事,有些干部为了项目审批、资金争取喝酒喝坏了胃,也是出于无奈;三是干部个人的升迁,人际关系有时起很大作用,特别是和上级有关领导的关系。所以,在这方面采取简单批评的方式,有些干部会觉得很委屈。从根本上解决,要通过制度改革与完善,创造一个更好的外部环境。如中央出台八项规定后,干部的吃喝应酬就少多了,因为有了制度规定,热衷吃喝的干部不敢想了,不愿意吃喝的干部有了充足的理由推掉很多不必要的应酬,社会风气也因此有了明显的好转。如果我们的政绩考核机制、各种审批检查制度也能够逐步改进和健全,基层干部就可以省去更多的人情应酬。

主持人:基层干部与群众的关系,算不算是“人情”的一方面?怎么处理好与基层群众之间的关系?

公方彬:是人情的范畴,并且是必要的。干部手中的权力来自人民群众,向其负责,“讨好”群众是应有之义,但要处理好这种关系,需要我们的干部加入现代政治文明的元素。正确处理和优化与群众的关系,根本动力来自对权力的正确理解,认识到自己是代行人民群众赋予之权,同时加强修养,在服务社会中获得价值实现和精神愉悦。

龚云:与基层群众的关系,属于公共交往,公共关系是公开的,属于“公情”。只要把群众当作亲人,出于公心,在感情上接近群众,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为群众谋利益,自然就会与群众打成一片。

戴焰军:对干部个人来讲,也需要克服自身存在的忙于各种应酬的做法,转变作风,把心思更多地用在学习、工作中。不能总给自己找借口。其实很多应酬,说到底,还是背后有私心作怪,把个人得失看得比群众利益更重。甚至有个别干部热衷于吃吃喝喝、吹吹拍拍,那就更是个人作风问题。

主持人:人情和制度在国外是如何得以平衡的?

公方彬:中国的人情与西方的人情存在差异。奠基于农业文明基础上的人情,注入了过多的人身依附与血缘宗族成分;而较早由农业文明转型为工业文明的西方社会,更突出的是规则与契约,是公权与私权之间的清晰界限。改善中国的人际关系,不再为人情所累,除了制度,必须从价值观进而是文化入手。

龚云:国外尤其是欧美发达国家,社会已经定型,公私分明,私人感情与公共制度、法律已经明显分开,人情主要在私人交往,制度处理公共事务,人情不能干扰公共事务,靠制度做到一视同仁。

猜你喜欢
公共事务人情主持人
永远不要透支人情
主持人语
主持人语
主持人语
主持人语
公共事务概念分析
不近人情是近人情
社区冲突:社区居民参与公共事务的路径研究
不要透支人情
人情之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