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省全国科普日活动点燃公众科普热情

2014-04-10 03:26
今日科技 2014年9期
关键词:王浩科普浙江

9月18日,浙江省全国科普日活动启动仪式在杭州举行。启动仪式由省科技厅副厅长陈洪涛主持,省科协党组书记、副主席李德忠,省科协党组副书记、副主席陈世权,水文水资源专家、中国工程院院士王浩出席。陈世权介绍了活动的基本情况,李德忠宣布活动启动。

启动仪式上,主办单位向社区和学校代表赠送了科普书籍,向科普服务两美浙江行动小分队代表授旗,并发布了《科普服务两美浙江行动倡议书》。仪式后,王浩参加了《问渠哪得清如许——“两美浙江”系列访谈之水篇》的主题访谈。

882项活动点燃公众科普热情

今年全国科普日的主题是“创新发展,全民行动”,浙江省以“全民参与,服务群众”为宗旨,以“建设美丽浙江,创造美好生活”为立足点,在近一个月的时间里组织开展各种形式的科普活动882项。

围绕全国科普日主题,浙江省突出四个创新组织开展“科学+在现场”、“科普服务两美浙江”、“博士生科技服务”、“科普大篷车五进”等系列品牌活动。浙江省还组织开展专题科普宣传,举办“科学+会客厅”、“两美浙江科普展”等活动。

“两美浙江科普展”是科普日重点活动之一,重点突出社会公众普遍关心的两美浙江、智慧城市、清洁能源、绿色农业等专题开展科普宣传。展览分为“两美浙江、五水共治、智慧浙江、绿色电网、节能降耗、清洁能源、绿色生活、农机发展、科普视频播放区、公益环保签名墙”等10个展区。

值得一提的是,浙江省此次科普活动考虑了公众科技体验需求,突出“互联互动”,开展百家科普场所公众开放日活动。同时积极组织网络在线活动,充分发挥科普微博方阵、“科学plus”微信、微报等新媒体手段,开展网络科普宣传,将线下活动线上传播,打造科学传播新势力。

2004年以来,全国科普日活动已经连续举办10年,这是一年中规模最大,范围最广,内容最丰富,活动最精采的一场科普盛会,为提高公民科技素质作出了重要的贡献。

“五水共治”应建立长效机制

浙江省自开展“五水共治”以来,关于水的话题已成为公众格外关心的热点问题,启动仪式后王浩院士的访谈也得到了现场观众的瞩目。

“今天泡茶的水很好。”王浩院士以轻松的方式开场,转而引入了颇为沉重的话题,“古人讲泡茶用水,山水为上、江水为中、井水为下,但是现在,咱们的地表水受到了污染,山水还是好的,江水和井水水质都有所下降。”

水质下降有多严重?据王浩院士介绍,在地表水方面,全国经常测量的4500个水功能区,达标的只有47%;而地下水也不容乐观,197万平方公里的平原地区四、五类水占72%,此外,湖泊富营养化、20%的水库被污染,形势非常严峻。

是什么原因造成的呢?王浩认为,这与我国的发展方式、产业结构,以及高速工业化、城市化进程等因素有关。“首先是环保的基石叫达标排放,达标排放的‘标’不太合理。”王浩说,我们的标准是参照上世纪70年代初欧美标准制定,而且是全国统一的。这个标准在地广厂稀的欧美,所排出的污水和水体的纳污能力是适应的,而在我们厂区密集的东部地区,即使都达标了,所排出的污水还是大大超过了河流的纳污能力,只有一河一策、一湖一策,制定更严格的标准才合理。其次不达标也不合理,王浩介绍说,由于超标排放罚款远低于治污达标排放的成本,所以许多工厂宁愿罚款也不愿治污。再次,地方政府为了政绩建了不少污水处理厂,却没有管网,污水进不来,处理厂沦为形象工程;而有的污水处理厂,有能力却不处理或者简化工艺,这些都是造成污染的原因。

在客观上,我国人均水资源量只有2100立方米,是世界上13个缺水国之一;南多北少分配不均,南方占据了81%的水量;大陆性季风气候影响导致旱涝不均,雨水不能很好利用,再加上庞大的人口,使我国的水形势不容乐观。

“浙江抓住了要害,用“五水共治”来倒逼经济转型,来倒逼产业的升级,引领未来的绿色发展,我认为这是非常切合实际的。”对于浙江的“五水共治”,王浩院士给予了高度评价,他认为这是对党的十八大生态文明建设的率先尝试,也是保持区域发展长久活力,推动自然资本和经济资本均衡的鲜活实践。同时他也指出,五水共治应该从源头减排着手,注重过程阻断,最后达到末端治理的效果。他建议建立五水共治的长效机制,并依次从水安全、水资源、水环境、水生态、水景观、水文化、水产业等7个方面不断探索,那么“建设美丽浙江,创造美好生活”的两美目标就可实现。

链接:北京:笑声中长知识

9月20日,第十一届全国科普日北京主场活动在中国科技馆举行。活动以“创新引领未来、创新改变生活、创新在我身边、创新圆我梦想”4个主题为主线,展示了多项有趣好玩的科普内容。

形形色色的展区里,最令孩子们按捺不住的是一层南侧的机器人展区。这里有对一胖一瘦的“双胞胎兄弟”吸引了众多观众驻足。这位“胖哥哥”是北京理工大学智能机器人研究所副所长高峻峣,而“瘦弟弟”是以他为模型制作的仿真机器人。高峻峣向游客认真地介绍起这位机器人“弟弟”:“汇童”第四代机器人诞生于2012年,身高1.7米,头部“皮肤”由硅橡胶制作而成;它不但能自主行走,而且能做出喜怒哀乐等各种表情动作,亲和力十足。围观群众不禁惊叹:“太像了,太像了,乍一看我还以为是活人呢!”

而在东部的2014公众创新擂台旁,有智能节水器、风能发电机和自动拉面机。在“创业新生活,智慧大比拼”的感召下,一项项“接地气”的发明吸引着人们的眼球。

“这是我设计的一个污水净化装置,污水冲击带动转轮组转动,转轮中含有的活性碳有吸附作用,将一部分水电解,最后利用垃圾生产沼气,这样就可以达到低投入、高收益、促环保的效果。”这样一番专业的讲述,竟然出自一位年仅12岁的小姑娘口中。

这位名叫杨敏的小姑娘今年刚刚升入初一。她告诉《中国科学报》记者,自己并不是最小的参赛选手,还有一位小学六年级选手。他们将和来自北大、清华等多所高校的“大哥哥”“大姐姐”同台竞技。

二楼的无线电传输展区前,一对母子在“谈判”:“宝贝,咱们都在这玩一整天了,该回家了。”“不嘛,让我再看一会儿,就5分钟。”一个6岁男孩正全神贯注地看着无线电驱动的四驱车在轨道上飞驰。

来自天津工业大学的研究生章鹏程说,现在这种无线电能传输技术比较成熟,已经能从科技馆走到企业中。“说不定在小男孩长成小伙子时,这种无线电汽车就开遍大街小巷了。”

展区中还有形形色色的“新鲜玩意”吸引着人们的眼球。与人同高的跳舞机器人、画面精致的体感游戏机、先进的血管红外仪,各种展品琳琅满目。

河南:“稀罕玩意”竞争宠

9月20日,2014年河南省全国科普日启动仪式暨主场活动在河南博物院举行。各种平时少见的“稀罕玩意”吸引了众多市民的关注。

会场上,数辆自平衡电动车驶来驶去。这种新型代步工具有双轮和独轮两种,均为郑州一家公司研发制造。在好奇心的驱使下,不少市民跃跃欲试,争相上车感受。

紧挨活动现场主席台,是一排科普大篷车带来的科普体验器材。从四五岁的孩童到已经退休的老人,纷纷走上前去,体验科学的神奇。在会悬浮的地球仪器材前,市民赵先生正在和儿子小心翼翼地让地球仪在两块磁铁间悬停。

在机器人演示区,一个进入吉尼斯世界纪录大全的机器人正在表演俯卧撑等“看家本领”,另外4个则跟着音乐起舞。最讨孩子们喜欢的是一个能够“养育”的小机器恐龙。工作人员介绍说,这个恐龙可以随着时间增加提高智商,会活动、休息、打瞌睡,还会发出声音甚至大声发怒。

这边的机器人还在表演,那边的4D电影也正精彩上演。走进临时搭建的影棚,戴上4D眼镜,就能一下子走进原子的神奇世界。

从4D电影院出来,一下子又进入3D打印的世界。工作人员正在对一个七八岁的小姑娘进行全身扫描,以便能按照她的模样,通过3D打印机打印出一个20厘米高的“她自己”。现场打印的一些小物件受到市民的喜爱,茶杯、茶壶等物件几乎被抢购一空。

市民钱先生说,尽管平时接触科普不多,但这些正在或者将要改变生活的新技术还是让他对科学充满了好奇和向往,“希望有更多的科普活动采用这种亲身体验的形式来开展”。

上海:“科普号”地铁首发

9月20日是全国科普日。当天,上海首趟科普地铁列车在8号线人民广场站开动。为什么用白开水吃药最科学?汽车入水如何逃生?……28个“科学问号”串起整列车厢。随处可见的科普元素,瞬间点亮乘客的好奇心。

地铁人流大、受众多、传播快,是绝佳的科普场所。以地铁列车作为科普载体,在全国尚属首创。上海市科协普及部部长刘健表示,“公众在上下班乘坐地铁时就能看到科普作品、学到科学知识、悟到科学精神、感受科学氛围。”

据悉,今后这趟列车将常年穿梭于城市地下,以全新的方式带给市民耳目一新的科普体验。上海市科协还将因地制宜建设综合性的科普专题展示场所和设施,使上海地铁成为公益科普的新空间。

“全国科普日”期间,上海推出近700项科普活动,给市民送上了一道道“科普快餐”。其中,“科普一日体验活动”盛邀市民“听一次科普讲座、参观两个科普教育基地、观看一场科普电影”,带领大家到航空科普馆体验飞行的乐趣,到辰山植物园感受矿坑花园的创意,到菇菌科普馆见识巨型野生灵芝王的风采。

△北京主场活动中,参观者在体验可穿戴式设备。

△9月20日,学生们在北京主会场“科学巴士”上做实验。

△“隔夜茶也能喝?”在北京2014年青少年科学调查体验活动中,一群小学生听到提问后,开始为参观人员解释不同冲泡时间与种类对茶水pH值、亚硝酸盐含量、菌群等的影响。

△9月20日,上海科普地铁列车在人民广场站开动。

△9月20日,2014年西安全国科普日系列活动在大唐西市启动,一位母亲在给孩子讲解展品原理。

△北京理工大学智能机器人研究所副所长高峻峣向北京科技馆的参观者介绍以他为模型制作的仿真机器人。

猜你喜欢
王浩科普浙江
扫一扫阅览浙江“助企八条”
科普达人养成记
喜龙号飞船
变脸的妈妈
浙江“最多跑一次”倒逼“放管服”
浙江“双下沉、两提升”之路
科普连连看
科普连连看
浙江医改三部曲
微科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