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以学为本”理念引领物理教学

2014-04-10 01:02邵宏
中学教学参考·理科版 2014年3期
关键词:物态新教材导学

邵宏

怎样才能出色地进行物理学习,并在习得知识、技能、方法的过程中,培养创新意识、实践能力?笔者以为集中学生、教师及信息化课程资源,完成课程学习,并借此积累经验及方法,才是本真的学习理念。本文把这种“为学生、为学习”理念称为“以学为本”。

升华/凝华到底是怎样的物态变化?初中生的感性认识不足,实验探究难度不小,学习困难很大。笔者开设一堂颇受好评的特级教师展评课,较好地展示了用“以学为本”理念引领物理教学的基本流程。(教材版本:苏科版八年级上册)

一、心理导学

(一)设计与实录

①最近,咱们一直在学(师留白,生齐答:物态变化)。

②就学习方法及体验感受来讲,学物理与学英语有什么不同?(生:物理有实验)。

③说得好,到现在为止,你学过几种物态变化?(生梳理:汽化/液化,熔化/凝固)。④到底学得怎样呢?下面用一个特别的实验来考考大家,准备好没?(生齐答:准备好了!)

(二)意图与反思

好的心理导学活动,不仅能把学生分散的注意力快速集中起来,还能顺应学生的学习关切,激发求知欲。心理导学活动应发挥学生非智力因素的作用,完善目标,增强兴趣,优化效果。

二、情境诱学

(一)设计与实录

图1①如图1所示,在支架上竖直向上固定一支大试管,试管里放些干冰。问:有什么物态变化发生?(生观察画面,齐答:没有)。

②将一只气球蘸点水套在玻璃试管的管口上,几秒钟后,发现气球胀鼓起来,同时,从镜头里看见试管外壁出现白霜,教师用直尺刮下少许。

论,而理论永远无法推翻实验。所以我们在教学活动中要回归生活和实验,用学生熟悉的事例来说明物理原理,使学生体会到物理知识源自生活,用于科学技术。在本节课中,新教材的“思考和讨论”对象是学生熟悉的“小汽车和火车”,用身边交通工具来比较速度增加快慢,通俗易懂。新教材增加三幅插图,编者用意明显:使学生获得更多的感性认识。由于现代教学技术不断发展,多媒体技术的广泛使用,所以要增加学生的感性知识也就比较容易实现了。教师可通过图片、视频、模拟图像使学生获得直观认识,从而为理性思考打下基础。

4.重视理解图像所表达的物理规律

我们知道,物理规律可用文字、公式、图像等方式来表达。对比新旧教材的内容,我们发现新教材更加重视用图像表达物理规律。新教材用“从v–t图像看加速度”这个内容来强化图像的作用。在教学中,为了加深学生对速度图像的理解,教师应该让学生了解图像的形成过程,同时让学生依据图像演示物体的运动过程,加深对图像的理解。例如对照下面这两个速度图像,让学生到讲台前展示运动过程:在这三个过程中表演的同学说明自己做什么运动,是否符合图像规律,由其他同学来判断。经过如此生动的活动展示,学生对速度图像的理解就会深刻持久。

新课改呼唤新的教学理念和教学方式,能参与到这个活动是我们每一位教师的荣幸。探索科学有效的教学模式是我们每一位教师义不容辞的光荣职责!以上所述只是笔者在教学过程中的思考和探索。

(责任编辑易志毅)endprint

猜你喜欢
物态新教材导学
《新课标·新教材·新高考》特别征文
挺立于课本之中的“树”
担当意识:历史新教材渗透不可或缺
“阉割课堂”,本不是“学案导学”的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