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回应课堂中即时生成问题

2014-04-11 09:55朱彦彦
语文教学与研究(综合天地) 2014年4期
关键词:麦田首诗预设

自从实施新课标以来,教师们都在努力倡导“探究性学习方式”。然而,在实际的语文课堂教学中,我发现却是困难重重。一方面,学生个体差异很大,课堂生成的问题也是千奇百怪,有的甚至脱离文本语境;另一方面,教师对课堂上出现的生成内容缺乏价值判断,有时虽然有精美的预设教案,但对于学生在课堂上即时生成的信息资源,以及学生在课堂教学活动中的发展落差和发展空间缺乏自觉关注,不能及时、有效的回应。多数情况下我们采取的是冷漠处置;或者蜻蜓点水,重视不够,一句话带过;甚者束手无策。

如何解决这种课堂困境,寻找柳暗花明?我在自己的语文课堂教学中,经过不断地摸索,努力地发现,不断地总结,有了这样几点切身的感受。我觉得这几点,至少可以让我们能够从容面对课堂上即时生成的问题:

首先,教师要了解生情,成为学生的知己

教师要使课堂充满魅力,从容面对课堂上即时生成的问题,就必须了解学生的情况,和他们交心,做他们的知己。因为每位学生的知识背景、思维习惯和性格特征等都不一样,而作为教师的我们,首先要了解学生自身的特点。只有掌握了这些,我们在课堂上才能利用学生的特点,调控教学进程,组织好课堂教学。其次,我们还要掌握学生的学情,注重灵活多变。课堂预设很重要,但更要注意应变。我在上《春江花月夜》这首诗之前,预设好了教案,自以为上课流程很完美,但当上课刚一提到诗题,我发现同学们已经能够背下这首诗了。这时,我马上意识到,如果还按照之前预设的教案上这首诗,那么课堂将会变得毫无趣味,而且肯定也不会有好的效果,更不要说实现高效了。于是我果断改变方案,让学生自由选择适合自己的学习方式:语言突出的学生选择把诗改写成散文;音乐感强的学生可以给诗歌谱曲,唱唱这首诗;想象丰富的学生选择为诗配画;……最后,学生不仅深刻体会了这首诗歌的内容,还展示了自我,丰富了对诗歌的感受和体验,同时,课堂气氛活跃,学生的兴趣也得到了激发,可谓一举两得啊。

其次,教师要深研教材,成为学生课堂智慧的引领者

深入钻研教材,烂熟于心,是教师处理生成环节的完全之策。教师和学生都是课堂教学的参与者和创造者,动态的课堂生成是基于师生互动的结果。但学生的年龄特征和知识水平等因素,决定了在课堂生成时难免存在一定的偏颇、缺陷乃至失误,这时候,就需要我们教师适度发挥作为课堂引领者的作用,给予学生有效的价值引导和点拨。对于学生生成的单一的信息资源,我们可通过追问补充的方式让学生的思维“向青草更青处漫溯”;对于学生生成的富有创意但表达不清的信息资源,我们应采用重点强调,简要概括等方式让全班同学清晰的感受这一生成性资源的优势所在;对于学生生成的偏离主题且存在错误的信息资源,我们则应通过争论辩错、反思纠错等方式引领学生的思维回归正确的轨道。我们如果不熟悉教材,对教材一知半解,理解得不深入,不透彻,那么对学生生成的课堂资源就不能给予及时的、有效地引导点化,这样,学生课堂生成的问题得不到解决,我们也不是一个合格的课堂智慧的引领者,这样的课堂就是失败的课堂。

第三,教师要用心关注课堂生成,成为课堂麦田的守望者

生成性的课堂教学,是新课标下教师所追求的理想的教学境界。但现在有相当多的语文课堂教学是“为生成而生成”,形式上热闹,内容上混乱。为求生成而迷失了文本;为求生成而迷失了目标。

其实,生成性的语文课堂,就好像是塞林格笔下的“麦田”:有一群孩子在课堂“麦田”里自由自在地狂奔、乱跑,而我们就是站在那“麦田”的悬崖边的守望者。我们守望着这片麦田,哪个孩子的思维出现偏差,往悬崖边上跑来,就一把把他抓住,不让他掉下悬崖,不让他迷失在“课堂生成”的道路上。因为学生很容易在“麦田”里找不到方向,甚至走到反方向去,比如《虎门销烟》——“林则徐根本没有环保意识!几百万斤烟渣冲入大海会造成多么严重的污染!”《狐狸和乌鸦》——“狐狸很聪明!你看,他为了得到肉,很会动脑子!”《红楼梦》——“林黛玉就是无病呻吟,自寻烦恼,不值得同情”,类似这样游离文本语境、脱离文本主旨、天马行空式的“独特理解”“一家解读”,如果我们不加以纠正,任其发展,那么学生的人生观和价值观肯定会迷失方向,如果再把这些称之为“生成和创新”,带来的负面影响就已经超过语文教学本身,而我们倡导的探究性学习方式就走上了偏路,我们提倡的高效课堂在这种情况下就可以休矣。

朱彦彦,教师,现居甘肃通渭。

猜你喜欢
麦田首诗预设
《上课没人抢》
我想写首诗给你
从“读首诗再睡觉”看听觉阅读
过得再粗糙,心里也要有首诗
问题是预设与生成间的桥
论幽默语境中的预设触发语
预设留白 生成精彩
作为预设触发语的重动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