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中影,镜中镜:影人自己的电影

2014-04-14 16:50Toby
东方电影 2014年9期

文/Toby

看电影,无非是看投射在银幕之上的芸芸众生,虚构人物的喜怒哀乐,自然如实记录着现实中自顾不暇的观影人。倘若此言不虚,那持摄影机的人们,他们如何在银幕中映照自己?都说木匠家里没有好凳子,那是因为好凳子要卖给顾客换个好价钱,但电影人调转摄影机拍自己的故事,那是带着写自传的心情,又怎会懈怠?有那么几部特别的影片,涉及了不同的电影人:演员、导演、摄像师、录音师,甚至还包括电影资料馆馆员,他们是万千人海中的渺渺一粟,有着凡人的梦想和悲喜,只不过电影是他们生活中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在他们眼中这不是一个仅用来标榜趣味、实现价值的光鲜职业,而是一种雕刻生命的工具。电影的梦想从来不是新片发布会上的豪言壮语,而是寂寞枯寂的默默耕耘和不足与外人道的情感笔记。而神秘的电影工业,以何种方式生产出令世人感喟不已的经典之作,恐怕只有在此类影片中,才能让好奇的观众一探究竟。关于电影人的电影,其实就是关于电影本身的电影,犹如好奇的孩子会抛下炫目的演出,钻到剧场的后台,那是另一个神秘美妙、幽深难解的世界,自有别样堂奥。

《千年女优》

少女情怀总是诗。藤原千代子为了街头落荒而逃的一个神秘男人,青丝红颜至白发苍苍,矢志不渝,一生痴缠。少女千代子冒死窝藏了一位被追捕的民运分子,当他再次消失后,只留下一把钥匙和一个不知能否兑现的诺言:“和平到来时,带你到北海道去看雪。”千代子为了追随这位男子,选择了电影演员的职业,只因那位男子曾说过要去满洲继续抵抗运动,而满洲恰好是日本电影即将去开拓的疆土。

中国观众或许听说过抗日战争期间李香兰的故事,也大致记得与之相关的日本满映电影公司。《千年女优》讲述的恰好正是这段颇让中国人无法释怀的历史,片中的银映摄影所,多少借用了“满映”的原型。只是在日本人的视角中,战争本身的罪恶和“大东亚共荣圈”的政治虚伪性被淡化处理了。但是聪明的观众不会看不出导演的批判态度,只不过用一个极度单纯的爱情故事作为切入,这类似于苏联电影《雁南飞》的取材方式。试想,还有什么比挚爱离散能够更有力地控诉战争呢?当然,千代子不是李香兰,比起扑朔迷离、背负污名难以洗脱的李香兰,她显然更为幸运,她只需奔走于各种角色和故事背景板前,无论扮演的是战国时代的公主,还是一身高强武艺的女忍者,或者是幕府时代的艺伎,她反复演绎的其实是同一个故事,那是属于她自己的千年苦恋。快速的镜头剪辑,巧妙而自如的场景切换,现实和梦幻的绵密穿插,酣畅淋漓地呈现出女主人公的情爱世界。这是一个男主角甚少出席,始终面目模糊的单恋故事。但是要把一个旷日持久的单恋故事讲到惊心动魄的程度,实在是太难了,好在导演今敏以堪称完美的手法完成了这一命题,此后他导演的《盗梦侦探》(又名《红辣椒》)更好地证明了他的蒙太奇手法实在是招牌之作。

接着便要讲到结局。如果还期待此片的读者,可以就此掩卷而过。如果已观此片,一定不会忘记剧中让人欷歔的一幕,苦守半生的女优千代子,纵使事业熠熠生辉,然而终究不免掩面而泣——她发现自己已经记不得自己最深爱的人的面目了。而最让人扼腕的结局是,当年的政府爪牙疤脸男跪在她面前忏悔时,她才知道给她钥匙的人当年离开她不久就已被捕,并被惨遭杀害了。她原以为自己拍了那么多的影片,总有一天会让那个男人看到,却没想到一切只是泡影。

这个令人意外的结局,从某种程度而言拯救了这故事,使其不至于落入王宝钏苦守寒窑的俗套中去。虽然似乎是反了“大团圆”,以“坑爹”换“狗血”,挑战了普通观众的观影情绪,但是文艺观众饱含眼泪,自能体会其中真意——爱人、梦想,纵使颗粒无收,也不枉一世追逐;而人生,本就是如此悖论!

千代子的电影演员之路是无心成就的,她没有预设什么过于高远的职业期许,一辈子只求一份情,失之桑榆,却收之东隅。她颇像《霸王别姬》里的程蝶衣,“从一而终”明明是说给一个人听的,最后一不小心成了“从艺而终”,把粉丝激动得涕泪横流,自个儿却不着一字尽得风流。这样的人物刻画,还真是不带一丝一毫的矫情。这样的“艺术人生”才是靠谱版本的艺术人生。

《千年女优》

导演:今敏

编剧:今敏

村井贞行

上映年份:2001年

《里斯本的故事》

如果说这是一部葡萄牙版本的《后会无期》,大导演维姆·文德斯的忠实粉丝们一定不会乐意,他们甚至要大声抗议,朴树的《平凡之路》MV简直就是原封不动抄袭了《里斯本的故事》的开头段落。不过没关系,我们可以宽容地把这看做一种“致敬”!

当然,如果要按照商业类型片去运作,普通导演大概会把这部片子拍成葡萄牙风光片、或者文艺青年公路片,然后交差了事。可是文德斯却把一段旅程拍成了一场关于“电影是什么?”的问题式电影。

故事讲述的是收音师菲利普收到导演弗里德里希发来的一张明信片,原来这位不靠谱导演拍着拍着发现自己歇了菜、断了篇,向他的御用收音师发出了“SOS”求救。菲利普循着明信片上的风景照片,来到了陌生的里斯本,却没有遇到导演,而是发现他留下的一堆默片素材。虽然收音师从头到尾都是一脸没睡醒的茫然表情,但绝对是导演的好战友、好同志,二话没说投入了工作,带起监听耳机,举着收声杆,四处采集和素材相匹配的声音。

一般而言,收音师在一个影视剧组中绝对属于苦差事,不光要有惊人的臂力,还得眼观六路、耳听八方,并且得有招之即来、呼之即来的好脾气、好耐心。菲利普所拥有的职业素养显然超过了一般意义上的故事片收音师。对于他而言,收音绝不仅仅是一项工作而已,而是他体察世界的另一支触角。他仿佛是用耳朵在游览这座异域城市,和小孩子做声音游戏,游荡街头,将行人嬉闹、家长里短、车水马龙、鸽群呜咽等种种人间乐章如实记载。正如影片中引用佩索阿的诗歌——“在那么灿烂的阳光下,甚至声音都闪闪发光。”而片中最美的声音当属葡萄牙国粹“法多”(fado)。当高音的葡萄牙吉他和中音的西班牙吉他琴瑟相合时,美丽的女歌手身披黑色披肩,徐徐吟唱出天籁般的歌曲。菲利普默默聆听,细细体会,里斯本这座城市的灵魂渐渐清晰起来,那一刻他大概也忘了身处何地,所为何来。

当然观众不会忘记,那位始终未曾露面的不靠谱导演,究竟葫芦里卖的是什么药。谜底揭晓,我们终于见到了萌萌哒的导演老头,他把摄影机背在身上,因为他坚持认为,越来越商业化的电影界让人厌恶,而真正的影像只有不被人的眼睛看到,才是纯洁的,只要被哪怕一个人看见,就难逃被亵渎和污染的命运,变成一文不值的垃圾货色。真是一位用脊梁骨拍电影的好导演!虽然他的想法实在太过偏激,难免会陷入创作的低谷无法自拔。

沉默寡言的收音师在他的导演朋友面前,表现出了一份从容淡定,他录了一段话送给好朋友:“弗雷德里克,垃圾影像收集大王……回头吧,再次相信你的眼睛吧,它们不在你的背上!相信你的手摇摄影机吧,因为它仍能拍出动人的影像。当你能用心创造出有价值的影像的时候,为什么浪费时间去制造那些垃圾影像呢……”

片子的结尾格外温馨有爱,导演返璞归真,用他的手摇摄影机在街头拍摄,而他的收音师朋友,则在一旁协助他收音,他们心无旁骛,用心之至。这幕场景大概能代表电影人的陶渊明式的田园梦想:远离商业利益,只为自己发自内心的热爱去拍电影。

《里斯本的故事》

导演:维姆·文德斯

编剧:维姆·文德斯

主演: 鲁迪格·福格勒

帕特里克·波查

上映年份:1995年

《银幕艳史》

导演:程步高

编剧: 钱雪凡

主演:宣景琳

谭志远、王征信

上映年份:1931

明星公司出品的这部无声片没有炫目特效,也没有文艺大咖,堪称古董级别的老电影。在中国电影资料馆馆藏珍品中,也仅能看到半部作品。虽是残片,但却弥足珍贵,这可算是解放前唯一一部中国电影人将镜头对准自己的银幕传记。

故事的主角是一位电影女明星,她在事业巅峰时选择隐退,原本以为相夫教子,安然一生。却未曾想到丈夫移情别恋。气恼之余,她懊悔当初不该轻易放弃自己的演艺事业,以至于失去立身之本。于是她回到当初曾经工作过的电影公司,发现到处都是热火朝天的景象,她顿觉找到了重新生活的勇气。而故事的结局,是她在电影工作中重焕生机,连丈夫都心回意转,恳求重回她的怀抱。

本片的看点其实并不在于故事本身,而是被尘封和掩埋的上海老电影工业终于有幸得见庐山真面目。女明星重回的电影公司正是上海滩曾经赫赫有名的明星电影公司。观众熟知的胡蝶等影星便出自这家老字号电影公司。二十年代末,该电影公出品的系列电影《火烧红莲寺》曾经风靡大半个中国。其中的动作戏和特效制作都是国人原创。在《银幕艳史》中,我们可以清晰地看到当时的电影工作者是如何制作武侠电影的。

今时国人常感叹中国电影失却了某种原创能力,大量的跟风抄袭使我们只能做世界电影潮流的跟随者。而通过《银幕艳史》,我们看到了一个确确实实存在过的中国电影人想象力爆棚的年代。难怪这部影片经中国学者张真引介至西方后,引发了西方电影学界的浓厚兴趣。资深电影迷无法绕过这部教科书级别的老电影。

《尤里西斯的凝视》

被称为希腊电影之父的西奥·安哲罗普洛斯于2012年去世,但他的电影作品却深受文艺青年的推崇。《尤里西斯的凝视》讲述的是一位已移居美国的希腊人重返故里,为了寻找三卷胶片的故事。这些胶片记录的是希腊第一部电影作品——反映巴尔干半岛纺织女工生活的默片。寻找电影胶片的过程并非一帆风顺,犹如奥德修斯在海上的十年漂泊,主人公回到经历战争洗礼的故乡,心情格外感慨而伤感。剧中一场夜戏给观众留下深刻印象,众多教徒手持火把在街头游行。安哲擅长这种幽深意境的营造,片中大量冷静而又充满诗意的长镜头让人不由得联想起电影诗人塔尔可夫斯基。

最后,他来到了萨拉热窝,遇到了当地的电影馆馆长,这恐怕是世界上最残破简陋的电影馆,屋外还能听见炮火轰鸣,年迈的电影馆长依然坚守着这块岌岌可危的电影圣地,其专注和热诚令人感怀,但是在战火之中,这份坚守又显得如此不堪一击。电影史上堪称最敬业的电影馆馆长告诉主人公,他这里保存着希腊第一部影片的胶片,可是当他兴冲冲地出门去别处取回胶片时,观众大概都有了一种不妙的预感。果然,老馆长一去不复返,外面世界的连天炮火恐怕是罪魁祸首。

这是一部讲述无果的寻觅之旅的文艺长片,也许导演原本就无意给出一个光明的尾巴,安哲罗普洛斯电影中挥之不去的“乡愁”主题将巴尔干半岛一个世纪以来的战火纷争、生灵涂炭尽收于一方银幕中。

导演:

西奥·安哲罗普洛斯编剧: 托尼诺·格拉

西奥·安哲罗普洛斯

主演: 哈威·凯特尔

上映年份:1995

《雨果的冒险》

很多人第一次听到片名,都以为是法国作家雨果的传记片。显然这个误解闹大了!马丁·斯科塞斯从给女儿每夜讲述的故事中选择了一个充满奇幻色彩的故事,而促使马丁选择将《雨果的冒险》作为他职业生涯首部3D制作大片的另一个重要的原因是:这个故事和世界电影先驱梅里爱有关。

梅里爱不是电影的发明人,但是他却是电影艺术真正的奠基者。法国的卢米埃尔兄弟只是将电影当作时兴的科技玩具加以演示,当他们觉得人们对电影摄影机的好奇心退烧时,便决定出售,而一位叫梅里爱的马戏团魔术师迫不及待地接手了卢米埃尔兄弟的发明物。这是一位充满奇思异想的魔术师,而他摩拳擦掌准备开拓的全新魔术事业,毫无疑问就是电影!

梅里爱创造的电影让后世惊叹:原来一百年前第一代的电影特效可以达到这样的奇幻效果!《月球旅行记》是科幻电影的开山之作,梅里爱的电影几乎没有一部和魔幻脱得了关系,他的电影对于他所处的时代而言,就是《阿凡达》或者《地心引力》。可是梅里爱的晚景颇为凄凉,由于战争的缘故,他结束了电影事业。据说他后来只能以推销赛璐珞玩具为生。

《雨果》基本是以晚年的梅里爱为原型,这位电影先驱的前世今生首次出现在3D银幕中。老年梅里爱隐姓埋名,郁郁寡欢,对充满好奇心的小男孩雨果总是板着一张脸,凶神恶煞让他滚开。其实在这个充满灵气的机械迷小孩身上,他仿若看到了过去的自己,只是不愿意承认而已。

小雨果热爱机械齿轮,父亲意外去世后,他孑然一身,栖身于火车站钟楼,一心要将父亲遗留下来的自动书写机器人修好,而机器人书写的一副绘画草图:用望远镜张望的月亮,引出了关于玩具店老板梅里爱刻意尘封的一段往事……

用数码特效制作的宏伟而精妙的场景逼真再现了蒸汽时代的电影魔术师所开创的事业,这种致敬的方式让人百感交集。虽然驾驭这样一个简单的故事对于马丁·斯科塞斯而言似乎有些高射炮打蚊子的感觉,但能够看到梅里爱复活,还能看到《月球旅行记》是如何拍成的,也算是值回票价了。至于那位和法国大文豪同名的小朋友,貌似只是一个穿针引线的人物而已。无论如何,我们还是要体会导演致敬前辈的这番良苦用心。

导演: 马丁·斯科塞斯

编剧: 约翰·洛根

布赖恩·塞尔兹尼克

主演: 阿萨·巴特菲尔德科洛·莫瑞兹

上映年份:2011年

《艺术家》

这确是一部充满正能量的优雅之作,细腻再现了电影面临技术转折时期的电影人众生相。

据说《艺术家》在中国公映时,曾遭遇观众愤然退票,理由是:都什么年代了,竟然放一部默片来糊弄观众。这个误会不小,《艺术家》分明是一部向电影史致敬的作品,那两年世界电影像是约好了似的流行起“致敬”,前文所介绍的《雨果》也属于同一立意。然而颇让人感叹的是,奥斯卡御用颁奖地柯达影院都改了冠名,胶片时代悄然退出历史舞台,再度回首默片时代的辉煌与没落,只能让人感叹:不是我不明白,这世界变化快!

一位是1927年好莱坞炙手可热的当红默片巨星乔治·瓦伦丁,一位是初出茅庐却跃跃欲试的女演员佩皮·米勒。原本两人的地位悬殊,直到因缘际会得以相识合作。在乔治·瓦伦丁的提携之下,佩皮·米勒终由籍籍无名的小配角摇身一变成为影坛新星冉冉升起。而最为戏剧化的转变则在于:默片遭遇有声技术的极大挑战,资深大影星坚信默片是正途,一如历史上持同样观念的卓别林等默片明星,他不愿意接受改变,而小荷才露尖尖角的女影星则抓住了时代转型的机遇,仰仗有声技术一举攀上了事业的高峰。但是故事毫无狗血的情节桥段,而是充满了温情脉脉。女演员佩皮·米勒纵然实现了人生的大逆袭,也没有忘记当年提携过自己,如今却落魄不已的前辈乔治·瓦伦丁,努力助他东山再起。

导演: 迈克尔·哈扎纳维希乌斯

编剧: 迈克尔·哈扎

纳维希乌斯

主演: 让·杜雅尔丹贝热尼丝·贝乔

上映年份:2011

上世纪30年代关于有声技术的争论确有其事。片中所讲述的影坛故事虽属虚构,但却有据可查。当年站在有声片对立面的电影人个个都是声名显赫。人们不仅要问:他们怎么就不懂得与时俱进呢?有时候道理就是此一时彼一时,想一想你有没有抱怨过3D电影的虚假浮华?你在“晕”3D的时候,电影前辈们也“晕”有声片,不是么?这就是历史。看历史故事,讲的就是一个将心比心,不是么?

结语按照法国哲学家拉康的理论,一切混淆了现实与想象的情景都称为镜像体验。一部关于电影人自己的电影,从某种意义上满足了电影作者自我实现的内在需求,是典型的镜像实践。在一个消费主义独占鳌头、艺术灵性被边缘化的时代里,影人的自诉、自省和自描显得尤为可贵和罕见。对此,资深影迷将谦恭地闻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