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伤寒论》“脉迟”的病机

2014-04-14 19:23陈烨文许琳指导龚一萍
江西中医药大学学报 2014年6期
关键词:脉象条文伤寒论

★ 陈烨文 许琳 指导:龚一萍

(浙江中医药大学基础医学院 浙江 杭州 310053)

《中医诊断学》[1]对迟脉的定义为“脉来缓慢,一息不足四至”(相当于每分钟脉搏在60次以下),其特点是脉管搏动的频率小于正常脉率,临床多见于寒证[2],其中迟而有力为实寒,迟而无力为虚寒。此外,正常人亦可见生理性的迟脉。迟脉和病证之间,并没有特异性,如不同的病证可见相同的脉象[3,4]。当然,脉象仅是相对类同而已,因为影响脉象的因素很多,如个体体质和四时的气运等,这是人体小宇宙受到自然界大宇宙相影响的必然。在强调“六气”对疾病影响的《素问》中,出现“脉迟”,仅有一处,并与“脉疾”对举,即“其脉迟者,病”(《三部九候论》),张隐庵认为《素问》所谓的“脉迟”是“阴阳藏气受伤”(《素问集注》)。由于《素问》对“脉迟”相关论述太少,不足以提供病机鉴别分析的材料[5]。因此,不能认为“脉迟”仅仅主示虚证。

相对来说,《伤寒论》的记载“脉迟”条文却多见[6],而且理法方药详备,这为研究迟脉的病机提供丰富的文献基础。值得指出的是,“脉迟”是医者通过脉诊采集到患者脉有迟象,而“迟脉”则是单纯说脉象,并不涉及具体的诊断法,这是在类证分析之前必须厘清的概念。兹通过证候类比和以方测证,发掘张仲景平脉辨证的诊断方法,探讨“脉迟”的病机特点。

1 迟脉病机主虚证

1.1 主脾胃虚寒 “其脉沉而迟,不能食,身体重,大便反硬,名曰阴结也,期十四日当剧”(《辨脉法》),阴结便秘,脉象沉而迟,不能食,身体重,且有加剧的转归,此“不能食”可与“阳明病中寒”(第190条和第191条)合参,由于脾不主四肢,证见身体沉重,故病机为脾胃虚寒。同理,“阳明病,脉迟,食难用饱”和“欲作谷疸”(第195条)亦属上述之病机。“阴结”(便秘)、“阳明中寒”和“欲作谷疸”,此三者都不属于实证,而是责之于脾胃的功能减弱,这点明了“脉迟”虚证的病机与脾藏系统的关系密切。

“脉浮而迟,面热赤而战惕者,六七日当汗出而解,反发热者,差迟。迟为无阳,不能作汗,其身必痒也”(《辨脉法》),对此条之“脉迟”与“无阳”之解析,可参合桂枝二越婢一汤证(第27条)之“无阳,不可发汗”和阳明病久虚无汗证(第201条)进行推断,即“无阳”属于虚证,“脉迟”是对患者体质的判断依据之一。虽然外感有战汗作解之机转,但是素体虚弱之人却不具备战汗之条件,所以“脉迟”应责之于“无阳”。

“得病六七日,脉迟浮弱,恶风寒,手足温,”(第98条),本条病因是医者误下之后,再误用性味辛凉苦寒的柴胡剂攻邪,导致不能饮食,提示了“脉迟”不可妄用攻下法和辛凉苦寒剂的禁忌,若临证孟浪,则有“食谷者哕”,胃气败亡的恶果。另外,脉浮迟亦见于第225条,可是证候却全然不同,其证候为“表热里寒,下利清谷”,主治用四逆汤,回阳救逆。该条“表热”见证的病机非是通脉四逆汤的真寒假热,而是属于表证的发热,“脉迟”的病机却是脾肾虚寒。从此可得出一个结论,同样的“脉迟”,其病机却有轻重之别,既可以仅仅局限在中焦脾胃,又可以连累及肾阳,呈现脾肾阳气不足[7]的状态。

1.2 主营血不足 《中医基础理论》[8]对营气定义为“行于脉中,而有营养作用的气”,其生理作用是化生血液和营养全身,若营气亏少,会引起血液亏虚和全身缺少足够营养,而造成机能衰退的病理变化。所以素体营血不足的病人,不能使用攻邪的方法治疗,必须顾护阳气阴液。

在《辨脉法》中讨论了“脉迟”的治疗禁忌,“属脏者,攻之,不令发汗;属腑者,不令溲数……脉迟尚未可攻”,此条“脉迟”的病机实质应为营阴(血)不足,对于“不可攻”的理解,应为不可麻黄汤、桂枝汤辛温发汗攻表;不可用白虎汤寒凉清热,不可用承气汤苦寒攻下。另外,误服柴胡汤也会导致胃气衰败,发生呕哕的证候。在《平脉法》中记载,“寸口脉弱而迟,弱者卫气微,迟者荣中寒,荣为血,血寒则发热”,其中脉迟与脉弱并列对举,所谓的“寒”,应当是虚寒衰弱之意,既然荣血不足,由此所产生的发热,当用后世甘温除热法治疗,如补中益气汤和当归补血汤等。

前两者所讨论的“脉迟”病机,在《伤寒论》的正文部分亦得到充分的印证,如“脉浮紧者,法当身疼痛……假令尺中迟者,不可发汗……以荣气不足,血少故也”(第50条),对于本条条文的临床指导意义,可以用许氏《本事方》[9]中所记录的一个医案作为注脚:乡人邱生虽病麻黄证,而尺迟弱,仲景云,尺中迟者,荣气不足,血气微少,未可发汗,用建中汤加归芪,但只用建中调荣而已,至五日,迟部方应,遂投麻黄汤。

结合第62条桂枝加芍药生姜各一两人参三两新加汤证的“脉沉迟”分析,治疗“脉迟”病机属于营血不足者,当以中焦为本,用甘温补益法。

2 迟脉病机属实证

2.1 主痰水结胸 简言之,脉迟无力属虚证,脉迟有力属实证。但是仅依据脉象判断,而脱离了四诊合参,这是不全面的,何况张仲景本义是通过脉象来辨别证候的阴阳虚实,并不是只依靠脉诊作为惟一的诊断法。对于病机属实证者,需要运用攻下法治疗。如134条大陷胸汤证,是由于医者误下,初始之脉作“浮而动数”,今变“沉迟”,临床表现胸腹拒按疼痛,短气烦躁,头汗出等证,由此可见,该条的“脉沉”为病在里,“脉迟”是实邪阻滞心胸,所以主治用大陷胸汤泄热逐水。

2.2 主阳明腑实 与第134条“脉迟”的病机同属实邪阻滞的例证还有第208条“阳明病,脉迟,汗出不恶寒者……此大便已硬也,大承气汤主之”。虽然两者的病机并不相同,前者为水热互结,后者是燥屎阻滞腑气、腑气不通,但是却共同揭示了“脉迟”可主实证的内涵[10]。

“阳明病,脉迟,汗出多,微恶寒者,表未解也,可发汗,宜桂枝汤”(第234条),在阳明病的前提下感受外邪,脉迟应为浮迟的相兼脉,此条文单举“脉迟”可能起到强调作用,即虽然有阳明证,但是却非主要方面,治疗的原则还是应该遵循先解后里。

2.3 主瘀血留阻 因血瘀经脉,脉道滞涩,行血不畅,也可见迟涩脉象。如妇人之热入血室143条:“妇人中风,发热恶寒,经水适来,得之七八日,热除脉迟身凉……此为热入血室也”。此条之“脉迟”应当是沉迟有力,为瘀热内结,影响脉道气血运行所致。《金匮要略》关于瘀血证候的论述也有:“脉微大来迟,腹不满,其人言我满,为有瘀血。”故瘀血留阻者也可见迟脉。张仲景治疗瘀血的众多方剂,对今天辨治血瘀证仍有巨大的影响,如桃核承气汤、抵挡汤和桂枝茯苓丸等。

3 迟脉主虚实夹杂(脾阳郁陷)

与“脉迟”相关的条文,还出现在357条麻黄升麻汤证,“伤寒六七日,大下后,寸脉沉而迟,手足厥逆,下部脉不至……”。对于此条“脉沉迟”的解释,《伤寒论译释》[11]集合了主要注家的意见,并做了归纳总结。成无己认为是“阳气内陷”,喻嘉言认为是“非阳气衰微”,汪苓友认为是“肺脾阳气下陷”。基于对该条文所描述证候的病因病机分析,病人外感误下,正气受伤,邪气入里化热,波及血分,故以“咳唾脓血”为主证。从以方测机(病机)的角度来看,阳郁之邪需要循其来路用麻黄发散,升麻升陷下之邪,并且清热解毒治咽喉疼痛。此外,麻黄升麻汤是一个合方,其实质是越婢汤、桂枝汤、苓桂术甘汤和理中汤诸方的组合化裁,外加黄芩、石膏清肺胃热,玉竹、天冬、知母滋阴,当归养血,又能够制约麻黄辛散发越之弊,共同针对病机属于肺热脾寒的喉咽不利,咳唾脓血。

4 总结

综上所述,仲景选用寸口脉法和趺阳脉法作为诊断的重要参考,因为寸口为“脉之大会”(太渊穴),可以占验人体气血流行的情况。脉象既与心脏的功能、血压的变化、血液的质、量以及末梢血管功能状态有关[12],更重要的是脉象的内涵,即人体生命之信息[13]。

《伤寒论》涉及“脉迟”的条文较多,通过脉证并举,并且达到理法方药统一的高度,这揭示了迟脉所主病机的多样性,体现了中医脉诊的独特内涵和外延,提示了医者在诊病的过程中,必须四诊合参,同中求异,知常达变。迟脉并不专主脾胃虚寒、营血不足等虚证,也主痰水互结、阳明腑实、瘀血留阻等实证,还主虚实夹杂证。这体现了《伤寒论》的脉法揭示病因,提示病性和病位,指导临床治疗的特点[14]。通过相关条文间“脉迟”的比较研究,有助于加深对张仲景脉法的认识,即从脉证比较的角度切入,以证候和方药反证脉象所代表的病机。

[1]朱文峰.中医基础理论(新世纪第二版)[M].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07:23.

[2]王占玺,赵荃,李焕玲.《伤寒论》脉法研究[M].重庆:科学技术出版社重庆分社,1980:51-52.

[3]张云飞.阳明实热证脉迟机理探源[J].河南中医,2012(10):1 266.

[4]月辰.实寒证脉迟析疑[J].安徽中医学院学报,1998(2):13.

[5]沈敏南.浅谈《伤寒论》中之迟脉[J].广西中医药,1981(5):11-12.

[6]尹绍峰,胡广芹,陈宝贵.《伤寒论》脉诊思路分析[J].中医杂志,2012(11):909-911.

[7]杨红,费宇彤,马晓峰.张仲景临证脉诊特色浅析[J].中医杂志,2011(16):1 433-1 434.

[8]孙广仁.中医基础理论[M].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07:79.

[9]许叔微.本事方[M].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00:94.

[10]杨增瑞.《伤寒论》中迟脉浅析[J].天津中医学院学报,1986(1):18-19.

[11]陈亦人.伤寒论译释[M].第四版.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2010:962-963.

[12]姜建国.从《伤寒论》迟脉主病、联系血流动力学探讨迟脉脉理[J].山东中医学院学报,1982(4):21-24.

[13]徐宁,孙广仁.浅析《内经》中的“脉气”“经气”“络气”及几个相关问题[J].光明中医,2009(9):1 648-1 650.

[14]韩志毅,董正华.《伤寒杂病论》脉诊探析[J].四川中医,2012(5):11-13.

猜你喜欢
脉象条文伤寒论
General principle of high-quality academic development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carrying on the essence,while pursuing innovations”
《伤寒论》六经溯源与理论浅析
《中华人民共和国安全生产法》有关条文修正前后对照表(七)
基于时间序列和时序卷积网络的脉象信号识别研究
桂苓味甘汤及加减方证条文辨析
《伤寒论》实为115方
A Patient with End-stage Respiratory Failure Gets Recovery from Mechanical Ventilation by Utilization of Chinese Traditional Medicine
瞬时波强技术对人迎、寸口脉象研究的意义探讨
对《机车信号信息定义及分配》条文修改的分析
105例弦脉的“计算机脉象仪”脉图参数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