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都区基层农技推广体系建设实践与体会

2014-04-15 11:46陈和平
甘肃农业科技 2014年1期
关键词:示范户农技技术推广

陈和平

(甘肃省陇南市武都区农业技术推广中心,甘肃 陇南 746000)

基层农技推广体系是为农民提供科技成果和实用技术服务的组织,是农业支持保护体系和农村公共服务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1~2]。陇南市武都区地处西秦岭南麓,陕、甘、川交界地带,位于甘肃省东南部,全区辖12镇24乡,684个村,12.4万户,总人口55.76万人,其中农业人口48.99万人;耕地面积4.77万hm2,人均占有耕地不到0.10hm2。目前有区级农业技术推广部门8个,承担全区农业技术推广指导、信息服务、试验示范及农业统计工作。多年来,武都区农技推广服务体系经历了建、撤、合的历史过程,存在农技推广人员素质参差不齐、管理体制不健全、农技推广投入不足等问题,为此,健全服务体系、创新运行机制、逐步建成机构设置合理、队伍精干高效、技术服务到位的农技推广体系,提升农技推广整体水平,成为当地粮食增产、农业增收的重要支撑。

1 具体措施

1.1 注重硬件建设

在硬件建设中,本着“统筹考虑,减少征地,易于施工,降低费用”的原则,制定了《武都区乡镇农业技术推广站建设实施方案》。一是在乡站筹建过程中,区农牧局积极与36个乡镇进行沟通协调,并和各相关单位就拟建房屋产权问题签订协议,明确了乡站拟建房屋的归属权,有效避免了今后在房屋使用上的任何纠纷,确保了乡站业务工作能够持续稳定运行。二是为了提高建站标准,利用地震灾后重建的机会,将36个乡镇农技站一次性纳入灾后建设体系,每个乡镇农业技术推广机构争取资金100万元,使乡镇农技站办公面积均不少于200m2。

1.2 理顺管理体制

区级设农业技术推广中心,隶属区农牧局管理,属全民所有制副科级事业单位,内设农技站、土肥站、植保植检站、化验室和办公室5个股级站室。乡镇农技站人员以乡镇管理为主,业务工作由区农牧局安排指导,人员调配、考评和晋升、能力培训和职称评定由区农牧局负责。乡镇农技站遵循规模适宜、结构合理、功能适用、装备适度的要求进行设备和人员匹配,并建立激励机制,鼓励引导优秀人才到农村基层,以满足农村群众的基本农业生产需求。一是进一步整合区、乡(镇)农业技术推广机构,精简非专业人员,按照行业特点、产业发展和履行岗位职责的需要,优化基层农业技术服务队伍。目前全区设乡镇农业技术推广站36个,其中农业技术综合服务站12个,乡镇重点农技站24个。二是明确了区级农业技术推广机构人员编制。要求公益性农业技术推广机构人员编制不得与经营性服务人员混岗混编,编制实行实名制管理,农业技术推广机构人员编制核定后专编专用,以防在编不在岗和混编混岗现象,农业技术推广机构专业技术人员编制占编制控制总数的80%以上,乡镇农技推广站的专业技术人员编制不低于全区农业技术人员总编制的2/3,并保持各专业人员之间的合理比例。三是农业技术推广机构实行以区农业行政主管部门为主的双重管理体制,区业务指导单位与基层站为业务关系。区级农业行政主管部门主要负责乡(镇)农业技术推广机构的人员、业务、工作经费的统一管理,并在征求乡(镇)政府的意见后,任免基层农技推广机构的负责人;负责调配基层农业技术推广机构工作人员;负责制定农业技术推广规划、开展技术推广、普及和培训,重大推广项目的组织实施,以及技术人员的继续教育、业务考核等工作。乡(镇)政府配合区级农业部门负责组织农业执法以及重大动植物疫情防控等公共卫生管理工作,组织动员群众落实重大技术措施,管理农技推广人员的党团关系,提供农技推广人员必要的工作和生活条件,保障农技推广机构的房屋、试验基地、仪器设备等财产的安全等。

1.3 完善规章制度

农业技术推广体系改革的关键在于建立健全各项规章制度。为此,武都区农牧局出台了人员管理、财务运行、业务考核、定期培训、绩效挂钩、包村联户、工作记录等规章制度。制定了《人员管理制度》、《农技推广责任制度》、《农技人员绩效考评制度》、《技术指导员管理制度》、《农业科技示范户培育制度》等12项管理制度,同时专门制定了《乡镇农技站站财政统配仪器设备管理制度》、《工作职责》、《财产管理制度》、《考勤制度》、《考核办法》等规章制度。为充分发挥乡站的一线推广作用,全面、客观、公正地评价农技员的工作实绩,区农牧局进一步补充和完善了《武都区基层农技人员绩效考核办法》(以下简称《办法》),对农技人员的工作进行量化考核,建立健全了由区农技中心、乡镇政府、示范户三方共同参与的“三位一体”考评机制,对每位技术人员的工作开展情况进行绩效考评。《办法》重点把农技人员服务农民的成效和农民的满意度作为考评的首要依据,鼓励科技示范户对农技人员的工作开展情况进行监督,并建立农技人员上门开展技术指导和服务的纪实台帐,使考评的结果更加真实、客观。同时,区农技中心结合各乡镇重点农技推广任务的落实情况,不定期对乡站农技人员平时工作进行明察暗访,把到村时间、入户指导、培训内容、试验示范落实等活动与报表材料对照检查,将检查结果记录在案,通报本人,纳入绩效考核评价,并将绩效考核结果作为职称晋升的依据。

1.4 强化农技人员业务培训

按照“优化组合、科学用人”的原则,综合考虑所学专业和业务特长,以及工作能力等因素,结合不同地域乡站工作实际,采取集中教学、现场操作和参观考察相结合的方式对基层农技人员进行培训。首先,重点组织100名技术指导员参加区农牧局举办的普通班培训,培训时间5d以上;组织区级专家或技术骨干10~15名在甘肃农业大学参加15d以上的重点班培训;组织农技人员10~20名参加省级、跨省研修、集中培训和现场实训等。其次,在技术人员“蹲点包村”抓示范的基础上,选聘100名(农技中心50人、区畜牧兽医局20人、区蔬果中心16人、区中药材中心10人、区水产站4人)责任心强、懂技术的农业技术推广人员为技术指导员,每人包10个农户,每户辐射带动20户,并建立5个农业科技试验示范基地,使主导品种到位率达100%,主推技术到位率达90%,同时在推广服务实践中加强知识更新,提高业务素质和服务能力。

1.5 加强农民培训

根据现代农业生产的需要,建立完善了“专家—农技人员—科技示范户”快速通道。一是以农家课堂培训、启发式培训、示范点培训、专家培训为主要形式,分3个层次开展农民培训。首先是理论培训,专家和农技人员进村开办讲座、发放技术资料和技术明白纸。其次是实践指导,专家和农技人员对受训农民面对面、手把手开展操作示范指导。最后是示范户、当地技术能手再培训,每村选取5~10个农民技术能手和30%的示范户再进行1次集中培训,建立农户身边的技术指导队伍。培训工作按每村举办3次技术讲座、每场培训不少于3h、实践操作示范技术不少于3项、受训农户得到3样培训和实践物品(技术册子1本、适用农资1包、操作工具1个)、每户达到1个技术明白人的要求严格开展。二是区、乡两级农技推广机构紧紧围绕“六个一”(每个乡站在辖区内搞好1个科技示范村,抓好1个示范点,联系10个以上示范户,每人1块新品种新技术试验田,对口联系1个农民专业合作社,扶持1个特色种植产业)服务目标,按照围绕特色产业开展试验示范,推动专业合作社发展,强化示范户带动的要求推进一线推广工作,共联系示范户2000户,建设示范点36处、试验田120块、示范村40个,服务特色产业5个,专业合作社36个。目前已建成省级农业科技园区1处,市级科技示范乡镇2个;建立区域性农作物新品种展示中心6个,扶持农业龙头企业2家,有力地促进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和地方经济发展。

1.6 促进成果转化

按照定人员、定地点、定目标、定任务、定措施、定奖惩的“六定”办法责任落实到人,将主推的全膜双垄沟播、配方施肥技术、农作物病虫防治等技术和优良品种优化集成,采取区、乡共建,乡村组织,农户参与的方式,在不同区域举办各类示范基地40个(包括武都区确定的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典型重点示范基地11个),并在示范区树立标示牌,将任务、目标、技术要点和主要责任人等上牌标示,以接受群众监督,使农技推广工作共同关注、公开透明。旱作农业(全膜双垄沟播技术)建成汉林乡唐坪村、周家山村,马街镇丫里村、柳家坡村,安化镇双庙村、郭坪村、石大坪村,隆兴乡叶家坝村,鱼龙镇红崖湾村、刘家湾村、峃沟里村,甘泉镇双沟村等23个村组示范基地,示范面积0.12万hm2,示范点全膜玉米平均产量达11653.5kg/hm2,较半膜玉米增产2272.5kg/hm2,增幅达24.2%,增产效果十分明显,达到了示范引导的目的。测土配方施肥技术示范基地以配方肥应用和配方施肥卡入户为重点,建成鱼龙镇刘家湾村、秋林坪村,安化镇郭坪村、驮子湾村、铺底下村,隆兴乡符家湾村,佛崖乡贾店村,龙凤乡瓦舌头村,月照乡三流水村,汉林乡唐坪村等10个村示范基地,施肥卡入户率达100%,配方肥应用面积达95%以上,平均节本增效501.0元/hm2,整体效益明显。农业结构调整示范基地以压缩小麦面积、扩大复种面积、提高土地利用率为重点,在鱼龙镇峃沟、鱼龙镇刘家湾、角弓镇白鹤桥、安化镇蒲底下等村示范,为小麦条锈病综合治理、发展高山反季节蔬菜提供了样板,通过严格筛选,确定了马铃薯示范基地、畜牧养殖示范基地、水产养殖示范基地、蔬菜示范基地、中药材示范基地作为科技培训和观摩重点基地。目前,已经在基地引进示范新品种18个,主推新技术12项,先后组织技术指导员120名及科级示范户2300户进行了现场参观学习。

1.7 开展快捷农信服务

近年来,在上级部门的大力支持下,与气象、农村党员远程教育、地方电视台、电信及邮政物流等部门合作,先后开通开展了农信服务。一是在全区36个乡镇安装了当地气象预报LED显示屏,使天气预报信息实时传递,提高了极端天气防范的及时性和针对性。二是编制农业技术讲座资料,充实农村党员远程教育内容,把农业技术与国家农村政策宣传得到有机结合。三是在武都电视台开办了《农业天地》栏目,每周一期播报现代农业技术信息。四是利用手机短信服务发布农事活动注意事项和农业技术要点。五是与邮政物流合作,向农科户寄送小袋配方肥、农药、种子和宣传资料。六是实时更新武都农业信息网信息,发布农业动态,以便农户查询和了解。下一步我们将结合基层农技推广体系改革和建设资金补助项目的实施,进一步拓展服务方式,将网络书屋、手机短信、咨询电话、远程培训、农资配送等便捷服务推向千家万户。

2 主要成效

2.1 农技人员综合素质得到提高

通过对全区280余名农技人员连续进行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技术培训,进一步转变了农技人员观念,更新了知识,提高了农技推广技术水平,使其成为全区农业科技传送和使科技成果转化为现实生产的主力军,进一步发挥了工作的职能。同时,也逐步探索出了适应现代农业和新农村建设需求的基层农业技术推广人员培训有效形式和长效机制。截至目前,区、乡农技部门共承担完成省、部级科研与技术推广等课题10多项,其中5项获省部级科技进步奖,5项获地厅级科技推广奖。农技人员在国内省部级专业刊物上发表学术论文20多篇,在重要学术交流会上提交论文3篇。

2.2 绩效考评指标体系得到完善

一是自评。被考核人员对自己的德、能、勤、绩、廉5个方面进行总结自查,实事求是的采用百分制量化评估,自我打分形成自评分数。二是站室考评。中心各站室(乡镇服务站)分别对所属职工进行百分制量化打分排名,形成站室考评分数。三是民主测评。召开全体职工会议,先由每个职工进行个人述职、然后由全体职工对在职所有人员采取实名百分制量化打分考核,民主测评得分取有效打分票的平均值。四是考核组考评。在民主测评的基础上,由绩效考核工作领导小组根据被考核人在所属站室的考核排名以及工作表现对被考核人员进行全面考核,并采取百分制量化打分排名,形成考核组考评分数。考核领导小组根据被考核人的自评分(权重比例10%)、站室考核(权重比例30%)、民主测评得分(权重比例40%)、考核组考评得分(权重比例20%)综合后,确定最后考核综合得分。再由单位考核领导小组汇总考核结果并确认考核等次,进行公示,公示无异议后报农牧局审定,按考核等次兑现绩效工资。绩效考核结果也是晋级、奖励以及聘用、续聘和辞退的重要依据。

2.3 建立了科学合理的推广机制体系

一是新品种、新技术、新材料统一由区农技部门组织引进、试验、示范成功后,再由区、乡两级推广机构组织在全区范围内大面积推广。二是制定了重大农业灾害防控区级应急预案,注册成立了1个区级机防队和5个乡级机防队,在农作物病虫害大发生期,根据区级农技部门预测预报,由区政府启动相应级别应急预案,调动全区技术力量,开展群防群治,取得了良好效果。

2.4 科技应用水平得到提高

近年来,基层农技部门累计推广旱作农业、测土配方、高产创建、高效节水、标准化种植、地膜覆盖、一喷三防、粮菜间作套种、设施栽培等农业先进技术38项,引进、试验、示范、推广优良农作物新品五大类共62个,完成重点农业科技推广项目11项。一是推广玉米良种2.67万hm2、马铃薯良种5.00万hm2;小杂粮以筛选当地品种和新品种引进为主,基本达到了优质、高产的发展要求。二是农作物地膜覆盖10.67万hm2,马铃薯、玉米种植基本实现了地膜覆盖;推广带状种植1.60万hm2、间作套种7.73万hm2,使全区“多千田”达到0.49万hm2,“万元田”达0.30万hm2。三是推广马铃薯坑种垄作技术2.67万hm2、马铃薯标准化栽培技术1.20万hm2。四是推广测土配方施肥14.00万hm2、高效农田节水技术0.87万hm2、旱作农业技术1.00万hm2。五是开展农作物病虫害防治17.33万hm2(次),防控率95%以上。六是建成粮油万亩高产创建技术集成示范片3类共0.67万hm2。七是推广“两椒”种植模式及花椒绿色防控技术0.13万hm2。

农业技术的推广应用促进了马铃薯、蔬菜、中药材等主导产业提质增效。2012年全区马铃薯种植面积达2.44万hm2,已形成川坝河谷冬播马铃薯、低半山地区早春马铃薯、半山以上地区春播马铃薯3块特色优势区域,马铃薯平均产量达34500kg/hm2,比前3年平均增产7500kg/hm2。蔬菜产业实现了温室大棚育苗、日光温室栽培、多茬收种、高产高效,全区蔬菜种植面积达0.73万hm2。全区中药材种植面积达到1.07万hm2,已建立红芪原种繁育基地2.00hm2,良种繁育基地178.40hm2,种苗繁育基地200.00hm2;猪苓野药家种驯化基地2.00hm2;当归种苗基地20.00hm2;红芪GAP标准化生产示范点建设6个40.00hm2;当归GAP标准化生产示范点建设2个13.33hm2;大黄GAP标准化生产示范点建设1个6.67hm2;党参GAP标准化生产示范点建设1个6.67hm2。这些新技术和新品种在全区的推广普及,既有效提高了农业生产的科技含量,推动了农业生产优质化进程,又增强了农业生产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据统计,2012年武都区农作物播种面积7.23万hm2(含复种),其中粮食作物5.35万h m2,粮食总产量16.8万t,农业增加值11.69亿元,农民人均粮食354kg,人均纯收入2958元。

[1] 李 福, 李城德,岳 云.关于加强甘肃省基层农技推广服务工作的思考[J].甘肃农业科技,2011(5):53-55.

[2] 张顺福,王多胜.酒泉市乡镇农技推广体系建设调查及发展建议[J].甘肃农业科技,2003(2):3-5.

猜你喜欢
示范户农技技术推广
有一种坚守叫农技推广
农业农村部、司法部联合印发通知 部署培育农村学法用法示范户工作
智能制造技术推广服务与实践
农业农村部、司法部联合印发通知启动部署培育农村学法用法示范户工作
“秋冬种及冬季农业开发农技行动”启动实施
农田水利技术推广
对水稻机插秧技术推广的思考
培育乡镇农技人员立足当下更要看重长远
看仪陇农技推广“最后一公里”
中医适宜技术推广中的几个认识误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