补肾活血法治疗强直性脊柱炎的理论基础

2014-04-15 12:06刘本勇刘宏潇冯兴华
吉林中医药 2014年12期
关键词:兴华强直性脊柱炎

刘本勇,刘宏潇,冯兴华*

(1.中国中医科学院广安门医院 风湿病科,北京 100053;2.北京中医药大学,北京 100029)

强直性脊柱炎(Ankylosing spondylitis,AS)是一种原因不明、病程缓慢、致残率高的炎症性自身免疫性疾病。该病以脊柱、骶髂关节为主要病变部位,以脊柱、骶髂关节疼痛甚至脊柱僵直为主要临床表现,以肌腱端炎、骨化、骨破坏为主要病理特点。近年来,围绕AS的研究已经取得了诸多成果,也产生了治疗该病的药物,但仍无彻底治愈该病的药物或者方法问世,发掘更优质的治疗措施是当务之急。

中医学中无强直性脊柱炎这一病名,从该病的症状来看,属于中医学中“痹证”“大偻”“脊强”等范畴。中医在该病的病因病机、辨证论治等方面逐渐形成了系统的认识,较好地指导了临床诊治,尤其是运用补肾活血法治疗AS得到广泛的认同和应用。现将补肾活血治疗AS的理论基础和研究进展报道如下。

1 肾虚是AS发病的根本原因

1.1 AS症状提示其病位在肾 AS的初期多以腰骶部疼痛为主要症状,且随着病情发展累及整个脊柱,中医认为“腰为肾之府”(《素问·脉要精微论》)、肾经“贯脊属肾”(《灵枢·经脉》),所以从病位上讲,肾与AS关系密切。晚期该病表现为脊柱僵直、驼背、俯仰转侧不能,即“尻以代踵,脊以代头”(《素问·痹论》),《内经》称为“肾痹”“肾痹”较为精确的描述了AS晚期的症状表现,同时明确了肾是该病的内在病位。

1.2 肾虚是AS发病的基础 疾病的发生与外邪侵袭、正气不足有密切关系,而发病的关键是正气不足,如《素问·刺法论》言:“正气存内,邪不可干”,《素问·评热病议》也说:“邪之所凑,其气必虚”。正气虚弱,抵御外邪的能力减弱,邪气乘虚而入,流注关节经络,形成痹证,正如《素问·痹论》言:“风寒湿三气杂至,合而为痹也”,AS的发病亦是如此。《素问·脉要精微论》言:“腰者肾之府,转摇不能,肾将惫矣”,表明腰部活动不利是肾虚所致;《灵枢·经脉》言“足少阴之别……实则闭癃,虚则腰痛”,明确指出肾虚可以导致腰痛;张介宾引徐东皋所言“诸脉皆贯于肾而络于腰脊,肾气一虚,腰必痛矣。除坠伤之外,不涉于虚。风寒湿热,虽有外邪,多有乘虚相犯,而驱邪之中,又当有以究其本也”(《景岳全书》卷之二十五),更加准确的指出除外伤导致的腰痛无虚证以外,其他类型腰痛多以肾虚为前提。

关于AS的论述还见于“大偻”“脊强”等,如《素问·生气通天论》言:“阳气者,精则养神,柔则养筋。开阖不得,寒气从之,乃生大偻”,可见肾阳功能失常,不能卫外,寒气内侵与肾密切相关的腰脊,出现腰背佝偻、不能直立的“大偻”;再如《类证治裁·肩背手臂痛》言“脊强,腰似折,项似拔,此足太阳经气郁不行,羌活胜湿汤”,提示足太阳经气弱而不能抵御寒湿,寒湿困于经络则“脊强”,而足太阳膀胱经和足少阴肾经互为表里,故“脊强”也和肾阳虚有关;《东医宝鉴·外形篇》更加鲜明地提出了“膀胱肾间冷气攻冲背膂,腰脊强仰不利”,说明肾阳虚衰、寒气侵袭是“脊强”的主要病因,治疗宜乌沉汤温阳祛寒。由此推断,肾虚是AS发病的根本原因。

1.3 肾虚为AS发病之本是现代众多医家的共识 今世医家也大都将AS的发病根本责之于肾虚。焦树德老中医认为[1-2]肾督两亏是本病的根本,阳虚不得开阖、外邪内侵,终成该病,同时还提出用“大偻”作为AS的中医病名,治疗上要以补肾祛寒、强督助阳为主;朱良春老中医认为[3],肾阳虚衰、气血失调是痹证的内在因素;胡荫奇等[4]认为先天肾精不足、督脉空虚是发病的关键,风寒湿热是诱发因素;阎小萍教授提出补肾强督、扶正祛邪是治疗AS的根本大法;导师冯兴华[5]教授认为,AS的病变部位主要在项、背、腰、骶,其部位所处为督脉、足太阳膀胱经所过,而足太阳膀胱经“挟脊,抵腰中,入循膂,络肾,属膀胱”(《灵枢·经脉篇》),“督脉者与冲任本一脉,初与阳明合筋合于阴器,故属于肾而为作强也”(《证治准绳》),正因为肾与膀胱经、督脉有紧密的生理联系,所以督脉、膀胱经为病皆与肾密切相关,故AS发病当责之于肾。同时冯教授也认为,肾虚是AS发病的根本原因,或先天不足或后天失养,加之外邪侵袭,终成AS,正如《杂病源流犀烛·腰脐病源流》所言“腰痛,精气虚而邪客病也……肾虚其本也”。

1.4 现代遗传学提示AS发病当责之于肾虚 AS往往有家族聚集现象。另外,近年研究表明,AS发病与人类白细胞抗原B27(HLA-B27)阳性呈高度相关性[6],提示了AS发病具有一定的遗传倾向。中医学认为,肾为先天之本,主导人一生的生长壮老已,尤其是肾中封藏的精气,是肾发挥功能的物质基础。正如《素问·金匮真言论篇》所言“夫精者,身之本也”,而“肾者主蜇,封藏之本,精之处也”(《素问·九节脏象论》)。肾中精气分先天之精和后天之精,先天来源于父母,是身体形成之前从父母继承来的,即“两神相搏,合而成形,常先身生,是谓精”(《灵枢·决气》),如果肾精不足,则百病由生。通过以上论述可以推断,先天之精与现代医学所讲的遗传基因(DNA)是同一类物质[7],都是主宰人体生长发育的基本物质。既然AS发病与HLA-B27相关,而HLA-B27正是遗传物质所表达,AS发病与遗传物质即肾精的缺陷有关。肾为脏,“满而不能实”,肾无实证,肾为病皆是虚,AS发病责之于肾虚。

2 血瘀是AS病程中重要的病机环节

血瘀是指血液运行不畅,血液或阻滞在脉道之中,或者离经之血不能随脉道通达,最终成为瘀血。血瘀是一种病理状态,也是一种致病因素。多种因素可引起血瘀,大致分外感、内伤两类。朱良春老中医在分析痹证原因时指出,外邪侵袭,壅滞经脉,乃生痹痛,如果失治误治,正虚邪恋,则会进一步出现痰、瘀等病理因素[3]。AS发病初期,多以风寒湿侵袭,但无论哪种病邪,首先会痹阻经络、气血,气血运行不畅则成瘀血;随着疾病缠绵难愈,疾病本身也会不断耗伤正气,导致气虚、阳虚、阴虚等,都可以引起血行不畅而成瘀血[8]。

AS肾虚之候可见肾阳虚和肾阴虚,而肾之阴阳总督一身之阴阳,肾阴肾阳的虚弱易导致其他脏腑疾病。久病及肾,若肾阳不足,温化能力减弱,阳虚则血凝成瘀血;肾阴不足,阴虚则血燥,《医学入门》云:“盖燥则血涩而气液为之凝滞,润则血旺而气液为之流通”,可见肾阴虚亦会导致血瘀。另外,“肾者,元气之所系”(《难经·三十一难》),肾虚致使元气亦虚,“元气即虚,必不能达于血管,血管无气,必停留而瘀”(《医林改错》),可见气虚也会导致血瘀。

瘀血是正虚、正邪交争出现的产物,冯兴华教授综合名老中医及自己的经验认为,血瘀可见于AS的各个证候,因此血瘀贯穿于AS疾病全过程[9-10],突出了活血化瘀在治疗AS中的重要地位。诸多研究表明,AS中具有明显微循环障碍、血液流变学异常以及与凝血相关的指标均异常升高[11-12],这些现象与中医血瘀证具有相同的内涵,提示AS血瘀证的普遍存在,为运用活血化瘀治疗AS提供有力的科学证据。

3 肾虚血瘀是AS骨质疏松 骨破坏的重要原因

骨量丢失是AS重要特点之一,它也是AS放射学明显异常之一[13]。在AS的诊断标准中,骶髂关节骨侵蚀也是重要参考的指标。有研究[14]显示轻度AS腰椎骨量减少或骨质疏松较正常组明显严重,另外国内某些学者观察发现,骨量丢失或骨质疏松发生率达70%以上[15]。骨质丢失或骨质破坏容易诱发其他疾病,如骨折、股骨头坏死,导致更严重的生理功能缺陷,维持AS的正常骨代谢是治疗的重要靶点。

中医学中,骨的生长发育和肾有密切联系,“肾主骨”(《素问.宣明五气篇》),同时,《素问·阴阳应象大论》指出“肾主骨生髓”。人体一身之骨皆由骨髓滋养而发挥正常的生理功能,唯有肾气实,骨髓方能充养诸骨,如《素问·上古天真论》说“女子……四七筋骨坚……男子……三八肾气平均,筋骨劲强”,表明肾气充足才能主导骨的正常生长;肾气虚则髓虚,骨失荣养,则发为骨病,如小儿五迟五软病,或“五八肾气衰,发堕齿槁”。骨质疏松、骨破坏属于中医学“骨痿”的范畴,《素问·痿论》说:“肾者水藏也,今水不胜火,则骨枯而髓虚,故足不住身,发为骨痿。”说明肾虚是骨质疏松、骨破坏的根本。

血液由后天之脾胃生成,在肾、肝的推动疏泄下灌溉四旁,保证各个脏腑器官的正常生理功能。骨同样需要血的滋养,且髓血同源,如果血瘀不行,必然影响骨的生理功能,导致骨失养而破坏,所以瘀血是骨量丢失、骨质疏松的重要原因之一。AS中普遍存在血瘀状态,提示AS骨病与血瘀存在重要联系。

相关研究[16-17]表明,肾虚、血瘀是原发骨质疏松的重要原因,其机理是肾虚致使血液黏滞难行,造成微循环障碍,微循环的障碍影响钙磷代谢,使骨形成受阻。妇人绝经后,肾虚天癸竭,激素水平下降,最终可引起绝经后骨质疏松。综上所述,补肾活血是治疗AS骨质丢失的重要方法之一。

4 小结

肾虚是AS发病的基础,也是根本原因,外邪侵袭是AS发病的诱因。由于疾病迁延,正邪交争,最终导致正虚邪恋,变生痰、瘀、血等其他病理因素,进一步损害人体正气,尤其是瘀血,贯穿该病始终。有研究[18]发现,众多医家对AS病因病机的分析都强调了肾虚、血瘀的存在。由此可见,肾虚、血瘀是目前中医界治疗AS重要靶点。而肾虚血瘀进一步引起骨代谢的紊乱,造成骨质疏松或骨破坏等严重后果,补肾活血也是防治骨代谢紊乱的重要方法,为进一步科学研究提供了理论依据。

[1]焦树德.大 (强直性脊柱炎)病因病机及辨证论治探讨(上)[J].江苏中医药,2003,24(1):1-3.

[2]焦树德.强直性脊柱炎的治疗经验[J].河北中医,2004,26(10):725-726.

[3]朱良春.痹病治疗必须抓住三个环节,重点解决三大主症[J].河南中医,2008(2):1-5.

[4]胡荫奇,唐先平,常志遂.强脊清解汤治疗强直性脊柱炎(活动期)35例临床观察[J].中医杂志,2004,45(5):350-353.

[5]梁慧英,冯兴华.冯兴华教授对强直性脊柱炎病因病机认识的探析[J].中华中医药杂志,2011,26(9):2012-2014.

[6]SLOBODIN G,ROSNER I,RIMAR D,et al.Ankylosing spondylitis:field in progress[J].Isr Med Assoc J,2012,14(12):763-767.

[7]刘宏潇,冯兴华.从遗传免疫学基础论肾藏象与强直性脊柱炎[J].辽宁中医杂志,2003,30(12):972-974.

[8]冯兴华.痹证的概念与病机[J].首都医药,2001(9):52-53.

[9]冯兴华.强直性脊柱炎证候规范之我见[J].中国中医骨伤科杂志,2009,17(11):179-181.

[10]姜楠,冯兴华,王冬峰,等.冯兴华教授治疗强直性脊柱炎用药规律分析[J].吉林中医药,2012,22(7):510-513.

[11]杨壮立,古洁若,李天旺.强直性脊柱炎患者血小板升高的临床意义[J].海南医学,2008(6):58-60.

[12]姜楠,冯兴华,何松蔚,等.强直性脊柱炎患者血小板计数变化及中药干预作用的临床研究[J].吉林中医药,2012,22(7):692-695.

[13]HUNTER T,DUBO H I.Spinal fractures complicating ankylosing spondylitis.A long-term followup study[J].Arthritis Rheum,1983,26(6):751-759.

[14]MULLAJI A B,UPADHYAY S S,HO E K.Bone mineral density in ankylosing spondylitis.DEXA comparison of control subjects with mild and advanced cases[J].J Bone Joint Surg Br,1994,76(4):660-665.

[15]陶庆文,阎小萍,王庭仲,等.强直性脊柱炎患者的骨密度变化[J].中国骨质疏松杂志,2004,10(4):490-492.

[16]张荣华,朱晓峰.脾肾两虚兼血瘀与原发性骨质疏松关系的探讨[J].四川中医,2003(5):11-12.

[17]刘海全,秦佳佳.论肾虚血瘀与绝经后骨质疏松症的关系[J].中医药导报,2006(10):3-4.

[18]张显彬,王海隆,冯兴华.强直性脊柱炎中医辨证分型文献分析[J].湖南中医杂志,2006,22(6):71-72.

猜你喜欢
兴华强直性脊柱炎
毛焰艺术风格中的自我表达
兴华市林湖乡:村企联建共走振兴路
推拿联合督灸治疗强直性脊柱炎42例经验体会
中药治强直性脊柱炎有优势
摄影作品欣赏
马兴华摄影作品欣赏
当归拈痛汤加减治疗湿热痹阻型强直性脊柱炎28例
中医外治法治疗强直性脊柱炎27例
壮督除痹汤内服联合活血化瘀膏外敷治疗强直性脊椎炎64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