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声艺术进校园的思考

2014-04-16 22:55王恩思
剧作家 2014年5期
关键词:艺术工作者进校园创作

王恩思

黑龙江省曲艺团携一台传统相声专场走进了省内多所高校进行巡演,这不仅是“高雅艺术进校园”的常态演出活动,更是把相声艺术的发展史和相声艺术的未来梦介绍给当代的大学生们,让相声这个传统艺术得到进一步的传承和发展。

由此,我们针对相声艺术走进校园有了一种新的思考,那就是让当代的大学生们多了解相声,多听听相声,只有认之才可爱之。

其实,相声艺术较早应为听的艺术,听众在广播里随着剧情的发展去分析人物并走进场景。但对于相声这种笑的艺术,其来源则知者甚少。一是因为相声演员在过去是跑江湖的,名不见经传;二是因为年轻人是在二十世纪八十年代相声红火时才接触它,九十年代便转入萧条,对其认识非常短暂,有意探源者更少。作为一种喜闻乐见的艺术形式,有人说相声从高潮上衰落下来,陷入了危机,是电视的普及和小品艺术的发展所致,其实,相声艺术从诞生的那一天起,就伴随着危机与拯救起起伏伏,不断挣扎、发展和进步。要说相声发展史我们得另文详论……

在齐齐哈尔大学,一位大四学生在观看了演出后对我们说的话颇令人思考。他说小时候我们是听师胜杰老师的相声长大的,他有深厚的功底。其中最被大家认可的段子是那些揭露现实的丑态,讽刺那些不良社会现象的。《郝市长》《肝胆相照》等都是广为流传并被保留下来的。而现在的相声作品无内容、无创新,这才是相声走下坡路的主要因素。要想艺术之树长青,就得有好的艺术作品问世才行。不能吃老本,有了名就想利,再也不敢说实话了,不敢抨击那些丑人丑态。那些不痛不痒的作品,让观众们失望。希望现在的相声演员们能真正的创作出好作品,不要再出那些“食之无味,弃之可惜”的作品让那些喜爱相声的观众们伤心了……这就是现在广大相声爱好者对新时期相声艺术的期盼。

有段时期,许多相声作品和相声演员追求经济效益放弃了相声艺术的根本,只抓专题作品演专题内容,不管观众愿不愿意看只要有经济效益什么样的相声都敢说,让观众品味的只不过是一段对口词而已。相声应该是讽刺的艺术,当相声不再发挥讽刺作用的时候,观众便开始讽刺相声。丢掉了讽刺的相声,也就丢掉了幽默。丢掉讽刺的相声就变成了丝毫不能令人回味的贫嘴、滑稽、插科打诨,不伦不类的歌功颂德,相声本来可以成为中国最幽默的脱口秀形式,而今天,却越来越丧失掉听众。这不能不说是相声艺术的一种悲哀。

通过高雅艺术进校园活动,我们把握了当代大学生对相声艺术的渴求度,真正了解了当代大学生对相声艺术的爱护和支持。当务之急是创作出一批反映现实生活、贴近民间大众的相声作品。以前观众可以长期观看到反映现实生活、贴近民间大众的相声作品的关键就在于,早期的相声和其他任何土生土长的民间艺术形式,都能够用丰富和真实的手法来反映老百姓的日常生活。脱离了生活就脱离了观众,要把握时代的脉搏,永远赶在潮流先锋的前列,使观众与大学生和演员之间有共鸣,甚至可以通过相声吸取很多潮流语言和新鲜事物。

相声有别于其他舞台艺术门类,他没有灯光舞美,没有道具布景。只有两个人站在舞台上,通过叙述、包袱、假设表演和细致的人物刻画,将观众带入其中,与其产生共鸣。相声艺术是高尚的,他不会用“特殊”的手段来吸引观众。所以相声离不开演员的个性,增加演员自身素质,文化修养是必不可少的,现在观众文化水平较高,大学生与白领占有主导位置,想要与他们产生共鸣共性必须要提高演员自身修养创作出符合时代适合观众的相声作品。

把握相声的特点,保持相声的本色是我们这代相声艺术工作者的责任,创作一批经久不衰的相声作品是我们这代相声艺术工作者的使命。

相声艺术进校园引发了我们的思考,也将会推进相声艺术进一步的发展和繁荣。

猜你喜欢
艺术工作者进校园创作
水利系统水文化专家和美术书法艺术工作者赴河北开展2020 年全国“宪法宣传周”水利文化艺术走基层主题活动等
国有艺术院团党建工作的认知与思考
《一墙之隔》创作谈
舞龙舞狮进校园
乌兰牧骑进校园
优秀剧目进校园
第九届上海“德艺双馨电视艺术工作者”评选揭晓
创作随笔
创作心得
对联文化进校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