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在美国教数学

2014-04-17 08:36changshou
时代人物(新教育家) 2014年2期
关键词:研究生学术大学

文_changshou

我在美国教数学

文_changshou

21世纪初,我在北京某大学A学习,之后来美留学,攻读博士,涉及学校B和C——我在大学B读研究生,但我的导师任职于大学C,故我对两校均有了解。毕业后我在美国大学D执教。因此,我对国内本科硕士、国外本科博士等阶段的基础科学教育(包括学习和教学)都比较熟悉。在我求学的各个阶段所接触的这三所学校各自代表了中美的最高水平,我执教的也是老牌“常青藤联盟”之一的高校。一方面我感觉到了一流大学确有过人之处,另一方面我也看到了一些令我大跌眼镜的现象。

我的专业方向属于纯数学(以及相当程度的理论物理)。我对实验类学科或工科了解很少, 故无法涉及这些方向。我教过不少数学课——可谓是大学里学生最杂的课,这使得我能大范围接触全校各个专业的学生,并由此了解他们基本的数学水平。

精神原子弹

“美国本科新生数学基础弱于中国同地位的大学,美国的研究生学术水平却远超中国。”

B大学拥有美国一流的理科生生源,同时吸纳了很多顶尖的国际留学生。但我感觉,他们的入学平均数理水平仍不及我的中国母校A(当然A的生源在中国也是数一数二的)。这是中国基础教育的一个胜利。

对此,B大丝毫不敢懈怠,反倒“响鼓偏用重锤敲”,建立了独特的教学方案体系:

1、通用教材;

2、2-3套自编的教学讲义和“教辅材料”,两种材料各有侧重,相互补充,时有更新;

3、精心组织分类的大量作业习题;

4、小班习题课,一周两次,由高素质的博士研究生所担任的助教负责;

5、学生自发组织的“学习班”、“解题班”等;

6、频繁的考试:小班习题课上不定期进行小测验,测验成绩计入最后成绩;每学期(12周)有3至4次全体学生均须参与的大型考试。

这套体系类似于国内高中阶段盛行的“题海/考试/教辅/补课”体系。不过从其运行的情况来看,效果很好。低年级学生基础扎实,能够迅速适应后续的研究性学习,缺点是负担过重,不过鲜有学生因此而出现严重的心理问题的状况。

B大的这套本科基础课教学体系是令其在北美诸校中脱颖而出的一大法宝,这一点我在到了大学D后才有了更深的体会。

美国的研究生学术水平远超中国同地位大学——这当然是来美之前我就预计到的,但来了之后才知道其间的差距。不少研究生在刚入学时或入学后一年内就已经掌握了不少较深的理论。两年之后,一些前来访问的国内“985”高校的教授就无法和我们讨论问题了。

在美国的基础教育领域,常能见到华裔教师的身影

B大是我所见过的人的精神力量爆发性最强的地方,或可称为“精神原子弹”的试验场。这里有一批为学术痴狂的学生,处于唯恐自己学得太少太慢的精神状态,我也是其中之一。在国内求学的日子里,我长期处于一种与周边格格不入的学术化偏执状态,来了之后却不觉得孤独了。我甚至很担心我的某些同学会过劳死。

强大的学术背景和“只争朝夕”的精神,造就了惊人的学习效率。

在国内A大,五六个拔尖的学生,进行任务分解,折腾12到13周,可以大致理解清楚某一复杂的前沿学术文章。我那时候感觉良好,因为我有能力在同样的时间内独立完成这项任务。而在C大,一个研究生中的猛将,单打独斗2-3周就能拿下。没多久,我也成了这样的人。 但如果不是B大和C大的环境熏陶,恐怕我还在沾沾自喜,自己能够鹤立鸡群,而不会意识到自己的效率还有提高至少五倍的潜力。

B、C大的不少教授是学界的领军人物,决定着学术研究的未来发展方向。这深深影响了学校的气氛和学生的心态,仿佛自己就处于世界中心,未来也要争做主人翁一般。这固然有自大和可笑的一面,但也意味着很多学生面对难啃的学术“硬骨头”,都有“志在必得”的自信。这种自信在国内的大学是非常缺乏的:我见过太多国内的聪明孩子不敢去触碰最难的学术文献。

我一向认为,“体制”绝不是影响国内大学成为世界一流高等学府的最重要因素。首当其冲的问题是:钱太少。这个问题在近年来得到了较大改善,但也面临需要持续投入和时间累积的问题。

假如钱的问题解决了,什么是主要矛盾呢?我认为是人的差距。确切地说,是中国未能在本土完成基础科学一流人才的原始积累。即使中国现在全盘复制美国的大学体制,在15年内,中国大学的基础科学研究生教育也是无法和B、C这样的学校竞争的——研究生们的学术基础、天赋、野心、勇气甚至勤奋程度都远远无法与其相提并论。如果在更长时间段内考察,情况可能会有所好转。

猜你喜欢
研究生学术大学
“留白”是个大学问
学术是公器,不是公地
《大学》
48岁的她,跨越千里再读大学
大学求学的遗憾
如何理解“Curator”:一个由翻译引发的学术思考
对学术造假重拳出击
论研究生创新人才的培养
幸福院里出了个研究生
创新需要学术争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