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工者子女城市教育的现状与对策
——以合肥市新站区磨店为例*

2014-04-17 03:47朱凤丽吴君莲
关键词:打工者子女社区

朱凤丽,吴君莲,杨 珍

(安徽职业技术学院 a.管理系; b.信息工程系; c.学生处,安徽 合肥 230011)

打工者从事着城市最脏、最累、最险的工作,他们为我国的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特别是城市的建设与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他们可以接受同工不同酬的命运,却诉求孩子在城市里能享有平等的受教育权利。近10多年来,在社会各界的关注和努力下,农民工子女教育权益诉求得到了部分实现,一批农民工子女进入公办学校,接受免费义务教育。在“同在蓝天下,共同成长进步”的号召下,现实中公平义务受教育权能否普及到每一个打工者子弟身上?他们的教育情况具体如何?带着上述的疑问,调查组深入新站区磨店的“村转居”转型社区——磨店文忠苑社区进行了蹲点调查。

一、打工者子女的基本情况

(一) 打工者子女的社区背景

新站区磨店文忠苑社区是一个“村转居”转型社区,居民是原村民因土地被征转化而来,因此文化水平和职业技能不高,有的甚至靠打短工维持生计。随着高专院校的陆续入驻,越来越多的务工人员也集聚于此。受利益驱动,每所高职院校周围都布满大排档、网吧、宾馆、服装店和娱乐服务场所,经调查发现店主大部分来自外地。尤其是大排档,很多都是以地方特色小吃为主,有阜阳菜馆等。这里的务工人员大都是一家人一起过来,打工者忙于生计无暇精细照顾幼子,更没钱请人照顾或送去早教。店里外经常可见浑身脏兮兮的小朋友,或一个或几个玩耍。文忠苑在校义务教育学生144名,外地学生只占2.5%,处于就学年龄的孩子中有35%在附近的工厂、理发店或其父母店里打工。

(二) 打工者子女教育的基本情况

1 学校教育 庆平希望学校承担了文忠苑社区的义务教育,一些打工者子女和市民子女一样在此校公平地受教育,他们一起学习、值日,逐渐把自己融入到这个群体中。在学习上打工者子女基本上靠自我,这也成为他们的成绩差别大的原因,有的孩子每次名列前茅,有的却总不理想。在调查几位打工者时,她说孩子懂事,孩子的功课都是自己做,不会的留下来问老师或同学,虽然她和老公无暇也没能力过问,但孩子每次都是班里前三名。而且孩子对自己的要求非常高,每次都会设定目标,没达到就很难过。还有一部分孩子根本对学习不感兴趣,每天去学校只是因为家长的严厉要求,这类孩子一般成绩都不理想。

2 家庭教育 文忠苑是村转居社区,入住其中的打工者除在本地经营生意的,也有去市里或者外地打工。这些家庭的孩子一般都是隔辈监护,父母早出晚归与孩子的交流也只限于形式上的询问,根本没时间辅导。一些家长由于离孩子远、工作忙,没有时间也没精力去监督孩子,只是每次打电话问问基本情况,对于孩子成绩大部分家长表示不是特别在意,有的认为只要有学上就行了。毕竟经常不在孩子身边,而且孩子越来越大也不好管了,只希望孩子听老人和老师的话就好。孩子依赖父母,但大部分理解父母的艰辛,很注重自理能力的培养,与周边人相处得很融洽,也招人喜欢。他们自立的同时还帮家里做些力所能及的事。45%孩子,每天会跟父母聊天或帮父母捶背,35%的孩子会帮爷爷奶奶做好家务,15%的孩子会因为父母回家晚自己先睡,只有5%的孩子认为父母不安排时间陪他们,对父母不理解。

(三) 文忠苑社区的儿童工作

在社区工作人员与所驻高校的共同努力下,文忠苑社区积极开展培养孩子兴趣和能力的活动。如开设幼儿兴趣班、举办美术展、文艺演出,与安职院一对一儿童帮扶活动等,社区正努力为孩子构建有利于学习和生活的成长环境。

二、调查中发现的问题

(一) 就近入学困难

《关于做好在合肥市区务工就业农民子女义务教育工作的意见》明确规定:“各级政府要按照义务教育属地管理的原则,采取定点学校接收、相对就近入学的办法,建立和完善工作制度,落实我市务工就业农民子女义务教育工作。”进城农民工子女的义务教育由流入地负责。严格意义上,义务教育阶段是不准跨学区择校的。但庆平希望学校每学年接收的农民工子女的数量是一定的,只有很小一部分家庭条件好的通过找人、花钱等方式将孩子送进去接受城市的义务教育。大部分孩子等到了学龄阶段就会被父母送回家乡,或跟祖辈生活,或寄宿亲戚家进而接受教育,还有的直接被送进寄宿学校。

(二) 社区教育资源利用率低

随着社区功能不断完善,社区在教育上的投入也加大,但很多教育设施却不能被充分利用。例如,社区里的书本的种类和数量有限,图书馆开放时间短暂,租借书本程序复杂,且没有专门的图书管理员,不能满足居民的需求。

(三) 环境适应问题

1 要求的差异导致成绩极端 进入新环境,每个孩子适应能力不同,对自己的要求也就不一样。有的孩子对自己要求很高,也理解父母,用学习报答父母,让父母以后生活得更好,这类孩子一般在班里基本名列前茅。而有的孩子,即使父母对其要求再高,但是由于不理解父母,对学习没兴趣,成绩自然上不去。调查发现,真正喜欢读书的孩子不到20%,80%的孩子认为读书是完成父母交的任务,谈不上兴趣。甚至还存在厌学的情况,但是家长对此不知情。打工者家长对孩子的学习关注度不够,即使意识到了问题的存在,但对于问题的解决策略都是一筹莫展。

2 环境不适导致心理问题 打工者子女进入城市学校的新环境,一切都是陌生的,其本身的勤俭、节约、淳朴的优点和以前的游戏活动暂时没了用武之地。面对城里孩子的多才多艺和丰富的业余生活,农民工子女显得很无措,每天小心翼翼地过着生活,害怕自己会出错,精神压力很大,不敢主动和其他人交流。但是又想要快速地融入到这个集体中去,想得到老师、同学的认可,对于自己一些不理想的方面过分在意。如果这种环境适应期过长无疑会影响到孩子的健康成长。

3 生活单一 文忠苑社区由简朴的农村转变为城市之后,随着外来人口的集聚,社区环境也越来越复杂,治安、卫生等问题也越发突出。家长们担心这种环境会影响孩子的身心健康,于是不放自己的孩子找陌生人玩耍,因此本社区的城市孩子与打工者的孩子基本不相往来,甚至处于隔膜状态。寒暑假是外来务工子女最多的时候,很多孩子会来到父母打工地和父母一起过。会帮助父母一起工作,有的帮父母洗衣,有的在自家的饭馆或排挡帮父母收盘子、洗碗,很少像城里孩子一样去上辅导班或兴趣班。调查中一个女孩说,其实她挺想去学舞蹈也很想去合肥科教馆去看看,但是因为家里很忙而且经济条件也不好,每天要帮父母,没时间也不好意思向父母要钱去。

(四) 亲子隔阂

家长明显感到与孩子的隔阂,但是不知如何去改善。多数女性打工者反映虽然小孩很懂事,但是感到他有事不会主动向家长反映,宁愿和别的小孩说,也不和父母说。即使问孩子,孩子也会躲避。打工者为如何和孩子沟通而苦恼,导致亲子关系紧张、隔膜。

三、解决打工者子女教育问题的对策与方法

(一) 发挥家庭“人生第一学府”作用

提高监护人的素质,确保家庭教育的科学有效性。作为孩子成长的第一导师,父母要以身作则,为孩子树立良好的榜样,营造和谐充满爱意的家庭氛围。日常生活中多与孩子沟通交流,及时了解孩子真实的想法,鼓励孩子积极面对困难,引导其走出困境。孩子最依赖的是父母,父母的支持是他们前进的动力;父母不在身边时,监护人就是孩子最亲近的人,因此监护人要担当起责任,对孩子负责,及时向家长报告孩子的近况,发挥监护人是孩子和家长之间的联系桥梁的功能。

(二) 优化校园学习环境

优化校园环境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创造公平的学习环境。一般孩子都是特别敏感的,每个班的班主任和老师应该了解每个学生的情况,并根据不同的孩子采取不同的方式,赏罚公平,让孩子觉得自己是被重视的,是被公平对待的。二是丰富校园文化活动。现在大部分孩子都是独省子女,父母又不在身边,很容易感到孤独。学校举办一些活动,不仅丰富了孩子们的课余生活,也一定程度上减轻其孤独感,让打工子女与城市孩子间更融恰。

(三) 充分利用社区居委会资源

社区居委会要多开展活动,动员孩子参加,丰富孩子的课余生活。免费开放图书馆,让孩子在知识的海洋中更自由地翱翔,对于有问题的孩子,要组织人员对其进行劝导,对取得好成绩的孩子进行一定的奖励。

(四) 发挥驻区单位合力

文忠苑社区可以运用与高职院校合作的优势,组织社区公益活动,由学校的志愿者开展帮扶活动。也可以和社会上的非盈利性组织合作开展一系列的项目。如安徽职业技术学院的江淮义工联盟的支教小组就在小区开展了支教、爱心书屋、校园文化进社区等活动,为孩子获得更多的学习资源。高校也可以通过暑期“三下乡”活动,对孩子进行一对一帮扶,帮助孩子解决学习问题,给孩子带去更多的关心和快乐。

(五) 消除制度壁垒

由于城乡二元制和户籍制的壁垒,农民工子女不能切实享受城市孩子应有的受义务教育的权利,导致一些学龄儿童不能及时入学。针对这种不公现状,根除缴纳赞助费的现象,政府应加大教育经费投入,简化“四证”办理手续,让打工者子女也能享受城市孩子的待遇。

“百年大计,教育为本”。孩子是祖国的未来,关注解决好打工者子女的教育问题意义非凡,直接关乎少儿一代的健康成长,也关乎文化的发展,社会的进步。

参考文献:

[1] 陆益龙.户籍制度——控制与社会差别[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3.

[2] 陈玉云.流动子女教育问题综述[J].教育探索,2004(2):50-53.

[3] 李金莲.福州市农民工子女教育现状及管理问题的研究——以晋安区8所小学的调查为例[D].福州:福建师范大学,2008.

[4] 何瑞菲.安徽省进城农民工子女教育问题研究——以合肥市一所公办小学为例[D].合肥:安徽大学,2006.

猜你喜欢
打工者子女社区
“无主”打工者受伤谁担责
为子女无限付出,为何还受累不讨好?
与子女同住如何相处?
社区大作战
3D打印社区
农民工子女互助托管能走多远?
在社区推行“互助式”治理
靠违法手段获利的打工者没有生存空间
2015年打工愿景调查
如何积极应对社区老年抑郁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