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化科技体制改革推进宜宾创新驱动发展的调查与思考

2014-04-17 05:06
技术与市场 2014年11期
关键词:宜宾科技企业

于 滨

(宜宾市人民政府,四川宜宾644000)

0 引言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对全面深化改革进行了系统部署。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要突破自身发展瓶颈、解决深层次矛盾和问题,根本出路就在于创新,关键要靠科技力量。当前,宜宾正处于科学发展、加快发展的关键时期,要实现中共宜宾市委四届六次全会确定的“在全省次级突破战略布局中率先崛起,先于全省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关键是要落实好“宜宾创新驱动发展战略”,通过深化科技体制改革,破除一切影响科技创新能力提升和创新活力迸发的体制机制障碍,推动我市经济增长由要素支撑向创新驱动、由资源依赖向科技依托、宜宾制造向宜宾创造转变,不断提升全市经济核心竞争力。

1 宜宾科技创新发展取得的成就及存在的问题

近年来,紧紧围绕“建设创新型宜宾”目标,大力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以增强自主创新能力为核心,以构建区域创新体系为抓手,以保持全国科技进步先进市、建设国家知识产权试点城市和四川省技术创新示范市、创建国家级创新型城市为契机,以实施“六个一”(“六个一”即一基地、一园区、一联盟、一产业、一城市、一高地)科技工程为载体,推动宜宾科技总体发展水平跃上了一个新台阶,有力地促进了宜宾经济持续健康快速发展。一是科技综合实力得到整体提升。2010 年被批准为“国家知识产权试点城市”,2011 年被批准建设“宜宾国家精密模具与特种材料集成制造高新技术产业化基地”,2012 年被省政府确定为首批全省8 个技术创新工程示范市之一,2013年四川宜宾国家农业科技园区获批成立。至2013 年,宜宾市连续三次蝉联国家科技进步先进市,全市国家科技进步先进区县达到8 个。二是科技公共服务平台和创新基地建设不断加强。在企业、行业、社会三个层面形成了层次有序、机制协调的“三方”区域创新体系。截至目前,全市共建有市级以上创新载体219 个。其中,创新型企业65 家、企业技术中心67 个、高新技术企业32 家、高新技术产业化基地4 个、农业科技园区17个、产业技术创新联盟4 个、重点实验室4 个、工程技术研究中心9 个、科技企业孵化器1 家,科技服务平台8 个、科普基地8个。宜宾市和4 个区县被确定为四川省技术创新工程示范活动创建市县(区)。三是产业科技创新成效明显。以丝丽雅集团公司、普什集团公司、惊雷科技有限公司等为代表的高新技术企业和创新型企业,通过不断科技创新,取得飞速发展,成为行业的排头兵。2013 年,全市高新技术产业产值达301 亿元,占工业总产值16.59%。在科技的引领支撑下,2013 年,全市地区生产总值完成1 342.89 亿元、居全省第4 位,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完成633.5 亿元、居全省第3 位。四是产学研合作和创新人才队伍建设不断加强。与中科院等12 个高等院所建立了市校合作关系,开展技术、人才等方面合作,建立了成果共享推动机制。面向全球引进博士155 名、硕士1 235 名,成功入选国家“千人计划”2 人、省“百人计划”6 人,一批高层次人才在先进制造、光电、新材料、节能环保等领域发挥了领军作用。

虽然宜宾市科技体制改革和创新发展取得了一些成绩,但总体而言宜宾的科技创新能力(根据国内外区域科技创新体系研究分析,区域的科技创新能力主要包括六个方面:知识创新能力、技术创新能力、制度创新能力、服务创新能力、环境创新能力。)依然不强,一些制约科技创新发展的深层次矛盾和问题依然存在。一是科技总体投入仍然不足。2013 年R&D 投入占GDP 比重仅为1.34%,反映出创新投入机制、社会创新动力的问题仍较突出。二是科技资源相对匮乏。宜宾高校数量少,仅有宜宾学院、宜宾职业技术学院两所正规大学,科研院所也少,尤其缺乏大院大所、名牌学校,高层次科技创新人才少,高端科技型人力资源缺乏,支撑创新发展的科技供给能力不足。三是管理体制机制不适应形势变化的要求。科技资源宏观统筹不力,尤其是管理多头、重复建设、条块分割、低效利用问题突出,造成创新资源分散和浪费,配置难以优化。科研院所分类改革不到位,存在改革推进措施不衔接、不配套现象。四是企业自主创新能力依然较弱,产学研有机结合的体制机制不健全,企业主导的产学研协同创新格局还未形成。

2 深化科技体制改革,推进宜宾创新驱动发展的总体思路、基本原则和目标任务

2.1 总体思路

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围绕“建设创新型宜宾”目标,全面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以体制机制创新为关键,以企业为主体的技术创新体系建设为重点,以军民融合发展为突破,以推动经济转型升级为首要任务,大力推进理念创新、体制机制创新、科技创新和管理创新,加快建设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用结合的科技创新体系,动员全社会力量,建设创新型社会,推动宜宾发展进入创新驱动、内生增长的轨道。

2.2 基本原则

一是突出重点发展原则。重点发展在国内外具有核心竞争力和特色的高新技术和共性技术;以高新基地和科技产业园区为依托,突出集中集群优势,发挥优先发展区域和领域的带动作用和优势技术的辐射作用,建设能带动新型工业化发展的产业化基地,延伸优势产业链,形成能产生重大集群效应的新型产业带。大力发展新技术、新材料,努力改造传统产业。

二是突出企业主体原则。强化企业发展依靠科技的自觉性,切实发挥企业作为科技投入主体、技术创新主体和成果转化主体的作用,着力提升企业技术创新能力。同时加强产、学、研的结合,建设符合市场经济要求和科技创新规律的创新体系。加强科技成果转化,促进科技成果和技术的经济化、效益化。

三是突出自主创新原则。努力实现从跟踪模仿向自主创新的转变。以应用创新为重点,大力加强宜宾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开发和应用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技术和产品,在积极引进、消化、吸收国内外先进技术和优势产业的过程中努力提升自主产业技术开发能力。

四是持续发展原则。坚持资源开发利用与环境生态保护相结合,着力解决制约宜宾新型工业化、新型城镇化、农业现代化的重大关键科技问题和循环经济中的科技问题,推进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

2.3 目标任务

通过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全面推进科技创新工程,到2017 年,全面建成以企业为主体、以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结合的区域创新体系,保持“全国科技进步先进市”称号,创建国家知识产权示范市和国家创新型城市,显著提高科技进步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实现经济增长方式的重大转变。全市高新技术产业、战略性新兴产业总产值达到1 100 亿元,占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的26%;大中型工业企业研发投入占销售收入比重达到1.5%,科技经费支出占当年本级财政一般预算支出的比重达到1.5%(区县达到1.2%);规模以上企业中拥有研发机构的企业达到20%。培育国、省、市创新型企业100 家,国家高新技术企业50 家。引进培养创新创业领军人才团队10个,企业R&D 科学家和工程师占全社会R&D 科学家和工程师比重达30%;专利申请量年均增长15%以上,授权专利年均增长20%以上,万人发明专利拥有量增加两倍。自主开发创新产品200 个,省部级以上科技成果50 项,国、省驰名商标10件;万元GDP 能耗、二氧化碳排放量均降低15%,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削减5%。到2020 年,全市科学技术综合实力在全省排名前列,进入以创新驱动为主的发展阶段,成为全省科技强市和创新四川的重要支撑点,辐射带动周边区域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

3 深化宜宾科技体制改革、实施宜宾创新驱动战略的对策措施

3.1 充分发挥政府推动作用,建立健全科技创新的体制机制

一是营造政策环境。充分发挥政府促进自主创新的主导作用和市场配置科技资源的基础性主体性作用,逐步建立各行业以科技创新为基础的政策体系。加大政策扶持、资金投入、项目支持、服务帮助力度,充分发挥投资、消费、政府采购等经济政策对自主创新的推动作用,建立科技政策、财税金融政策、贸易政策、金融政策、投资政策、产业政策、竞争政策、教育政策、社会保障政策的协调配套体系,确立科技政策在宜宾市公共政策中的基础性地位。

二是完善创新激励机制。将科技创新工作纳入各级党委政府的双重绩效评价和目标责任考核体系。落实管理、技术等重要生产要素按贡献参与分配的制度,有条件的企业开展股权、期权、分红权等激励试点工作。综合运用分配杠杆、产权分割、社会价值和人才评价等方式。改革和完善科技奖励制度和科技计划管理制度,形成激励人才投身创新创业的制度体系。在推荐市(县、区)级以上党代表、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劳动模范时,要有企业科技领军人才、有重大科技贡献的企业负责人人选,把企业科技投入和科技创新贡献作为人选产生的重要依据。在各级政府组成人选中配备科技管理型干部。

三是创新科技管理体制机制。加强科技创新体系建设、科技资源统筹配置、科技规划及政策落实等方面的宏观统筹,强化对自主创新(研发)、技术引进、成果推广(技术转移)的顶层设计,科学确定年度科技投入方向和重点,促进科技资源优化配置和高效利用。加快建设科技项目信息共享平台,建立科技创新项目信息公开制度,建立科学的项目储备制度和立项机制,完善科技项目管理法人责任制,加强实施督导、过程管理和项目验收,建立健全科技项目和科研基础设施建设的第三方评估机制,建立健全科研经费监督管理机制和审计方式。

四是加大科技投入。建立完善“政府投入为引导,企业投入为主体,风险投入为支撑,银行贷款、上市融资、利用外资并举”的社会化、市场化科技投融资体系,引导全社会加大科技投入,建立财政科技投入稳定增长长效机制。整合市本级财政科技投入资金,明确或调整有关部门和市、县(区)科技投入用于R&D 的比例,增加R&D 支出比重。逐步提高科技成果转化、技术创新驱动、人才引进等专项资金规模。推动金融支持科技创新机制。加大协调区域内各类金融机构向重点科技型企业提供授信额度的力度,支持企业开展技术创新。设立科技金融专项资金,对企业知识产权质押、科技担保、科技保险等融资项目进行贷款贴息等探索。优化宜宾市商业银行科技支行工作环境,开发支持企业技术创新的新模式、产品和服务。鼓励创业风险投资基金、私募股权投资基金投资科技型企业。

五是大力实施创新型城市建设工程。以创建国家创新型城市为牵引,以实施“六个一科技工程”为载体,发挥综合效能,进一步夯实区域创新体系基础,提高科技自主创新能力和成果转化应用能力,提升科技进步贡献率,增强全民科技素质,形成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劳动、尊重创造的良好氛围和环境,全面推动宜宾科技创新再上新台阶和经济社会转型发展。

3.2 强化企业科技创新主体地位,提升自主创新能力

一是强化企业技术创新决策、研发投入、科研组织和成果转化的主体地位。引导企业围绕市场需求和长远发展,将企业科技战略融入经营战略,健全技术创新决策、科研投入、科研组织和成果转化应用的机制,完善以企业为主体,以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相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鼓励和引导企业增加研发投入。积极支持企业创新载体建设和新型研发组织开展科研。

二是鼓励企业创建企业技术中心、工程技术中心等科技研发平台。加强企业研发平台建设,研究制定政策支持龙头骨干企业建设产业技术研究院和重点实验室,大中型企业建立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技术中心、研究生工作站、博士后工作站、院士工作站等。对企业国家重点实验室、国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国家认定的企业技术中心以及科技类民办非企业单位给与资助奖励。鼓励企业与科研机构、高等院校开展联合研究开发,或联合建立技术开发机构。

三是鼓励企业引进消化再创新。支持大中型企业或企业集团利用现有资源,开展关键和共性技术的引进消化、吸收和再创新,实现技术向中小企业扩散。依托临港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国家农业科技园区形成的智力、信息、资金和政策资源,引导市内企业引进高新技术,实现技术创新。

四是加大对中小微企业的技术支持。充分利用中小微企业发展相关扶持资金,对技术新、成长快、潜力大的科技型中小企业,在政府采购、企业融资、创新平台等方面给予重点支持。优化完善小型微型科技企业发展的鼓励机制和发展环境,创造公平竞争的市场环境,促进其健康发展。

五是支持企业加强知识产权的创造、运用和保护。重点支持企业和科研机构进行自主知识产权的新产品研发和推广应用。支持企业和科研机构研制国际标准、国家标准和行业标准。支持企业通过参股并购、联合开发、转让、独占许可、交叉许可等形式,开展专利商业转化,提升科技成果经济效益。鼓励支持科技人才以知识产权等入股创办企业。

3.3 大力推动产业技术创新,促进经济发展转型升级

一是加快高新技术产业基地、园区建设。以临港开发区和国家农业科技园区为核心,充分发挥其对周边的引领辐射作用。大力推动五粮液产业园区、罗龙产业园区等创建省级和国家级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加快建设宜宾国家精密模具与特种材料集成制造高新技术产业化基地,加快推动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积极建设宜宾国家、省级、市级农业科技园区,提升和发展茶叶、林竹、酿酒专用粮、畜牧等特色优势产业,带动现代农业发展。打破行政区划限制,鼓励支持科技创新要素流动,促进科技成果效益最大化。

二是加快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围绕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要求部署创新链,重点发展新材料、新能源、高端装备制造产业,加快培育新一代信息技术、节能环保和生物产业。在新材料领域,发挥金属复合材料优势,打造四川惊雷科技新材料产业园;依托金川电子,发展高性能铁氧体永磁材料、高性能铁氧体软磁材料等磁性材料及器件产业;依托中核建中,打造四川最大、西部领先的锂材料产品生产基地;依托天原集团,重点发展高分子PVC 化学新材料产品。在新能源领域,培育和发展包括核电燃料元件、核技术应用等相关产业在内的主营产业体系,建设国家级页岩气勘查开发利用示范区。在高端装备制造领域,依托三江机械,打造航空管路标准件和通用件产品研发与制造基地;发挥普什集团、惊雷科技、岷江集团等龙头企业的技术优势,发展石油天然气采输装备、页岩气勘探设备、页岩气钻井成套设备、海洋工程配套装备,数控机床、汽车关键零部件装备、轨道交通装备。在电子信息技术领域,依托环球集团、马尔斯公司,推进光电传感器、发光二极管(LED)芯片等光电产品技术研发;依托盈泰光电、普什集团,加快建设3D 包装、新型显示器生产中心。在生物产业领域,以五粮液制药等企业为依托,重点培植特色基因药物,积极应用基因信息技术、重组DNA 技术、微生物发酵和现代化提纯工艺等先进技术,加快推进生物药研制。在节能环保领域,依托五粮液集团,推广包装洗瓶水循环利用、液态酿酒清液、PET 瓶包装等酒类产品环保技术应用与装备制造,重点研发LED 等节能产品;依托惊雷压力容器公司,重点发展三维肋管等节能环保产品。

三是积极运用先进技术改造提升传统产业。大力实施产业创新牵引升级工程,加快以新技术、新工艺、新装备改造提升名优白酒、化工轻纺建材、综合能源、机械制造、绿色食品等特色优势产业。加强运用现代技术创新,大力发展现代物流业、电子商务等现代服务业,培育现代服务业新业态。

四是充分发挥科技在农业发展和民生改善中的作用。围绕农村发展、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加快农业科技创新,加强农业新品种、新技术研发。结合宜宾农业自然条件的特点,培育性状优良、经济效益显著的特色农业新品种,持续开发现代农业新技术,加速农业现代化进程。依托宜宾国家农业科技园区,突出培育科技高地、生态洼地、产业文化展示地效应,为产业发展提供与科技和市场连接的大平台,提升宜宾特色优势支柱产业发展,推动现代农业进程。大力发展关系民生的科学技术,加快推进涉及人口健康、食品药品安全、防灾减灾、生态环境等领域的科技创新,使科技创新成果惠及广大人民群众。

五是大力推动军民融合发展。建立军工企业驻军代表联席会制度,完善支持军工企业产融结合发展政策。充分发挥市域内军工企业的科技优势,整合国防科技工业领域和民用工业领域的创新资源,推动应用领域和基础领域合作,从科技领域、人才培养的融合向合作开发、合作推广、合作应用、合作生产等方面延伸。将国防科技创新规划纳入宜宾市科技创新整体规划,鼓励建立军民两用技术转移和产业孵化中心,推动军民两用技术双向转化。

3.4 完善产学研用协同创新体系建设,推动科技资源开放共享

一是加强科技创新服务体系建设。加强各类技术创新创业中心(孵化器)、产业园区、技术市场和技术成果交易平台建设。重点建设四川省技术转移中心宜宾分中心和高新技术产业科技金融服务中心川南分中心,发挥好宜宾市商业银行科技支行作用,按照专业化管理、市场化运作的模式,建立“发现、筛选、撮合、转化”的服务体系,搭建信息、孵化、投融资、工程化的公共创新服务平台。充分利用临港、罗龙、阳春、农业科技园区等产业集聚、设施完善的优势,探索建立产学研用园区服务中心。建立完善自然科技资源、科学数据、科技信息网络、科技文献、大型科学仪器设备、科研检测等共享平台。建立科技资源共享补贴机制,引导区域内科研院所、高校向社会开放仪器设备、实验室。

二是积极创建技术创新联盟、产业技术研究院。支持宜宾学院、宜宾职业技术学院所属科研机构发展。支持行业骨干企业与高等院校、科研院所合作开展核心关键技术研发和相关基础研究,推动白酒产业、茶产业、机械、模具、装备、电子、新材料、化工化纤、生物医药、现代农业、节能环保等技术创新联盟、产业技术研究院的建设,打造产学研科技合作基地,促进科技成果转化。

三是积极推动市属科研院所改革发展。加快市属部门科研院所政企分开、政事分开,推进科研院所跨区域、跨行业调整整合。进一步深化宜宾市农科院、林科院、农机所等改革,鼓励科研院所领办创办创新联盟或企业集团,分类开展相关技术应用及产业化开发等工作。

3.5 加强人才队伍和创新团队建设,支持科技人员创新创业

一是强化科技人才的对外引进。大力实施人才强市战略,加强对各项人才计划和工程的统筹,加快实施“科技领军人才”“百人计划”“千人计划”等高端人才培养引进计划,培养造就一批高层次科技创新创业人才和团队。依托高等院校、企业车间、科研院所等多个平台,培育多层次、多领域、多元化的科技创新人才。重点引进一批在新材料、新能源、高端装备制造、新一代信息技术、节能环保和生物等领域掌握国际国内关键核心技术的行业领军人物和优秀企业经营管理人才。建立政府支持企业引进培养人才机制,完善招才引智的相关配套政策,给予高端科技人才全方位支持。

二是完善科技人员激励机制。加大财政对科技创新团队建设资金支持,促进创新团队创新创业。建立岗位绩效与薪酬收入相挂钩的分配机制。完善科技成果权属和转化收益分配制度,鼓励科研院所、高校科技人员创办、领办、合办科技型企业。积极探索科技人才以科技成果入股参与企业经营和管理模式。深化科技特派员创业行动。

三是深入实施全民科学素质行动。强化科协在学术交流、科学普及、人才举荐、咨询服务等方面的作用,促进科研与科普紧密结合,推动科技创新成果公开普及。加强科技学会能力建设,支持学术带头人、学科骨干进修深造、学术活动。推进实体科技馆、流动科技馆、数字科技馆建设,构建市、县(区)、乡、村四级科普阵地。加大科普资源开发,推进大众传媒科技传播。

4 深化宜宾科技体制改革,推进宜宾创新驱动发展的保障措施

1)加强组织领导,科学制定政策措施。各级党委和政府要加强创新政策的顶层设计和衔接配合,把科技体制改革作为经济体制改革的重要内容。主要领导亲自抓,分管领导具体抓,各牵头部门和成员单位要主动参与、主动支持各项行动,形成党委领导、政府引导、各方参与、社会协同的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工作大格局。建立完善科技创新工作联系会议机制,定期研究重大问题,制定落实政策措施,扎实推进各项工作。

2)密切分工协作,形成创新合力。坚持产学研用有机结合,建立合作长效机制,充分调动广大科技工作者和全社会参与科技创新的积极性。企业应有专门机构和人员负责科技创新工作。全市各级各部门应强化责任担当,明确责任,建立健全工作协调机制,加强协调联动,推动重点科研任务的落实。

3)明确工作责任,加强督查考核。健全科技创新工作考核评价体系,细化、量化考核标准,加强对区县、部门和企业科技创新工作的目标考核,实行科技创新工作定期通报制度。重视考核结果的运用和奖惩逗硬。

4)强化宣传引导,营造浓厚氛围。大力宣传科技发展的重大成就,深化科技创新体制改革的重要意义、工作进展和先进经验。在全社会树立创新理念,积极倡导尊重知识、崇尚创新,大力营造敢为人先、敢冒风险、勇于创新、敢于竞争、宽容失败的良好氛围。广泛开展科普宣传教育活动、群众性科技创新活动,加强科普基地建设,夯实创新发展的社会基础。

5)突出重点,分步推进。积极培育和建设创新驱动示范县(区)和企业,支持各县(区)在发展战略性高新技术产业、改造提升传统产业、发展现代农业、可持续发展、民生科技等方面开展试点示范,推动示范区县和企业技术创新的体制机制、政策环境和区域创新体系更加完善,从而带动和促进全市创新驱动战略的实施。

[1]胡锦涛.抓住新科技革命的战略机遇大幅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在中国科学院第十六次院士大会、中国工程院第十一次院士大会上的讲话)[Z].

[2]十八届三中全会.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决定[Z].

[3]纳尔逊,温特.经济变迁的演化理论[M]. 胡世凯,译. 北京:商务印书馆1997.

[4]白春礼. 把握科技发展新态势 实现创新驱动新发展[N].中国青年报,2013 -01 -04.

[5]何传启.第六次科技革命的中国战略机遇[J].决策与信息,2012(6).

[6]宜宾市经济社会发展“十二五”总体规划[Z].

猜你喜欢
宜宾科技企业
企业
企业
企业
敢为人先的企业——超惠投不动产
The New Trends in Graphic Notation After 1945
宜宾面塑的保护、传承与创新探讨
科技助我来看云
科技在线
宜宾(外四首)
宜宾豆腐乳毛霉分离及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