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藏中学生心理教育体系的建构*

2014-04-17 06:00归桑拉姆旦增卓玛
教育与教学研究 2014年1期
关键词:藏族中学生心理健康

江 南 朱 丹 归桑拉姆 旦增卓玛 罗 平

(西藏大学师范学院 西藏拉萨 850000)

西藏中学生心理教育体系的建构*

江 南 朱 丹 归桑拉姆 旦增卓玛 罗 平

(西藏大学师范学院 西藏拉萨 850000)

随着西藏社会经济的不断繁荣发展,社会深层矛盾日益突出,成长中的藏族青少年面临着各种复杂的心理冲突和压力。与其他地区相比,西藏地区的生活环境、社会文化环境和学生心理有着自身的独特性,如果照搬内地心理教育模式,可能会面临许多问题和困难。因此,通过整理近年来西藏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研究文献,对存在的问题进行归纳总结,提出建构西藏中学生心理教育的具体目标与任务,并通过积极开展讲座、心理宣传落实到位,学科课程和活动课程相渗透,设立“心灵之约”和“悄悄话”信箱等具体途径,以及通过“家校”合作、“社校”合作有效弥补学校心理教育短板、形成合力的方式,为藏族中学生幸福生活和健康成长奠定基础。

西藏中学生;心理教育;活动课程;家校合作

一、问题提出背景

《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学校德育工作的若干意见》和《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等重要文件中,对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目的、任务、目标都进行了相关阐述,这些构成了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概念的重要内涵。2012年教育部印发的《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指导纲要(2012年修订)》(以下简称“指导纲要”),明确了心理健康教育的指导思想和基本原则、总目标和任务、主要内容、途径和方法、组织实施。西藏自治区人民政府为贯彻《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提出了自治区的实施意见。

随着改革开放和西部大开发的深入,西藏自治区这些年也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传统的生活方式在“走出去、引进来”的思想下受到了很大的冲击。由于交通的便捷化,人口流动日益频繁,必将对相对落后封闭的西藏社会发生前所未有的冲击。在这样的环境下成长的藏族青少年充满好奇、迷茫,既要继承自己的传统文化,又要涉足于现代文明,他们内心充满了矛盾。成长中的藏族青少年将面临日益增长的社会心理压力,难免会出现一些心理问题。如何帮助今天的藏族青少年提高心理素质,增强承受各种心理压力的能力,以迎接西部大开发和知识经济信息时代的挑战?对于这一问题,当前的西藏学校教育很难应付。因此,构建西藏现代学校心理教育体系,全方位、多层次地实施心理教育,对培养藏族青少年以成熟的心理状态来迎接和适应人生的各种变化有着不可忽视的意义,对提高教学质量和教学效率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二、关于心理教育

“心理教育”是一个涉及多维度的复杂概念,当前普遍使用的有:“心理健康教育”、“心理咨询”、“心理辅导”、“心理治疗”、“心理卫生教育”、“心理辅导与教育”、“心理素质教育”等等。心理教育是一个多元复合概念,心理教育既是一种教育思想,也是一种教育制度。从教育学视角来看,心理教育是张扬人性的教育,体现在人的心理、人的潜能、人的德性三方面;心理教育是发展性教育,包括求上心态、自主意识、健全人格三方面[1]。李志认为,心理教育的根本目的就是提高学生总体心理健康水平,使他们具有良好的心理素质,能够以健全的人格和精神来面对人生和社会,以成熟的心理状态来迎接和适应人生的各种变化[2]。通过概念的梳理并结合自身多年的教育教学经验,笔者认为:心理教育就是根据个体心理发展的一般规律,针对学生在不同阶段所面临的各种矛盾和问题,采取多种方法与措施,以维护个体的心理健康与培养其良好的心理素质的一种有计划、有目的的教育活动,从而提高个体心理素质和人格的健全发展[3]。

三、西藏中学生心理健康状况

(一)西藏中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

随着社会经济和文化的迅速变革,社会竞争日益加剧,特别是转型期西部大开发战略的深入实施,对相对落后封闭的西藏社会发生前所未有的冲击和影响,在传统的社会文化环境中成长的藏族青少年不断地在现代与传统之间游走、彷徨,同时也面临着越来越多的社会心理压力。他们的心理健康状况如何?能在传统与现代之间调整好自己的心态吗?教育工作者只有了解西藏中学生心理健康现状,才能更有针对性地构建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体系。

从近年的研究成果来看,全国青少年心理健康状况总体态势良好,有极个别地区情况趋于严重。我国新疆、济南、吉林、深圳的研究者通过《青少年心理健康素质调查表》、《心理健康测验》、SCL-90等测量方式,对本地区青少年心理健康状况进行了测查,结果表明该地区青少年心理健康水平状况总体良好[4]-[7]。2012年汪念念选用中国中学生心理健康问卷(藏汉双语)对1121名藏族中学生进行心理健康状况调查发现:70.3%的藏族中学生存在不同程度的心理健康问题。区内藏族中学生心理健康状况好于区外藏族中学生。男女藏族中学生在心理健康十个因子上除了强迫和焦虑两个因子不存在显著差异外,其他各因子上男生心理健康得分均显著高于女生。初一年级藏族中学生相对其他年级有更多的心理问题。心理不平衡因子的异常发生率最低,其不同程度发生率合计占到55.2%[8][9]。藏族中学生的心理问题的检出率明显高于汉族中学生[10]。根据藏族中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研究者从心理压力与问题行为、跨文化的关系研究发现考试焦虑、学业适应、升学压力、就业压力、生活压力、人际交往压力、传统文化是藏族中学生的主要心理压力和导致问题行为的原因[11]-[13];从年级、性别角度研究发现:初中到高中呈下降趋势,其中初一、初二是心理问题突出的阶段,高中阶段基本保持在一个比较稳定的水平上。各分项发展趋势是:学习问题在初二表现得最为突出;考试焦虑问题在初一和初二表现得最为突出;情绪问题集中表现在初一,性心理问题也是在初一最为明显;适应问题在初一和初二表现最为突出;男生存在问题比例明显高于女生[14]。从以上的研究可以看出,藏族中学生心理健康状况总体发展趋势良好,但还是有一部分学生存在不同程度、不同类型的心理健康问题,特别是有相当一部分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处于临界状态。因此,在西藏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已势在必行。

(二)西藏地区心理教育开展的现状

从西藏自治区中学心理健康教育开展的情况看,全区所有的学校基本上都已开展了心理健康教育与辅导,配备了1-2名兼职心理健康教师;并与内地进行心理健康教育交流,已培养了200多名心理健康教育教师。经过多年的努力,西藏地区中学生的心理问题得到各级教育行政领导和教师们的关注,认识到心理教育是素质教育一个必不可少的部分。各学校已将心理健康教育纳入到学校教育中来,心理健康教育已走进学生的课堂。各个学校都建立了有效干预学生心理问题的机制,对不同心理问题的学生进行不同的心理辅导和干预。充分调动了家长在学生健康教育中的重要作用,也让家长认识到了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作用,并切身地参与到学生的教育当中。心理健康教师的心理学专业知识有极大的提高,也掌握了一定的心理辅导技能。

由于西藏地区心理健康教育起点低、发展慢,致使当前依然存在很多问题:第一,心理健康教育定位不准。与国内其他地区相比,西藏地区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还停留在发展和推广阶段,对心理健康教育的定位不够准确。第二,教师培训体系不健全。目前,西藏地区并没有形成完备的心理健康教育教师培训体系。第三,虽然教育形式多样,但缺乏地方教材。第四,心理健康教育体系不完整。西藏地区的心理健康教育体系存在着严重的缺陷,具有很大的形式化,即使有些地区的体系较为完善,但因为没有很好的利用也就流于形式。因此,建立健全西藏地区心理健康教育体系势在必行、刻不容缓。

四、建构西藏地区心理教育的有效体系

根据西藏地区心理教育开展的现状和藏族中学生面临的问题与困难,深入贯彻落实教育部颁发的“指导纲要”的目标要求,构建减少和避免不利于藏族青少年健康成长和幸福生活的有效体系。以此为出发点,从以下五个方面来进行构建:

(一)西藏中学生心理教育的具体目标、任务

自治区教育行政部门应深入领会“指导纲要”的精神,结合自治区区情制定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的具体目标、任务与内容。具体目标为:通过开展心理教育,使藏族中学生学会学习和生活,能正确认识自我,提高自主自助和自我教育能力,增强调控情绪、承受挫折、适应环境的能力,培养健全的人格和良好的个性心理品质;对有心理困扰或心理问题的学生,进行科学有效的心理辅导,及时给予必要的危机干预,提高其心理健康水平。具体任务主要包括:第一,全面推进素质教育,进一步加强和改进中学生德育工作。通过普及心理学、心理教育等知识,提高全区藏族中学生心理健康水平,从而促进全区中学生形成积极健康的心理品质,避免和减少不利因素对中学生心理健康的影响。第二,学校心理教育的构建主要是培养心理健康、具有社会责任感、实践能力强和具有创新思维能力的藏族中学生,从而为他们幸福生活和健康成长奠定扎实的基础。

(二)西藏中学生心理教育的组织实施

“指导纲要”在第五部分组织实施中作出明确指示:第一,各级教育行政部门要切实加强对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领导,制定规章制度,明确责任部门和负责人,支持和指导中小学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第二,必须大力加强专业教师队伍建设,各地各校要制定规划,逐步配备心理健康教育专职教师,改善目前全区所有的学校仅仅配备了1-2名兼职心理健康教师的状况。第三,大力开展心理教育教师培训。笔者认为西藏自治区心理健康教育教师培训应以西藏大学教育心理研究所为基地,以此在全区中学建立心理健康综合服务体系的支点,培训心理健康教育教师。教师培训采取三级培训:一是建立以县级中学为培训中心的初级心理健康教育教师培训中心,二是建立以地区教育部门为主的中级心理健康教育教师培训中心,三是建立以西藏大学教育心理研究中心为基地的高级心理健康教育教师培训基地。第四,各级教育行政部门要加强指导,增加经费投入,将心理健康教育纳入教育科学研究规划。

(三)开展西藏中学生心理教育的途径与方法

1.学校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途径与方法

第一,积极开展讲座,心理教育宣传落实到位。根据藏族中学生在求学过程中存在的心理冲突和心理问题,可以有针对性地开展心理教育专题讲座。对初一和高一年级的新生面临的学习适应问题可开展“学会适应环境”、“掌握人际关系交往的技巧”等讲座。针对初二年级出现的考试焦虑和学习不良等问题,举办有关学习策略与考前心理调节、学习动机与态度等方面的专题讲座。针对初一新生的情绪问题和性心理问题较为明显的现状,可以举办有关性教育和性心理知识等系列讲座。初三和高三学生的心理压力主要来源于升学,如果不能正确引导,将产生重大的心理包袱,因此应针对学生个人开展“克服心理障碍,积极面对人生挑战”的专题讲座,从而对症下药加强学生的心理自护能力。针对家庭开展“沟通融洽亲子心连心”的专题讲座。学校通过对家庭开展专题讲座,转变农牧区家长“读书无用论”的传统观念,从而帮助孩子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学校针对学生实际情况进行“升学指导、职业指导和自我调节能力”讲座,从而完善育人环境,提高育人质量。从社会角度出发,净化社会文化环境,利用西藏自治区教育类的报纸、电视、广播以及杂志等宣传媒介,通过西藏本土专业教育媒体扩充广大边远农牧区对现代教育发展的了解,从而转变教育观念,营造良好的社会文化环境。学校专门开辟有关青少年心理教育内容的宣传栏,进行潜在课程的宣传,通过不同渠道不同媒介使不同人群受益。

第二,学科课程和活动课程的渗透。课程教学是学校教育教学的主要渠道,也是对学生开展心理教育的基本途径。主要通过音乐课程和体育课程有效渗透心理教育。苏霍姆林斯基曾说过:“音乐教育的目的不是培养音乐家,而是培养人。”音乐课程不同于其他以传授知识为目标的课程,它是以审美教育为核心的课程。藏民族有着自己独特的民族音乐,通过音乐的感化,可以缓解繁重的学习压力,陶冶情操,调节情绪。如:初二学生在学习问题和考试焦虑方面表现最为突出。教师通过营造轻松的音乐环境,选取恰当的教学内容,设计多样的活动方案。从而让学生感受到人与人之间的真情交流,并引导学生树立积极乐观的生活和学习态度。体育运动能促进学生的身心健康,培养学生适应社会的能力。通过体育课程与心理教育课程相结合,在保证学生获得基本的运动知识和运动技能的同时,对学生进行心理干预,使学生理解体育与自信和自尊的关系,学会通过体育运动进行调控情绪的方法,最终使学生形成克服困难的坚强的意志品质。学科教师根据西藏中学生总体的心理健康状况、年级差异和学科特点,发掘教学中的心理教育因素。恰当地把心理教育渗透在教学过程中,开发学生的情感和智力,进而培养学生的优良心理品质。所谓活动性心理教育课程就是根据心理教育的要求,在活动课程中融合心理教育的原理、方法与技术,以学生的直接经验与体验为基础,促进其心理品质发展的教育进程[15]。把活动课程理念融入到集体活动、主题班会当中更具有可操作性。针对初一和高一学生出现的适应问题,开展“以走出个人世界”为主题的集体活动。教师根据初一和高一学生面临的适应问题有针对性地设计集体活动主题。在集体活动中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提高合作意识,同时在活动过程中正确引导学生解决和处理日常人际交往关系。教师通过主题班会解决学生日常学习中面临的考试焦虑、学业适应、学习问题等。通过集体活动和主题班会培养和锻炼学生的心理品质,减少学生问题行为的发生,从而减少各种不利因素对学生心理健康的影响。

第三,设立“心灵之约”和“悄悄话”信箱。从中学生心理特征出发,使用亲切的名称,以减轻学生顾虑,消除学生的不安。“心灵之约”是指导帮助学生解决在学习、成长和生活中出现的问题,排解心理困扰的场所,是学校开展心理教育的重要阵地。心理辅导是一项专业性、科学性很强的工作,它必须遵从青少年心理发展规律,向学生提供发展性心理帮助和辅导。所以,必须配备专业的心理辅导员负责开展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针对学生个体差异,开展心理咨询和预防性心理辅导,使其心理矛盾得到有效解决,个性品质和谐发展,以防止心理问题的产生。“悄悄话”信箱,主要是针对不愿面对面咨询的学生所设置的特殊心理辅导和心理咨询。主要通过来信学生陈述所面临的学习、生活和成长问题,教师通过信件的方式进行帮助和辅导。“悄悄话”信箱的另一个重要的任务就是根据学生个体心理问题进行一对一的个别辅导,对学生出现的问题进行直接指导,帮助其排解心理困难、释放心理压力。对个别有严重心理障碍、心理疾病的学生,通过“悄悄话”信箱及时地发现并转移到正规医学心理诊所治疗。

2.“家校”、“社校”合作的途径与方法

学校开展针对家长的心理健康讲座和心理咨询,帮助家长树立正确的教育观念,使家长了解和掌握孩子青春期的成长特点以及心理教育的方法,加强亲子沟通,以积极健康的家庭环境影响孩子。同时学校要为家长提供促进孩子健康发展的指导意见,共同协作解决孩子在成长过程中的心理问题。学校要加强与企事业单位、公共文化机构、社会团体、街道社区以及青少年校外活动频率比较高的场所保持联系和合作,组织开展有利于青少年身心健康的文艺娱乐活动,拓宽心理健康教育的途径。

通过“社校”、“家校”合作开展心理教育,有利于提高家庭教育的质量,更有利于学生生活实践和自理能力的提高。一方面,家庭环境是学生成长的基础,良好的家庭环境是学生形成良好心理品质的关键之一。青少年的心理健康问题,尤其处于青春期的许多问题都与家庭教育环境紧密相关,如:家长过高的期望导致学生的升学压力和学习压力等。要培养学生健康心理,促进学生健全人格发展,就需要“家校”密切合作。因此,大力加强“家校”合作,把心理教育延伸到家庭中去,积极向学生家长宣传心理教育知识。通过“家校”密切的联系、沟通和配合,最终达成一致性共识,为学生成人成才营造一个良好的学习生活环境。另一方面,随着现代信息传媒的不断革新,学生接受信息的方式趋于多元化。为了让学生能够及时适应社会,为将来的生活和工作做好准备,学校应积极主动组织学生参加各种社区活动、工作体验、换位生活体验等社会实践活动。通过社校合作使学生在社会实践中磨练自己,锻炼自己分辨是非的能力,提高抵抗不良思想和行为诱惑的能力,培养独立生活、学习的能力,从而完善和健全人格。

充分调动学校、家庭和社会的力量,使其形成强大的正能量,促进学生朝着健康的方向发展。如果三者不能达成一致的共识,则会削弱学校对孩子心理教育的影响和作用。所以必须统筹家庭、学校和社会环境,形成围绕学生心理教育的网络系统,使学生心理教育工作成为整个社会关注的问题,实现学生心理环境的整体优化。

综上所述,建构西藏中学生心理教育体系:首先,要有教育职能部门的高度重视和政策扶持,通过制定切实有效的教育政策,科学引导教师正确认识心理教育的重要性。其次,通过学校心理教育的有效实施,有利于学生通过各种有效渠道解决自身学习生活中遇到的困难,减少学生问题行为的发生。最后通过“家校”合作、“社校”合作有效弥补学校心理教育短板,通过有效合作使其形成合力,有利于学生身心和谐可持续发展,为他们健康美满的生活奠定坚实的基础。

总之,全面实施“以生为本,全面发展”的素质教育,就要切实有效地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提升教师的业务水平和教育理念,从而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发展,提高全体学生的心理素质。有效开展心理教育的途径多种多样,但必须要符合学生自身的需要和学校实际情况。注意发挥多种途径和方法的综合运用,这是新形势下科学有效可持续发展的必由之路。

[1]沈贵鹏.什么是心理教育——基于教育学反思[J].教育理论与实践,2001,(7):51-55.

[2]李 志.心理教育的目标和心理健康的特征[J].学科教育,2004,(1):43-44.

[3]罗桑平措.论西藏实施中小学心理教育的模式[J].中国民族教育,2000,(6):32-34.

[4]沈德立,马惠霞,白学军.中国青少年心理健康素质调查研究[J].天津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5):71-75.

[5]鲁燕霞,刘 萌,潘 芳.济南市青少年心理健康素质状况调查[J].山东大学学报(医学版),2009,(7):117-121.

[6]徐默远.长春地区高中生生活事件、应对方式、社会支持对心理健康的影响研究[D].吉林大学,2010.

[7]林赞歌,邓远平.新时期青少年心理健康状况调研报告——基于对厦门市3000多名青少年心理健康状况的实证研究[J].中国青年研究,2011,(6):43-46.

[8]汪念念.藏族青少年人格特质与心理健康状况[D].西藏大学,2012.

[9]马慧芳,罗 平,马海林,汪念念.藏族中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J].中国心理卫生杂志,2012,(5):399-400.

[10]贾晓波,高 平.231名藏族中学生心理健康状况的调查研究[J].民族教育研究,2000,(1).

[11]马海林,罗 平.藏族中学生问题行为状况调查与分析[J].西藏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4):154-159.

[12]贺会勤.西藏学校教育的新课题——心理健康教育[J].西藏大学学报(汉文版),2002,(4):70-73.

[13]罗 平,索 达.藏、汉中学生心理健康状况调查[J].健康心理学杂志,2001,9(2):94-96.

[14]贾晓波,高 平.231名藏族中学生心理健康状况的调查研究[J].民族教育研究,2000,(1):80-83.

[15]沈贵鹏.活动课程的心理教育价值——关于活动性心理教育课程的思考[J].教育科学,2002,(6):17-20.

(责任编辑:李文玉)

On Psychological Education System Construction for Middle School Students in Tibet

Jiang Nan Zhu Dan Guisang Lamu Danzeng Zhuoma Luo Ping

(Normal College of Tibet University, Lhasa, Tibet, 850000, China)

With the unceasing development of economy in Tibet,deep social contradictions become increasingly prominent.The growing Tibetan adolescents face all kinds of complex psychological conflicts and pressure.Compared with other regions,the living environment,social cultural environment and the students' psychology all have their own uniqueness in Tibet.If copy the mainland psychological education model,teachers may be faced with many problems and difficulties.Therefore,by teasing out the research literature of the middle school students' mental health education in Tibet in recent years,the paper summarizes the existing problems and puts forward the construction goals and tasks of Tibetan middle school students' psychological education.The purpose is to lay a solid foundation for the Tibetan students' happy life and healthy growth through actively delivering lectures,psychological propaganda to make sure its practice,the interpenetration of the subject curriculum and activities curriculum,the establishment of “Listen to Your Heart" and “Whisper" mailbox and other specific ways,as well as through “home-school" cooperation,“school-community" cooperation which can effectively make up the deficiency in school psychological education and contribute to form jointed efforts.

Tibetan middle school students;psychological education;activity curriculum;home-school cooperation

2013-07-22

2010年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青年项目“社会变迁下的藏族青年问题研究”(编号:10XZJCXLX001)。

江 南(1988—),男,西藏大学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民族心理。

罗 平(1952—),男,西藏大学教育心理研究所所长,教授,硕士生导师。研究方向:教育心理学。

G44

A

1674-6120(2014)01-0037-05

猜你喜欢
藏族中学生心理健康
心理健康
心理健康
心理健康
心理健康
2022年高考,《中学生数理化(高中版)》高考理化与您同行
占豫虹
The Light Inside
《发明与创新·中学生》征稿啦
藏族对茶叶情有独钟
藏族度量衡起源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