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尔库塞如何解决科技异化

2014-04-17 06:57尹张源
晋城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14年5期
关键词:否定性马尔库塞感性

尹张源

(武汉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武汉 430072)

马尔库塞如何解决科技异化

尹张源

(武汉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武汉 430072)

科技异化思想是马尔库塞思想的一大亮点。为了实现人类幸福,马尔库塞从审美和艺术的角度提出了3种解决科技异化的路径:从个体心理层次培养个体幸福意识的微观渗透法;营筑审美之维的宏观建构法以及将解放自然与拯救社会相结合的二维合一法。

马尔库塞;科技异化;幸福;审美

20世纪50年代以来,在新科技革命的催化作用下,工人阶级的劳动条件和生活水平明显改善。但60年代后,法兰克福学派的主要代表人物马尔库塞认为,科学技术在满足人们需求的同时,也间接地带来了社会和人的异化。他对科技异化的理解主要包括:科技异化使个体被现行统治的种种现象迷惑并产生虚假的幸福意识,这种统治忽视了原子化的个人存在,压抑了人的本能和爱欲;科技异化使高层文化的本质发生变化,丧失其超越性和批判性;科技异化使科技作为统治工具,渗入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导致自然与社会的共同沦丧。为此,可以借助以下方法克服科技异化,即:微观渗透法、宏观建构法、二维合一法。

一、微观渗透法:培养个体追求幸福的意识

随着社会发达程度的提高,大众被科学技术带来的便利生活所诱惑,物质上的满足带来的虚假“幸福意识”忽视了个体的存在价值,使个体否定性和批判性不断丧失,蜕化为统治者的迎合者。

(一)不幸意识的产生

发达工业社会的科学技术通过控制消费达到控制人们行为的目的,这种科技异化导致了单向度。在马尔库塞看来,对无产阶级进行基本压抑是维护资产阶级统治的需要,但是资本主义的统治已扩展到个人的灵魂深处,将人变成了资本主义现实原则的驯服臣民,并助长了“虚假消费”,带来了额外压抑。因此,唤起人们的不幸意识是实现个体幸福的第一步。在工业社会的最发达地区,人们同统治制度的协调与和解已达到了前所未有的程度。这个单向度的社会制度会培育特殊的需求,使人们无法表达内心的真实述求。但一个多向度的社会制度会保存私人经验和公共经验之间的区别,允许人们理智并批判地思考自己的需求。这种批判能力的消失正是不幸意识产生的根源。

马尔库塞认为,技术的进步并没有解放全人类,而只是创造出有利于资产阶级进行社会控制和创造社会团结的新的、更有效的形式。劳动生产率的提高带来了不断增进的整合和公民服从。这种整合使社会需要悄无声息地变为个人需要,使得社会控制的加强不是通过剥夺人的劳动力,而是通过剥夺其理性,使个人看不清自己受支配的生活的真正实质,现实原则战胜了快乐原则。但这种战胜是暂时的、不稳固的。

(二)个体幸福离不开批判意识

在发达的工业社会,幸福一开始就被功利化了,无产阶级对生活的满足感实质上是受控制和约束的,这种满足感被隐形地植入社会生产生活中。统治者只关心无产阶级创造的财富,而无视其精神文化生活。人的本能是力比多,而劳动是非力比多,人感到不快是因为所从事的工作都是非力比多。在《爱欲与文明》中,马尔库塞指出,“在这个世界上,人类生存不过是一种材料,物品和原料而已,全然没有其自身的运动原则。这种僵化的状况也影响了本能,对本身的抑制和改变。原来的动态本能现在变为静态的了,自我、超我和本我之间的相互作用凝聚了机械反应。超我的僵化伴有自我的僵化,它的表现就是在不恰当的时间和地点产生了僵化的性格和态度。”①

压抑的社会扭曲了人的本质,忽视了人性的根本需求。丰裕的物质产品带来的“幸福”只是表面,是资产阶级统治的手段。发达资本主义统治者利用劳动和商品对工人阶级进行压制和统治不只是经济方面的,还包括意识形态或心理的。这种由外入内的统治使人们一味追求物质享受,不再有精神追求,心理上变得麻痹消沉。这种统治的结果在马尔库塞看来,反映出一种新顺从主义。这种顺从主义源于无产阶级自我意识和批判意识的消失,严重影响到个人的幸福。

异化劳动直接导致个人批判性的消失,这种方式使人们误将工作中收获的快乐当成真正的幸福。“解放爱欲的力量”被困于“被压抑、被僵化的人和自然中”。因此,真正有意义的劳动应是劳动者在社会活动中不断地肯定自我而不是丧失自我的活动。在马尔库塞看来,幸福不仅是个人的主观状态,更是个体的一种实实在在的自由和满足。因此,实现个体幸福的最佳途径是恢复个体内心的否定性意识和自我意识。

(三)实现个体幸福的途径

“发达资本主义进行的社会监督的规模是空前的,这一监督直接深入到实存的本能和心理的领域,在这种情况下,发展合理而独立的自我意识就具有重大的政治意义。”②不幸意识的产生根源于额外压抑。马尔库塞多次把感性革命看成是解决科技异化、征服不幸意识的一大途径。他认为,科学和技术一方面是资产阶级统治的工具,另一方面也具有自身的超越性和否定性,技术的进步带来的是合理性的翻天覆地的改造。他主张不幸意识的征服应该从细微处着手,“因为征服和改造世界发生在生活的法则和秩序中,而哲学则让这种生活的法则与秩序服从另一种具有不同法则与秩序的“完美生活”,从而超越它。”③在他看来,征服不幸意识、实现社会解放就要建构人的本能。为此,马尔库塞提出了新潜能的思想,包括培养新感性、塑造新想象力和构建新理性。

马尔库塞认为,要建构人的本能,必须进行感性革命。新感性可以唤起真正的需要,可以消除本能中的攻击性和破坏性;也可以使科学技术“艺术化”,消除技术的“中立性”和工具性特征,使其审美化。与此相伴随的必须是社会物质方面和知识方面的重构,革命创造的将是崭新的审美氛围。“新感性,表现着生命本能对攻击性和罪恶的超升。”④

新理性作为一种否定性思维,并没有遗弃技术,它体现一种追求自由的解放力量。正如古典唯心主义美学认为的那样:“艺术的真理就是通过自己与理性的和解,去解放感性。”⑤马尔库塞使理性与幸福、本能联合,把这种新理性“感性化”,成为艺术化的技术理性,或称为“满足的逻各斯”,同工具理性相比,他又称其为历史合理性。⑥

新想象力虽然是感性的、被动的,但却有其创造性。它可以帮助劳动中的人们构想美好社会,这有利于激励工人阶级的斗争意识。在这一问题上,康德认为,审美功用要想在重构文明中发挥决定性作用,就必须使想象力成为心灵的核心能力,使美成为“人性的必要条件”。为达到这一效果,就必须使感性成为制定普遍适用客观秩序的标准。只有这样,感性的认知作用才不会被弱化。

艺术在它所创造的所有东西中,都证明着辩证唯物主义的真理。意识的变革不能只局限于发展政治意识,而要追求人的全面提高。新潜能有利于将感性、想象力和理性从剥夺人的统治中解放出来,从而达到实现个体幸福的目的。

二、宏观建构法:营筑审美之维

马尔库塞将艺术作为一种反抗资产阶级高度统治的形式,并试图借助“幻想”建立“无意识”。受阿多诺美学思想的影响,马尔库塞认为艺术解放的途径不在于其内容,而在于艺术的审美形式。在他看来,正是资本主义文明侵蚀了高层文化的否定性特征,因此必须竭力恢复高层文化的本质,争取解放。同时将解放的希望寄托在未被资产阶级同化、尚有批判意识的受压迫的社会底层人民和青年知识分子所组成的“新左派”身上。“大拒绝”这种运动与压抑的社会文明针锋相对,是关于本能的、爱欲的解放,是以感性解放为核心的、旨在改变日常生活的新生活运动。

(一)高层文化的消失

文化的否定性直接对应着肯定性。高层文化在前资本主义时期以其明显的超越性和否定性得以发展。但在发达工业社会,这种超越性和否定性逐渐被遗失和消除。高层文化否定性特征的消失使得文化丧失了前进的动力。马尔库塞认为,肯定性文化始终与统治阶级的利益保持一致,否定性文化却旨在追求最真实的人类需求。他对前者持批判态度,认为只有否定性文化才能促进社会进步。肯定性文化不仅禁锢了人们的精神世界,而且还促进了对大众文化与政治思想的整合。

但“艺术的肯定力量,同时也是否定这种肯定的力量。”⑦在前技术理性时代,传统的文学艺术常常表现出与社会生活相对立的一面,而发达工业社会的艺术则“不再想象另一种生活方式,而是想象同一种生活方式的不同类型或畸形,他们是对已确立制度的肯定而不是否定”。⑧这种肯定性的势力愈发壮大就愈发说明否定性文化的重要性。但如何发掘出肯定性文化的否定性特征,值得我们深入探讨。只有保持文化的否定性,才可以保持文化本身的活力和真善美,才能够让人们清楚认识到自身的处境和社会地位。

可见,肯定性文化和否定性文化对社会发展具有截然不同的作用。肯定性文化旨在维护资产阶级的一切统治(无论合法与否);否定性文化则弘扬有利于人类长远发展的统治,摒弃戴着面纱的资产阶级的残酷压迫。马尔库塞认为,无论文化的否定性采用何种载体或形式,它都应塑造一种超越现状的形象,因为文化在本质上就是“对现状的抗议”。因此,当我们把高层文化变成资本主义社会生活的一部分时,这种文化便失去了艺术的否定性。马尔库塞指出,保持文化的否定性是艺术的真正价值。这种价值表现在文化与社会规范和体制保持不妥协的批判距离。“如果我们要永远幸福,那么,除弘扬(否定性)文化外,我们别无他途。”⑨因此,审美之维是建构否定性文化和非压抑性文明的必由之路。

(二)审美之维的建构

从现实的技术世界看,科学技术是控制人、自然及社会的主要手段。在其统治下,人处于压抑、异化、痛苦之中,技术理性使社会生产过程的物化现象变成控制人类社会生活的工具。为此,建构审美之维变得越来越有必要。审美之维试图将感性和理性相结合,关键在于用感性的眼光看待理性,它在两者中发挥着调解作用。在康德看来,审美之维只是一个可以将感性和理智结合起来中介。席勒也曾在《审美教育书简》(1795年)一书中,试图借助审美功用的解放力量,达到重建文明的目的。

建构审美之维,一方面要维护文化的否定性及其与现实生活相对抗的批判性;另一方面要坚持艺术的美学形式,加强艺术与现实的结合,培养艺术破解现实的能力,努力使异化劳动从现实原则的压迫中解放出来;再次,要发展人的新潜能,不断坚持新感性与新理性、新想象力的结合,从内在本质上改变人的本能。美育是审美之维的一种表现,它将审美之维外化为审美活动,并力求以这个过程对现实的、感性的人产生影响和教育。审美之所以能发挥作用,是因为每个人都先验地具有追求崇高境界的本能,在巨大的痛苦面前,崇高的境界被现实的痛苦映衬,经撕裂而显露。

通过审美之维的构建,感性和理性得以恰当地结合起来,但审美侧重于在人的意识中发挥作用,要真正解决科技异化带来的难题,还要学会将解放自然和拯救社会加以结合。

三、二维合一法:解放自然,拯救社会

马尔库塞的新感性是指个体感官的解放,而这恰恰是社会普遍解放的基础和前提。在马尔库塞看来,自然不仅仅意味着人类生存的环境,更意味着一种人类生存的状态。只有解放自然,才能将社会从现实原则中拯救出来。

(一)为何要解放自然

解放自然包括属人的自然和外部自然。科技异化对人的压迫要求我们必须解放自然。在资本主义社会中普遍盛行的快乐和幸福都是对自然的超越和压抑。这种快乐和幸福是资产阶级有意识调解的结果。在这种压抑下,人的本质并不健康。

面对科技异化,弗洛姆将异化看成一种心理体现,一种人与自然关系的异化。存在主义者萨特认为现代异化表现在丰裕社会之匮乏、自由之中的不自由、“人对自己的不关心”3个方面。对此,马尔库塞指出,在这个社会中,科学技术的超越、保持事物的自然属性和社会现象的并存必须保证解放自然和拯救社会的结合。在马尔库塞看来,自然是社会的一部分,⑩因为自然是人的生存环境,而社会是人活动的产物。但对自然的解放并不意味着回到前工业社会,而是通过对科学技术合理适度地利用从而使人与自然从科学技术的压迫中解放出来。但资本主义社会公众“所有的快慰和幸福,都出自超越自然的能力。在这种超越中,对自然的征服本身,附属于人的存在的解放和人与自然的和平共处。”○11自然的解放,就是重新恢复自然中触动生命的力量,即重新恢复在那种徒劳与永无休止的竞争活动中不可能存在的感性的审美性能,因为正是这些审美的性能揭示出自由的崭新性质。(12)

(二)如何拯救社会

解放自然是拯救社会的一部分,但仅靠解放自然是不够的,卢卡奇曾在《历史与阶级意识》中指出,“社会的发展意味着人类自我意识和自律的不断增长。”人类生存的两种状态是自由和自然,在作用范围上,自然不同于自由,自然会受到自由的约束。而审美之维作为自然和自由过渡的中介,要实现自由的社会就必须塑造人的新本能。这种新本能的塑造必须通过审美和想象,因为资本主义社会科学技术的统治使人变成了“空心人”、无个性的单面人。这种由物质过程引起的人的异化使人不能正常表达爱欲。艺术作为一种意识形态,它反对既存的社会。在这个世界中,它仍将保留着自身的超越性,是自律的。从工具理性的物化意识中挣脱出来的意识革命,能清楚地认识到工具理性的危害及人类前进新方向的个体的觉悟问题。它为异化的人在现存社会的压迫中营造了一个独立的精神世界和想象空间,因此,拯救社会必须依靠艺术。因为“艺术通过让物化了的世界讲话、唱歌、甚或起舞,来同物化作斗争。”(13)

马尔库塞认为,现行制度框架之内的人,始终处于科技异化过程之中,不会首先觉悟,必须通过被教育。艺术对现实的批判正是通过审美形式重建人们的意识达到的。在这个重建中,审美将实现对生活世界的改造。美,就会成为他们自由的一种基本性质。(14)在这一点上,先觉悟者必定是制度外之人,或那些脱离了异化劳动过程的人。只有这些能“瞻前顾后”的人才能脱出异化意识。可见,在马尔库塞的观念中,要拯救社会也必须通过艺术。

在发达资本主义社会,科技异化带来了人和社会的单向度。为此,马尔库塞提倡用艺术和审美消除技术的功利性、攻击性。在他看来,马克思主义的美学理论忽视了人的主体性,而这恰好与艺术的政治功能相违背。他认为,艺术是解决政治问题的一条可行性途径。但是艺术上完成的解放总是与幻想的乌托邦联系在一起,这种途径虽然源自严重的社会问题,但由于工作重点在于人们的内心和本能,因此在实施的过程中具有不可预测性和不可把握性。但是面对21世纪社会中存在的各种问题,诸如官员腐败、社会道德沦丧等问题,马尔库塞这一解决科技异化的路径是值得我们借鉴和吸收的。

注释:

①马尔库塞:《爱欲与文明》,上海译文出版社2012年版,第89页。

②马尔库塞:《反革命与造反》,载《工业社会和新左派》,商务印书馆1982年版,第130页。

③马尔库塞:《审美之维》,三联书店,1989年版,第92页。

④马尔库塞:《审美之维》,三联书店,1989年版,第106页。

⑤马尔库塞:《审美之维》,三联书店,1989年版,第54页。

⑥傅永军、王元军等:《批判的意义:马尔库塞、哈贝马斯文化与意识形态批判理论研究》,山东大学出版社,1997年版,第108页。

⑦马尔库塞:《审美之维》,三联书店,1989年版,第168页。

⑧马尔库塞:《单向度的人》,上海世纪出版社第2008年版,第48页。

⑨马尔库塞:《审美之维》,三联书店,1989年版,第44页。

⑩马尔库塞:《审美之维》,三联书店,1989年版,第131页。

(11)马尔库塞:《审美之维》,三联书店,1989年版,第100页。

(12)马尔库塞:《审美之维》,三联书店,1989年版,第132页。

(13)马尔库塞:《审美之维》,三联书店,1989年版,第257页。

(15)马尔库塞:《审美之维》,三联书店,1989年版,第127页。

[1]马尔库塞.单向度的人[M].上海:上海世纪出版集团,2008.

[2]马尔库塞.爱欲与文明[M].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2012.

[3]Herbert.Marcuse:AEssay On Liberation[M].Boston:Beacon Press,2000.

[4]哈贝马斯.作为意识形态的技术与科学[M].上海:学林出版社,1999.

[5]鲍德里亚.消费社会[M].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1989.

[6]周金华.马尔库塞的社会主义:从科学走向乌托邦[J].武汉大学学报:人文科学版,2003(6).

[7]杨乐强.试论“西方马克思主义”的资本主义同化理论[J].马克思主义研究,1998(5).

How Could M arcuseSolve theAlienation of Scienceand Technology

YIN Zhang-yuan
(School ofMaxism,Wuhan University,Wuhan 430072,China)

Alienation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is one of the highlights during Marcuse’s lifetime.In or⁃der to achieve people’s happiness,he put forward three ways from the aesthetic and artistic angles in order to solve the alienation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themicro osmosismethod——rooting from individual’s psycho⁃logical level so as to develop their awareness of happiness;themacro construction method——building a aes⁃thetic dimension of the world;and two-dimensional combination method——integrating nature-liberation and social-rescue.

Marcuse;alienation ofscience and technology;happiness;aesthetic

B505

A

1674-5078(2014)05-0060-04

10.3969/j.issn.1674-5078.2014.05.018

2014-05-24

尹张源(1991-),女,山西运城人,在读硕士。主要研究方向为国外马克思主义。

猜你喜欢
否定性马尔库塞感性
感性工学在服装设计中的应用
“单向度的人”与“君子不器”——比较视域下马尔库塞与孔子的技术理性批判
黑格尔哲学之于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意义
分析网络新闻的感性面对及思考
崇尚感性意味着什么
从《单向度的人》解读马尔库塞的社会传播观
国内马尔库塞美学思想研究的阶段性考量
感性的解放与审美活动的发生——对马克思一个早期思想的引申
论罗素和迪莫斯关于“否定性事实”的观点差异
西方现代性背景下的东西方马克思主义文化观比较——以二战期间毛泽东、卢卡奇、马尔库塞文化观为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