扩招以来我国高职人才培养模式的转型分析

2014-04-17 07:05杨明亮
教育与职业 2014年36期
关键词:院校高职发展

杨明亮

实施高等教育扩招政策以来,我国高职院校发展迅速,截至2011年,具有普通高等学历教育招生资格的高职院校数量达到1276所,占普通高等学校总数的60%,而“2011年全国普通高职院校招生325万人,占普通高等学校招生总数的47.7%”,①高等职业教育从十年前的规模扩张阶段进入内涵建设和质量提升的阶段。人才培养模式是高职院校建设的落脚点,总结扩招以来不同时期高职教育人才培养模式的不同特征,分析其转型原因,对未来高职教育的发展有重要借鉴意义。

一、不同发展阶段高职教育人才培养模式的特征

1.探索与试验阶段(1990—1997年)。我国高职教育以短期职业大学为起点,直到20世纪90年代初期仍发展缓慢。发展高职教育的基本方针在1994年全国教育工作会议上被确定为“三改一补”,此阶段高职院校在办学目标上没有准确的定位,或是本科院校的“压缩版”,或是中等职业学校的“膨胀版”。此阶段高职教育的研究成果主要反映在研究者对高职教育的内涵、发展动因及其定位等宏观认识上。高职院校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以介绍国外的办学模式为主,如加拿大的“CBE”模式、德国“双元制”模式、日本的“三明治”模式等。高职院校在办学中更加重视实践教学环节的设计,开始探索学校与企业的合作之路。

2.规模扩张基础上逐渐定位阶段(1998—2005年)。1998年我国颁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教育法》和《中华人民共和国高等教育法》,分别确立了高职教育的法律地位,明确了高职教育是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1998年教育部提出了多形式、多模式、多机制和深化改革即“三多一改”的指导方针。扩招政策制定后,国家决定在1999年高校招生计划中大规模安排10万人计划专门用于高职教育的招生,高职教育从此进入规模扩张阶段。2000年《教育部关于加强高职高专教育人才培养工作的意见》揭示了我国高职教育人才培养模式的六条基本特征:一是以培养高等技术应用型专门人才为根本任务;二是培养人才的专业知识、技术能力、职业素质,以技术应用能力为主线;三是课程和教学内容体系突出“应用”特征;四是实践教学在培养方案中占有较大比例;五是“双师型”教师是关键;六是学校与社会各行各业及用人部门相结合,理论结合实践是人才培养的基本途径。②此文件提出的高职院校人才培养模式的六条基本特征成为高职院校发展的纲领性文件。此后的2002—2004年,教育部先后召开了三次教育经验交流会,确立了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走产学研结合的高等职业教育发展之路。高职院校结合中国的实际情况形成我国的人才培养模式,主要有产学研结合人才培养模式、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以就业为导向的人才培养模式、双证书制度等典型的人才培养模式。

3.示范引领下开展内涵建设阶段(2006—2011年)。2006年教育部发布了《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引导高职院校强化办学特色,全面提高教学质量。2006年我国开始实施“国家示范性高等职业院校建设计划”,制定了高职教育精品课程评审标准,并投资建设校内外实习实训基地项目近百个,截至2009年年底,已累计建设高职国家精品课程800余门。国家在“十二五”期间,进一步推进示范建设和骨干校建设,并于2011年启动了40所国家骨干校建设。通过“国家示范性高等职业院校建设计划”的实施,示范性高职院校在校企合作、工学结合教学模式改革上取得了突破性进展,带动了全国高职院校的改革与发展,内涵建设成效显著,初步确立了一条符合我国国情、适应我国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需要的高职院校建设发展之路。

2012年全国多个高职学校和省份公布了高职教育人才培养质量报告,2012年7月公布了国家版的《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质量报告》,成为高职院校质量提升的重要标志。高职教育人才培养模式有了进一步的发展和创新,呈现多元化的发展趋势,各地高等院校也结合区域经济和行业特点,探索适合自身的人才培养模式。2010年全国高职高专校长联席会议编辑的《高等职业教育改革案例选编》介绍了各地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经验,人才培养模式在“六大基本特征”的基础上突出了实践性和行业针对性。

二、人才培养模式的转型的原因分析

1.大众化进程中我国高职教育发展需要经过从规模扩张向内涵建设转变的路径。我国高职教育于20世纪90年代初期起步,教育行政部门通过一些试验性政策引导高职院校的发展。当时我国的高等教育属于“精英教育”,高等院校的入学率低,就业压力小,还没有真正实行“职业教育”。学科本位的传统大学模式成为当时高职院校的主要参考对象,有的高职院校以升本为目标,将摘掉高职的帽子作为发展的成就。学科本位的人才培养模式重理论知识的学习,轻实践实训环节的教学。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新型行业所需的技能型人才越来越多,高等教育人才培养模式与社会衔接不顺畅。扩招政策实施以后,随着我国高等院校分层分类发展趋势逐渐明晰,精英教育与职业教育齐头并进,高职院校的办学定位逐步摆脱传统学科本位培养模式的影响,形成人才培养模式的“六大特征”。20世纪最后十年,高职教育的发展与国家经济发展相比还较慢,经济的迅速发展强烈要求高职院校满足行业和企业发展的需要。2006年以后,高职院校深化改革,形成多元化、有特色的人才培养模式。

2.国家政策的推动促使高职院校为获得经费支持而开展质量提升工程,注重办学模式和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由于国家政策的引导,我国高职教育在不同发展阶段有不同的发展程度。高职院校开展内涵建设,是由于有国家示范高职院校建设政策,以及精品课程、实习实训基地项目建设等质量工程的支持。同时,国家开展高等职业院校人才培养工作评估,制定了《高等职业院校人才培养工作评估方案》(教高[2008]5号)。一方面,国家政策引导高职院校的发展;另一方面,有了中央财政经费的投入以及政策的保障,我国高职院校办学的积极性得以调动,一些经济发达地区的示范性院校生均拨款经费都有中央和地方的投入,高职院校的自主发展意识增强,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力度加大并不断在建设和发展中凝练特色。近十年来,我国示范高等职业院校探索适合自身发展的特色人才培养模式,保证了学校的发展空间。虽然由于生源竞争,高职院校的生存空间不断受到挤压,但有的国家示范高职院校招生分数线不断上升,如广州番禺职业技术学院近几年的投档线都超过省二本B线,武汉铁路职业技术学院由于武汉市近几年高铁和地铁建设项目,招生线也达到省二本线。另外,经费投入的差异也导致经济欠发达地区高职院校发展的不平衡,这也是今后要调节的重要问题。高职教育是承担大众化教育的重要途径,要确保每个地级城市的高职院校在生源竞争中有生存空间,积极引导高职院校服务区域经济和三农建设,避免走大城市集中的路线。

三、高职教育人才培养模式继续深化改革的三个着力点

1.构建现代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形成上下衔接的高职教育层次。2011年年底,教育部将高职高专处从原来的高等教育规划司划归职业教育与成人教育司,这是近年来高职教育行政管理的一大变化,反映出高职教育的“职业性”和“应用性”特征,主管司局的调整为构建现代职教体系理顺了行政管理关系。职教领域内的各种资源开始了体系化的整合,“中高职衔接”成为最热话题,一些省市允许中专生、职高生、技工生参加高职院校的自主招生考试,这种向下衔接为“三校生”的深造提供了便利。向上层次的打通也会迈出改革的步伐,根据国际教育标准分类,随着科技的发展,高职教育将逐渐发展至本科层次甚至研究生层次。高职教育作为一种教育类型,高职教育层次的高移成为必然。③今后构建现代高等职业教育体系,不能走以往的“升格”之路,高职院校升格为普通大学后仍应坚持“应用性”特征。因此,高职教育的人才培养模式的构建是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关键一环,应建立一种螺旋上升的不同层级的人才培养模式,形成从中职、三年制高职、四年制高职直至研究生阶段的一体化模式。

2.对“校企合作”进行“教育学”的改造,寻找两者对接效果最好的人才培养模式。“校企合作”成为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的途径已成为共识,但并不是把学生送到企业就算完成合作。学生到企业后不能很快用企业的工作模式来代替实践教学模式,必须经历一段时间的实践性学习,将企业的工作模式改造为教学模式,这也遵循了教育规律。

3.开展为行业服务、实现科技向实践对接的科研工作。2012年5月,教育部发布《教育部办公厅关于做好行业职业教育教学指导委员会重组工作的通知》,将原高职教指委的职能调整到行指委,高职教育将进一步服务行业,职业属性更加明显。高职院校与行业和经济发展的合作需要向纵深发展,这也决定了高职院校的应用性与本科院校的学术性的区别。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构建将建立本科层次和研究生层次的人才培养模式,不能忽视科研工作。高职院校虽然不会产生像研究型大学的科学技术发明与创造,但在开展为行业服务、实现科技向实践对接的课题研究中有很大优势。高职院校师生要紧密联系企业的发展,参与技术创新、技术交流、技术转化和技术贸易的一线工作,将先进工艺、先进技术通过技术市场转化为生产力。高职的科研应主要落实在管理创新、产品更新和工艺流程改造上,例如四川工程职业技术学院开展了用机器人解决焊接难题的研究,齐齐哈尔工程学院为中科院及航天事业的特殊需求制造了专用机床,这些都为行业提供了科研支持。另外,高职院校开展科研工作也是教师教育教学水平发展和教师职称的内在需要。在人才培养模式中也要鼓励学生参加科研,培养学生的自主性和能动性,使学生成为今后行业发展中的创新人才。“十二五”期间,我国高职教育的发展进入了新的阶段,在规模发展和质量提升的基础上,将为行业服务、实现科技与实践的对接纳入新时期高职院校人才培养中。

[注释]

①上海市教育科学研究院,麦可思研究院.2012中国高职教育人才培养质量年 度 报 告[EB/OL].http://www.jyb.cn/zyjy/zjsd/201210/t20121017_513966.html,2012-10-17.

②教育部关于加强高职高专教育人才培养工作的意见(教高[2000]2号)[Z].2000-01-17.

③易元祥.中国高等职业教育的发展研究[D/OL].http://www.cnki.net/KCMS/detail/detail.aspx?QueryID=0&CurRec=1&recid=&filename=2005038549.nh&db⁃name=CDFD9908&dbcode=CDFD&pr=&urlid=&yx=&v=MDg3MjNMdXhZUzdEa DFUM3FUcldNMUZyQ1VSTDZlWitWdkZpRGhVN3JLVjEyN0c3TzdGdFRJcHB⁃FYlBJUjhlWDE=,2004-09-01.

猜你喜欢
院校高职发展
2020年部分在晋提前批招生院校录取统计表
2019年—2020年在晋招生部分第二批本科C类院校录取统计表
迈上十四五发展“新跑道”,打好可持续发展的“未来牌”
2019年成考院校招生简章审核对照表
高职应用文写作教学改革与创新
砥砺奋进 共享发展
改性沥青的应用与发展
应用技术型本科院校高等数学教学改革的思考
高职人才培养模式创新探讨
“会”与“展”引导再制造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