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多元化人才培养的职业教育教学模式

2014-04-17 07:38韩芳高亚玲
教育与职业 2014年24期
关键词:多元化职业高职

韩芳 高亚玲

一、多元化人才培养模式的内涵和意义

(一)多元化人才培养模式的内涵

多元化模式是指由同中有异的个体自由组合而形成的新型模式。在日常的工作和生活中,多数人认为多元化就是“丰富多彩”的代名词,因为多元化可以理解为多种复杂元素的组合,朝着形态各异的方向发展。多元化人才指多面手、复合型人才,为培养该类人才而制定相应的发展规划并采取的一系列实施方案,就构成了多元化人才培养模式。多元化人才培养模式旨在培养多元化人才,他们精通专业知识,拥有精湛的专业技能和极强的实践能力,能轻松融入不同的社会领域中,掌握的知识和技能范围很广。在文化多元化、市场多元化、价值多元化的背景下,立足于多元化发展的多元化人才培养模式才能适合时代和社会发展的需要。

(二)多元化人才培养模式的意义

培养多元化人才,既是时代和社会发展的需要,也是个人发展的需要。在社会需求多样且越来越细分的今天,单纯笼统的专业已经越来越缺乏竞争力,学校的部分课程和教学设置不合理,就业形势非常严峻。每个人生活在社会这个大环境中,都不可避免地面临优胜劣汰的社会选择,只有获得综合发展,锻炼全方位的素质和能力,才能适应社会的发展要求。因此,教育工作者有义务和责任为社会培养多元化人才,同时也要充分考虑和谋划学生个体的长远发展,使其适应时代需求,进而为国家的繁荣昌盛贡献力量。

二、职业教育教学模式中主要存在的问题

(一)学生的职业素养不强,社会各界对职业教育的关注度不够

一方面,学生的职业素养不强。学生是教育的主要对象,他们的认识和职业素养在很大程度上决定教育教学成果的优劣,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职业教育的发展方向。学生的整体素质既是其掌握知识技能的集中体现,也是人才机制的标尺。缺乏职业知识技能的学生,必然会脱离人才培养的正常轨道,无法面对社会上激烈的就业竞争,从而被社会所淘汰。另一方面,社会对职业教育的关注度不够。由于传统观念和社会分层理论的影响,社会对职业教育缺乏关注,职业教育的发展举步维艰。与普通义务教育相比,人们对职业教育的重视程度远远不够,政策和资金的倾斜度不够,不能促进职业教育的发展。

(二)教师人才队伍不够完备,无法正确引导学生进行专业技能的训练

在职业教育教学的工作中,任职教师的学识和实践能力达不到和谐统一,致使学生在实践操作的过程中得不到更多有价值的指导。部分从事职业教育教学的教师,虽然拥有很高的学历,但缺乏实践操作能力。如果学生得不到及时、正确的指导,很可能就会造成理论和实践的脱节,无法提高综合应用能力,从而影响社会适应力和竞争力。

(三)社会对职业教育毕业生就业门槛提高

随着社会的发展,市场对毕业生的能力要求普遍提高,过高的门槛让很多高职毕业生望而却步。以法律专业高职毕业生为例,只有获得全国统考的法律资格考试证书后,才能从事相关职业,如律师、法官等,而有资格报考法律资格考试的人仅限于法律本科毕业生。除此之外,由于社会中有关法律的职位基本集中于律师、检察官、法官、企业法务部门工作人员或律师助理等这些必须要取得法律考试资格证书的岗位。对于接受高职教育的毕业生来说,这种要求只会让他们的处境更为尴尬,这也是社会对高职教育的一种变相的不认可。

(四)高职院校教学大纲肤浅、专业细分模糊

传统的教学大纲创新不足,缺乏新鲜感,无法激发学生的积极性。我国高职院校的基础专业应该学习其他地区或国家的高职教育大纲发展方向,细分教学的类别,开拓新的发展方向,摆脱陈旧大纲的束缚。

(五)高职院校学习质量评价存在问题

高职院校学习质量评价在其评价主体、方式、内容以及评价方案等方面略显单一。目前,学习质量评价的决定权表面上由教师交给学生,但实际上,真正的评价主体还是教师,学生根本无法决定评价结果。同时,由于缺乏企业的参与,评价结果无法满足企业的需求,所以企业基本不关注学生的在校成绩或仅作为参考。有些职业院校的课程仍然采用以终结性考试来确定等级的评价方式,学生无法养成终身学习的好习惯,对未来的职业发展极为不利。考核内容基本以理论知识为主,缺乏对学生组织、协作、创新等实践性知识的评价,无法对学生在校学习与实际工作之间的差距提出有针对性的指导建议。此外,现有的评价内容和评价方式既无侧重点也无针对性,不能反映学生的真实状况,更不被学生和企业接受、认可。

三、多元化人才培养要求下职业教育的发展路径

(一)细分高职教学专业类型

既然学生的职业素养有待提高,那么教育工作者就应采取一些有利于提高学生综合能力的手段,帮助其尽快成为多元化人才。我国高职教育主要以就业为导向,而随着社会分工越来越细,单纯的教育并不能满足社会的需要,尤其在职业院校毕业生就业时,用人单位提供的专业对口岗位非常有限。同时,多元化人才的目标,也是个人奋斗发展的方向,能够为个人的生命历程增添色彩。通过推行专业细分化的培养,学生在校学习期间不仅能够与企业实现“无缝对接”,还可以恰当处理自己在专业知识、专业技能方面的宽度与深度的关系,使职业素养与专业特长、企业工作岗位有更精确的契合,从而提升未来的就业竞争力。比如,对电子商务专业进行细分化改革,该专业可细分的人才培养方向包括商务网站开发、网络编辑、电子商务、网络零售等六个细分专业。专业的细分扭转了多年来大类专业在教学过程中的教学资源缺少群体共享的局面。同时,采用校企双方共同制订人才培养方案和合作开放教材的方式,共同完成教学计划规定的课程,也能更贴近企业和产业的需要。

(二)完善高职院校人才队伍建设

在职业教育中,多元化人才的培养离不开高素质、高技能的教师队伍和管理队伍的培养和指导。教师在教育教学中的地位和作用举足轻重。高职院校人才队伍建设应有相应的要求:一是加强教师队伍和管理队伍建设。教师队伍建设要着重放在“双师”结构的建立上,适应多元化人才培养模式的需要。辅导员队伍应尽快适应新时期多元化人才培养模式下学生管理服务工作的新要求。同时,建立一支适合高职院校发展形势的管理队伍,使其朝着专业化的方向发展。二是兼顾专任教师与兼职教师队伍建设。一方面,要不断提高专任教师在学历、职称等评价的硬性要求,并注重其技能水平、管理水平等的提升,增加一线岗位工作经历;另一方面,加大兼职教师的比例,使他们除具备技能和经验优势外,还具备相应的教学能力。只有将专任教师和兼职教师的培养结合起来,才能建设高水平的双师教学团队。三是细分专业课教师与基础课教师的教学职责。高职院校应秉承办学育人的使命,从学生可持续发展的角度出发,使学生在任何一门课堂上都有所收获。如果专业课教师在人才培养中的作用以专业技能培养为主,那基础课教师则应起到培养学生人文素养和渗透德育教育的作用。四是统筹教学团队与科研团队建设。高职院校教师不能把自己局限在教学范畴,而应积极探索教学法、教材、专业及课程建设,深入研究高职教育的改革方向、学校发展理念、校企合作模式及社会服务能力等。

(三)推广职业教育与用人单位的建教合作

把职业教育课程与各类用人单位紧密结合,增强教学与社会的沟通,为学生的就业选择提供指导,让他们能顺利走入社会。我国的职业教育模式已经悄然转型,把握职业教育模式转型的特征与条件,从传统的学院式教育模式转向政府主导下的就业导向职业教育模式,是加强职业教育与用人单位的合作、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保证。院校应重视专业建设,加强专业设置与用人单位的对接;积极推行工学结合,把握人才培养模式与用人单位合作的切入点;加快课程教学改革,增强学生职业能力与用人单位的对接;注重“双师”结构,增强职业院校与用人单位的建教合作能力;吸纳社会资源建设实训基地,完善职业教育与用人单位校企合作的基础设施。此外,还应加强职业道德教育,这是人才素质与用人单位合作的重要目标。

社会和政府职能部门应对职业教育的发展多加关注,为职业教育提供一个良好的发展空间,从而有利于多元化人才的培养。培养多元化人才,需要社会各界的友好投资、政府财政和政策的扶持等,这些会极大改善学校教育教学的硬件和软件设施,为职业教育的发展创造有利的环境。只有在一个良好的教育氛围中,学生的潜力和才能得到发掘,才能实现多元化人才的培养目标。

(四)职业教育教学理论考评方式更新

目前职业教育考评方式面临考试主体单一、评价方式单一、评价方案和评价内容单一等问题。基于多元化人才培养模式,高职学生学习质量也应实行“多元化”评价体系。在评价过程中,评价对象面向全体学生,评价主体包含学生、教师、企业,评价内容涵盖学生知识、能力、素质各个方面。一个完善的教学评价体系,不仅要注重结果,更应注重考核过程中学生的能力及表现,对课程始终进行全程监控式管理,确定“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企业共同参与”的评价机制,在不断的反馈、修正中,进一步完善高职教育质量评价体系。

高职院校应改革教学内容以及考评方式,可以根据学生的兴趣爱好来进行合理授课,充分满足学生需要,以促进学生全面素质发展为大前提,提倡教学内容的灵活性,让学生选择教学内容时拥有一定的自主权。教师在课程讲授时,应当从学生的需求出发,结合教学和社会实际,有针对性地讲授课程。职业院校还可以采用必修课程、选修课程、必选课程等课程方式,为学生提供选择空间,便于学生多范围选择职业发展知识。

四、总结

为了适应激烈的市场竞争,学生和教师都应该采取一定的措施和方法,为培养多元化人才而努力。只有解决职业教育中存在的主要问题,针对学校发展面临的实际问题,找到相应的解决办法,才能较好地迎接时代的挑战,为多元化人才培养贡献力量。

猜你喜欢
多元化职业高职
德国:加快推进能源多元化
守护的心,衍生新职业
高职应用文写作教学改革与创新
职业写作
满足多元化、高品质出行
我爱的职业
高职人才培养模式创新探讨
“职业打假人”迎来春天?
柔性制造系统多元化实践教学
性人权与性多元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