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校外产学研基地建设现状及思考

2014-04-17 07:38梁祎冯锋
教育与职业 2014年24期
关键词:产学研基地建设

梁祎 冯锋

产学研合作通过整合产业、高等院校、科研机构等多方优势资源,旨在建设以企业为主体、产学研多方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推动合作各方协同创新,促进创新型国家建设。近年来,我国产学研合作所结合的领域不断拓展,合作力度得到进一步加强,合作形式由单一的项目型合作,向着实体化建设方向深入发展,多元化发展趋势日益显现。

高校校外产学研基地是指为推进科技创新,推动区域发展,高校与地方联合组建的研究院、工程中心等校外产学研合作基地,文中特指研究院类的产学研基地。随着产学研协同创新长效机制的不断完善,校外产学研基地数量逐年增加,分析基地建设现状,对存在的不足进行研究,探索基地良性运转的有效途径,是产学研合作领域的研究热点之一。

一、高校校外产学研基地建设现状分析

目前,国内高校产学研基地建设仍处于高峰阶段,清华、北大等国内知名高校,在多地均建有校外产学研基地。地方政府在科技创新的大政策导向下,大力引进高校,以产学研基地形式在地方落户。仅江苏省与全国各地高校共建产学研基地就有数百家,规模不一,成效各异。以苏州为例,目前建有中国科学技术大学苏州研究院、武汉大学苏州研究院、东南大学苏州研究院等产学研基地74家;无锡也建有清华大学无锡应用技术研究院、哈尔滨工业大学宜兴环保研究院等近20家。

产学研基地主要分为专业型与综合型两类。专业型研究院以某专业领域方向为重点开展工作,综合型研究院则结合地方产业方向,功能相对多样化。整体来说,国内高校校外产学研基地建设取得了一定成效,以深圳清华大学研究院和中科院深圳先进技术研究院为代表。深圳清华大学研究院的“四不像”理论,充分体现了“把科研成果写在企业的报表上”的绩效评价关键要素;中科院深圳先进技术研究院探索实践出“科研、产业、资本、教育”“四位一体”的运行模式。但是,随着高校产学研基地建设工作的不断深入,各类问题在建设过程中不断显现。

二、高校校外产学研基地建设中存在的问题

1.产学研基地功能定位不明晰。随着产学研合作的不断深入,集聚创新资源,错位发展,探索产学研合作新模式成了一个新的选择。产学研基地的发展理念、发展定位指导整个产学研基地的建设和运营,直接影响到产学研基地的建设成效。目前在产学研基地建设的过程中,存在一拥而上的现象,从区域角度出发,同一区域甚至建有数十个高校的产学研基地;从高校角度出发,同一个高校在数十个地方建立产学研基地。这一方面是由于发展定位不够清晰;另一方面,也导致了有限的资源被过度开发。

2.高校产学研合作体制机制存在滞后性。产学研基地建设过程中,高校科研团队是主体力量,高校科技成果是重要资源。但是目前高校无论是对教师的考核体系,还是科技成果转化等方面的政策均相对落后。高校教师在产学研基地从事建设工作,工作量和成果能否纳入到绩效考核体系中,一定程度上对教师从事产学研基地建设的积极性产生了影响,目前不少都是无法纳入,产生负面效应。出于激励目的的体制机制对开展产学研合作和产学研基地建设而言,某种程度上变成了束缚。鉴于产学研基地建设工作相对较新,对高校既有的考核体系形成了冲击。高校在产学研合作、校外产学研基地建设等方面的考核激励制度和政策体制有待进一步突破、创新。

3.校内资源整合凝聚不到位。校外产学研基地是高校人才、教育和科技等资源在校外的延伸与拓展,发展离不开高校的支撑。高校科技成果资源的筛选、整合尤其重要。校学研基地运行过程中,无论是从事产品开发、产学研合作,还是技术转移、转化,都需要以高校成果为基础,进一步与市场需求、地方企业技术难题和投融资方进行匹配、交流、促进各项工作开展。目前部分产学研基地将需求征集放在首位,有了需求再回过头到高校寻找。这种方式对于产学研项目尚可,但对于新产品开发、技术转移、转化而言,存在目的性不明确、周期长等问题。因此,将校内资源的梳理、整合作为一项基础工作是十分必要的。

4.产学研合作主体各自优势定位不明确。校外产学研基地建设过程中,推进产学研各方的协同既是重点,也是难点。企业和高校专家教授在项目交流、合作签约方面一般较顺畅,但在交付后期,问题会集中显现。企业需要的是一个低成本、高可靠性、高实用性、高美观性的产品;专家教授重点解决的是技术难题、功能实现、稳定性等内容,通常称之为样机/样品。从样机/样品到产品,实施主体由谁来担任,由于产学研合作主体对各自优势定位不明确,一般在该问题上企业和专家教授会产生异议。同时,由于高校和企业对于各自优势定位的不明确,也导致了在合作成果转化时利益分配方面会产生异议。

5.产学研基地可持续发展能力没有快速形成。目前多数产学研基地正处于发展的关键阶段,自我造血功能亟待快速形成。政府会通过提供运营经费等政策来支持产学研基地建设。从长期发展的角度出发,产学研基地需要实现自我造血功能,形成可持续发展的运行机制。目前呈现多样化的趋势:人才培养有着周期短、见效快等优势,但在发达地区,竞争日益激烈;科技成果孵化,寻找投资方或在产学研基地平台上进行孵化,孵化成功会实现良性循环,但目前高校能和市场需求、投资方预期等相吻合的较少;产学研项目合作也是一种常见的方式,存在数量多、额度小、周期长的特点,企业对于最大利益的追求,使得产学研合作的确定和交付周期较长。

三、高校校外产学研基地建设若干对策建议

1.合理规划定位,明确产学研基地发展方向。产学研基地发展定位主要包括发展理念、产品方向、服务内容等。发展定位的确定,要根据自身特色和地方需求,进一步突出“创新、创业、服务”的新型功能,打通技术创新到成果产业化的通道,规划多样发展、错位发展的格局。通过结合地方的产业结构和双方优势基础,合理规划基地研究方向、投入规模等多方面因素,确保产学研基地建设的合理性、可持续性。对于技术转移、转化要分两步走,技术成熟度和市场前景都较好的项目,通过产学研基地积极寻求推广;原理样机,或者完成实验室小试、需完成中试后才能更好地寻求企业合作的项目,可以适当投资建设中试研发平台,完成后再寻求突破。产学研基地优势在于整合高校技术成果,结合国家和地方政府建立企业为主体、产学研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

2.完善各项体系,探索产学研体制机制创新。改革学校体制机制,突破政策瓶颈,是产学研基地建设的重点工作,也是目前面临的最大问题。只有进行产学研体制机制创新的探索,才能突破当前困境。通过体制机制创新,能够建立起让“高校、政府、企业和教师团队”四方都满意的制度体系:第一,拓展高校科技成果转化和技术服务空间,给高校带来经济效应和社会效应;第二,依托高校优势科教资源,提升区域科技创新水平,促进产业结构调整和经济转型升级,给地方政府带来政治和经济效应;第三,发挥高校技术优势,服务企业需求,增加企业产品的附加值,给企业带来更多的效益;第四,改革高校既有的绩效考评体系,从政策、物质和精神三个方面对从事产学研基地建设和投身产学研工作科研团队、教师进行鼓励和引导,充分发挥教师的积极性,更好地为产学研基地建设服务。

3.整合校内资源,形成科技成果分级储备管理。高校校外产学研基地建设,其根本就是将高校的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和社会服务三大职能进一步放大。三大职能中,人才培养和社会服务一般具有通用、可复制的特点,在产学研基地建设中会根据定位需求得到较好的体现。对于产学研基地建设发展而言,能否将高新技术成果进行转移、转化,是校外产学研基地建设是否成功的关键所在。以产学研基地实体为孵化器、助推器,投资孵化企业,推进成果转化十分重要。高校在开展校外产学研基地建设之前,要加强对技术评估的学习,逐步建立一支专业的技术评估队伍,具体方式既可以通过专业化判断,也可以与行业内多家企业进行沟通交流来进行,了解技术成果的优缺点,尤其是市场推广前景。以此为基础,建立科技成果池,按照技术成熟度、市场前景等重点因素进行分级储备管理,提高技术转移、转化的成功率。

4.协同各方优势,实现开放型产学研合作共赢。校外产学研基地建设过程中,需要整合各方优势。从高校角度出发,要充分认识到产学研基地建设中相关各方的优势:高校的优势是技术,政府的优势是政策,企业的优势是市场。政府关心的是能否带来税收和良好的社会效应,立场相对较为中立;其余各方应当充分发挥各自优势,利益共享,风险共担,采取联合成立公司等适当的合作方式,形成利益共同体,明确责权利,避免出现争议。此外,产学研基地建设中,以协同创新理念为基础,从高校功能和职责出发,总体布局,各方协同,打破网络体系单元的边界,整合政产学研各方资源,促进资源向重点地区、重点行业、重点企业流动,构建开放式政产学研网络体系,为实现高新技术产业化、产业技术升级和区域经济发展提供开放式服务。

5.科学运营管理,促进产学研基地可持续发展。高校校外产学研基地建设是一项创新工作,充满机遇与挑战。在运营方面,探索建设产学研基地新型运行机制,坚持“运营方式企业化、收益模式多元化、投入渠道社会化”,做好中长期规划,探索营利模式,实行院长负责制,独立运行、自负盈亏,建立以成果转化为核心的绩效考核指标体系,以企业孵化、产学研合作、人才培养、科技服务为主要途径的运营机制,实现地方政府、高校、产学研基地、企业、教师、团队等多方共赢。在管理方面,善于向企业学习,积极引入质量管理体系,通过制度化、规范化、流程化来保障产学研基地的长期稳定、高效发展。建立“能进能出”用人机制和“多劳多得”分配制度,提高骨干人才知识产权利益分配比例,吸引和培养一批专职的一流人才,更好地服务地方社会经济发展。

猜你喜欢
产学研基地建设
精益求精产学研 继往开来朝阳人
流翔高钙为党建示范基地锦上添花
自贸区建设再出发
基于IUV的4G承载网的模拟建设
我的基地我的连
《人大建设》伴我成长
完善转化机制 推动产学研融合
保障房建设更快了
纺织摘奖项目产学研居多
学前音乐教育专业产学研人才培养模式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