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因子分析法的高职院校大学生创业能力培养

2014-04-17 07:38陈坚
教育与职业 2014年24期
关键词:创业者因子高职

陈坚

一、引言

当前,高等职业教育承担着服务经济方式转变、适应区域经济发展和现代产业体系建设的时代重任,培养创新创业能力的应用型高素质人才是提高教育质量、服务创新型国家建设的举措。创业教育作为一种新的教育观念,它注重素质教育的内涵、教育创新和学生实际能力的培养,并且强调转变学生的就业观念,提高学生的创业意识和创业能力。教育部出台了《关于大力推进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和大学生自主创业工作的意见》,提出高校开展创业教育是深化高等教育教学改革,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重要途径;是落实以创业带动就业,促进高校毕业生充分就业的重要措施。

近现代以来,艰苦创业的“宁波帮”精神著称于世,如今自主创业已逐渐成为宁波市高校毕业生扩大就业的重要途径。宁波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的数量与质量离不开宁波地方经济发展作支撑,宁波经济又好又快的发展又需要宁波高职院校培养大量具有创新精神、实践应用能力和社会适应能力的创新型人才做保证。区域化优势明显的宁波高职院校大学生创业有着独有优势,群体受区域创业文化的影响,创业氛围日益浓厚,创业激情更加高涨,创业主体逐步增多。

本文尝试从创业教育能力培养的视角,选取宁波高职院校大学生为研究对象,采用文献法、访谈法、问卷调查法和统计分析等研究方法,分析高职院校大学生对创业教育能力培养的需求,抽取出高职大学生创业的关键能力因子,在此基础上探讨提升创业教育质量对策,从而提高学生的创业素质和能力。

二、研究方法

1.调查问卷的设计。查阅国内外最新大学生创业成功能力要素的理论,综合创业成功和发展的大学生创业者、大学生创业导师和创业培训机构教师半开放访谈结果进行分析的基础上,得出创业过程中必备的能力基本要素,并设计相应的调查问卷。采用Likert五点量表定距尺度,记录调查对象从“非常重要”到“很不重要”的评价态度,分别被赋予5~1的分数。初始问卷根据专家评价意见对问卷进行多次修改,经专家审定,修改后的调查问卷具有较高的内容效度。

2.调查问卷的发放与回收。选取宁波具有代表性的八所高职教师和在校大学生为调查对象。通过网络版和纸质版问卷,共计发放问卷550份,回收527份,无效问卷13份,有效回收率为93.5%。其中,被调查学生涵盖理工、经管、人文社科、生物医学、教育艺术等52个专业,男女比例为52.4%和47.6%,一年级比例为26.3%,二年级比例为34.8%,毕业班学生比例为38.9%。

3.统计分析方法。因子分析是一种通过显在变量测评潜在变量,通过具体指标测评抽象因子的分析方法,将实测的多个指标用少数几个潜在指标(因子)的线性组合表示。因子是变量的线性组合,即F1j=a1jX1+a2jX2+a3jX3+…+anjXn,其中F1j=第j个因子。本文采用探索性因子分析的方法对调查的结果进行主成分分析,抽取特征值大于1,旋转方式采用最大方差正交旋转,将创业激情、机会识别能力、创新能力等13个具体指标作为样本数据,采用SPSS20.0对调查的样本数据进行信度和因子分析。探索性因子分析发现,抗挫折能力因子载荷<0.5,资源整合能力在两个因子上的得分同时>0.4,删除该2个指标。

三、结果分析

样本数据Cronbach's Alpha的值是0.781,当Cronbach's Al⁃pha值≥0.70时,属于高信度,因此这个研究对“大学生创业成功所需要的基本能力”的衡量具有高信度。

经KMO取样切当性检验和Bartlett球型检验,KMO值=0.799,接近0.8,表示该量表适合进行因子分析;Bartlett球型检验近似卡方分布为1363.082,自由度为55,显著性概率值p=0.000<0.05,达到显著水平,拒绝相关矩阵不是单元矩阵的假设,表示数据文件适合进行因子分析。

根据因子碎石检验(Scree Test),结合特征根曲线拐点及特征根值,前三个因子的折线坡度较陡,第三个以后的因子特征根都较小,取值都小于1,因此抽取三个因子较为合适。经SPSS分析后,根据输出旋转后的因子成分矩阵表,由样本抽取出了三个因子。第一个因子中机会识别能力、创业激情、挑战精神、应变决策能力载荷量较大,分别为0.803、0.769、0.764、0.747,相互之间有较高关联,命名为创业人格特质因子。创业者特质是创业的强大内驱力,是开展创业实践的原动力。通过敏锐的市场观察,激发创造力和识别创业机会,形成创意雏形,发现潜在商机是成功创业的基础。这就要求创业者必须从智力、思维方式、个性特征、内在动机、价值观念等方面锻炼和提高,从而提升创业胜任能力。

第二个因子中资金运作能力、组织管理能力、团队合作能力、沟通交际能力载荷量较大,分别为0.743、0.735、0.661、0.634,彼此间有较高关联,属操作层面的能力因子,命名为创业社会技能因子。创业者在创业环境中获取创业所需要的各种资源,需要具备一定的社会技能,包括:通过科学合理的资金运作控制财务风险,促进企业健康稳定发展;运营管理新企业,构建组织能力并获取企业成长;团队成员优势互补,在资源共享的基础上完成任务的能力;在创业过程中需具有处理人际、公共和顾客关系等方面的社交能力。

第三个因子中创新能力、学习能力、专业能力载荷量较大,分别为0.822、0.650、0.587,相互之间有较高关联,命名为创业发展能力因子。反映创业过程中不断获取运用和创新知识的能力,创新性地解决创业中出现的各种困难的能力,如创造和改进新的技术、产品、服务和流程的能力;促使新创企业获取竞争优势,提升成长绩效的学习能力,并将学习的知识转化为创新思维并足以付诸实践的能力;企业中与经营方向密切相关的主要岗位或岗位群所要求的必备专业能力,接受和理解与创业有关的新技术的能力。

三个因子转轴后的特征值大于1,分别为3.479、1.769、1.035,累计方差贡献率为57.122%。选择前三个因子为主因子能说明高职大学生创业能力的主要结构组成。

四、讨论

1.高职大学生创业能力结构的独特性。已有研究表明,成功创业者具备强烈的成就动机和独特的人格特征,不同创业人格特质影响着创业意识强弱和创业行为成败。基于Rauch和Frese提出的创业者人格特质与成功模型,创业者的某些具体特质,如成就需要、冒险、创新等特质比一般特质(外向、情绪稳定、经验开放性等),对创业成功具有更直接的作用。相比于其他普通高校学生,高职学生创业者往往是冒险敢为、对成功执著又好强的高创造性外向型人群。案例显示,许多创业者在初期往往凭着市场直觉,在创业热情和挑战精神推动下创业,创业人格特质与创业经历存在相关性。

创业与个人的知识结构、人际关系处理、社会支持、团队合作等因素有关。高职学生入校时基础薄弱,学习主动性差,综合能力不强,因此在创业中与他人沟通感情、交流信息、合作协调的社交能力显得尤为重要。他们越是在知识积累、资金管理能力、创新能力和专业能力等条件上满足创业要求,其创业意向、创业经历和创业成功的可能性越大。创业成功者大多前期创业方向明确,计划周全,构筑好合理的创业发展框架。但调查中发现,大部分高职创业者只凭直觉大致规划企业的发展方向,不确定性较大,只有极少数有这方面的思考。一些文献所强调的高层次创业能力,如资源整合能力,Spencer夫妇创业能力冰山模型中属于技能层次的能力,在高职学生群体身上表现并不明显。另外,目标管理能力、项目管理能力、战略规划能力还没有进入他们的视野,而这些内容对于持续经营企业十分重要,说明高职学生更多关注自我效能。创业规模属于小微企业居多,科技含量和技术水平低,尚缺乏创业长远认识。

2.现有高职创业教育问题。当前,宁波各高职院校创业教育正在蓬勃开展,但由于经验和认知不足,存在诸多问题,表现在:对创业教育认识不够,往往注重创业知识的传授,轻视知识的创造,忽视对学生创业人格特质、创新精神的培养;有些学校把开展创业活动等同于创业教育,创业教育仍处在组织比赛的初级阶段,缺乏一套科学完整的创业教育体系,创业教育模式封闭,内容陈旧,方法、途径单一,重理论轻实践,在创业能力培养上缺少系统的课程设置,没有渗透到整个大学的培养计划中去;创业教育针对性不强,在很多学校仍属于“业余教育”,创业教育专业教师结构性短缺,师资数量和质量都有待于提高;很多院校内部的创业环境和氛围仍需培育,文化氛围、人才培养、激励导向、评价体系都未能向创业素质培养倾斜,致使高职学生难以形成合理的创业知识结构,创业能力有待提高。

五、对高职院校创业教育的启示

1.以教学为核心,构建适合高职学生多学科支撑的创业教育课程体系。培养创业能力是开展创业教育的出发点和归宿。创业教育是一项长期系统工程,是一个集课堂教学、校内实践、校外体验、创业模拟、创业指导、咨询服务为一体的新的综合教育体系。课程体系建设是学校实施创业教育的核心,是推进创业教育的载体与依据。将创业教育融入教学体系,贯穿培养目标、教学计划、课程设置和实践教学中,形成基础课、专业课与创业课相互渗透和功能互补的课程体系。高职院校创业教育课程体系应在高等职业教育的基础上立足培养小微企业创业人才,突出对学生创业所需的社会能力、方法能力和专业能力的培养,注重对企业经营管理、经济贸易、财务管理、法律等知识的传授。除单独开设创业课程如KAB、GYB、SYB等,在现行课程中挖掘、开发创业教育的内容,并加强创业教育课程与其他课程的交叉融合,以模块或平台的方式开设与创业相关必选修的实务操作、团队建设、竞争策略等课程,构建适合高职学生多学科支撑的创业教育课程体系,将创新思维、创新能力的培养贯穿于创业教育的全过程。

2.以实践为载体,构建适合高职学生多平台服务的创业教育实践体系。首先,通过第二课堂活动实施创业教育。在第二课堂活动中将创业教育内容蕴含其中,组织一些创意活动来激发学生的创业意识,把创业教育与社团活动、学科兴趣活动引导相结合。同时根据创业教育的课程目标和任务设计创业专题活动,如创业计划大赛、企业管理沙盘、创业沙龙、专题访问、创业俱乐部等,为创业能力培养搭建平台。

其次,建立校内创业实践基地。学校可成立由学生自主管理、经营的科技服务公司,建立学生商铺、工作室等实体,在教师的指导下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体验创业过程,培养创业精神和创业能力。积极建设大学生创业园和创业项目孵化基地。学校可依托宁波政府和高新园区、科技园区的支持,建立大学生创业园区和孵化基地,为入驻的大学生创业企业提供资金、场地、税收等各项优惠扶持政策,促进创业项目成功孵化。高职院校也可将部分实训设备放在全真的学生创业园内,部分实训课程在创业园内面向学生讲授和操作,真实的企业环境、实训设备、业务流程可使实训课程更为生动,提高教学效果。

最后,依托企业构建校外实践平台。高职院校可利用校企合作、实习实训基地、社会实践基地等与企业建立深度合作实践平台,进行校企联合、工学交替的人才订单培养和举办创业教育示范班。另外,通过构建模拟创业电子平台,全面模拟真实企业的创业运营管理过程,让学生从中寻找商业机会、组建创业团队、创业管理等过程模拟,提升创业实践能力。

3.以服务为依托,营造适合高职学生全方位优化的创业教育育人环境。首先,发挥校园文化潜移默化的作用,用各类显性和隐性教育载体,渗透创业教育,将学校的文化氛围、培养目标、激励导向、评价体系向创业能力培养倾斜。一是大力提倡和宣扬创业精神,提高师生对创业者社会价值的认识。在学校形成尊敬创业者、支持创业者、爱护创业者的浓厚氛围。二是加强师资培训,推进创业教育“双师型”队伍建设。鼓励教师开展创新创业教育研究,支持教师参与创新创业实践,整合宁波企业家资源,建立一支既懂创业理论知识又有创业实践能力的专兼职教师队伍。创新教学方法,注重学思结合,倡导互动参与教学、行动导向教学和实践体验式教学相结合的方式,如情景模拟、角色扮演、头脑风暴、PBL(Problem-Based Learning)等,打破传统教学常规,调动师生积极性。

其次,结合文化与区域经济发展,服务创业教育。宁波区域传统文化和经济发展环境是宁波高职院校教育创新创业型人才培养的提速器,要充分利用好这一优势为学校教学服务。“宁波帮”精神以特定的文化形态和行为特征,为高职创业教育提供了文化动力。可以将“宁波帮”的文化遗产和精神融入到高职创业文化中,提高学生对“诚信、务实、开放、创新”的宁波精神价值的认同,激发创业意识。

最后,政府应不断出台新的和完善原有的优惠政策,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为大学生创业提供支持。尤其在解决创业资金、项目认证等问题上,给予足够的重视和相应的优惠政策扶持。制定能快速推动大学生创业的管理和服务机制,建立大学生创业信息平台和服务中心,及时提供项目、技术和市场信息,服务大学生在创业实践中的需求。

猜你喜欢
创业者因子高职
因子von Neumann代数上的非线性ξ-Jordan*-三重可导映射
郭江涛:一个青年创业者的“耕耘梦
一些关于无穷多个素因子的问题
影响因子
高职应用文写作教学改革与创新
我的健康和长寿因子
让创业者赢在起跑线上
互联网创业者
高职人才培养模式创新探讨
创业者要勇敢地喊出“我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