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科高职大学生弱势群体就业适应性研究

2014-04-17 07:38李荣
教育与职业 2014年24期
关键词:商科毕业生群体

李荣

据教育部网站消息,教育部副部长杜玉波在2013年全国普通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推进会上表示,今年高校毕业生规模为699万人,比去年增加19万人,再创历史新高,当前高校毕业生就业形势复杂严峻,就业工作已进入关键时期。高职院校作为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毕业生学历层次在就业市场上不占优势,弱势群体的就业问题就更为突出。

一、商科类高职就业弱势群体的界定

商科类高职是培养一线经营管理人才,工作以知识和管理能力为支撑,以管理服务为主要产品,工作质量考核是无形、非标准化的,其毕业生除了应具备通识教育所要求的一般知识、能力和素质外,还应具有特殊的知识结构、素质结构和能力结构。商贸、经贸、财经等类别从毕业生就业方向来看,它们与商科一样,主要面向服务行业就业。

弱势群体(Social Vulnerable Groups),也叫社会脆弱群体、社会弱者群体。就业弱势群体,是指16周岁以上,特殊职业需要18周岁以上,具有劳动能力的公民,由于家庭困难、性别、身体残疾或自身条件等特殊原因,在找工作过程中,比其他群体更容易遭受挫折或被拒绝的群体。商科类高职就业弱势群体,主要包括以下几种情况:

1.家庭经济困难群体。这部分同学一般来自于农村或城镇困难家庭,家庭收入微薄。他们中的大部分人学费往往依赖助学贷款,通常在毕业前,大部分同学的贷款还没有还清,却又不得不面对残酷的就业考验。为了挣钱早日还清助学贷款,改善家庭经济境遇,相对于其他同学,这些同学对工作的期望值更高,容易放弃一般的工作机会,因而面临的压力也更大。

根据笔者对任教院校的部分专业2012和2013两年的调查统计来看,经济贫困学生大约占在校生总数的20%左右,其中经济特别困难学生数占在校总人数的10%左右。

2.性别歧视群体。女同学在求职过程中,常常会遇到用人单位的性别歧视。由于长期以来社会对女性的偏见,以及女性在生理和心理上的特殊性,女同学在找工作时通常会遇到更大的困难和门槛。

3.身体残疾群体。这类就业困难群体身体有残疾或身体存在外观或功能缺陷,他们当中不少身残志坚的学生,各方面表现很不错,但是很多单位考虑到自身“形象”,还是将这类毕业生拒之门外。近年来,一些单位公开招聘时,因身体健康标准等理由拒绝录取考生的例子屡见报端,更是打击了此类学生的就业信心。

4.学业成绩后进群体。学习成绩落后是这类困难群体的外在表现,他们因缺乏职业目标和职业生涯规划,导致学习漫无目标,缺乏学习动力,造成成绩不理想,成绩达不要求而无法正常毕业,从而在求职过程中背上思想包袱,在竞争中处于劣势,较难找到合适工作。

5.面对就业比较困惑的毕业生困难群体。这类毕业生往往不能正视现实,搞不清楚自己适合做什么,该做什么。他们普遍认为大学期间学习任务不重,因而对自己要求不严,学习生活都比较放松。久而久之,就可能会缺乏努力方向,迷失自己。既不了解眼下社会需要什么的人才,也不知道什么是适合自己的职业定位,面临就业时感觉很茫然,不知如何准备和把握机会。这样一来,即使机会就在眼前,他们往往也不能好好把握,连连错失良机。有些同学甚至惧怕就业竞争,逃避现实,整天沉迷于网络游戏,流连于虚拟世界。

二、商科类高职就业弱势群体的成因

商科类高职就业弱势群体的成因,除了当下我国经济增速放缓,单位GDP增长带动就业率下降,以及高校连年扩招致使毕业生供大于求等大背景外,笔者认为还包含以下几个方面的原因:

1.面对竞争激烈的就业市场缺乏足够的自信,抱怨多于努力。当毕业生被问及“你对当前的就业持何种态度时”,在“乐观”“不乐观”“一般”“悲观”四个选项中,只有不到两成的被调查同学选择“乐观”,却也有接近10%的同学选择“悲观”,其他同学多数选择“不乐观”“一般”。这样的选择一方面反映了对眼下竞争激烈的就业市场的清醒认识,另一方面也反映出大部分学生缺乏对就业的积极准备。例如,缺乏对自身求职岗位的正确定位和对求职技巧的学习掌握,简单把“求职”与“应聘”画等号,更多的是“等机会”“靠关系”,消极被动。

2.高招录取批次居后,生源素质较差;学校的专业设置与教学内容不能与社会需求紧密结合,专业知识和技能掌握欠缺;就业指导工作不到位,毕业生缺乏求职素养。商科类高职院校在高招中录取批次排在“三本”之后,部分同学因未能考入理想学校,即使被高职院校录取,也已经失去了学习的兴趣和动力,放任自己混日子;我国高职类院校的专业设置与教学内容跟不上社会的需求,重理论、轻技能,教学方式老套,不能把最新的文化知识传授给学生;学校在就业指导方面更多地采用开设职业指导课程和举办招聘会,缺乏有针对性的职业辅导,对毕业生未来的就业帮助不大。

3.家庭环境中的经济状况和教育方式对学生认知和心理的影响。有些家庭经济上的贫困给学生带来了自卑压抑,在面对社会之前就先把自己封闭起来;有些同学因家庭对自己的期望值过高,不想让家人失望,精神上长期处于紧绷状态,不能正确面对就业现实;还有一些学生从小被家长过分溺爱,总以自我为中心,心理承受和自我控制能力差,缺乏应对挫折的勇气,很难适应社会。这些学生往往情绪不稳定,不能正确对待自己和他人,爱把自己封闭起来,容易沉迷于网络虚幻世界,长此以往,就会被竞争日益激烈的就业市场所淘汰。

4.社会转型期带来的就业制度公平性缺失。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逐步确立,我国大学生就业不再以过去的“毕业分配”安排工作,转而向市场需求为导向的面向社会公开招聘的用人机制过渡。一部分在市场经济用人机制竞争中不占优势且无社会资源的社会群体,在转型中沦为就业弱势群体,找不到工作或没有发展的机会,处于社会底层。在目前的社会框架下,他们很难通过自身的努力来改变生存现状。

三、商科类高职就业弱势群体就业问题的对策建议

做好商科类高职院校弱势群体的就业工作,需要学校始终坚持以就业为导向的办学理念,通过职业教育指导、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就业观念,熟练掌握扎实的职业技能,获得谋生的本领。鉴于商科类就业弱势群体的人数庞大,形成原因复杂,做好这项工作需要社会各界做出积极努力,笔者通过调查分析,认为关键应做到以下几个方面:

1.商科类高职院校加强学生的综合素质培养和专业技能训练。高职院校是培养学生职业能力的重要场所,对学生毕业后对工作岗位的适应性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帮助就业弱势群体提高适应岗位、社会的能力,具备较强的职业适应能力,是学校办学的职责。

面对市场需求的不断变化,学校应主动适应经济结构调整,灵活调整专业和课程设置,寻找有实力的企业开展并深化校企合作,根据行业特点,突出专业特色,改进教学方法,强化以就业为导向的办学理念,尽可能多地为学生安排顶岗实习,给学生更多的锻炼机会,让他们在实践中提升操作技能,增长才干;拓宽学生的兴趣爱好,广泛开展第二课堂,注重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重视干预就业弱势群体的心理问题,加强心理辅导,做好挫折教育,使他们走出自卑,融入社会,找准自我定位,敢于面对激烈的就业竞争。对就业弱势群体开展全程的就业指导,根据学生个体的不同情况,有针对性地进行差异化的就业帮助,帮助他们解决找工作过程中的现实问题,引导学生准确自我定位,完善职业生涯规划。

2.政府积极出台相关扶持政策规定,促进毕业生合理就业。就业是民生之本,当今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处于市场结构转型时期,着力加快经济结构调整,保持经济增长,增加就业岗位,帮扶社会弱势群体实现就业,关系到社会的稳定大局。建立就业信息网络和扶持弱势大学生就业服务机构,为其提供专业的就业咨询和指导工作;由民政和社会保障部门关注、管理就业弱势群体,为之建立就业困难档案,为其提供就业信息,发放求职补贴,为他们提供“一对一”的就业帮扶和更多的公益性就业岗位。另外,积极为具备一定条件的弱势群体自主创业提供政策支持和税收优惠,是摆在各级政府面前的一项重要工作。

3.商科类高职就业弱势大学生要实现自我转变。商科类高职毕业生本身学历层次就不占优势,又适逢“史上最难就业季”,在就业市场激烈竞争的今天,很多学生或多或少地存在就业自卑心理。这就更要求学生要冷静客观地认识自我,面对现实,明确自身职业定位,做好职业生涯规划;学会面对挫折,自我调节,调整就业期望,确立奋斗目标,努力提升职业技能;积极学习掌握职业技能知识,参加行业准入资格考核,为日后竞争上岗奠定基础;学会与人相处,积极融入社会,扬长避短,参与社会求职竞争。

4.社会各界积极为商科类高职就业弱势群体提供支持与援助。社会各用人单位应摒弃以往的人才高消费观念和招聘潜规则,树立实事求是的用人观念,破除求职人员在学历层次、家庭情况、性别差异的招聘门槛,不拘一格取才用贤,为毕业生提供一个平等的就业机会。具体如下:关注大学生就业弱势群体,为他们顺利就业创造良好的社会环境;加强纪检监察和媒体舆论监督,对公开招聘中的“潜规则”予以查处和曝光;建立就业弱势群体救助基金,为他们就业和自主创业进行救助和帮扶,提升其就业竞争力,帮助其最终顺利就业。

猜你喜欢
商科毕业生群体
新商业模式下新商科通识课建设的思考和探索
伤心的毕业生
你根本不知道,这届毕业生有多难
通过自然感染获得群体免疫有多可怕
一个没什么才能的北大毕业生
“群体失语”需要警惕——“为官不言”也是腐败
商科院系建立咨询委员会的思考
应用型本科院校商科教学改革与实践
最“叛逆”的毕业生
基于商科人才培养的通识教育课程建设之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