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当前高校服饰美学教育的不足及对策

2014-04-17 07:38王琳
教育与职业 2014年24期
关键词:礼仪服饰理论课

王琳

近年来,越来越多的高校开设了服装设计或人物形象设计之类的专业。在实际教学中,服饰美学教育或倾向于美学理论,或倾向于服装制作,总不能达到既兼顾理论学习又兼顾动手能力的均衡状态。

要做好服饰美学教育,有必要明确一下服饰美学的概念内涵。“服饰美学”是关于服饰的美的学问,包括三方面的内容:一是衣服,起遮蔽躯干的功能;二是佩饰和随件,起美化躯体而不是遮蔽的作用;三是化妆,包括文身、美容等,起修饰和美化的作用。服饰美学是服饰教育与美学的交叉部分,是美育在服饰教育中的体现,是美学中实用美学部分。

一、当前高校服饰美学教育主要存在三方面的不足

1.基本理论教育难以系统和深入。服饰美学的基本理论可以从纵向和横向两个维度来进行讲解:纵向的维度包括服饰美学的发展历史,如中国的服饰美学史和国外的服饰美学史,服饰美学发展历程中的各种流派和思潮,服饰美学变迁和社会环境变化的关系等;横向的维度包括服饰美学的基本理论知识,如服饰美学和哲学、心理学、文化学、社会学等学科的交叉和影响,服饰美学和社会思潮等。这些都是学生应该了解或掌握的,尤其是服饰美学的基本理论知识,主要论及服饰美的内涵和形式。

这些内容中,有的科目可以采取专题的形式。如“人体形态美和服饰美的关系”,从服饰和人体及文化观念的关系角度探讨中西方形态美、人体美和服饰元素的关系,可以以一个阶段或一个知识点为重点,引领学生进入理论世界。“通过对这些基本的美学理论进行系统的整理,首先让学生站在理论的高度对‘服饰美学’的基本理论有一个总体的认识和理解,这应该是整个服饰美学教育的关键和基础。”

目前的服饰美学教育中,这些理论知识只能蜻蜓点水,缺乏系统和深入,学生学起来一叶障目,难见泰山。

2.服装设计不能和服饰美学很好地结合。目前的服装设计课只是侧重动手操作,和服饰美学教育的理论学习“两张皮”,相互之间不能产生良性互补。服装设计对各种元素的运用离不开大量的模仿学习和借鉴,否则,设计就是无源之水。借鉴包括对中外的借鉴,也包括对古今的借鉴,这些都离不开史论的学习。

服饰美学教育应该贯穿在设计课的始终,它不是一门单纯的理论课,它要对学生的审美能力、审美方法产生积极影响,并对学生设计发挥指导和激励作用。服装设计的学习离不开对中外服装美学史、中外设计史、中外美术史的了解,从中可以吸收到大量的设计灵感和素材。

此外,当今服饰设计不能从美学相关学科很好地汲取营养。服饰美学与其他学科的交叉相当广泛,如心理学、文化学、社会学、民俗学、历史学、符号学等均和服饰美学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对它们的涉猎是服饰美学理论学习深入进行的关键。但学生们往往对直接动手的技能感兴趣,而对这些理论知识不当回事,这种倾向是不健康的。如,东方服饰较为保守、含蓄、严谨,西方服饰则大胆、随意、率性,风格的差异无疑是东西方民族文化特征和社会习俗对服饰影响的体现。如果对东西方文化和历史没有相当的了解,则很难做到准确理解服饰方面的这些差异。

3.忽视服饰美学教育对校园文化的影响。当前服饰美学教育闭门造车,关起门来搞教育,忽略了教育对人的影响。“校园服饰文化是一种不同于大众时尚文化的特殊文化现象,它反映了学生这一特殊群体所特有的价值观念、审美趣味、时尚观念及着装观念等。透过学生的服饰,我们能感受到学生特有的文化内涵和鲜明的个性特征。”大学生的着装风格应该体现出其应有的智性、素养、文明、青春等群体特征。而当前大学生的着装,大为青睐“酷装”,“各色掺杂的发色,曲直兼有的爆炸狮子头(姑且这样称呼它),大如书包的裤兜,露窟窿的牛仔裤都是年轻大学生的最爱,颜色也一改过去暗淡的灰黑,鲜亮橙色、粉色、蓝色、紫色成为新宠。夸张、独特、扮酷已成为当代大学生特立独行,标榜自我的一种标志,这就是当代大学生所追求的个性与突出个人与众不同的品味。”可见,当前高校的服饰美学教育成果并未对校园服饰文化产生应有的良性影响。

二、解决问题的对策

1.做好服饰美学理论课的课程设计、课时分配和教材选择。在课程设计时,将理论课程和基本理论课程按照学年或学期做好分配。确保服饰基本理论知识能在系统性和深入方面做到位,课时的保证是最有力的手段。在做课时整体设计时,首先确定理论课和设计实践课的总课时比例,以5∶5或4∶6为宜。既防止专业教学因过多的美学理论学习而成为理论研究课,又防止因理论课时不足而成为纯粹的动手实践的“劳技”课。其次,确定好需要进入教学环节的理论课程,从纵横两个纬度选择合适的、能对设计动手能力起到切实指导作用的理论课。选择理论课程时做到精选,兼顾系统和深入,首选确保知识结构框架线和点上的课程,再选拓展知识面的边际性课程。

课时分配方面还需注意理论教学对整个专业学习的贯穿,而不能在某一段时间集中突击,和实践实训课皮肉分离,导致学生学理论时忽略实践,做实训时又忘了理论。

教师在选订或编写教材时,首先要选能对其他相关课程产生知识衍射作用的内容;其次要看内容设计的难易程度,偏重于理论研究的过难教材和偏重于普及性读物的过易教材均不太适合。在关键知识点上能深入进去,在知识脉络上又比较清晰,这样的教材较为适合。

2.做好服饰设计实训环节和理论知识点的结合。理论知识和实践动手有两种结合方式:一是以理论教学带入动手实践。这样的方式是以理论学习为主,在理论知识点的关键环节上加入设计实训的环节,占用理论课的课时。目的是以动手实践加强对理论知识点的理解和运用。二是以设计实训带入理论学习。这样的教学方式接近或等于工学结合,以设计实训为主,在关键环节上进行理论知识点的嵌入。目的是让理论知识对设计环节产生引导作用,增加学生的设计自觉。

在实训动手和理论教学的结合这一方面,要注意避免的一个倾向是理论学习和实训动手分成两段分别进行,这样会导致学生前学后忘,顾尾不顾首。

3.加强服饰礼仪和校园文化教育。服饰文化是校园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学生的日常行为和思想观念产生着潜移默化的影响,对校风校貌有着直接影响。服饰和礼仪又紧紧联系在一起,甚至可以说,服饰就是礼仪的外在表现之一。良好的服饰代表了良好的礼仪素养,这是素质教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要做好高校的服饰礼仪教育,可以从几个途径进行:一是在课堂教学中加入礼仪文化的内容,并作为日常衣着实践的重要环节,课堂上培育观念,校园里身体力行。此过程中,教师首先要模范带头,从自身的礼仪文化做起。二是以活动推广服饰礼仪文化。通过开展服饰礼仪知识竞赛、主题演讲、主题晚会、主题征文比赛、主题走秀、主题倡议、主题设计比赛等各种各样的学生活动,在校园里传播和推广服饰礼仪文化。三是将服饰礼仪纳入学生行为规范和日常守则,作为学生日常管理工作的一个内容,甚至可以纳入学生素质考评系统,与学生评优挂钩,和宿舍批评、考勤管理等一样,对学生产生直接的约束力。此外,可以成立专门的服饰礼仪学生社团,在课堂内外对其他专业的学生开展相关的教育,从而推动服饰礼仪知识走出专业、走向普及。

总之,当前高校的服饰美学教育还存在种种有待完善的地方,尤其是非专门的服饰类院校。在艺术类学院里,服饰设计如果只是其中一个专业的话,文中论及的一些问题就更为明显。这或者有师资不足的原因,更重要的是课程的设计者和专业负责人要理清思路,在有限的教学资源条件下,使课程设置更加合理,使美学理论教学和设计实训达到最佳的平衡状态。

猜你喜欢
礼仪服饰理论课
动物“闯”入服饰界
听诸子百家讲“服饰穿搭”
雪人的服饰
礼仪篇(下)
孝——礼仪第一礼
知礼仪,做谦谦君子
新增本科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创新
“721”人才培养模式与高校思政理论课改革
医学院校基础化学理论课教学改革初探
新课标下中职体育与健康理论课有效教学策略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