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构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话语体系的必要性

2014-04-17 07:38李桂环尹春芳
教育与职业 2014年24期
关键词:理论课话语理论

李桂环 尹春芳

提高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程教育实效性,是众多研究的基本方向,如何在教学实践中提高实效性,不同研究者选择不同的切入点。我们的研究从课程教材及教学目标特点入手,调查教学中存在的问题,有针对地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案:实现由教材话语体系向教学话语体系的转化,构建符合教学实践要求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话语体系。

一、正确认识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特点,寻找解决问题的切入点

(一)教材特点分析

我们知道,教材话语体系与教学话语体系是不同的,前者是固定的文本话语,以一定的教学目标为根据,经过编者字斟句酌的编撰、专家审订和教学实践的检验而形成的知识体系,具有科学化和规范化的特点。后者是对教材个性化解读的实践话语,是结合人才培养目标,为完成教学任务而设计的具体方案,具有具体化、灵活性的特点。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材经历“85方案”—“98方案”—“05方案”的发展过程,其实质是教材话语体系的发展。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程的教材话语体系,是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的解读,虽然随着中国经济社会的发展,吸收一些新的、体现时代发展变化的话语资源,但体现在教材话语体系上,其最大的特点仍然是理论化和系统化。因此,要增强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实效,使课程真正受到学生喜爱,并因教育而使其终生受益,就要按照人才培养规格,根据教育教学的实际,将抽象、范式的教材话语体系转变为具体、个性的教学话语体系。

(二)教学目标分析

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教学最显著的特征,就是科学性、思想性和方向性的内在统一,它决定课程的教学目标。其一,用马列主义理论武装大学生头脑,树立社会主义的理想与信念。教育过程尊重、体现学生的主体性,但在重大思想和政治原则问题上立场要坚定。其二,注重培养大学生的精神价值与精神动力,强调理想、信念对大学生的指导意义,将其作为教育的核心,引导大学生树立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坚定地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道路。其三,坚持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教学在指导思想、内容、方法论上的真理性和正确性,做到用科学的理论武装人,用真理的力量说服人,用科学的方法吸引人,实现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输送合格人才的历史重任。

能否实现教育教学目标,关键在教育对象对教育内容、教育方式的接受程度。高职院校的思想政治理论课程教育教学,注重理论认知,更注重理论应用。当代大学生具有较强的自主意识,自我选择意识强,不愿接受别人灌输的观点。他们追求时尚与新潮,崇尚创新与探索,愿意接受新事物,主动关注、追踪社会热点,尤其是与自身相关的问题。体现在教育教学过程中,排斥单纯的理论教学、厌烦空洞的政治说教。因此,教师在教育教学过程中,要摆脱教材话语体系的束缚,避免照本宣科,选择适合学生特点的教学话语体系,以取得较好的教学效果。

二、正确分析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中存在问题,提高解决问题的针对性

(一)教材使用中存在的问题

其一,根据“05方案”,高职院校的思想政治理论课程体系,由“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以下简称“概论”)“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形势与政策教育”三门课程构成。这三门课程,教学内容存在着一定程度的重复,对教学内容的处理,缺乏统一标准,不同学校,甚至同一所学校的不同教师,在授课过程中对理论的难易、深浅掌握不一致,教学随意性强。在教材内容的处理上存在着两个极端:一是紧扣教材,注重系统的理论讲述,导致教学内容枯燥乏味,不能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二是教学过程过于随意,以提高大学生实践能力与动手能力为借口,忽视理论教学。

其二,“概论”是对大学生进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教育的主干课,但教材与高职院校的教育层次、教育要求不匹配。在内容的编排与取舍上没有体现职业教育特点,不利于职业院校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现。教学大纲中对本、专科教学的课时安排有不同要求,专科院校不可能也没必要把全部内容讲精、讲透。

其三,缺少统一的考核标准。一方面,对教师的教学质量缺少具体的量化标准。另一方面,对学生的学习状况及效果缺少统一考核标准,对学生成绩的考核与评定存在着较强的随意性。

(二)教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1.学生学习状态的调查。为了解学生的学习状况,我们对我校学生在学习目的、学习兴趣及学习状态方面,通过问卷形式进行调查。调查结果显示:学习目的为提高政治理论素质的学生占62.9%,为应付考试的占37.1%;学习兴趣方面,喜欢思想政治理论课程的学生占31.8%,感觉一般的为36.2%,明确表示不喜欢的是33%。学习目的与学习兴趣在一定程度上体现学生的学习状态。在课堂上,认真听讲并做好笔记的占35.3%,只听不记的学生占30.6%,只在感兴趣时候才听的比例为34.15%。

2.分析产生问题的原因。一是认为课程内容脱离当前实际,与学生距离太远,学了也没用。二是认为教材说教意味太浓,理论性强,缺乏趣味性。三是认为教师上课形式及教学方法单一、呆板。根据调查,我们不难发现,要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让他们有话想说、有话敢说、有话能说,就需要在教学内容上进行整合,打破教材的条框限制,让理论教学更贴近社会生活,贴近大学生的实际,体现专业特色,搭建平等对话、有效沟通的教学话语体系。

三、构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话语体系,增强教育实效

(一)构建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话语体系应遵循的原则

1.坚持“三贴近”原则。认真调查、分析大学生的思想、学习和生活实际,切实回答、解决学生关心的重大理论与实际问题,立足不断变化的新实践,释疑解惑,着力把道理讲透、事实说清。

2.坚持知行统一原则。既重视对学生进行科学理论教育,又重视引导其参加社会实践,把理论教育和社会实践结合起来,把提高思想认识和培养道德行为结合起来,把课内与课外、校内与校外的理论教育与社会实践结合起来。

3.注重能力培养的原则。教学话语体系的构建要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帮助其掌握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提高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构建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话语体系的基本思路

1.整合教学内容,组织专题教学。在教学内容的选取与整合上,注意做到针对课程特点及职业院校人才培养目标,确定适合高职学生特点的内容选取与整合,弥补本科和专科院校使用同一本教材的缺陷。根据高职院校的人才培养目标,将教育的重点放在理论的应用与实践的指导上。

2.注重学以致用,关注社会实际。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教学,理论学习不是重点,重要的是理论掌握基础上的应用与实践,科学理论指导下对社会现实的准确认知,对国家政策、制度高度认同基础上的自觉行动。要通过多媒体教学、案例教学、情境模拟等一系列教学实践活动,引导学生关注社会实际,学以致用,实现思想政治教育教学的目的。

3.适应思想政治理论课程特点,将教学内容设计的计划性与实施过程的灵活性相结合。突出课程的时政性与实效性,使教学内容的设计适应社会变化,能够根据形势变化及发展及时调整并付诸实施。做到突发事件,应时讲解;持续关注,了解变化。突出课程的思想性与理论性特点,及时反馈,把握方向;正确引导,科学认知。

4.注重实践教学,创新教学模式。构建“以学生实践为载体,师生互动,进行理论学习与应用”的教学模式。围绕“一个核心”,体现“两个特征”,以提升学生的基本素质为核心,通过师生互动传递教学内容,学生参与教学的全过程。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使学生在参与教育教学实践中展现自我、锻炼自我、完善自我,促进学生整体素质的全面发展。

猜你喜欢
理论课话语理论
坚持理论创新
神秘的混沌理论
理论创新 引领百年
现代美术批评及其话语表达
相关于挠理论的Baer模
新增本科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创新
“721”人才培养模式与高校思政理论课改革
话语新闻
话语新闻
医学院校基础化学理论课教学改革初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