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企混编英语教学团队培训酒店员工初探

2014-04-17 07:38顾芸
教育与职业 2014年24期
关键词:校企院校培训

顾芸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指出要“大力推进工学结合、校企合作的培养模式,建立有中国特色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根据此要求,我国高职院校把“校企合作”作为学校的改革目标和发展方向,经过十多年的努力,已经取得一定的成就。但严格来讲,目前我国大部分高职院校和企业的合作还停留在浅层次上,合作时间比较短,形式化问题突出。深层次的校企合作应该是“双方自愿、风险共担、优势互补、利益共享”的,要实现有效持久的深度合作,就首先要找到双方利益的结合点,以保证双方真正具有合作的意愿和动力。校企混编教学团队对酒店员工进行英语培训,实现了高职院校与酒店在人力资源层面的合作,使双方获得共赢,由此促进校企深度合作。

一、校企混编英语教学团队的构建

构建一支高素质的校企混编教学团队是完成酒店员工的英语培训目标的关键,高职院校二级学院领导和酒店培训部门中层领导应该作为负责人,共同牵头组建一支优秀的混编教学团队。首先,校企双方要共同确定混编教学团队教师的选拔条件、主要工作职责和薪酬,制定混编教学团队师资管理的相关制度。其次,混编教学团队的成员既包括高职院校专任英语教师,也包括酒店管理人员,高职院校的教师侧重教学,酒店方面的教师侧重教学管理。高职院校教师都应具有双师资格证书,其中80%的教师应具有中、高级职称。另外,混编教学团队还应选拔2~3名专业能力强、整体素质优秀的青年教师和酒店管理人员作为后备培训教师,一同参加酒店员工英语培训。最后,在培训过程中,校企双方对教学团队的教师实行动态管理,设专人定期整理受训员工对混编教学团队教师的教学评价,并把员工的意见和建议及时反馈给团队负责人和教师本人,以不断提升混编教学团队的培训水平,确保培训达到设想的目标。

二、校企混编英语教学团队培训酒店员工的意义

1.有利于建立英语培训的制度保障体系。在开展培训之前,混编教学团队中的管理层商议并签订具有法律效力的培训合同,合同中明确说明了酒店和高职院校的权利、义务以及违约的后果。酒店和高职院校按照合同的约定,遵照合作共赢的原则,履行各自的责任和义务,共同确保英语培训的圆满完成。混编教学团队还会在英语培训过程中定期召开英语培训协调会议,加强培训的统一管理,共同解决培训中出现的问题。这样规范的制度保障机制利于促进英语培训顺利展开,使酒店英语培训逐步走向科学化。

2.有利于完善英语培训的激励机制。混编教学团队的双方共同约定,员工在英语培训中获得的成绩与其加薪、升职相挂钩,并对参加培训的员工实行动态评估,使员工通过英语培训提升自我价值,提高员工参加英语培训的积极性。激励带来动力,英语培训带来的激励能使受训的酒店员工产生主动参加英语培训的动力,并能积极将所学的英语知识运用到工作中,从而提高酒店的竞争力。

3.有利于英语培训的长远发展。高职院校承担为酒店员工进行英语培训的责任,不仅拓展了教育空间,充分利用了高职教育资源,而且让高职院校的教师走出校园,参与混编教学团队,弥补了教师企业经历不足的缺陷,教师还可以把在英语培训中获得的经验用于学校的课堂教学,使课堂教学和社会实际需求更加契合。高职院校在对酒店员工进行英语培训的过程中,展示了自身较强的教学实力,使酒店意识到与高职院校合作的必要性,产生与高职院校长期合作的意愿。校企双方合作共赢,共同致力于员工英语培训的长远发展。

三、校企混编英语教学团队培训酒店员工的措施

1.充分了解各方面需求,增强英语培训的针对性。酒店员工的英语培训具有很强的针对性,这就需要混编教学团队在进行培训之前,充分了解、分析培训的各方面需求。混编教学团队中的酒店管理人员可以提供各方面需求的第一手资料,使教学团队充分了解酒店经营和发展需求、酒店不同部门岗位的需求和员工个体对培训的需求等。在此基础上,混编教学团队中的高职院校教师和酒店管理人员共同分析各方面需求的共性和差异性,运用目标分析法、任务分析法、技能分析法等多种方法来开发培训项目、制订培训计划、确定培训内容,以此提高培训的针对性,从而达到最佳的培训效果。

2.根据岗位需求,确定培训内容。混编教学团队在充分了解、分析各方面的需求后,应根据员工工作岗位的要求,以具体工作过程为设计基础,确定培训内容。培训的内容和顺序按照酒店员工的工作过程确定,首先设定典型工作任务,然后将典型工作任务分解为多个接近现实并具有可操作性的小任务。混编教学团队将英语培训内容确定为两个典型任务:日常交际英语培训和岗位交际英语培训。日常交际英语培训面向所有受训员工,主要是使受训员工能用英语进行日常交际,比如用英语进行自我介绍,向客人问候寒暄,对客人表示祝贺、歉意等。岗位交际英语培训面向特定岗位的员工,目的是使受训员工能够通过培训达到各自岗位对其英语知识和技能的要求。该典型任务根据酒店不同的岗位,设定了六个子任务,分别为商务服务、康乐服务、客房服务、前台服务、餐饮服务、商场服务。每个子任务又分解为不同的小任务,例如商务服务分解为文秘服务、翻译服务、票务服务、会务服务、展览服务及上网服务等;康乐服务分为健身中心服务、桑拿按摩服务、美容美发服务及电视电影服务等;客房服务分解为领客入房、电话服务、洗衣服务、房间清理、送餐服务及维修服务等;前台服务分解为客房预订、登记入住、行李服务、礼宾服务、资讯服务及结账退房等;餐饮服务分解为餐位预订、迎客入座、点菜服务、上菜服务及买单付账等;商场服务分为珠宝工艺服务、书画篆刻服务、丝绸纺织服务、医药保健服务、食品饮料服务等。这种以实际工作任务为驱动,按照工作流程确定的培训内容,充分体现了培训的实用性,有效提升了酒店员工的职业能力。

3.改变传统的培训方法,采用任务驱动模式。传统的英语培训方法比较简单,大多数是由培训老师在会议室给受训员工上大课,这种培训的参与度不高,再加上受训时间有限,导致整体培训效果不理想。混编教学团队的培训采用基于具体岗位工作过程的任务驱动培训模式,培训老师指导酒店员工在真实岗位上完成具体任务,指导过程成了培训活动的主体部分。混编教学团队每次上课都有明确的培训目标和选定的工作任务,教学过程的实施采用6步法,即资讯、决策、计划、实施、检查和评价,教学方法主要采用角色扮演法、情景模拟教学法、分组实践法等。培训教师在本次课结束之前会告知员工下次课需要完成的任务,要求员工通过网络、书籍等各种工具收集资料,并进行初步的归纳、整理。在培训课上,教师首先组织受训员工进行相关任务的情境模拟演练,通过角色扮演检查员工前期准备情况。演练结束后,培训教师组织受训员工进行分组讨论,员工根据任务要求对演练过程进行相互评价,自行归纳出完成该任务需要的方法、技巧及典型的英语词汇和句型,培训教师则对员工的互评、归纳进行补充,对完成该任务所需的英语知识进行总结,并要求员工把所学知识重新运用到任务演练中。在进行情境模拟时,培训教师会适当采用分组比赛的方法,调动员工对培训的兴趣,激发员工的上进心,培养员工的团队协作精神。这样的培训方式使酒店员工在完成岗位真实任务的过程中逐步提高了英语运用能力。

4.注重英语能力培养,改革培训评价机制。在笔试或口试中能获得高分,但英语运用能力不高的员工不在少数,所以单纯通过笔试或几分钟口试来检验员工的英语能力是不全面、不客观的,达不到检验培训目标的要求。鉴于此,混编教学团队采用了岗位检测标准来衡量酒店员工的受训效果。在对员工进行测试时,培训教师主要采取情景模拟的方式,要求员工通过角色扮演,灵活运用所学的英语词汇和句型,完成某一项岗位的具体任务,教师根据员工在完成任务过程中所用英语词汇和句型的得体性和流利度,给出员工的测试成绩,此成绩占培训成绩的50%。培训教师还要综合考虑员工平时的考勤情况、课堂表现、团队协作精神等,给出员工的平时成绩,此成绩也占培训成绩的50%。两部分成绩共同形成员工最终的培训成绩。这种培训评价机制,既能够客观检验员工英语培训效果,又能够真正促使受训员工提高自身的英语运用能力。受训员工普遍表示,此种评价方式使他们更加愿意参加培训,完成培训任务。

5.加强对培训效果的评估,实现培训过程的质量控制。酒店既然投入了人力、物力及财力对员工进行英语培训,必然十分关注培训带来的效益。要想实现英语培训最终效益的最大化就必须加强对培训效果的评估,实现对英语培训过程的质量控制。混编教学团队每次都会对培训做出效果评估,既有对本次培训的阶段性评估,也有对本次培训的整体性评估,评估内容涉及培训方式的可操作性、培训内容的针对性、培训方法的适合性、培训进程的正常性、受训员工工作业绩的对比性等指标。通过评估,混编教学团队对员工的受训质量进行过程控制,如果上述指标在阶段性评估中没有到预期目标,团队成员会综合考虑各方面因素,调整下一阶段培训计划,改进后续的培训方法,优化已有的培训方案,努力使培训达到预期的目标。培训结束后,教学团队会详细分析本次培训各项指标的完成情况,对本次培训的质量做出整体性评价。

四、小结

任何有长期发展意愿的酒店都会把英语培训作为酒店发展规划的一项重要内容,英语培训有利于提升酒店员工的英语素质和职业能力,有利于增强酒店竞争力。高职院校为酒店员工进行英语培训是高职院校的责任,有利于高职院校与酒店进行深度合作。校企混编教学团队实现了校企人力资源层面的合作,校企双方应在此基础上共同探讨如何建立更为有效的英语培训长效机制,使校企双方实现深度融合发展。

猜你喜欢
校企院校培训
2019年—2020年在晋招生部分第二批本科C类院校录取统计表
培训通知
CIT培训学院2020线上培训正式启航
2019年成考院校招生简章审核对照表
从五方面做好引导培训
深化校企合作促进应用型人才培养实现校企生三方共赢
校企联合对人才培养的作用
校企合作运行机制初探
应用技术型本科院校高等数学教学改革的思考
校企合作五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