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协同创新“多方共建”实践育人模式的思考

2014-04-17 07:49揭平英
佳木斯职业学院学报 2014年6期
关键词:协同育人高职

揭平英

(广州番禺职业技术学院 广东广州 511483)

基于协同创新“多方共建”实践育人模式的思考

揭平英

(广州番禺职业技术学院 广东广州 511483)

解决当前高职院校人才培养过程中的实际问题,需要及时调整工作思路。以广州番禺职业技术学院大学生社会实践为例,基于协同创新构建大学生社会实践战略联盟,通过校内协同、校外协同、国际协同的方式,建立“多方共建”实践育人模式。

协同创新;大学生社会实践;“多方共建”

教育部最近相继出台《关于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质量的若干意见》和《“高等学校创新能力提升计划”》(简称“2011计划”)等文件,其中高校“协同创新”是“2011计划”核心内容。为了满足社会对高职学生高素质、高技能的客观要求和主观需要,解决高职院校人才培养过程中的实际问题,需要及时调整工作思路和方法。本文以广州番禺职业技术学院大学生社会实践为例,作为“第二课堂”的社会实践应突破传统模式的藩篱,基于协同创新构筑大学生社会实践战略联盟。分析了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存在的问题,提出了基于协同创新的“多方共建”及其基本原则,通过校内协同、校外协同、国际协同的方式,建立并实施“多方共建”实践育人模式。

一、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存在的问题

尽管大学生社会实践已经成为高校的一项稳定工作职能和一项富有特色的工作品牌,但目前在社会、学校、学生三方面认识上仍然对社会实践存在分歧,社会实践活动与教学工作还处于分离状态,现有大学生社会实践模式有其局限性等问题。

(一)学校、学生、社会三方面认识上存在偏差

首先,不少的高职院校对大学生社会实践的重要作用没有深刻的认识,认为社会实践活动只有思想政治教育的功能,对提升学生专业技能和综合素质的作用不大。其次,多数高职院校大学生对社会实践的重要性没有认识到位,因其涉世不深、急功近利,本着强烈的参与意识与天真幼稚并存,在实践中往往表现却是眼高手低;再次,由于各种客观和主观原因,高职院校与社会联系不够紧密,沟通不畅,企业对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的能力缺乏了解和认同,并担心大学的社会实践会影响生产效益[1]。因此,必要的实践活动往往得不到社会的广泛理解和大力支持。

(二)社会实践活动与教学工作处于分离状态

由于认识上存在一定的偏差,导致在高职院校师生的思想观念上,认为社会实践就是学校学生工作部门、团委的一项基本工作,只需辅导员参与和关注即可,与专业教学和教学部门关联不大;无形之中,将社会实践与专业学习有意或无意地割裂开来,在一定程度上仅将社会实践是作为课堂教学之外可有可无的补充,没有纳入到教学计划内来进行[1],活动没能较好地与专业知识紧密结合,缺少专业特色,学生在活动中收获的只是对社会的初步认知;缺乏专业性指导,实践效果差强人意,其素质和能力提升较慢,同时也挫伤了学生参加实践活动的积极性。

(三)现有大学生社会实践模式有其局限性

“主题式”社会实践是各高校较普遍采用的模式。所谓“主题式”是指由上级相关部门每年确定全国大学生社会实践的主题,并要求各地区、各高校当年的社会实践围绕该主题进行[2]。“主题式”社会实践有其优势,但其局限性也日益凸显。表现如下:第一,在模式上,“主题式”同样是高职院校主要采用的社会实践模式,该模式的自身特点决定了活动只能组织“示范队”参加,参加活动的大学生数量很少,不具有普遍性和全员性,面对全体学生的社会实践成为少数学生的专利[2],难以解决多数大学生的社会实践;第二,在形式上,学校除了组织“示范队”之外,为了满足全体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的需要,每年学校也做出了“一般性”号召,但“一般性”号召忽视了教育的层次性和差异性,活动形式单一、缺乏创新,内容空泛没有深度、缺少针对性,学生由于得不到科学的指导,社会实践效果差距很大;第三,在时间上,当前的社会实践一般多集中在假期和校外进行,使得原本紧张的实践岗位和资源一时难以满足爆发性的增长需求,本应长期、持续,需要反复强化的社会实践带有了明显的阶段性和时效性[2]。

二、基于协同创新的“多方共建”及其基本原则

“多方共建”是指以深化大学生社会实践为指导思想,利用现有资源,广聚多方优势与资源,深度融合、协同发展,通过政府、社会组织、学校和学生多个不同主体的协同联动,以协同合作的方式,将学生发展需要的素质嵌入到社会实践“项目群”中,通过大学生完成社会实践“项目群”,实现大学生社会实践普遍化、全员化、多样化、日常化、长期化,让每个大学生在实践中成长成熟。“多方共建”既是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互动平台又是多方协同创新系统,它的建立应遵循协同创新的基本原则。

(一)“多方共建”互动平台的构筑

“多方共建”互动平台的构筑首先是确立创新主体要素和利益共同目标,其次明确“多方共建”的“三级管理”领导组织的地位。

1.确立“多方共建”主体要素和共同目标

“多方共建”各创新主体要素由地方政府、社会组织、学校和学生组成。在创新过程中,合作各方以提升社会实践功效为核心,共同确立培养“身心合一、内外兼修”高素质、强技能、创新型的人才为目标。

2.明确“多方共建”“三级管理”领导组织的地位

大学生社会实践协同创新战略联盟需要建立垂直向下、由下往上层层负责的“三级管理”领导组织,同时明确其地位。即:第一级由学校、地方政府、行业、企事业单位等的主要负责人组成大学生社会实践的统筹委员会,简称统筹委员会,负责整体规划统筹高职大学生社会实践;第二级由学校相关职能部门、地方所辖行政范围内的相关单位、行业、企事业单位的相关下辖单位等负责人,组成大学生社会实践的指导委员会,简称指导委员会,负责大学生社会实践的协调、沟通与指挥;第三级由相关学院、学生组织、相关部门,组建各类大学生社会实践服务委员会,简称服务委员会,指导建立数个学生发展中心如:大学生勤工助学帮扶中心、大学生创业园、大学生就业实践中心等,具体负责、组织和管理大学生社会实践的开展[4]。

(二)“多方共建”互动平台的基本原则

“多方共建”创新的过程中,合作各方遵循价值观和文化上协同、基于信任与交流的愿景协同、风险与利益观念上协同的基本原则[3]。

1.价值观和文化上协同

由于合作各方在创新过程中的定位、资源和能力、发展目标上都存在一定差异,形成了不同甚至潜在对立的组织文化和行为准则。校企要打破双方的藩篱,在价值观和文化上建立认同和包容,形成共赢的心理预期,建立长期稳定的战略合作伙伴关系。

2.基于信任与交流的愿景协同

信任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合作各方对自身优势的准确判断,找准自己在创新中的定位,厘清各自的关注点和优势,实现合作各方的效益有机链接。信任源于沟通,建立共赢模式下的相互信任,最大程度消除交流中的信息损耗,最终合作各方获得协同效应。

3.风险与利益观念上协同

利益相关主体协商找准“风险与利益”的平衡点,建立基于风险共担和利益共享的合作联盟,使得多方协作关系趋向长期、稳定和互惠,同时推动各方在资源共享上承担更多的义务,促进合作在风险共同承担和利益共同分享基础上进行。

三、建立“多方共建”实践育人模式

“主题式”是当今高职院很普遍采用的大学生社会实践模式,“主题式”模式虽然有其自身的优势,但其局限性也是明显,并限制了社会实践育人优势的发挥。为了解决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中存在的问题,必须坚持改革创新,以创新驱动发展。我校以“多方共建”为突破口,将协同创新理念贯穿到人才培养的过程中,建立协同创新的“多方共建”实践育人模式。该模式凸显了社会实践具有素质与技能兼顾、共性与个性统一、开放性与发展性融合的优势,消除了对社会实践的狭隘理解,变单一的校外社会实践为校内外实践相结合[2]。建立并实施“多方共建”实践育人模式,需要进行校内协同、校外协同、国际协同。

(一)校内协同

学校内部各种办学资源的相互协同是高职院校大学生社会实践最基本的协同创新。抓好校内协同,“多方共建”“三级管理”领导组织发挥了主体作用,做好学校内部的各个层面各类型的协同创新,整合校内一切可以利用的课内与课外优质资源,充分发挥各类社会实践资源的育人功效。设计若干个实践项目,这些项目是具有校本特色、适合校内外进行、既体现内在联系又相对独立、内容丰富、结构合理的大学生社会实践“项目群”[2]。校内实践“项目群”的设计注重活动的“点、线、面”相结合,更有针对性和多样性,其中,军事训练、公益劳动、校内实习实训、职业考证等已明确是学生的必修内容,实行学分制管理。

(二)校外协同

做好校外协同,我校积极结合自身实际和地方发展需求,充分发挥“智库”作用,主导与地方政府、区域社会组织(行业、企事业单位、社区等)合作,建立“多方共建”协同创新互动平台。确立“多方共建”“三级管理”领导组织的地位,在经济转型、文化提升、人才培养、科技服务等方面为当地经济发展提供技术支持和人才支撑。校企共同培养美容化妆品行业专业人才,校企共建“双师”教学团队,共同出资建设校内和校外实训实践基地,解决本专业学生校内外实习实践,同时还设立华好创业基金,资助学生创新创业;与上市公司海鸥卫浴联合成立“海鸥学院”,公司按照每年的人才需求,在学校各年级现有专业学生中,本着平等自愿、双向选择原则,接受订单培。双方建立“多学期、分段式”到公司顶岗实习的制度,规定学生每年假期到公司定岗实习1个月和毕业顶岗实习6个月;与广州机床行业协会合作建立“机床学院”,校企双方共同探索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共同开发课程和教材,共同开发实训实践项目,学生实行定岗实训和轮岗实习等,培养面向行业的高素质、高技能型人才。我校2012年还获得省级校企协同创新平台立项,成立广东高校珠宝首饰工程技术开发中心,不仅解决企业技术攻关,还为学生参与科技创新、技术服务提供了保障条件。

(三)国际协同

近年来,高职人才培养国际合作已拉开序幕。我校已和荷兰、日本、新加坡、台湾等国家地区建立了交流合作关系,制定并实施了合作办班、学生交流和研修计划等。例如:我校艺术设计学院与荷兰流行趋势研究机构——Y-Trends、DHD伦敦设计公司共同开办了四期校企合作班——荷兰首届Y-Trends国际设计班,培养和造就具有国际设计水平的皮具设计专业学生;新加坡南洋理工学院在我校建立首个学生研习基地,双方在专业课程、交流培养、项目开发及科技研发等方面开展的合作。以研习基地的设立为合作平台,在交流中深化了合作,在合作中实现了共赢。南洋理工学院学生不仅顺利完成了自带项目的研习,参与我校学生的研习项目,还与我校学生一起共同开发国际合作项目。我校学生也在学校丰富多彩的活动安排下,双方互动、增进了解、熟悉并了解对方的文化,拓宽了视野,提高了综合素质。

四、结语

我校在落实协同创新精神和实施“多方共建”实践育人模式之际,学校的人才培养工作取得显著成效。通过“政校行企”的有效合作,先后与广东知名行业企业合作共同建立了“华好学院”、“海鸥学院”、“机床学院”,双方共同探索人才培养模式、共同培养面向行业企业的高素质高技能型人才。学生的专业技能与综合素质得到协调发展,学生就业率多次稳居全省第一。当然,在进一步提升学生就业质量方面,我校还有很多工作需要做。可以预见,今后开展国际协同,研发国际化高职大学生实践项目将成为我校乃至高等职业教育工作者研究和探索的新课题。

[1]胡艳芳.西部地区高校大学生社会实践模式研究[J].思想战线,2011(37):428-430.

[2]赵侠.大学生社会实践育人优势的制约及实现[J].教育理论与实践,2012(24):09-10.

[3]何郁冰.产学研协同创新的理论模式[J].科学学研究,2012(02):165-174.

[4]李同果.论大学生社会实践长效机制的建立[J].教育评论,2005(5):61-63.

Thinking of "multi construction" practice of teaching mode based on collaborative innovation

Jie Ping-ying

(Guangzhou Panyu Polytechnic Institute, Guangzhou Guangdong,511483, China)

To solve the current problems in vocational training in the practical process, the need for timely adjusting work. Social practice of college students in Guangzhou Panyu Polytechnic Institute as an example, to construct college students' social practice of strategic alliance based on collaborative innovation, through the school campus, international cooperative mode, to establish "multi construction" practice mode.

collaborative innovation; social practice of college students "multi construction"

G710

A

1000-9795(2014)06-0263-02

[责任编辑:刘丽杰]

2014-03-10

揭平英(1965-),女,江西广昌人,经济师,从事实践教学管理,职业技术教育方向的研究。

广东省高校共青团立项课题《协同创新视域下高职大学生社会实践模式探索与研究》(编号:2012B024);

广州市属高校科研计划项目《基于教练技术应用创新高职院校学生管理模式的研究》(编号:2012B096);

广东省教育教学教改项目《高职院校与应用型本科院校专业课程衔接研究》(编号:20130101031)。

猜你喜欢
协同育人高职
文化育人的多维审视
育人铸魂守初心 赓续前行谱新篇
家校社协同育人 共赢美好未来
蜀道难:车与路的协同进化
高职应用文写作教学改革与创新
“四化”协同才有出路
三医联动 协同创新
高职人才培养模式创新探讨
协同进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