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岭民族走廊与南岭走廊民族和谐文化研究

2014-04-17 07:49杨荣翰
佳木斯职业学院学报 2014年6期
关键词:南岭贺州走廊

杨荣翰

(贺州学院 广西贺州 542899)

南岭民族走廊与南岭走廊民族和谐文化研究

杨荣翰

(贺州学院 广西贺州 542899)

南岭走廊民族文化有丰富的和谐文化底蕴。挖掘整理传承和研究南岭走廊民族和谐文化,有利于丰富中国和谐文化内涵,加强中国和谐文化建设,加速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构建进程。

南岭走廊;民族和谐文化;和谐社会

一定的文化总是一定地域内的民族群体在长期生产生活实践经验的积淀和心理反映,是一定社会政治和经济的集中表现。因此,“民族群体是民族文化的土壤和载体,文化疆界通常总是和民族的疆界相一致,民族的特征除了体质特征之外,就是它的文化特征。”[1]南岭走廊各民族在其生活的特殊环境里创造了极其丰富的民族文化,同时也蕴藏着极其丰富的民族和谐文化教育资源,对此进行挖掘整理传承研究,探讨其教育价值,将有助于加快民族地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进程。

从费孝通先生提出“南岭民族走廊”这一历史的、民族的文化区域概念以来,有诸多学者对“南岭民族走廊”的界定作了深入的研究,对此,覃德清教授曾于2008年撰文作了一个简要的综述认为:从自然地理学的角度所作的界定,如王元林、李星星先生的观点是有代表性的,但“南岭民族研究”是一个社会人文科学的概念,是用本区域富有代表性的地理符号,指代对壮侗语族、苗瑶语族各族群及其与之相关的特定区域内汉族、回族等民族的研究。即使是传播到国外的壮侗语族、苗瑶语族各族群文化和传播至此的西方文化,也应该是“南岭民族”研究不可忽视的内容之一。[2]2009年,覃德清教授又撰文指出:在从方国向民族国家转变的过程中,壮侗民族随着秦国统一岭南而终止自主演化的进程融入中华民族大家庭,与壮族同源异流的泰、佬等民族建立了泰国和老挝等国家。[3]这实际上就是说,作为泛指意义上的南岭民族走廊和南岭走廊民族文化研究,是以狭义的南岭山脉地区为核心,以广义的南岭民族走廊地区为重点,以中原地区和中南亚各国为辐射区来展开的。这里,我们用在贺州目前收集到民间最早的信歌“交趾歌”来印证这一观点。“交趾歌”详细描述了他们从贺州(中国)迁徙到越南的路线:“那人要问交趾国,恭城荔蒲到柳州,柳州便问云安府,行过四川世不忧。云岭便问行水路,七日河路靠船行,过了大船船到岸,便问交趾三卡村。”从中可见,他们是从贺州经恭城、平乐、荔蒲到柳州,再经河池过贵州,之后经四川入云南,沿红水河入越南境,抵三卡村。这就给我们描绘了岭南民族向东南亚迁徙(个体或群体迁徙)的一条清晰路线。[4]这对于我们研究南岭走廊民族迁徙和南岭走廊民族文化,从而研究南岭走廊民族和谐文化是有积极意义的。

关于南岭走廊民族文化研究,“相对于‘藏彝走廊’和‘西北走廊’来说,‘南岭民族走廊’的研究成果显得不够丰厚。”[5]同时,如果我们从南岭走廊民族和谐文化研究的角度去审视新中国成立前的南岭民族文化的记述及研究,我们会发现:由于秦统一岭南过程中,秦军受到岭南地区本地各民族的顽强抵抗,至秦统一南岭后,历代封建皇朝的统治者对南岭各民族的统治,都曾有某一时期是以武力、高压、重税为前提的,这就必然引起各种反抗和斗争,这种武力镇压与反抗之间的因果关系在历代封建皇朝的统治者的思想中来了一个颠倒,故而,本是泛指中原以南边远地区民族的“蛮”,演变成为带有明显贬义性质的对南方各民族统称的“南蛮”被历代封建皇朝沿用下来。以这种思想为前提,使历代封建皇朝对南岭民族的记述与研究都或多或少地带有偏见的色彩。受这种偏见的影响,一些文人学士,也以“蛮”传“蛮”,有的直接用“蛮夷”为题著书立说。但即便如此,纵观南岭走廊见诸文献记载最早的古国——苍梧古国经秦统一南岭至新中国成立前的漫长历史,战争仅仅是沧海一粟,民族认同、民族团结、民族和谐发展则是历史的主旋律。正因如此,客观记述和正面介绍南岭各民族和谐发展文化的还是主流,而以“南蛮”指代南岭各民族的记述与研究,实际上,其内容大多也是体现民族平等、民族团结、介绍民族习俗文化的。这种褒贬交错相融情形,众多田野调查所收集到的南岭民族民间文献,包括契约、族谱、宗教典籍、唱本、碑文,直至世代口传的宗族迁徙史、英雄谱、状元(秀才)录等也大同小异地存在着。其实,这正是中华民族形成发展过程的真实写照,也是中华民族和谐文化发展的客观反映。

新中国成立至“文革”前,党和国家组织专家学者对全国少数民族进行了大规模的调查研究,岭南民族文化的调查研究得到了较大的关注,取得了一定的研究成果。“文革”时期,对民族文化的研究进入停滞倒退期,几乎没有相关的研究成果,岭南民族文化研究成果也不例外。80年代起,民族文化研究进入恢复发展时期,研究成果时有所增。本世纪初至今,民族文化研究工作进入一个繁荣阶段,取得了颇为丰富的学术成果。南岭民族文化研究乘这一东风,出现了对南岭各民族(族群)生产生活习俗文化的面上研究热和桂东地区方言研究、桂东地区族群研究、西江黄金水道研究、宜州刘三姐文化研究、贵州黎平的侗族大歌研究、黔南水书研究、屯堡文化研究、都庞岭千家峒研究、潇贺古道民族文化研究、湖南江永女书研究、湘贺走廊文化遗产保护研究、岭南民俗文化研究、贺州古村落建筑文化研究等专题研究。这些研究成果,为我们研究南岭走廊和谐文化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和谐文化研究是在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之后提出来的。十六届六中全会明确提出了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战略目标。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理论研究与实践探索,要求把社会主义和谐文化纳入研究与探索范畴,这就必然使和谐文化成为备受学术界关注的显学。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进程中,和谐文化是实现社会和谐的文化源泉和精神动力,加强对和谐文化的研究,既是和谐社会实践的内在需要,也是深化文化理论创新的紧迫要求。为此,学术界对和谐文化理论作了比较系统的研究,出版了多本专著,发表了大量论文。但是,和谐文化根植于民族文化之中,必须从民族文化中挖掘和谐文化思想,以筑牢和谐文化的基础,这却是当前和谐文化研究的一个薄弱环节。基于这背景,我们提出对南岭走廊民族和谐文化研究,作为中华民族和谐文化研究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这是一件有意义的工作。这一工作已经有一个良好的开端:有学者获批教育部2012年度人文社科课题立项:《南岭走廊民族和谐文化教育资源挖掘整理传承研究》,有学者出版了《南岭走廊瑶族乡村和谐文化建设研究:以富川瑶族自治县为个案》学术专著,更多的学者从文学、历史学、政治学、人类学、民族学等不同角度涉及南岭走廊民族和谐文化研究问题。可以预见,在全国民族和谐文化研究的相互影响下,南岭走廊民族和谐文化研究成果将会不断涌现。

[1]骆小所.汉语言专题研究[M].昆明:云南人民出版社,2001:284.

[2][5]覃德清.关于开展南岭民族研究的构想[J].广西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44(2):64-65.

[3]覃德清,杨丽萍.南岭民族走廊文化积淀与审美人类学研究的拓展[J].文化遗产,2009(3):113.

[4]唐择扶,邓元东.特殊的文学形式—“信歌”.贺州日报,2013-3-22(第3版).

The national harmonious culture research of Nanling National corridor and Nanling corridor

Yang Rong-han

(Hezhou University, Hezhou Guangxi,542899, China)

Nanling corridor culture has abundant harmonious culture. Digging of Nanling Corridor Heritage and national harmonious culture, to enrich Chinese harmonious culture, strengthen harmonious culture construction of China, accelerate the process of building a socialist harmonious society.

Nanling National corridor; harmonious culture; harmonious society

G112

A

1000-9795(2014)06-0010-02

[责任编辑:董 维]

2014-03-03

杨荣翰(1957-),男,广西平南人,副教授,从事思想政治教育、高等教育方向的研究。

2012年度教育部人文社科基金项目《南岭走廊民族和谐文化教育资源挖掘保护与传承研究》(课题编号:12YJA880146)、2011年度广西文科中心“教授培育工程”基金项目《桂东民族地区原生态德育资源的挖掘传承研究》(课题编号:10).

猜你喜欢
南岭贺州走廊
神奇的走廊
游贺州紫云洞
印象贺州
走廊上的时光
走廊上
胡明华、张南岭数字插画作品
南岭栲叶黄酮类成分的研究
我的家乡最美之贺州
吾城·吾乡
南岭山区“生态立县”的实证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