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新形势下生态文明建设的思考

2014-04-17 07:49张文婷
佳木斯职业学院学报 2014年6期
关键词:公众文明政府

张文婷

(北京市顺义区委党校 北京 101300)

关于新形势下生态文明建设的思考

张文婷

(北京市顺义区委党校 北京 101300)

生态文明的战略任务是新时期新阶段我们党关于生态文明建设的又一次理论创新,是人类文明的发展规律和演化逻辑的必然要求。走符合我国国情的“绿色”发展道路,需要深刻把握走向社会主义生态文明新时代的决策部署,以科学规划为指导、完善环境法治、推进制度创新、扩大公众生态参与。

生态文明;环境法治;制度创新;公众参与

一、生态文明之政治选择

政治产生于特定的社会环境,并根据社会环境的发展变化而变化。不同时代所面临的主要问题不同,政治需要发挥作用的侧重点、着力点也会有所不同。当今我们所面临的新的重大问题是以包括生存危机、发展危机和秩序危机在内的由人与自然关系严重破损所引起的内在社会和谐危机。

(一)生态环境问题与政治选择紧密相连

虽然大多数环境问题都可以与人类不合理的改造、利用甚至肆无忌惮地掠夺自然的行为相牵连,但事实上这些都可以被视为不合理的政治选择的当然逻辑。就我们每个个体来看,相信没有人会愿意自己所生存的自然环境不断恶化。但问题在于从个体视角来看,个体利益与人类共同利益和根本利益在某些情况下是不一致的,个体在一方面面对唾手可得的实际利益,另一方面面对保护环境、善待自然的责任时,其行为动机的激励因素的推敲也被许多人所认同。但是一个国家甚至整个世界的政治体系,如果在生态环境保护方面处于低水平,就会直接影响整个社会生态觉悟的水平。而一个生态化的政治氛围将有助于推动生态觉悟的提升,这种强制和保障作用是任何其他社会机制所无法替代的。生态文明与政治文明的协调发展不仅仅是应对生态困境的需要,也会为现代政治文明注入新的动力与契机。

(二)生态政治是生态文明新时代的必然选择

正如一位学者所指出的,协调人类和自然生态系统的关系,需要经济和社会的变革,虽然起因在生态,但完成变革的过程在于政治。没有制度保障和促进的生态伦理注定是走不远的。

从70年代开始,生态政治运动就已从单一化向多元化趋势发展,成为多元全球性群众政治运动。90年代以来,生态政治运动从公众关注生态环境问题发展为公众与政府共同关心“可持续发展”的全球环境问题。

我国政府也采取了一系列行动,继1972年瑞典斯德哥尔摩首届人类环境会议,我国于1973年召开了第一次全国环境保护会议。改革开放后,环境保护被确立为基本国策。1992年世界环境与发展大会通过了纲领性文件《21世纪议程》,我国政府随后即颁布了《中国21世纪议程》全面阐述了中国的可持续发展战略及对策。近年来,党的执政理念也体现了生态化的要求,如科学发展观在“五个统筹”中强调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党的十六大在明确提出要走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之路,给小康社会注入了绿色的生态内涵。党的十七大报告进一步明确提出将建设生态文明作为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奋斗目标的要求之一。党的十八大报告将生态文明单篇论述,把生态文明建设摆在总体布局的高度,表明我们党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总体布局认识的深化,也彰显出对中华民族子孙、对世界负责的精神。

二、生态政治的基础——环境民主

(一)环境民主是对公权力的有效制约

环境民主可以对政府在生态环境问题上的权力行使形成有效制约。由于信息机制、决策机制等因素,政府在涉及生态环境问题的决策过程中,由于失误而引发的生态环境问题应对不当的风险是客观存在的。虽然,各国政府基本都注意到生态环境问题的解决离不开科学的方法和手段,包括我国在内的一些国家还制定了环境影响评价等制度来保障决策的科学性。但虽然如此,环境民主的推进,对于政府在生态环境问题方面行政权的行使的制约和监督作用仍不可忽视。

(二)环境民主是公众政治参与的源泉

在环境民主气氛浓厚的情况下,民众的政治权利才能得到有效保障,在缺乏环境民主的情况下,在面对对环境污染、生态破坏甚至对生命和健康的严重损害时,公众的力量的发挥是受到限制的。

在日本发生的“水俣病”公害案件的处理就是一个例子。1956年,在日本熊本县水俣市发生了史无前例的导致上万人健康损害的水俣病。当地公众认为分布在水俣市的大企业的污染时发病的重要原因。熊本大学“水俣医学研究组”也作出了企业排放的废水中的有机水银是原因物质的研究结论。但是,日本化学工业协会为了保护自己的得力会员,也为了防止其它同样性质的工厂发生类似问题,对有机水银原因说予以了否认。

水俣市长、厚生省食品卫生科科长也站在了企业一边。甚至,连通产省池田大臣也认为那些关于有机水银是由水俣市某些大企业排放出来的结论“过于轻率”。在水俣病事件中,事发地区大学医学部的学者们共同研究所得出的结论,被相关官员一再否定,而这些官员远在首都且与发生源的企业有着密切关系。政府机关在这一事件中根据了相关官员的看法制定了相应的行政对策。直到12年后,政府才最终得出和事发地区大学医学部的学者们一致的结论,新日本氮肥料株式会社水俣工厂废水中的有机水银是水俣病的致病物质。我们由水俣病事件可以看到,公众在强大的利益集团和国家政权面前是多么的弱小,而缺乏生态民主的政府在面对公害事件时的冷漠和低效率令整个民主制度蒙羞。

可见,只有使生态文明更多的融入政治文化,让与生态利益直接相关的人更加有效地参与到政治过程中,才能进一步推动生态文明的发展,推动社会的成熟。

三、生态政治的灵魂——生态公正

生态主义的公正观是生态政治的灵魂,可以说它代表了人类社会制度文化高度发达的一个新阶段。

公正作为一个社会得以安定和发展的前提,是政治系统合法的根基所在。正如罗尔斯所认为,社会公正是一个国家公民和平相处的政治底线。而处于不同社会中的人们对于公正的理解和判断标准是存在差异的,生态公正可以说是新的历史条件下人们对公正的新的注解。生态公正,既要求代内公正,也要求代际公正。代内的所有人,都有享受清洁、良好环境的平等权利以及平等利用自然资源的权利。任何一个地区、国家的人都享有平等的环境权。但生态公平不应仅仅属于代内人,应当推及到代际之间,推及到子孙后代,他们都应对地球上所禀赋的自然资源财富拥有均等的享用权。这是一种当代人类应有的对未来人类利益的道德责任感。

政府在推动生态文明向前发展的进程中,不仅需要代表当代人和社会的公共利益,对于整个生态系统以及代际间的生态利益的考虑也是责无旁贷。政府应当成为生态文明的主导者和生态文明系统的维护者。

四、生态文明之路径探索

(一)以生态文明理念为指导完善环境立法

在生态文明理念的指导下,应在最基本的公共生活领域制定出维护生态环境文明的具体规则,同时也要制订出保障这些规则有效实施的制度。缺乏完善环境规则体系的社会不可能培育出广泛意义上的公众生态觉悟。但生态环境立法要推动生态文明发展的前提是政治首先要生态化。生态环境立法只有在生态化的政治体制和运行模式下,在生态化的政治气氛中,才可能真正发挥应有作用。罗尔斯顿指出:“哪里存在着对环境伦理的违背……哪里就有强制执行的正当理由。”良善的、符合生态文明需要的环境立法,能够有效地塑造社会公众的生态主义的环境觉悟,促进环境状况的改善和好转。推进生态文明建设领域的科学立法,要根据轻重缓急,加强重点领域立法,2012年,《环境保护法》实施23年之后首次大修,以《环境保护法》为首的系列法律、法规应在修订过程中顺应人民群众的新期待,充分贯彻党的十八大精神,充分体现党的意志。

(二)增强政府生态服务能力建设生态政府

多年来,我国经济持续高速发展与生态保护、环境污染的矛盾日益突出,由此引发的严重破坏生态环境的案件时有发生,因环境污染问题造成的群体性事件不断出现,在经济高速发展的同时,付出了惨痛的代价。在中国处于如此环境敏感期的情势下,增强政府生态服务能力、建设生态政府尤为必要。所谓生态型政府是指能够将实现人与自然的自然性和谐作为基本目标,将遵循自然生态规律和促进自然生态系统平衡作为其本职能,并能够将这种目标与职能渗透、贯穿到政府制度、政府行为、政府能力和政府文化等诸方面之中去的政府。

建立生态政府,制度建设尤为重要。一方面,应科学规范生态文明的社会制度,另一方面也应重视政府自身行为的制度安排和创新。在科学规范生态文明的社会制度方面,可以通过系列政策设计,对制度进行绿色改版,在税收、资源利用、产品市场准入、基础设施建设等方面根据生态文明建设的要求提供系统化、切实可行的规范。在政府自身行为的制度安排和创新方面,转变唯GDP论,从政府决策、行政行为、干部选拔任用、考核奖惩等方面,推动政府指导理念的生态化,使地方政府逐步放弃自利冲动,摆正政府在自然——社会——政治系统中的合理位置,同时也要不断提高政府应对生态危机的综合治理能力。

(三)弘扬环境民主推进公众参与

正如塞缪尔·亨廷顿所说,“在任何政治体制中,政策过程中的公民参与都是一个基本的事实。”而在生态环境问题已经转移到社会领域并已经对当代人的生存构成一定程度威胁的情况下,民众作为生态利益的享受者以及生态危机的承受者,必然应当成为生态文明的主要参与建设者。在我国,公众对参与生态保护的重要性已经有了一定程度的认识,而且生态环境保护的公众参与工作已经初见成效,2003年《环境影响评价法》实施确认了公众参与的方式,之后,2006年开始实施的《环境影响评价公众参与暂行办法》再次将环境影响评价法中的公众参与确认为主要方式。另一方面,我国公众在生态环境保护方面的参与能力不断增强。中华环保联合会发布的《中国环保民间组织发展状况蓝皮书》显示,目前,我国环保民间组织力量不断壮大,在积极参与对环境有重大影响的行为的监督过程中影响力逐步提升。

我们在看到我国公众生态参与发展良好的同时,还应意识到一些问题的存在。比如公众的生态意识仍有待加强;公众知情机制还不健全,公众无法获取足够的环境信息;目前政府主导下的公众生态参与中,仍存在一些问题,比如公众在对环境决策和执行的监督方面仍有提升空间,比如民间环保组织对政府决策的影响力仍然有限。这就需要我们进一步拓宽公众参与生态文明建设的思路,首先注重公众生态价值观的正确确立,这是公众参与公共决策的基础。其次,不断完善公众公共政策参与的制度机制,使公众参与生态环境保护的基本权利得到进一步保障。同时,对于非政府性的生态环境保护组织,政府应当积极支持,以促进民间生态环境保护社会力量的充实,不断形成生态文明发展的合力。

[1]塞缪尔·亨廷顿.汪晓寿,等译.难以抉择——发展中国家的政治参与.华夏出版社,1988.

[2]李惠斌,薛晓源,王治河,俞可平.生态文明与马克思主义.中央编译出版社,2008,10.

[3]陈学明.生态文明论.重庆出版社,2008,4.

[4]余谋昌.环境哲学:生态文明的理论基础.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2010,10.

[5]程伟礼,马庆,等.中国一号问题:当代中国生态文明问题研究.学林出版社,2012,8.

On construction of ecological civilization under the new situation

Zhang Wen-ting

(Beijing Shunyi District Party School, Beijing,101300, China)

The strategic task of ecological civilization is a theory innovation on the construction of ecological civilization in the new stage in the new period, is the inevitable requirement of the development and the evolution of human civilization. Walk in line with China's national conditions "green" development road, need to grasp the decisions and deployments to socialist ecological civilization in the new era, with the scientific planning, improve the environment, promote the rule of law system innovation, and expand public ecological participation.

ecological civilization; environmental law; institutional innovation; public participation

F062.2

A

1000-9795(2014)06-0026-02

[责任编辑:董 维]

2014-03-09

张文婷(1980-),女,山东人,讲师,从事环境与资源保护法学方向的研究。

猜你喜欢
公众文明政府
请文明演绎
公众号3月热榜
公众号9月热榜
公众号8月热榜
公众号5月热榜
漫说文明
知法犯法的政府副秘书长
对不文明说“不”
文明歌
依靠政府,我们才能有所作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