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高等教育发展方式转型与战略支点的选择

2014-04-17 10:18高树仁
江苏高教 2014年3期
关键词:要素维度转型

高树仁,宋 丹

(1.辽宁教育研究院 教育史研究所,沈阳 110034;2.大连理工大学 公共管理与法学院,辽宁 大连 116024)

发展方式是经济领域和社会生活的一个热点问题。随着我国社会转型和教育制度变迁,特别是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加速对高等教育的强力渗透,关于高等教育发展方式转变的话题被不断提及,并已成为根植于教育改革和发展实践中一个不可回避的话题。我们对于高等教育发展方式的态度,关系到现阶段高等教育发展水平的评价,也涉及高等教育的未来发展走势。要解决或缓解我国高等教育发展道路上日渐尖锐的老问题和日益复杂的新问题,必须拓展到转变发展方式的框架中去寻找对策。因此,建构新的发展方式已成为中国高等教育深化改革的重要任务。

一、高等教育发展方式转型的根本内涵及其规律

高等教育发展方式并不是一个新概念,但确是需要进行理论探讨、百家争鸣、形成社会共识的一个概念。高等教育作为不断嬗变、动态发展的教育形式,与其他社会活动一样,存在自身运动发展的方式。正是这种方式的不断更替,推动着高等教育在自身内部逻辑活动中,持续不断地演进和发展。所谓高等教育发展方式,是高等教育发展过程中呈现的诸多发展性特征的总和,是实现高等教育发展目标的方法、手段和模式的统一,它包括了从微观教学到宏观决策的诸多领域。高等教育发展方式是高等教育组织机构为适应环境、实现目标而采取的路径选择,其实质是秉持什么理念,依赖什么要素,借助什么动力,通过什么途径,体现什么价值,实现怎样的发展。高等教育发展方式从根本上反映了高等教育在起点、过程、结果等多个角度呈现的总体特征,也反映了高等教育在规模、速度、结构、质量、效果等方面是否实现了理性发展。

高等教育经历了漫长历史演进过程,并依然处于变革和发展运动中。适切的发展方式对于不同阶段高等教育的改革实践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毫无疑问,高等教育的发展源自外部社会力量的推动,也源自对自身发展方式的不断反思。改革开放三十余年间,我国高等教育在制度建构、结构优化和规模发展等方面取得了重要成就,但发展方式理性化程度不足的问题也日益凸显。在高等教育发展的低级阶段,对教育发展目标的关注常常局限在一些外在的显性目标上,如教育规模、发展速度、学校数量等;只有当高等教育发展进入更高阶段,才会更注重高等教育发展的内在隐含目标和适应性等问题。高等教育发展方式的改革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改革的过程是一个不断学习、调整和创新的动态过程。在我国社会经济发展的关键时期,如果高等教育发展方式改革想要取得较好的效果,我们需要对高等教育发展方式进行详尽的系统分析,了解目前高等教育系统发展方式的现状及所存在的问题,识别影响改革的关键因素,并最终提出具有可操作性的、切实可行的建议[1]。总结我国学术界对高等教育发展问题的研究,我们认为实现高等教育发展方式转型需要遵循以下规律性的要求。

首先,要考虑三个基本要素:质量要素,其实质是我国高等教育在规模发展之后的一种更高追求,是质量不断提升的过程,这是高等教育的核心任务和刚性要求;结构要素,高等教育自身存在各种结构关系,高等教育结构又与社会结构、经济结构、产业布局结构等发生着密切联系,只有处理好各种关系,在相互联系又相互制约的复合系统中,才可能实现高等教育的自我完善和社会适应性的整体提升;公平要素,即以包容性协调增长为核心,通过制度安排和政策调整以不断实现高等教育权益的均衡,将高等教育的公平理性“公共化”。

其次,要考虑三个基本规定:创新驱动,旨在关注高等教育发展的创新,是具有前瞻性的教育理念、教育方式、教育实践的有效集成,是整合内涵式发展教育、可持续发展教育、未来教育等主题教育,聚合而成的一股新的教育思潮总汇;协同推进,旨在改变原有相对单向、封闭的发展思维,建立科学合理、均衡发展、包容合作、知识共享、开放共建的高等教育体系[2];以人为本,指新的发展方式应突出“学生中心”的价值取向,其基本问题是观念的更新换代,从见“物”不见“人”的“外延式”发展转向“以人为本”的内涵式发展。

最后,要坚持三个基本原则:效益性原则,在资源有限的情况下,通过利益协调机制,对办学要素进行整体优化,提高现有教育资源的使用效益[3];可持续性原则,立足于可持续发展的战略高度,重新审视高等教育改革和发展的动力,推进教育实践迈向新境界;自主性原则,从根本上解决高等教育发展的内在动力问题,超越政府为主导的强制性制度变迁的直接推动,实现高等教育的自主调整与自我优化。以上三要素、三规定和三原则是高等教育发展方式转型的依据。

二、高等教育发展方式转型的维度与路径

高等教育发展方式转型的突破点往往发生在社会需要和高等教育内在发展逻辑的交叉点上。高等教育各种发展要素是承接社会需要的载体,也必然成为教育发展方式转型的最基本变量。教育要素在结构方面的变化、内涵方面的优化以及组合方式上调整成为教育发展方式转变的重要内容。基于此,本文以高等教育发展所依靠的教育要素作为高等教育发展方式转变的基础,将要素所共有的结构维度(structure)、制度维度(system)、技术维度(skill)确定为高等教育发展方式转型的三重维度(简化为“3S”维度)。转变高等教育发展方式,就是高等教育在结构属性、制度属性和技术属性三个维度寻找最佳耦合或最满意耦合的过程,以此构建高等教育发展方式转变模型。

高等教育发展要素的耦合有三个维度,高等教育发展方式转变也相应地存在三种路径。

其一,教育要素组合方式转变型,主要指在“结构维度”上教育要素组合方式的转变。转变教育发展方式,必然涉及对教育发展过程要素的重新组合和调配。而调整教育结构为发展要素的有序流动与有效组合提供了宏观框架。调整高等教育结构,提高教育体系的整体效能,是转变高等教育发展方式的重要内容,对于高等教育协调发展至关重要,在诸种转变方式中具有首要地位。

其二,教育要素运作方式转变型,主要指在“制度维度”上教育要素运作方式的转变。制度带有稳定性、长远性特点,它关系到高等教育健康、可持续的发展[4],是转变高等教育发展方式关键和核心内容。制度设计已成为高等教育发展方式转型的突破口。落后的制度使各种教育要素结合松散,不可能实现资源的优化配置。通过制度创新能够改变管理落后的状态,也就可以实现资源的有效利用。

其三,教育要素作用方式转变型,主要指在“技术维度”上教育要素作用于教育对象的方式的转变。教育必然涉及技术、途径和手段的选择,这直接影响甚至决定教育要素作用于教育对象的质量、速度和效果。基于技术维度的教育要素作用方式转变,必须整体考虑教育技术、教学方法、教学模式、教育技能等方面的内在联系,通过系统性的变革,改造教育过程,焕发教育、教学的生机与活力。

以上分析,是出于论证需要而把影响高等教育发展方式转型的维度和路径从系统中分离开来讨论。事实上,高等教育发展方式是一个多维的支撑系统,结构是前提,技术是基础,制度是保障[4]。这些维度与路径在对高等教育发展转型中的作用是交互作用实现整体效能的。三种路径在各自维度上通过各自力量的整体一致或此消彼长,便发生了推动或抑制高等教育发展方式演进的效果。总之,在高等教育发展方式转型过程中,诸多因素的作用通常以这几种方式发生:或者其中一种在某个历史阶段、某种情况下显著突出,并暂时掩盖其他路径的效用;或者几种路径此消彼长;或者几种路径发生共时作用,尽管作用力并不均衡。合适的路径选择,是由具体的历史条件和情境决定的。

三、高等教育发展方式转型的战略支点

教育发展方式研究的核心是战略选择问题,转变高等教育发展方式要立足于结构维度、制度维度与技术维度,寻找与高等教育发展方式转型路径相契合的战略突破口。我国要想实现由高教大国向高教强国的转变,就必须转变发展方式,以教育结构、教育制度、教学模式为支点牵动教育全局,实现教育发展方式的渐进性变革。

(一)以结构优化为战略支点,从根本上解决教育要素的有效流动与组合

教育结构对于转变高等教育发展方式的影响是不言而喻的。从动态的历史过程来看,高等教育的发展是存量改造和以增量带动结构优化的复合式发展道路。在大众化初期,如果说以增量发展为主,存量改革为辅,主要依靠扩大规模、增加投入实现发展的话,那么新时期转变高等教育发展则需要为以存量改革为主,加强对教育结构优化、质量提高、效益发挥的关注,引导教育资源要素的优化配置。因此,必须强化“结构优势”在高等教育发展中的重要作用,采用宏观、中观、微观相结合的方法,把高等教育结构的调整与优化放在高等教育发展全局的高度去重视,实现以质量提升和结构优化为主的内涵发展道路。在宏观层面,政府要把结构布局调整作为转变高等教育发展方式的战略性工作,推动大学科学定位与合理分层;在中观层面,把科类结构调整作为转变发展方式的着力点,创新评价模式和资源配置方式,引导大学特色发展;在微观层面,把专业结构调整作为转变大学发展方式的突破口,实现高等教育结构优势与我国产业结构、技术结构、资本结构、城乡结构、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的深刻和持续的变化有效对接。整体上,将实现高等教育的科学发展和人的全面发展作为各项工作的落脚点,使政府对于高等教育结构的规划和调控具有科学性和前瞻性。针对我国高等教育结构中存在的突出问题,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坚持理论联系实际、求真务实的科学态度,切实推进我国高等教育结构理论的基础性研究和应用性研究,从而为政府对高等教育的宏观调控提供科学的依据。

(二)以制度创新为战略支点,依靠制度建设驱动内涵转变

制度创新是教育发展方式转型的逻辑起点。适宜的制度不仅是促进教育自身发展,增强教育与经济社会的协调性和实现学生全面发展的根本保障,还是通过影响教育要素投入和要素效率来重塑教育发展的动力。如何获取制度优势、充分发挥制度功能,已成为推动高等教育可持续发展的重中之重,也必然成为高等教育发展方式转型所面对的主要问题。在新的历史起点上,高等教育的制度建设主要涉及三方面内容。一是完善制度体系,规范政府行为。现有的国家政策文本相对宏观,对于教育制度、体制的规定还有不完善、不充实的突出问题;地方各级教育政策则明显“单薄”,省级统筹制度尚在初级探索阶段[5]。当前,亟需顶层的制度设计,加强中央和地方以及各部门之间政策措施协调以及改革步调的衔接。二是完善制度内容,处理好五种关系,即政府调控与市场调节的关系、政府宏观管理与高校自主办学的关系、全国一盘棋调控与地方积极性发挥的关系、转变评价方式与转变资源配置方式的关系以及改革与发展稳定的关系[6]。三是建立现代大学制度,增值教育变革的内生动力。我国高等教育正经历着由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体系、由集权管理向分权管理、由大学行政化向去行政化运作的三大转型,我国大学的发展也理应回应这种转型,通过唤醒学校主体意识、增强变革能力、拓展自主发展空间为主要任务,以现代大学章程为载体,以现代大学治理结构为依托,以合理的权力结构为保障,把深化大学制度改革与转变发展方式一同部署,进而建立有利于高等教育发展方式转变的制度体系,系统推进改革。

(三)以教学模式改革为战略支点,以质量内驱力对接公众教育需求

转变高等教育发展方式不仅涉及制度因素的生长和结构性变动,也必然会引起实践层面教学模式的变化。教学模式改革包含了高等教育人才培养过程中微观实践层面的技术、方式、手段、技能等综合因素。教学模式改革攸关教育改革的方向与成败,是高等教育发展方式转型的又一战略支点。影响教学模式改革的“变量”众多,其中,教育技术是承载教育改革与发展向前飞奔的一条轨道。目前在教学领域,最活跃的因素,也是变化最快、讨论最多的可能就是教育技术。教育技术变革了教师教学方式,创新了课程的表现方式,也颠覆了学生的学习方式。我们很欣慰地看到,在高等教育大发展进程中,教育技术也沿着有利于优化教学模式、教学效率的轨迹而变化、发展和出新。然而,教育技术的进步并不足以完全替代传统教学形式。变革教育的方法和组织形式也是教学模式改革的一条重要路径。通过优化人才培养的各个环节和要素,提升创新人才培养能力和质量,扭转僵化教学制度的失衡导向;变革教育组织形式,解除班级授课制和批量生产对教学组织的长期绑架,向个性化、分散化、远程化的教育组织形式转型,使教育回归本源活力。另一方面,加强教师的技能培训和教学研究,为教学模式改革提供人力支持与智力支持[7],为教学模式改革的专业性和科学性奠定基础。通过现代教育技术与传统教学手段的完美融合,形成高等教育内部的质量生成机制,是提升高等教育内驱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实现高等教育发展方式转变的重要路径。

[1]范 明,等.高等教育管理方式改革的系统分析[J].江苏高教,2013,(4):47.

[2]周 进.建设高等教育强国:国家高等教育理念的转变与创新[J].江苏高教,2013,(4):10.

[3]张德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与高等教育的历史责任[J].中国高教研究,2013,(2):2.

[4]高树仁,张秀萍.高教强省的三重意蕴及其超越性[J].江苏高教,2012,(1):45.

[5]杨润勇.新背景下我国教育管理体制政策调整问题研究[J].教育研究,2011,(3):28.

[6]刘国瑞,林 杰.关于高等教育发展方式转变的几个问题[J].现代教育管理,2013,(2):16.

[7]贾继娥,褚宏启.教育发展方式转变的三条路径[J].教育发展研究,2012,(3):3.

猜你喜欢
要素维度转型
转型发展开新局 乘风破浪向未来
掌握这6点要素,让肥水更高效
航天器在轨管理模式转型与实践
浅论诗中“史”识的四个维度
转型
观赏植物的色彩要素在家居设计中的应用
论美术中“七大要素”的辩证关系
光的维度
“五个维度”解有机化学推断题
也谈做人的要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