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和谐校园文化建设的问题审理

2014-04-17 13:27张典兵
继续教育研究 2014年9期
关键词:校园文化建设文化

田 丰 张典兵

(1.菏泽学院蒋震机电工程学院,山东菏泽 274015;2.徐州工程学院教育科学与技术学院,江苏 徐州 221008)

【田 丰:菏泽学院蒋震机电工程学院党总支副书记,高级实验师,主要从事思想政治教育与学生管理研究。张典兵:徐州工程学院教育科学与技术学院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主要从事高等教育学和德育原理研究】

目前,我国高校和谐校园文化研究中关于高校和谐校园文化的本质、科学定位、层次结构、运行机制、建构策略的研究不够深入。只有从根本上厘清和明确上述基本问题,高校和谐校园文化才能真正从理论形态走向鲜活实践,才能不断提升高校和谐校园文化建设的实际效果。

一、高校和谐校园文化的本质内涵问题

在关于高校和谐校园文化的本质内涵的不同理解中,比较有代表性的观点如下:第一,“精神境界说”。这种观点认为,和谐校园文化是以崇尚与追求和谐为价值取向,融思想观念、思维方式、精神状态、行为规范、校园风尚等为一体,反映师生员工对和谐校园的正确理解、基本理念及理想追求,烘托出的一种教书育人的崭新精神境界[1]。第二,“群体文化说”。这种观点认为,和谐校园文化是在和谐社会建构背景下,校园文化系统中各种要素处于一种协调融合、和谐共生的状态,是以学校的可持续发展为旨归,以师生员工为主体,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主线,以先进和谐的精神文化为核心,以独特典雅的物质文化、民主高效的制度文化和理性诚信的行为文化为依托,所表现出来的一种具有时代特征的群体文化[2]。第三,“和谐状态说”。这种观点认为,和谐校园文化是指校园文化构成系统中各个层面、各个关联与参与主体之间所呈现出来的一种相互协调和促进、共同发展和进步的和谐状态[3]。上述这些论述虽然认识的视角和侧重点有所不同,但都确认和谐校园文化的人本性、精神性、先进性、和谐性,都强调校园文化各构成要素之间的整体协调与和谐运转。

笔者认为,高校和谐校园文化是指高校在长期办学过程中由师生员工创生和积淀形成的、校园文化各要素相互依存、相互渗透、相互促进、均衡有序、和谐共生的一种人文状态和精神品格。第一,高校和谐校园文化是学校文化的一种特定形式,它既不同于作为国家行政机关的组织文化,也不同于作为社会基本构成单元的社区文化,更不同于作为营利性组织的企业文化,具有非强制性、非松散性、非营利性等基本特征。第二,高校和谐校园文化从其内涵意蕴、本质特征、价值取向、深度广度、参与主体以及环境氛围等方面看,都与中小学和谐校园文化存在较大差异,具有学术性、创造性、先进性等鲜明特点。第三,高校和谐校园文化是对高校校园文化“非和谐”状态的反向观照,只有在深刻反思和批判高校校园文化中行政化、官本位、功利化、各自为战、价值混乱、精神缺失、管理失范等“非和谐”现象的基础上,才能更好地理解和把握高校和谐校园文化的精神实质。第四,高校和谐校园文化是和谐校园建设的根本。高校和谐校园的实质在于文化和谐,其建设的根本就在于和谐校园文化的形成。由此可见,高校和谐校园文化不仅是高校和谐校园建设的核心内容和基本目标,而且也是高校和谐校园建设的有效路径和实践策略。

二、高校和谐校园文化的科学定位问题

高校和谐校园文化的科学定位问题,事关高校和谐校园文化构建的方向和成效,因而具有“基础性”、“先导性”和“全局性”的重要作用。

1.高校和谐校园文化应定位于先进性与引领性。和谐是人类美好的期望和永恒的追求,和谐校园文化不仅代表了高校文化的发展方向,代表了高等教育内在的基本规律,而且代表了社会主义社会文化发展的未来趋向,代表了时代的文明进步,因而具有极为突出的先进性。高校作为人类文化集中传播的重要场所,不仅是人类科技创新与新文化运动的策源地,而且是真正意义上健全人格和精神境界修炼的发动机。高校和谐校园文化坚持真理、公平与正义,强调尊重、平等与博爱,倡导交流、理解与共享,反对霸权,鄙视权威,拒绝封建迷信和盲目崇拜。高校和谐校园文化始终处于学校文化和社会文化发展的前沿,以创造新文化的胸怀与气魄,引领学校文化和社会文化发展的正确方向,实现高素质、高水平人才的培养,并不断推动人类社会的文明与进步。

2.高校和谐校园文化应定位于主体性与人本性。高校和谐校园文化构建者是教职员工,其享用者也是教职员工,特别是学生。校长必须发挥自身的主体性,承担起和谐校园文化承传创新的神圣使命,使和谐校园文化构建成为学校提升办学层次和核心竞争力的有效手段,有意识地把和谐校园文化纳入学校管理活动之中。教师要调动自身的主体性,一方面,紧紧抓住“传道、授业、解惑”这一基本职责不放松,通过向学生传递人类优良文化因子,为和谐校园文化的形成提供支撑;另一方面,重视自身知识素养的累积、能力素养的提升、道德修养的涵养以及高尚人格的模塑,为和谐校园文化注入无言的榜样力量。学生既是教育的对象,又是教育的主体;既是和谐校园文化的载体,又是和谐校园文化构建的价值与目的之所在。充分发挥学生的积极主动性,不断以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引领学生进行文化选择、文化创新和文化内化,有助于高校和谐校园文化的形成和发展。

3.高校和谐校园文化应定位于创造性与发展性。高校不仅要把人类积累几千年的知识经验和文化成果传递给年轻一代,而且还担负着科学研究和文化创造的时代功能。创造是高校和谐校园文化的核心和灵魂,是高校和谐校园文化区别于其他文化形式的最突出的精神品格。没有创造便没有高校和谐校园文化的发展与生长。高校作为知识分子比较集中的组织机构,设施齐全,活动丰富,层次较高,它对当代社会文化的发展现状及未来趋向有清醒的认识和灵敏的“嗅觉”,能不断创造内容丰富、形式多样、价值统一的校园文化活动,为教职员工和谐校园文化意识的培育及创造性思维水平的提升提供了极为广阔的空间。不仅如此,高校和谐校园文化还能突出高校办学理念和发展目标,彰显高校核心价值观念和竞争力,激励教师和学生在课堂教学活动中发挥主观能动性,创新教育教学的价值、方法和路径,从而实现高校教育教学质量和办学效益的提升。

三、高校和谐校园文化的内容结构问题

关于高校和谐校园文化的内容结构,主要有“要素说”和“关系说”两种观点。“要素说”认为,和谐校园文化作为一个有机的系统整体,是由诸多反映校园文化特质的要素构成的,如物质文化、精神文化、制度文化、行为文化、心理文化、生活文化、实践文化等,这些要素相互依存、和谐有序,共同促进和谐校园文化的形成与完善。“关系说”则认为,如果依据和谐校园文化层次与主体及其关系来划分,高校和谐校园文化主要是指高校及与其相互关联组织的高校与社会、高校与高校、高校与二级学院、二级学院之间的关系形式,以及由此所形成的党群与干群关系、师生关系、师师关系、生生关系等所呈现的一种和谐状态[4]。

从高校和谐校园文化的实践看,“要素说”有助于认识和谐校园文化的内容结构,但“要素”也不能越多越好。笔者认为,高校和谐校园文化的构成要素主要应包括精神文化和谐、制度文化和谐和物质文化和谐。精神文化集中反映了一所学校的个性与风貌,是学校文化价值理念的深层内核,是高校和谐校园文化的核心和最高层次。高校精神文化和谐在于,高校要有明确的办学理念、价值观念和精神追求,能营造积极健康、乐观向上的育人氛围,形成优良的校风、教风、班风和学风,能激发和调动教职员工的向心力、凝聚力与战斗力,使教职员工获得较高的成就感和幸福感,使他们的价值生命和自然生命都得到提升。制度文化是指学校的各种规章制度,它集中体现了一所学校特有的管理理念、运行效度及人文情怀。高校制度文化和谐在于:高校要有健全的规章制度,依法治校,有章必依,违章必究;要贯彻落实人本化管理理念,激发教职员工遵守规章制度的内在自觉;要坚持民主集中制和公开透明的原则,切实维护规章制度的权威及作用。物质文化是一种有形的文化形式,是校园文化的外显的物质形态,也是精神文化和制度文化的重要载体。高校物质文化和谐在于,高校校园规划要布局合理,整体有序,各种功能区域既相对独立又浑然一体;校园环境突出人文气息、生态理念和育人功能,使师生员工既能放松心情又能受到陶冶;校园设施和教学设备要功能齐全,方便实用,充分体现出“以人为本”的精神追求。

四、高校和谐校园文化的运行机制问题

所谓运行机制,是指在人类社会有规律的运动变化过程中,影响运动变化过程的各因素的结构、作用及其相互关系,以及这些因素发挥作用的基本过程、主要机理及运行方式,是决定行为的各种内外因素以及它们之间密切关系的总称。灵活、协调、有序和高效的运行机制,是保证人类社会各项活动目标与活动任务顺利实现的根本条件和重要路径。高校和谐校园文化作为人类社会一种独具特色的活动领域,其价值功能的实现和目的任务的达成,是一个诸因素综合作用下积极运动发展的过程,它也必须依赖于科学合理的运行机制的建立。

从纵向的角度看,高校和谐校园文化的运行机制是由心理层次、制度层次、思潮层次以及行为层次等因素所构成的一个由表及里、从低级到高级的系统结构体系。其中,心理层次是高校教职员工所表现出的心理过程及个性心理等成分,它是高校和谐校园文化发生作用的基础层次因素。制度层次是高校为保证教育活动有效开展所制定的一整套行为准则和规范,它是高校和谐校园文化实现群体心理认同与教育行为价值选择相契合的层次因素。思潮层次是高校教职员工所具有的教育行为价值选择的一种思想倾向,它是沟通高校和谐校园文化心理层次因素与制度层次因素的中介层次因素。行为层次则是高校教职员工在实际工作和活动中表现出来的外显行为,它是高校和谐校园文化的最终表现和价值旨归,是高校和谐校园文化的核心层次因素。从横向的角度看,高校和谐校园文化的上述四个层次因素的某些具体内容不仅存在明显的冲突和排斥,而且又互相渗透、融合和促进,正是在不断否定和淘汰某些因素的基础上,高校和谐校园文化才能传承和创新人类优秀的理性精神和人文情怀,才能适应和满足高等教育水平不断发展与提高的需要。

五、高校和谐校园文化的建构策略问题

影响因素的多维性、作用功能的育人性及本质意蕴的独特性,决定了高校和谐校园文化建设的复杂性、艰巨性、动态性和发展性,它不是一朝一夕之功,而是一个长期的运动变化过程,是一项极为复杂的系统工程。从基本出发点和根本指导思想上来说,高校和谐校园文化建设必须与自身所承担的育人目标相契合,也就是通过和谐校园文化建设能够有利于社会所需要的各级各类高素质人才的培养;高校和谐校园文化建设必须与学校改革与发展进程相一致,也就是通过和谐校园文化建设能够不断推动高校改革成功和良性发展;高校和谐校园文化建设必须与中华民族优秀文化传统和民族精神相融合,也就是通过和谐校园文化建设能够有助于优秀文化与民族精神的培育和弘扬;高校和谐校园文化建设必须与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构建相协调,也就是通过和谐校园文化建设能够有助于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形成与完善。

高校和谐校园文化的建设策略应注意以下方面:首先,坚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指导。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即“富强、民主、文明、和谐,自由、平等、公正、法制,爱国、敬业、诚信、友善”二十四个字,已经成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强大思想基础。高校和谐校园文化作为先进文化的重要部分,其建设必须紧紧抓住这一根本,否则就会迷失正确的方向。其次,充分彰显“以人为本”的理念。高校和谐校园文化建设的主体是“人”,其根本目的是培养人和塑造人,是为了人的发展与幸福。因此,需要充分彰显“人本化”理念,始终把师生员工的根本利益当作出发点与归宿,真正把师生员工当作高校和谐校园文化建设的主体。再次,重视良好校园文化平台的搭建。高校和谐校园文化建设要注意使政策导向与价值导向紧密结合,在重视效率的同时更加重视公平,努力搭建“平等竞争、公平有序、统筹兼顾、协调发展”的制度文化平台,以制度规约行为,以制度保障和谐。最后,加强优秀校园文化体系的创建。高校优秀文化体系建设需要紧密结合自身实际及其学科与专业特点,全面、科学地进行规划设计,把办学理念和办学特色融入和谐校园文化,使和谐校园文化建设与高校各项事业发展形成合力。

[1]王金华.试论大学和谐校园文化建设[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07(6):117-119.

[2]陆 岩,乔长水.和谐校园文化的内涵分析[J].思想政治教育研究,2008(2):11-13.

[3][4]孙孝科.高校和谐校园文化:意蕴及其表征[J].南京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1):71-75.

猜你喜欢
校园文化建设文化
以文化人 自然生成
年味里的“虎文化”
党建工作与校园文化创新探究
自贸区建设再出发
谁远谁近?
基于IUV的4G承载网的模拟建设
《人大建设》伴我成长
保障房建设更快了
校园文化建设浅谈
以老区精神打造校园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