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丽中国”的生成及其价值诉求

2014-04-18 03:33
关键词:美丽中国自然界现代化

郑 镇

(中共福建省委党校,福建福州350001)

环境与生态问题是任何实行现代化建设国家所不可避免的问题,然而在过去我们仅把它看成是资本主义社会特有的现象。在改革开放中,随着我们对人与自然的关系认识的深化,环保意识逐渐增强。“美”是一个价值的范畴。党的十八大提出建设“美丽中国”的目标,表明我们党在推进中国现代化建设进程中,在对人与自然关系问题的认识上,达到了审美的价值境界。认真研究“美丽中国”理念的生成及其价值诉求,对于我们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有重要意义。

一、一个来之不易的环保理念

人是自然界长期进化的产物,然而,自从人猿相揖别进入人类社会以后,人就与自然发生了矛盾。这是因为人与动物不同,动物是靠其生命的本能直接从自然界中吸取养分的。因而,动物就是自然界的一部分,从这个意义上说,它与自然界没有矛盾。而人则不同。他不能像动物那样靠其生命的本能直接从自然界攫取生活、生存的资源,必须通过自己创造性的劳动活动来改造自然,把自然界里所没有的东西变成自己所需要的东西,从而使自然界的状态发生变化。因而,人自从脱离自然界之日起,便与自然发生矛盾,而这一矛盾将贯穿人类历史的全过程。正如马克思所指出的,人与自然之间的物质变换是一个“不以一切社会形式为转移的人类生存条件”,是“永恒的自然必然性”的过程[1]。当然,这一矛盾在工业革命之前并不突出。在长达数以千年的农业文明时期,由于人们利用自然界里的可再生的生命动力资源(如人力、牲畜力等),加上那时生产力水平低下,人们对自然界的干预能力与自然界的自我修复能力大体相当。在这种状态下,人与自然虽有矛盾,但二者关系总体平衡、和谐,不会发展到资源枯竭、生态危机的地步。然而,在工业文明时期,情况则完全不同。由于工业生产利用的是自然界里的非生命的不可再生的动力资源(如煤、天然气、石油和矿石等等),加上工业化超强的生产力,自然界受到了严重创伤。正是在这个意义上,美国普林斯顿大学利维教授通过利用非生命动力资源与利用生命动力资源之比率,来判定一个社会是否已经现代化了,以及现代化水平之高低:“我们用非生命动力资源与生命动力资源之比率来界定现代化的程度。当上述比率达到这样的状态,即在不发生深远社会变革的情况下,生命动力(在人类历史的大部分时间里它指的乃是人力)资源的增长已经变得无法补偿非动力资源的那怕是相当少量的减弱,此种社会或国家便可以被认为是现代化了,而且这种比率越高,现代化的程度也越高”[2]。我们注意到,利维的现代化概念,排除了社会制度上的差异,完全从生产力的视角来衡量一个社会的现代化发展水平。姑且不论这一判定标准是否全面,但应该承认,它在人与自然关系的层面上,抓住了现代化建设中一个根本性问题:任何一个国家,不论它采取什么样的社会制度,只要它实行工业化,都不可避免地出现自然和生态环境危机的问题。

然而,在过去很长一段时间里,我们对工业化与自然环境的这一本质联系缺乏自觉的、理性的认识,总以为环境污染与生态危机是资本主义特有的弊病,是其制度腐朽的表现,而中国作为一个社会主义国家,根本不会有这种现象。在改革开放之前,主流媒体告诉人们,英国伦敦是一个“雾都”、泰晤士河污染严重且鱼虾都养不活。同时,我们以自己国家天蓝地绿,有田园牧歌般的宁静与和谐而自我陶醉。据有关学者考证,1970年之前,“环境保护”一词还没有进入中国词典,也就是说,中国连“环境保护”的话语都不存在,遑论环境保护工作?1972年,中国恢复联合国地位不久,恰逢由联合国主持召开的人类第一次关于环境问题的国际大会在斯德哥尔摩召开,会议邀请中国参会,但是当时中国是否派代表团参会还费了一番犹豫。因为“当时国内的宣传口径是:环境问题是资本主义典型的社会弊病,社会主义国家怎么能够承认也有环境污染问题呢?……由此可见,在当时的中国,连政府中不少高级领导人也还浑然不知环保为何事,更何况普通百姓”[3]。

正因为我们在生态环境的问题上缺乏自觉的、理性的认识,所以,很容易从一个极端走向另一个极端。在改革开放后的相当长的一段时间里,由于我们发现自己落后了,在奋力追赶西方发达国家的过程中,也盲目模仿它们早期工业化过程中所采用的“先污染、后治理”办法,不惜以环境与资源为代价疯狂发展,致使资本主义早期工业化在上百年中所出现的生态与环境问题,在我国仅短短二三十年的时间里都出现了。据《迈向环境可持续的未来——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环境分析》报道,中国的空气污染每年造成的经济损失基于疾病成本估算相当于GDP的1.2%,基于支付意愿估算则高达3.8%。报道列举的一个关键事实是,中国最大的500个城市中,只有不到1%达到世界卫生组织推荐的空气质量标准;世界上污染最严重的10个城市,中国占了7个[4]。过去我们笑话英国伦敦是一个“雾都”,现在北京雾霾重重,还出现一个被外国人称为“北京咳”的病种。梁从诫先生痛心指出,中国今天面临的环境问题,要比上世纪六十年代卡森笔下所描述的情景不知要严重多少倍:“整座整座的工厂,尤其是设备简陋、缺乏起码的环境保护措施和意识的乡镇企业,将自己的未经处理的生产污水和工业废弃物直接排放到自然环境中去,把天然河流干脆当成下水道、垃圾坑来使用,以致沿着这些污水河,出现了大量的癌症村和‘怪病村’;村子里得癌症和‘病’而死亡的人数比例高得让人揪心”[3]。

事实是最好的老师。在上个世纪末,我国环境与生态问题终于被提到党和政府工作的重要议程上来。1992年,我国组成了以李鹏总理为团长的高规格的代表团出席里约热内卢世界环境与发展大会,向世界承诺中国实行可持续发展战略;1994年,我国在全世界率先编制了国家级《中国21世纪议程——中国21世纪人口、环境与发展白皮书》;1996年,“可持续发展”被确定为国家基本发展战略;1997年,党的十五大正式提出可持续发展战略;2001年我国第一部关于环境与资源的法规文件《环境影响评价法》出台;2005年10月,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第一次提出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两型社会”;党的十七大进一步强调“必须把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放在工业化、现代化发展战略的突出位置,落实到每个单位,每个家庭”,并提出“建设生态文明”的战略任务;直至党的十八大提出建设“美丽中国”的概念,表明我们对环境问题的认识已经上升到了审美的境界,是对现代化普遍规律性认识深化的表现[5]。

二、真善美的价值诉求

德国古典哲学家康德认为,美是真与善的统一。因为,美的实现需要有一定的物质基础为前提。缺乏物质基础的美只是观念之美不是现实之美,而要创造美的物质基础,就要尊重自然规律,就要“求真”;同时,美的实现需要有和谐的人际关系来维持。缺乏和谐的人际关系,再美的东西都可能在人们争斗中毁灭殆尽,而要营造和谐的人际关系就需要“求善”。所以,“美丽中国”是一个把真、善、美统一在一起的具有世界观和方法论意义的概念。

(一)求自然规律之真是建成“美丽中国”的基本前提

马克思说,自然界是人的无机身体,是人们认识和改造的客体对象。在这一关系中,人是主体,自然界是客体,这一关系是无法颠倒的。但是问题在于,人们要使自然界成为服务于自己的客体。一是要尊重自然,对自然要有敬畏之心。人们要认识到,自然界是人类生命的摇篮,破坏了它就等于破坏了人生存的最基本条件。二是要顺应自然,要按照自然规律办事。人与动物不同,他不是靠其生命的本能消极地适应自然界,而是能动地改造自然界,使“天然自然”转化为“人化自然”,从而为自己创造生存与发展的条件,并在享受着物质生活的过程中把自然界作为自己审美的对象,陶冶着自己的情操。因此,人的主观能性是以尊重规律性为基础的。人虽然能能动地改造自然界,但在强大的自然力面前,人的能力毕竟渺小。尽管今天科技十分发达,然而事实说明,人类在飓风、地震、特大洪水等自然灾害面前仍然束手无策。同时,自然界有自己运行的规律,人们只能遵循自然规律改造自然,不能违背其规律,否则要受到自然惩罚的。正如恩格斯所说:“美索不达米亚、希腊、小亚细亚以及其他各地的居民,为了想得到耕地,毁灭了森林,但是他们做梦也想不到,这些地方今天竟因此成为不毛之地,因为他们使这些地方失去了森林,也就失去了水分的积聚中心和贮藏库”[6]。试想,如果人只能生活在一个贫脊荒芜不毛之地,连起码的生存条件都不具备,还有什么美感可言?三是要主动地维护自然,修复自然。如前所述,在工业生产力的强大动力之下,自然界已经无法靠自身的力量修复自己,而自然生态的崩溃,同时也是人类的生存环境的崩溃。所以,在工业化运动中,人一方面要收敛自己的能力冲动,不能仅仅把自然界看成是自己改造、利用的对象而加以任意攫取,随意宰割。另一方面,要利用工业化成果反哺自然界,修复自然生态系统,只有这样才能实现人类的永续发展。

(二)致生态道德之善是“美丽中国”实现的重要途径

道德是调节人与人以及人与社会关系的规范总和,是人所特有的社会文化现象。自然物之间无道德关系可言,因为它们之间没有“社会关系”。所以,我们今天讲“生态道德”,并不是说自然物之间有什么伦理道德的关系,而是指人与人之间存在着一种以自然物为中介的道德关系。因为,世界上只有具体的道德,没有抽象的道德。作为社会意识形态的观念,道德归根结底是人们的社会物质利益关系的表现,必须以“物”作为它的载体,正如商品的价值必须以它的使用价值为基础一样。我们今天之所以要树立“生态道德”,就是因为一些人对自然界的破坏,已经对人与人的关系造成严重影响。“在这里,以物化的形式表现出来的人与自然的对立,实际上只是人与人之间对立的表现”[7]。因为部分人对自然物贪得无厌的攫取,并造成严重的污染,对当代人和后代的生存构成了严重威胁。因此,我们今天之所以要树立“生态道德”,就是要使人们认识到,爱护和尊敬自然的行为是善,污染和破坏自然的行为是恶;善待自然,促进人与自然和谐是道德的,对自然资源过度攫取和严重污染是不道德的。

(三)臻自然诗意之美是“美丽中国”的境界追求

马克思说过:“动物只是按照它所属的那个种的尺度和需要来构造,而人懂得按照任何一个种的尺度和需要来进行生产,并且懂得处处都把内在的尺度运用于对象;因此,人也按照美的规律来构造”[8]。所谓按美的规律构造世界,就是人不仅仅把自然界当作有利于自身的生存与发展的客体,而且把自然界当作充分展现人的自由本质丰富性和创造性的客体。这是人与自然关系的最高境界,而这一最高境界是一个随着社会进步而不断提升的过程。在改革开放前,人们连最起码温饱问题都没有解决,对美好的环境也就没有太迫切的要求。而近些年来,随着经济发展水平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对自然环境的要求越来越高,需要一个宜人的风景、清新的空气和舒适的环境;自然界不但成为人的无机身体,而且成为人们审美的对象。这些变化,一方面促使人们更加自觉地遵循自然规律,按规律办事,另一方面又会促使人们去抚慰和医治自己对自然界曾经带来的创伤,使自然界日臻完善。这样,自然之美不但成为人们获取生存与发展资料的对象,而且成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一个不可或缺的内容,促使人们更加自觉地贯彻执行可持续发展观,克服工业文明所造成人的身心失衡、社会失衡和人与自然关系失衡,从而达到人的物我和谐、身心和谐、人人和谐的新文明状态。

三、把美好的价值愿景落到实处

“美丽中国”不仅是一个感性的静态的审美概念,而更是一个理性的动态的行为概念。也就是说,人们只有通过“求真”、“致善”的途径,才能实现自己美好的愿景。因此,需要我们每个人,特别是各级党政领导干部在保护环境、推进生态文明建设方面提出更高的要求,付出更加艰辛的努力。由于领导干部手握一个地区、一个部门的大权,他们拥有着强大的行政力和资本力,其干预自然、索取自然的行为能力是任何个人都无法比拟的。所以,“美丽中国”的“求真”、“致善”对各级领导干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第一,在美丽中国建设中“求真”,领导干部就是要按现代化规律办事,在推进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要树立正确的政绩观,处理好人与自然的关系,在现代化建设和生态保护方面取得双赢的成果。如前所述,任何实行现代化建设的国家都不可避免环境与生态问题,特别是我国作为一个后发展的国家,正处于工业化的中期阶段,扩大、充实、巩固工业化的基础需要大量能源与资源[9]。据统计,我国当前钢铁产量占全球70%,水泥产量占全球50%,是世界上最大的钢铁和水泥生产国,是世界最大的基建工地,是名副其实的世界工厂,并且正在成为全球最活跃的汽车王国。这些行业对中国经济在世界的崛起发挥了重要作用,但也给中国的自然资源与生态环境带来许多负面影响。而对于各级党政领导来说,他们既要肩负繁重的发展经济重任,又要担当艰巨的环境保护工作,如何处理好二者的关系取得双赢,对他们的执政能力是严峻的考验。然而,有不少领导干部为了GDP的政绩,盲目仿效西方国家“先污染、后发展”的做法,对我国环境与生态资源造成极其严重的损害。特别在目前,我国钢铁、水泥等产业的产能已经严重过剩,但一些地方党政领导为了实现GDP的政绩,仍在维持甚至扩大这些产业。这些行为都是与生态文明建设工作背道而驰。对于这一问题,有关领导必须以壮士断腕的精神,舍得忍痛割爱,坚决把过剩的产能砍下来。

第二,在美丽中国建设中“致善”,领导干部就是在环保工作中要带头“行善”,千万不要“行恶”,也就是不能利用环保工作为自己谋利。在去年两会期间,有的代表委员指出,我国政府近十年环保的总投入保守估计有4万亿元左右,但是环境问题仍没有大的改观。其中原因虽然是多方面的,但不可否认与一些领导干部在环保工作中“行恶”有关。如有的领导干部为地区和部门经济利益,竟然置党纪国法于不顾,公开或者暗地里支持、纵容下属粗放型企业偷排污染物;有的地方“以污养污”,罚款成为政府环保部门的创收途径。这样,环保局和违规排污的企业不断搞“躲猫猫”游戏,你排污,我罚款,排污企业成为环保局利益“可持续发展”的源泉,企业违规偷排现象得不到杜绝,就一点不奇怪了。

当然,我们强调领导干部在环保工作中要“求真”、“致善”,不等于说环保工作只是领导的责任,其他人没有责任。实际上,在环境保护、建设生态文明工作中,每个人都要有责任,都要有所担当,都要作出自己的贡献。然而我们发现,在现实生活中,有不少人对生态环境有很高的要求,他们总是抱怨政府这里工作没做好,那里环境设施投入不足,而从来不检讨自己是否自觉遵守生态文明秩序,更不考虑自己应该为良好的生态环境作出哪些贡献。如有人一面报怨雾霾太大,一面开着大排量的汽车招摇过市;有人一面埋怨周边卫生不好,一面随地吐痰、随手扔垃圾、乱吐口香糖废渣等等,这些行为都是与“美丽中国”的文明背道而驰。因此,我们应该不仅把“美丽中国”看作自己的美好的愿景,更应该从中看到自己的责任。全中国人,不论是政府官员还是普通民众,都要用自己的真心和善行共同浇灌生态文明之花,那怕少开自驾车多坐公交车、上市场自带菜篮、少用塑料袋等等不起眼的行动,都是为生态文明作出自己应有的贡献。只有这样,“美丽中国”的愿景才会真正变为现实。

参考文献:

[1]马克思.资本论[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5:56.

[2]吉尔伯特·罗兹曼.中国的现代化[M].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1995:4.

[3]梁从诫.寂静的春天·序[N].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2007.

[4]张庆丰,罗伯特·克鲁克斯.迈向环境可持续的未来——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环境分析[M].北京: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12.

[5]胡锦涛.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为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而奋斗[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7:24、20.

[6]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383.

[7]朱德生.自然与文明[J].新华文摘,2012(24):43.

[8]马克思.1844年哲学经济学手稿[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0:58.

[9]陈佳贵,黄群慧,吕 铁,等.中国工业化进程报告(1995-2010) [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2.

猜你喜欢
美丽中国自然界现代化
边疆治理现代化
自然界中的神奇香料
自然界的一秒钟
例说“自然界的水”
自然界的奥运狂欢
Hair Highway--Studio Swine 的现代化诠释
国内某1 700 mm热轧厂现代化改造
武器装备现代化水平不断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