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育衔接研究检视

2014-04-21 15:55李威娜胡新峰郑敬斌
思想政治教育研究 2014年1期
关键词:特征现状

李威娜++胡新峰++郑敬斌

摘 要:近年来,德育衔接问题已经成为学术界研究的热点之一。但由于起步较晚,目前的研究还存在着一些问题,尚不能适应德育实践发展的需要,亟需深化与拓展。全面梳理德育衔接问题的研究现状,认真总结德育衔接研究的基本特征,并进而深入探讨德育衔接研究的发展思路,既是直面德育创新理论难题和实践发展的必然诉求,也是推进德育理论研究当代发展的现实选择。

关键词:德育衔接; 现状; 特征

中图分类号: G41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9749(2014)01-0113-03

2010年7月,教育部发布《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明确提出我国“要构建大中小学有效衔接的德育体系”、“树立系统培养观念,推进大中小学有机衔接”的观点。这是继2005年教育部颁布《关于整体规划大中小学德育体系的意见》以来,党和国家又一次从战略发展角度重申和强调“整体构建大中小学有效衔接的德育体系”的主张。之所以一再强调要加强德育衔接问题,是因为德育衔接在德育运行过程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它既是德育实效性提高的现实需要,也是德育系统化发展的必然选择。然而,与之形成鲜明对比的是,虽然德育衔接对于德育的良性运行具有重要的意义,加强德育的有效衔接问题也已经引起了党和国家的足够重视,但直到目前,理论界对其进行的研究却并不多。而且,目前的仅有研究也存在着诸多的问题,尚处于一个低水平阶段,亟需深化与拓展。因而,当前,对德育衔接问题的现有研究成果进行全面梳理与冷静审视,既是直面德育创新理论难题和实践发展的必然诉求,也是推进德育理论研究当代发展的现实选择。本文试对此前中国期刊网(CNKI)上能够检索到的有关德育衔接问题的研究文献进行综合分析与简单述评,以期为推动该课题研究的深入发展提供一些借鉴。

一、研究的数量逐年增多但整体水平偏低

笔者依据文献计量学原理,在中国期刊网(CNKI)上对有关德育衔接问题的相关文献进行检索、分析与统计。计算机网上检索以“德育”并含“衔接”进行,并将检索出的文献分类进行逐一阅读与分析。检索发现,就研究的总体数量来看,目前学术界对德育衔接问题研究的关注度还相对较低,研究数量相较于德育其他方面的研究也相对较少。然而,可喜的是,就文献增长趋势来看,目前有关德育衔接问题的研究已经明显呈现出了逐年增多的良好趋势,已经有越来越多的教育工作者和理论研究者开始关注这一问题,并围绕着一些实际问题展开研究。检索显示,目前有关“德育衔接”问题的研究文献共计63篇。其中,学位论文方面,硕士学位论文共计7篇;而除去7篇硕士学位论文之外,其余均为期刊文献(含报刊资料),这些文献分布于各层次、各类别的学术期刊之中,总数共计56篇。就文献的时间分布而言,检索显示,德育衔接问题的研究始于上世纪80年代初期,最早对其进行研究的是1982年北京师范大学的李意如等撰写的《大、中学德育的衔接问题》一文。[1]但此后,学术界对德育衔接问题进行的研究却并不多,具体而言:1982—1990年的九年间仅有4篇相关文献;1991—1999年近十年间相关文献有所增加,但总量仍然不多,仍仅有共计14篇文献;直到2000年之后,有关德育衔接问题的研究才逐渐增多,其中,2000—2004年的五年间就已经有15篇相关文献;在2005年之后,对于此问题的研究则出现了一个明显的增长节点,文献总数更是猛增到了34篇。对此,我们认为,研究文献数量的变化与德育学科的发展以及德育实践的探索等密切相关,尤其是在2005年教育部颁发《关于整体规划大中小学德育体系的意见》之后,研究成果数量的大幅度增加更是表明这一研究已成为德育研究的热点之一。

虽然研究数量呈现出了逐年增多的良好趋势,但客观来看,目前德育衔接问题研究的整体水平却并不高,这主要突出地表现为:一是研究成果参差不齐,具有较高研究水平的代表性成果较少。发表在高层次刊物上的、在理论界引起较大反响的论文却并不多。且其中很大比例是有关德育衔接文件解读或报道的,出自一线德育工作者和研究者的高质量论文并不多见。并且,纵览目前有关德育衔接问题的研究成果,不少论文的研究视角和内容结构都大体相似或基本相同,创新和深入发展的势头不明显,有简单重复之嫌。二是学位论文数量偏少。学位论文是学科学术成果的一种集中体现,学位论文数量的多少是学术界对相关研究关注度的一种表征。但正如前文所指出的,目前有关德育衔接问题的学位论文仅限于硕士学位论文,且论文的数量也相对较少,检索发现仅有7篇;而博士学位论文方面则更是处于空白状态,没有检索到有关德育衔接的相关文献。

学术成果的数量与质量是一项科研存在价值的标志,数量的多少表明学术界对该问题的关注程度,而质量的高低则说明该研究的成熟程度。当前,德育衔接问题的研究中高质量、高水平的研究文献并不多,因而,深化研究的总体质量,提高研究整体水平,就成为当前德育衔接研究的一项重要任务。

二、研究论域较为全面但整体发展不够均衡

为了更好地把握目前德育衔接问题研究的具体内容和论域,笔者对所查阅到的63篇文献进行了逐一阅读、归类与梳理。梳理发现,目前有关德育衔接问题的研究内容涉及了德育衔接研究的方方面面,德育衔接的内涵、标准、现状、问题及对策等几乎绝大多数的研究论域和研究内容都已经有人有所涉猎。学者们在各自的研究中从不同的侧面、不同的角度对德育衔接问题进行了积极的、有益的和开拓性的研究与探索,这些研究成果既为我们更好地认识德育衔接本身提供了丰富的思想资料,也为我们进一步改进和完善德育衔接问题提供了充分的理论借鉴。但与此同时,我们也发现,目前德育衔接研究的整体视域发展却不够均衡,存在着严重的“一头热一头冷”现象。这突出地表现为:一是从研究视角上看,目前有关德育衔接问题的研究更多地侧重于德育衔接的现状及问题、优化德育衔接的对策等方面,尤其是针对德育衔接对策方面的研究更是有多达65.1%的文献对此进行了研究与探讨。并且,从研究发展趋势来看,这一类的文献依然保持着持续增长的趋势,显示出了这一论域研究方兴未艾的发展势头。相对而言,目前对于德育衔接的内涵、标准、内容及依据等涉及基础理论层面的研究则相对薄弱。一方面,对于德育衔接现状、问题和对策等研究的良好发展势头充分显示了研究者关注现实需要、讲求实践针对性的研究取向,值得肯定。但另一方面,我们也应该充分认识到,对于德育衔接内涵、依据、标准等基础理论研究的忽视,则容易导致研究的“无根基性”,同样应该引起学界的足够反思。

二是从研究领域上看,目前有关德育衔接问题的研究成果大多以中小学或中学与大学为封闭系统,鲜有将大中小学作为一个完整的系统进行研究的,幼儿园和研究生阶段德育的衔接整合问题更是在很长一段时间内没有进入系统研究的视野。统计显示,目前有关德育衔接问题研究的焦点主要集中于中学与大学德育衔接领域,共有29篇文献对此进行了针对性的研究,文献数量占文献总量的46.0%。中学与大学德育衔接研究成果的高产,充分说明了学界对中学与大学德育衔接问题的关注程度,同时也潜在地表明了中学与大学间所面临的德育衔接问题更加紧迫。但相对而言,其他学段领域间德育衔接问题的研究则相对匮乏,明显与现实的发展需要不相符合,需要加强,尤其是范围涉及大中小学(含研究生阶段)三个学段的“全景式”研究的不足更是凸显了当前德育衔接研究整体视域发展的不均衡性。

“事物的不平衡具有常态性,做到各个具体领域的完全平衡,既不可能也不必要,但对研究领域的内在格局具有一定的自觉意识和宏观观照,避免无序和失衡,却是必要的。”[2]因此,批判性地检讨以往德育衔接研究论域失衡的不足,并自觉地谋求研究格局的改进与完善,就成为了当前广大德育研究者的一项重要任务和使命。对此,笔者认为,今后我们的研究应该在科学发展观指导下谋求研究论域的全面、协调与可持续发展,有目的、有计划地加强薄弱环节的研究,打破传统研究的视域局限,力争最大限度地完善德育衔接研究的总体格局,实现德育衔接研究的均衡发展。

三、研究的经验性问题突出而学理性薄弱

“知识可分为经验型知识与理论型知识,两者都是对事物的把握,但其把握的程度不同。经验型知识就事论事,看到的是事物表面的信息,而理论型知识是透过事物的表层去挖掘事物的本质,能真正把握事物内部必然的联系。”[3]实践已经证明,经验型知识与理论型知识相辅相成,两者对于事物的认知都具有重要的意义和价值,任何一方都不可偏废。但遗憾的是,在文献梳理中我们发现,现有德育衔接问题的研究成果却并没有很好地处理好研究的经验性和学理性的关系,导致了研究的经验性问题突出而学理性相对欠缺与薄弱。梳理显示,有关德育衔接问题的现有研究成果大多是对德育衔接相关问题的浅层描述或简单设想,并没有深入到理论创新的层面,缺少了从德育自身探寻其衔接的必然逻辑与本质要求的内容,往往容易导致研究漂浮于理论根基之上。但目前学术界对其进行的研究却并不多,且研究也大多仅限于表面性的描述,而没有对其进行深层次的哲学思辨和理论探讨,更没有对这些问题做出明确的区分和科学的界定。德育衔接是一个具有强烈现实性的德育活动,对其进行研究需要关注现实发展、联系实际运行。但关注现实不代表疏于学理,一些基本理论问题关乎对研究对象的整体理解,如果内涵不清,外延不确定,将直接影响研究的深入发展。然而,从我们所进行的研究梳理发现,当前对于德育衔接的研究更多倾向于经验性的微观描述,而缺乏具有深层次理论思辨的研究成果。并且,目前仅有的少量学理性研究,也大多往往因为缺乏深厚的理论底蕴和原理支撑,使得研究的科学性和深入性显得比较欠缺。实践证明,单纯经验式的浅层描述必然引发研究的“无根基性”,进而导致研究受阻、难以创新。

四、“书斋式”思辨研究较多而实证性研究欠缺

研究方法是关于科学活动中的认识方法和活动方法,是人们认识自然或获得科学知识的程序或过程。选择使用恰当的研究方法是研究成果科学性、有效性的可靠保证。然而,在文献梳理中我们发现,当前对于德育衔接问题的研究中,“书斋式”的思辨性研究过多,而实证性研究却十分薄弱。

思辨研究与实证研究是从研究方法论角度而言的。所谓思辨性研究是指不依赖于任何经验,而从理论的角度对研究对象进行纯概念和纯理论思考的一种研究方法。而实证研究则是与思辨研究相对,“它是指本着科学的精神,强调从问题出发,提出理论假设,尔后用实验或者调查等方式加以验证”[4]的一种研究方法。思辨研究与实证研究是当前德育研究中所运用的两种主要的研究方法,两者相互补充、相互促进,共同促进德育研究的深化。

德育衔接问题是一个具有很强实践性的现实问题,因而要求对其进行的研究要将理论性研究与实证性研究相结合,在掌握第一手研究资料和数据基础上进行科学的理论分析。但目前的状况是,由于研究队伍视界和研究能力所限,现有研究多为一些“书斋式”的个别性、随机性研究,研究者往往仅仅从理论层面上进行一点浅显的分析,倾向于“概念性”的抽象描述或“诊断性”的结论判断,缺乏建立在系统调查之上的实质性研究,因而也就不能从整体上把握问题的症结所在,易导致研究陷入浅薄或流于形式。例如,对当前德育衔接现状及问题的研究,研究者原本应该通过实地考察与调研等方式全面把握现状及问题的,但遗憾的是,在现有的研究中,研究者大多未经过实证调查与考证就言说现状及问题,这在很大程度上给人以“人云亦云”之感。

“实践是理论创新的根本源泉。根植实践,是我们能够关注新问题、聚焦大问题、切准真问题的前提所在。游离于思想政治教育的实践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实践,于书斋之中构建起来的理论,只能是无本之木、无源之水。”[5]因此,今后对于德育衔接问题的研究应更多地侧重实际,注重联系实践,在研究中要大力提倡和鼓励实证性调查研究,力争把理论研究与实证研究以及具体操作相结合。

参考文献

[1] 李意如,汪宝熙等.大、中学德育的衔接问题[J].青年研究,1982(3):14-17.

[2] 祖嘉合,代玉启.思想政治教育理论研究中的问题与思考[J].思想理论教育,2010(11):23.

[3] 张毅翔.思想政治教育方法创新研究综述[J].思想政治教育研究,2007(4):26.

[4] 张新平.思辨研究·实证研究·实地研究[J].教育探索,2000(11):47.

[5] 沈壮海.返本开新:思政研究的创新路径[N].中国教育报,2009-08-25(03).

[责任编辑:庞 达]

猜你喜欢
特征现状
抓特征解方程组
高中文言文实词教学研究
基于新课标的语文阅读教学策略研究
职业高中语文学科学习现状及对策研究
语文课堂写字指导的现状及应对策略
混合动力电动汽车技术的现状与发展分析
我国建筑安装企业内部控制制度的构建与实施的措施
春天来啦(2则)
抓特征 猜成语
不存在的特征